「霧鎖楊柳暮靄沉,隔離不知春已臨。」堅守在貴州豫能高山礦隔離站點的日子已有50多個日夜,57歲的駐礦退休醫生潘麗,毅然在戰疫情保復產中發揮著餘熱,為疫情防控工作和復工復產順利推進貢獻著力量,保障了礦區人員「零」感染。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年後高山礦將有大量外地返工人員,為保防控和生產安全,1月25日,高山礦上級部門決定在離礦6公裡遠的楊柳宿舍區設置隔離站點,把年後返崗職工暫時安置在站點隔離14天,經體檢確保安全後,再返崗上班。
隔離站點設置後需要駐站觀察的醫生,每天對隔離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和簡單的醫學觀察,這在礦區卻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讓我去吧,我有2003年抗擊非典的經歷,檢測處理有經驗。」己年過57歲的駐礦醫生潘麗主動向礦領導請纓。
「疫情面前,醫生必須盡一份責任。」到達楊柳隔離區後,潘麗運用已有的經驗,結合新疫情、新動態,制定了隔離制度、消毒制度、就餐制度以及匯報制度,並製作抗擊疫情日報表格,及各種標識牌,在隔離區管理上不留盲點。
高山礦位於黔西縣協和鎮,職工來自於貴州省內各地和其他省份。年後返崗的職工,到達楊柳時間不定,有的清晨到達,有的中午到達,甚有深更半夜才到達。但只要有人報到,潘麗總是第一個出現在現場。
為了便於管理,她為每一名隔離職工進行了編號,並製作表格,將房間號、人員編號和姓名貼在房門上,對每一名職工的來歷,途徑線路都詳細詢問並做好記錄,熟記在心。對從疫區返回和從疫區經過的職工,進行重點標註。
測量體溫這項工作看上去很平常,但在疫情期間尤為重要。為保證測量準確無誤,潘麗隨身備有一根水銀體溫計,凡是額溫槍有異常的人員,她都要用水銀體溫計重新測量,進行比對後再確認記錄。每天三次測體溫,重複著敲門—囑戴口罩一核對房號、姓名一測體溫一詳細詢問的流程,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潘麗還建立了一個隔離人員微信群,方便更好地服務隔離人員。每批新來的同志,在登記、掃碼、測量體溫之後,她都要請他們加入隔離群聊中。在群裡,她宣傳防疫知識,解讀每日疫情,重申隔離制度,對所有隔離人員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都做到心中有數。
面對職工復工前的緊張情緒,潘麗和高山礦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的人員一起,在採取更加嚴格的防控措施同時,耐心仔細地為職工講解病毒傳播知識,講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風的必要性,同時為職工心中有壓力、有疑惑的職工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平定可隔離區職工的焦慮心理,讓他們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礦井復工復產之中。
「即使受傷了,她也堅持帶傷工作。」高山礦保衛部的同志說,一日夜晚,潘麗在給職工測完體溫下樓時,不慎踩空摔倒,左手食指被尖利的樓梯瓷磚劃破,頭面部和雙膝關節均有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她的女兒建議她休息幾天。但潘麗心中一直記掛著疫情防控的任務,不希望因此影響工作,在孩子的幫助下對外傷進行了簡單的清創包紮,第二天又走上工作崗位,她說:「這點小傷不算啥,不礙事。」
潘麗的女兒是在校大學生,正值備戰考研的關鍵時期。原本潘麗借2020年春節礦上放假時機打算回洛陽老家過年,與家人好好團聚一下,多些時間陪女兒備考。1月底,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作為醫生的潘麗毅然放棄了回家過年的計劃,堅守在礦,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女兒得知母親的決定後,也從學校來到礦上,在奮戰「疫」線的母親身後陪伴著。
楊柳隔離區條件比較艱苦,最初連簡單的桌椅都沒有,潘麗的宿舍也成了她的辦公室和女兒的學習場所。女兒準備考研,每天需要聽網課、看書、記筆記,潘麗需要製作表格、填信息、做匯報,娘兒倆所有的工作都是通過坐地上、趴床上完成的。簡陋的生活條件,絲毫沒有影響她的工作熱情。
在隔離的日子裡,恰逢女兒的生日。受條件所限,這天雖然沒有蛋糕,沒有蠟燭,沒有豐盛的生日party(派對),但潘麗在微信群裡收到了很多來自礦上同志的祝福,讓她和女兒非常感動。她的女兒說,這個特殊的生日足以讓自己銘記一生。
潘麗原先在河南能源義煤公司一家醫院工作,2018年退休,有近40年的醫務工作經歷。退休後,她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也曾度過了一段輕鬆愜意的時光,逛街購物、製作美食、走親訪友、同學聚會、外出旅遊。但忙慣了工作的她總感覺「閒」不下來,「我還不到60歲,身體還這麼好,不想就這樣吃吃玩玩過下去,我想繼續發揮餘熱,再為社會做出點貢獻。」徵得家人同意後,潘麗經朋友介紹來到遠在貴州的高山礦當起駐礦醫生。
「如果沒有她,疫情期間礦上按時復工復產可能無法保障。」高山礦的員工說。
「不獲全勝,我決不下戰場。」潘麗堅定道。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記者 王霽雯
通訊員 張培軍 周杰 時佔民
編輯 李蘭松
編審 王淑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