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乘涼遇到隔壁葡萄媽媽,她家寶寶葡萄3歲了,疫情之後幼兒園開學,葡萄就被送去幼兒園了。我問她孩子適應得怎麼樣了,本想聊聊入園焦慮。
沒想到她卻搖頭說:「別提了,孩子每晚回到家裡,都要狼吞虎咽的再吃一頓飯。」
我問:「是在幼兒園裡的飯菜不合口味嗎?」
葡萄媽說:「我們開始也這樣覺得,打電話向老師詢問情況,老師說她吃得很好啊,總是第一個吃完。」
「後來我們才發現,原來她不好意思讓老師加飯,每頓都吃不飽。」
在孩子入園前,我們往往都在用心準備各種被子褥子,姓名印章,小水壺小書包之類物件,或者擔心孩子因為分離焦慮而哭鬧生病。有時候反而忽略了,進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環境中,下面這些習慣的細節也需要幫寶寶準備好。
吃完飯會不會舉手再要?
就像葡萄在幼兒園遇到的狀況一樣,孩子在家吃飯時,媽媽或者姥姥奶奶通常喜歡給他們盛滿滿一碗飯,甚至直接動手餵飯。很少出現飯吃完了,但是寶寶還需要添飯的情況。久而久之寶寶也不知道什麼叫:「我沒吃飽,再給我盛一點。」
而到了幼兒園裡,老師對每個孩子每頓飯能吃多少,是沒有辦法去估計的,所以會給每個小朋友都先盛一點,讓他們自己要求添飯。如果像小葡萄那樣不好意思向老師要求添飯,那開始的一段時間,可能真的會挨餓。
因此入園前的一段時間,爸爸媽媽可以在吃飯時給寶寶少盛一點,並且告訴他,如果覺得「不飽」還要吃。就舉手叫媽媽給自己再盛一點。培養一段時間,孩子到了幼兒園裡就能很好地適應了。
如果不舒服怎麼表達?
上幼兒園前在家中,是N個大人對一個孩子,但凡有一點不舒服,家人們就如臨大敵。而在幼兒園中,少說也是三位老師照顧十幾個孩子,如果寶寶身體感到不適,不知道如何表達,老師很難及時發現。
我的一位幼師朋友就告訴我,有次他們午飯後活動,小朋友們都在玩,她看到班上的晨晨獨自坐在角落裡。還以為他心情不好,走過去問,他只是說:「老師我難受。」朋友給他測了體溫並不發燒,後來叫來家長,才發現孩子闌尾發炎。
在送孩子去幼兒園年前,家長有必要對孩子進行「身體科普」,起碼讓孩子能說出身體哪個部位難受,比如我肚子疼,我腿疼,我頭疼,鼻子不通氣,哪裡痒痒。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用繪本讓孩子了解更多身體的知識。方便在身體不適時,及時向老師求助。
學習和小朋友相處
幼兒園的生活,是孩子第一次集體生活體驗,尤其對於獨生子女而言,要好幾個小時和別的小朋友吃在一起,玩在一起,睡在一起,既是新鮮地體驗,也是一種挑戰。在紀錄片《幼兒園》中,我們看到有些孩子在社交方面會遇到一些困難。
比如想和小朋友玩,卻不知道如何加入,只能自己呆呆地站在旁邊。比如本來是釋放善意,卻表現出攻擊的樣子。
如果在入園前,我們能幫孩子學會幾句社交常用的話語,提前演練一下和別的小朋友如何相處。那麼孩子的幼兒園生活就會適應得更快,孩子也會更喜歡幼兒園的生活,從而減少入園帶來的分離焦慮。
除了用幼兒園主題相關的繪本來告訴孩子基本的社交禮儀。我們也可以帶孩子到遊樂場、公園,讓他們實際演練如何社交。
Cici有話說:
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的全新起點,孩子會面臨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挑戰。在入園之前,幫孩子建立起符合幼兒園特點的生活習慣,可以幫孩他們在幼兒園中生活得更加舒適,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