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的餃子

2021-01-19 無無堂


                                一

懸崖淡菊嬌嗔道:「你還是沒有配合好。」

時間馬賽克一下子臉就紅了。

懸崖淡菊接著說:「你哪有一米八啊?」

沒想到,時間馬賽克嚯地站了起來,還好他是彎著腰,不然就撞到天花板了。

 

                               二

 

其實在寫下這個題目時,我的腦子裡一片混沌,竟然忘了餃子的「餃」是怎麼寫的?

時間真得像被打上了馬賽克,年紀大了以後,經常會出現這種事,許多非常熟悉的人、事、物已經變得模糊起來,文字就更不用說了,自從有了電腦,再也沒有像從前那樣,許多字甚至是說忘就忘。在空中比划了一會兒後,想想這應該是跟糧食有關的形聲字吧,於是慢慢的才有了這個字的輪廓。

百度一下,餃: jiǎo ,形聲。字從食從交,交亦聲。「交」意為「交替」,「食」與「交」聯合起來表示「新舊年交替時刻吃的食品」。本義:農曆除夕食物。釋義:中國的一種傳統麵食。

其實在我的印象裡,是很少有吃到餃子的。一是南方人的飲食習慣與北方不大一樣,南方人以水稻為主,北方以麵食為主;二是南方近來也越來越少種植麥子了,怎麼做麵食也幾近失傳。

可是我有些疑惑,把它說成農曆除夕的食物也好,說是中國的一種傳統麵食也罷,為什麼北方一下子就覆蓋了南方,把餃子變成中國統一的符號?現在為什麼會是南北通吃?若不是因為家人喜歡吃的緣故,我還是很少接觸到這種食物,甚至於在老家幾近無人提起。

 

 

據說時間馬賽克輪換過很多崗位,粗粗算來的有在銀行數過別人的鈔票,有在別人的國家幹過別人的活,還曾是「莆田系」的可疑分子等等,不一而足。他為我們所熟知的是被運管所幹部逮過的滴滴司機,他是一邊碼字一邊跑營運,還害怕別人不知道的樣子,開了一個公眾號叫:我愛地瓜腔。你說這樣的滴滴司機還怎麼能開好車,還能開多久?果然不久,他就拋妻別子,遠赴鄂爾多斯想要挖金子去了。當然,金子不是你想挖就能挖的,在鄂爾多斯,除了碰到一鼻子的灰,減了幾十公斤的膘,幾個月後又回到了老家。

 

 

菜大野給時間馬賽克站過臺,寫了一篇《一個文學中年和他的野菜餃子》,文中吸引我的是餃子的那些功效,什麼有助於防治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腸癌及痔瘡等,這些不都是我們體制內人的通病嗎?

最近就一直為高血壓犯愁,正四處尋覓良方妙策,看到如此這樣的餃子,自然不會放過,我立即轉發了文章,並附上:可以開在莆田,預計會大火。

懸崖淡菊立即回應道:「都餃子了」,又添了兩個笑臉。

時間馬賽克的留言則讓我有些不安,他說:「問好溫老師!感謝啊!」還附上三杯咖啡的表情。

事後才知道,城裡很多人已經吃過時間馬賽克的餃子了。

 

 

 

菜大野是二十年前的同事,那時他專門給領導寫稿子,給朋友改稿子,近年則致力於自己寫稿子,收穫豐碩,頗有風生水起之勢。我在輾轉了幾個單位後,目前借道於莆田界外底,和菜大野鮮有見面機會。

時間馬賽克也只是在網上見識而已,主要是通過網際網路拜讀他的文章。有一次,我的《故鄉的秘密》和他的《母親》一起忝列《莆田文學》,那是我們倆挨得最近的一次,仿佛我的故鄉就是的故鄉,他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一樣。他雖然換過許多職業,唯獨從來沒有放過寫作。這讓我納悶不已,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那麼繁雜而又逼仄的情況下,還留下那麼多妙趣橫生,詼諧無盡的文字?我們呢,想想就愧疚不已。

對於文學,我沒辦法作更多更好地解釋,近距離地看了湖北前作協主席方方的遭遇就可窺得一二。方方日記好像化身一盒試劑,正在檢測這人間的疫情,昨天新浪微博上出現一幅「打倒帝國主義走狗賣國賊方方」的漫畫,這是我所看到的繼「堅決打倒反動學術權威張文宏」後的第二幅漫畫了,一些似曾相識的氣氛正在不可遏制地漫延開來,或許這就是我們必須不斷去記錄,去描繪,去挖掘,甚至去反思的緣由吧。

 

 

事情仿佛就這樣過去了。

周六時,菜大野突然問我說:「在城裡嗎?」

我一時反應不過來,反問他:「你也在嗎?在哪?有沒有空到我工作室聊飈?」

他說:「跟鄭智勇一起送貨,計劃下午你午睡起床後去拜訪你。」


鄭智勇帶了兩盤餃子給我。

鄭智勇比較安靜地坐著,偶爾插些話。

而我果真回到了過去當老師的樣子,自以為是地大發許多生活的感受,大談許多寫作的看法。

 

 

鄭智勇就是時間馬賽克,時間馬賽克就是鄭智勇,兩者之間好像非常不協調,卻又讓我不知所措。我還是喜歡叫他鄭智勇,或阿勇之類的,這是兒時就一直有的生活習慣和稱呼習慣,就像鄰居那樣,總覺得如果叫他「時間馬賽克」會怪怪的,像他附上的咖啡表情,會有一些距離感。

就像我喜歡他做的餃子,白白淨淨,還能治病。


相關焦點

  • 冬至到,吃餃子。餃子是誰發明的?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當地百姓治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架起大鍋,免費施藥,受到民眾的愛戴。回到南陽老家以後,他想到一個辦法,叫弟子們搭起醫棚,壘砌土灶,大鍋熬藥給窮苦人治病。這些窮苦的病人每天都來領這種耳朵形狀的食物,又能治病還能充飢暖身。一直吃到了過年,很多人的凍瘡都好了,耳朵也保住了。後來每到冬至和過年的時候,人們都吃這種像耳朵一樣的食物,大家把這種用麵皮包起來的飯食叫做「餃耳」、「餃子」、或者「扁食」。用來紀念扶危救貧的張仲景。
  • 日本人包餃子,非洲人包餃子,中國人包餃子,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日本人包餃子,非洲人包餃子,中國人包餃子,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說起餃子,那可是咱們中國的國粹。自從東漢醫聖張仲景發明以來,就一直受到我國人民的喜愛。張仲景發明餃子的初衷,本是為了治病救人,可沒曾想到,千百年後餃子卻火遍全國,成為了人們逢年過節必備的一款美食!
  • 中國傳統美食「餃子」是怎麼誕生的?
    俗話說「餃子配酒越吃越有」,意思是吃餃子吃的越多日子過得就越紅火。的確,餃子是我國的傳統美食,在過很多節日的時候中國人都喜歡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餃子,煮餃子,熱騰騰的餃子出鍋,整個家庭都感到其樂融融的。餃子的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先要用麵粉做成薄而勁道的餃子皮,然後將準備好的肉餡或者菜餡用餃子皮包裹起來,包完之後下鍋煮到餃子浮出水面,就可以用漏勺舀出來了,就這樣,一份皮薄餡多,味道鮮美的餃子就出鍋了。雖然人人都知道餃子,也愛吃餃子,那麼餃子是怎麼誕生的呢?
  • 【中州作家】黃龍江:餃子
    冬至吃餃子是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他曾說過,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仲景路、雞爪街、新華路等處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那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整理|劉文清冬至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冬至為啥要吃餃子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
  • 你一定不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吃餃子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冬至為何吃餃子呢?(註: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 明日立冬吃餃子,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推薦8種餡餃子
    ,俗語「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就是說要吃餃子,這句話是為了紀念餃子的發明者醫聖張仲景。東漢時期,張仲景辭官為百姓治病,看到白河兩岸的百姓衣不果腹,饑寒困苦,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傷了。便和弟子在立冬這天施捨嬌耳湯,張仲景用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在一起熬煮,然後和麵包成耳朵狀的食品,煮好了之後,分給災民每人兩隻「嬌耳」一碗肉湯。
  • 1800多年的中國餃子,如何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西安這家店很牛
    餃子,作為中國的古老傳統麵食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符號之一。它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在北方,吃餃子是一種常態,是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位於永興坊的德髮長餃子十分有名,它創建於1936年,被譽為「中華老字號」。
  • 【冬至故事】關於冬至吃餃子的三個小故事,個個顯示古聖先賢的智慧和善良
    【關於冬至吃餃子的小故事一——紀念醫聖張仲景】
  • 冬至吃什麼|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
    冬至吃什麼|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吃什麼|冬至為什麼吃餃子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而蘇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冬至吃餃子還有說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
  • 冬至吃餃子,不會掉耳朵,你知道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嗎?
    以前生活困難,童年的記憶中,似乎只有過年才能吃上一頓餃子(肉餡的),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可供選擇的美食也花樣百出,但餃子始終在餐桌上佔據一席之地,已經演變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餃子關於餃子的傳說很多,尤其是冬至當天吃餃子,成了大部分北方人約定俗成的一種傳統,長輩們精心調製餡料,和面、擀皮,下鍋,配上大蒜和香醋,還念念不忘的嘮叨一句俗話:冬至吃餃子,不會掉耳朵
  • 潘金蓮的「餃子」,是「餃子」嗎?
    《潘金蓮的餃子》據說就對《金瓶梅》吃出了「學問」,通過「玉皇李子」還窺探到作者蘭陵笑笑生的身影。我沒有看到全書,也無意再去翻看,潘金蓮的餃子這一篇管中窺豹已經足足夠了。潘金蓮包的是「餃子」嗎?餃子起初由醫聖張仲景發明,它是用於治療耳朵凍瘡的藥食,用羊肉、花椒等中藥熬熟切碎,再包成食丸在大鍋中煮,一碗湯中只配幾個餃子,用湯味發熱驅寒治療凍耳,所以名為「嬌耳」。
  • 【朗誦】餃子啊餃子
    那一聲「唄」把我們一家人對餃子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母親愛包餃子,我從懂事起就喜歡吃母親包的餃子了,那時候,吃餃子還是一家人過年時最憧憬的奢望。平時家裡是難吃到肉餃子的,但母親會想方設法給我們做餃子吃,實在買不到肉了,母親想辦法也要給餃子裡放點油水。常常是把豬油渣與白菜芹菜等摻合了,作為餃子餡吃,那種餃子我們扔進嘴裡香口四溢,嚼得滿嘴生津,滿頭大汗。我們一喊香、香,母親就拍拍圍裙的面眯著眼笑了,而且下一個周末又是一頓餃子。有一次鄉下叔叔來了還拎來了一小口袋白面。可廚房裡沒有什麼菜,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嗎?
  •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的傳統美食1、吃餃子:餃子是北方的傳統麵食,在很多傳統節日中北方人都會吃餃子,冬至日也不例外,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所以,北方在冬至日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並且民間還有冬至日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2、吃湯圓:上海地區冬至日都會吃湯圓,因為湯圓寓意著「團圓」「圓滿」,冬至日吃湯圓是個好兆頭。
  • 冬至,今晚回家,陪爸媽吃盤餃子……
    你一定不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 小學初中英語記單詞方法:圖像聯想快速記冬天、冬至、餃子單詞
    「數九寒天」的開端,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呢?原因有很多人不知道......
  • 你一定不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冬至吃餃子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冬至為何吃餃子呢?(註: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 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 好吃不過餃子——什錦素餃子
    適逢看到朋友圈的一句順口溜:好吃不過餃子,可愛不過孩子!餃子作為一日三餐必備便利食物,煎炸烹煮樣樣行,周末或者閒時包上一些儲存在冰箱,早起上班、晚上下班花上10分鐘的時間就有香噴噴的餃子吃啦!葷餃子我們都知道用什麼材料,但是素餃子要怎麼搭配才好吃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
  • 做對這4步,餃子鮮嫩好吃無腥味
    做對這4步,餃子鮮嫩好吃無腥味。餃子流傳了幾千年,從治病到美食,從北方到南方,現在已經成為所有吃貨們公認的美食,所以才有了「好吃不如餃子」的說法。餃子有許多種,其中豬肉餡的餃子最為普遍,要想豬肉餡餃子好吃,就必須得先去除它的腥味,做出來的餃子才能鮮嫩好吃。
  • 興隆軒餃子,餃子之中的王者風範!!
    各位老少爺們,伏天已至,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天吃上一頓餃子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