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源遠流長,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一種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
以前生活困難,童年的記憶中,似乎只有過年才能吃上一頓餃子(肉餡的),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可供選擇的美食也花樣百出,但餃子始終在餐桌上佔據一席之地,已經演變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
關於餃子的傳說很多,尤其是冬至當天吃餃子,成了大部分北方人約定俗成的一種傳統,長輩們精心調製餡料,和面、擀皮,下鍋,配上大蒜和香醋,還念念不忘的嘮叨一句俗話:冬至吃餃子,不會掉耳朵……
老祖宗的話不能不聽,不過,冬至如果不吃餃子,就真的會掉耳朵嗎?現在是不會,可把時鐘撥回到古代,距今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餃子的出現,還真起到了「救苦救難」的作用!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民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出現了大量無家可歸的災民,春、夏、秋三季還能勉強度日,可隨著冬天的到來,不僅食物短缺,更缺少禦寒的設備,加深了百姓們的痛苦。
嚴酷的寒冬下,很多百姓出現了「凍耳」的症狀,心繫百姓的張仲景決心發明一種簡單、易操作的食物,讓老百姓不會因為寒冷凍掉耳朵!
綽號「醫聖」的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更有崇高的醫德,經他診治,醫好了很多疑難雜症,要是患者沒錢,他也會免除部分「醫療費用」,甚至自掏腰包舍藥給百姓治病。
為了根治「掉耳朵」的問題,張仲景在冬至那天,架起一口大鍋,擀制麵皮,把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包在裡面,因為形狀很像人的耳朵,張仲景為這種食物起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祛寒嬌耳湯」!
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爛耳朵的毛病得到了有效的緩解,據說,從冬至開始,張仲景一直免費為窮苦百姓發放「祛寒嬌耳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
因為吃了「祛寒嬌耳湯」受益的老百姓,在大年初一仿製張仲景的發明,自製「嬌耳」,經過長期的演變,「嬌耳」才變成了如今的餃子。
巧合的是,張仲景過世的時候,也是冬至那天。送葬隊伍行至當年架鍋煮「嬌耳」的地方時,不知怎麼的,抬棺的繩子突然斷了。老百姓遵照張仲景的臨終囑託,就地下棺,並修建了「一座醫聖祠」。從此之後,普通百姓無論貧富,都要在冬至這天都要包一頓餃子吃,並且都說,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
一碗餃子,有這麼多故事,承載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年三十那天無論有多少好吃的,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韭菜代表著「久財」、白菜象徵著「百財」、芹菜意味著「勤財」(勞動致富)……
從東漢末年到信息高速發達的今天,餃子跨越了1800年的光陰,張仲景「原創」的餃子,從「祛寒」的「保健品」衍變成了餐桌上的美食,為了紀念他,老祖宗還是不忘教育後代:冬至吃餃子,不會掉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