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香港需要什麼?我們不作過多的評論!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們一起來聊聊香港的一位愛國人士:邵逸夫先生,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一:邵逸夫先生:基礎教育的慈善事業,科教興國!
邵逸夫並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他在香港的影響力源自於他的影視王國,而他在內地的口碑則主要是因為他的慈善捐贈。據統計,邵逸夫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多億港,興建了6000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尤其是對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邵逸夫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
相信很多農村地區的70後,80後朋友,小時候都上過「逸夫小學",這也是香港愛國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資創辦的。」逸夫小學「不但免除學費,還有」邵逸夫獎學金「,進到裡面你只要肯努力學習,拿到獎學金基本上學不用花什麼錢。現在的00後小朋友或許不了解,以前上學是要交很大一筆學雜費的,家裡小孩又多,一個小孩一個學期500多的學雜費壓的普通家庭喘不過氣來。所以很多70後,80後現在為人父母的朋友很多小學初中就輟學了!不是不想讀書,一個家庭往往只能供得起一個或者兩個小孩上學,其他兄弟姐妹只能把機會讓給弟弟妹妹了,哥哥姐姐早早出去謀生,分擔家庭負擔!所以說現在的小朋友要珍愛學習,不負光陰!
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
1973年,邵逸夫設立了邵氏基金會,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元,用於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
1977年,邵逸夫出資600萬助政府興建香港藝術中心,更同時倡辦香港藝術節,成為當時的大會主席。1985年出資1000萬,協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畫。
1987年後,根在寧波的邵逸夫對故鄉也傾注了很大的愛心,他不僅多次回鄉探親訪問,還先後捐資4000多萬元幫助發展教育、文化事業。這些項目包括位於寧波大學西區的邵逸夫圖書館、雲南大學東陸園圖書館、曲阜師範大學曲阜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逸夫教學樓、逸夫劇院以及其祖居地康樂園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區也有巨額捐贈,如他為杭州逸夫醫院的捐贈近億元。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愛鄉楷模」、「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為家鄉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該臺首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1991年,邵逸夫首次到內蒙古,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參觀考察海拉爾師專(呼倫貝爾學院前身)和部分中小學校,之後,一座又一座「逸夫樓」「逸夫學校」出現在內蒙古各地。邵逸夫先後16次向內蒙古地區捐贈善款,總額達1.37億元港幣,全區有逸夫學校104所。
1994年,邵逸夫向牛津大學捐贈300萬英磅,成立了中國研究所。
1995年,捐資興建河南省偃師市實驗中學科教樓——命名「逸夫科教樓」。捐資興建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逸夫學校」。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爵士宣布設立不限種族國籍、宗教和信仰的「邵逸夫獎」,這是一年頒發一次的國際性獎項,將表揚世界各地在天文、數學和生命科學與醫學等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者,每個獎項頒給100萬美元,比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的95萬美金還高,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
二:邵逸夫先生:捐資救災,關心民眾!
20世紀90年代初,江浙一帶遭遇罕見颱風和洪澇災害,不少學校被淹沒。邵逸夫第一時間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馬林博士來到浙江,馬博士與幾位教育系統同志划船深入校舍把真實情況反饋給邵先生,並著手參與災後重建,創下一次性資助150多所受災中小學的紀錄。
1999年,向臺灣捐2500萬港元,救助9·21大地震災民。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
2008年5月15日,也就是5·12汶川地震三天之後,邵逸夫及夫人方逸華在得知四川地震災區學校遭到嚴重破壞,學生受到嚴重傷亡後,即向教育部表示捐款1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9000萬元),為災區師生重建校舍,使他們早日重返校園。
2009年,臺灣颱風八八水災,捐款1億新臺幣予災區。
2010年,青海玉樹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億港幣。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時,邵氏基金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
2013年3月,邵逸夫向浙江大學捐贈2億元港幣,建設「邵逸夫醫療中心」和「邵逸夫醫學研究中心」。這是邵逸夫及邵逸夫基金向內地捐贈的單筆資金最大的捐贈項目。4月22日,邵逸夫爵士夫婦, 向四川雅安地震災區捐款1億元港幣。
三,邵逸夫先生:藝術造詣,商業天賦!
邵氏影城:20世紀50年代,香港得歷史機遇,百業興盛,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闢事業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氏公司拍攝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電影,未香港乃至亞洲輸送了不少電影藝術人才。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等。
創建TVB:香港的天王天后數得出來的人物或多或少都離不開TVB。1967年,邵逸夫創建香港無線電視(TVB),並於1971年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乃至大導演杜琪峯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由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創辦,是世界第一大粵語和華語商營電視臺。其經營的免費中文電視頻道翡翠臺,自1967年11月19日開播以來,一直處於香港電視頻道中的收視領導地位,是香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邵逸夫先生:愛國精神,人物追思!
2014年1月17日,邵逸夫追思會禮堂設在位於香港將軍澳的邵氏影城主場,以金色為主調,大廳內鋪設紅色地毯,場中央掛著邵逸夫的巨幅彩色半身像,場內放置了數百座椅共悼念來賓休息。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及其夫人、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主席張曉明、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以及劉德華、張學友等演藝界名人均出席了追思會,以表彰邵逸夫對香港影視界、教育界作出的貢獻。
國家主席習近平:聞悉邵逸夫先生辭世,謹致哀悼,並向其親屬深表慰問。邵逸夫先生一生熱愛國家,關心民祉,慷慨捐贈,惠及多方。其愛國之情,其為國之志,人們將銘記在心。
全國人大會委員長張德江:邵逸夫先生不幸辭世,深表哀悼,並謹向其家屬致以慰問。邵先生畢生秉持愛國情懷,投身報國事業,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熱心公益,澤被後世,風範永存。
邵逸夫先生高尚的愛國精神,深深影響了一代代人,留下的基業在各個學校,大學,電影藝術,科研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有的人已經死了但活在我們的心中,希望當代香港年輕人能秉承老先生遺志:和平共處,愛崗敬業愛國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