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愛範兒
『Let it go,let it go,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
當時間回到 2014 年,《冰雪奇緣 1》漂洋過海,轟動視聽。這其中,比故事情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影片裡朗朗上口的音樂,時至今日,其旋律依然頻繁飄蕩在國內的大街小巷。
這部影片也創造了迪士尼動畫電影當時的票房高峰,製作成本 1.5 億美元,全球票房收入高達 12.74 億美元,且將眾多頂級獎項收入囊中,包括第 86 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第 86 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第 71 屆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獎、全球動畫電影票房冠軍等。
2019 年,《冰雪奇緣 2》再續傳奇,不僅在北美市場連續霸榜,自 11 月 22 日在內地上映以來,票房突破 6 億人民幣。口碑方面,《冰雪奇緣 2》亦有不俗表現,斬獲了貓眼 8.9、淘票票 8.8、豆瓣 7.3 的分數。
《冰雪奇緣 2》的火爆,讓迪士尼的 IP 造金能力第 N 次引發熱議。在全球 50 個最賺錢的 IP 中,華特迪士尼擁有 9 個,穩居第一。無論是公主童話,還是超英宇宙,我們做的每一個夢裡幾乎都有迪士尼 IP 的身影。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你走進『造夢工廠』迪士尼,看看這隻米老鼠是如何『點石成金』,化身為 IP 狂魔的?
業務布局的如意算盤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迪士尼如今的主要業務包括娛樂節目製作、主題公園、玩具、圖書、電子遊戲和傳媒網絡等。旗下擁有大量赫赫有名的公司和品牌,包括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盧卡斯影業、福克斯影業、漫威漫畫公司、試金石電影公司、博偉影視公司、好萊塢電影公司、ESPN 體育、美國廣播公司 (ABC) 等等。
在孵化+收購了如此多的公司後,迪士尼每年僅靠媒體平臺就能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年終財報也應證了這一點。
2018 財年的全年財報中,迪士尼交出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成績。在 594 億美元的營收中,41.22% 的收入來自媒體網絡 (Media Networks) 部門,34.15% 來自樂園及度假區 (Parks and Resorts) 部門,只有 16.8% 來自影視娛樂 (Studio Entertainment) 部門。
▲圖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娛樂資本論
雖然迪士尼的影視娛樂作品均有不錯的成績,但它的份額佔比仍然不足 1/5,遠不及媒體網絡帶給迪士尼的收入。那麼,迪士尼為何還如此致力於 IP 的創造和購買,甚至不惜花 713 億的天價收購福克斯?
顯然,迪士尼並沒有僅僅依靠財報來做決策,高管們清醒地認識到,雖然 IP 影視不是最掙錢的版塊,但它卻是其他營收的動力源。IP 的長青,對於迪士尼所有業務線幾乎都存在極高的增值價值。
可以這麼說,在迪士尼成熟的品牌打造鏈條上,內容是一切的原點,傳播渠道是內容的放大器,衍生品則進一步釋放了內容的價值。
IP 打造,不只是真善美這麼簡單
迪士尼為全世界奉獻了不勝枚舉的經典形象,他們被賦予了諸如勵志、可愛、美麗、善良、滑稽等各式各樣的角色弧光,在傳播的滲透力上做到了老少鹹宜、男女通吃。但是,如何打造一系列成功的 IP?靠的不僅僅是讓卡通人物在熒幕上傳遞真善美或賣萌耍酷,迪士尼擁有一套完備的流程來幫助這些形象和故事家喻戶曉。
創造優質內容,打造潛力 IP
首先,什麼樣的內容才具有成為 IP 的潛質?
它必須具備四大特點:
強視覺辨識力。故事內容裡必須包含醒目的視覺識別(VI)元素,或具有儀式感的符號。比如,當我們看到穿著紅 T 恤的黃色小熊,會想到愛吃蜂蜜的小熊維尼,如果失去了這一元素,我們難以將他與普通的小熊區別開。而當我們看到美國隊長之盾,也能迅速聯想到美隊和他標誌性的翹臀……能聯想的點越多,面越廣,整個故事內容在用戶腦海裡的印象就愈加豐富和完整。
▲圖片來源於 https://www.lucydraw.com/a/9255.html
強分享連接感。具體表現為用戶參與、分享和興趣社交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好內容產出後,還需要有用戶自發的分享、社交媒體的擴散,內容的影響力才能進一步上升,具備成為 IP 的潛力。強價值沉澱。表現為有溫度有營養的故事內核,而不是快餐式消費。例如,《冰雪奇緣》的大熱離不開對女王 Elsa 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除了追求真愛的主線,Elsa 也代表了新女性的形象——堅強、獨立、能力超群,並不需要王子的拯救。強附著力。格拉德威爾在他的著作《引爆點》中提出,『流行潮的爆發條件之一就是具有強附著力。』如何避免觀眾在接收信息時,一個耳朵進,另一個耳朵出?有時,只要在人物臺詞的措辭或人物特質的表達上做一些提煉、修飾與升華,就能在影響力上收到顯著的效果。例如,最能體現 Elsa 人物個性的那句評價『做什麼公主,我就是女王』,就成了許多女性觀眾津津樂道的金句。 除了這些,IP 還需要進行充分的人格化。人格化之後的形象更容易使觀眾產生代入感和共情感,在確立普世認同的價值觀後,迪士尼將其內化成人類最喜聞樂見的品格,並在某些場景下通過具體人物形象表現出來,能夠快速高效地觸及觀眾,獲得喜愛。雪寶的古靈精怪、辛巴的堅毅勇敢、唐老鴨的屢敗屢戰等,這些形象的深入人心,離不開背後製作團隊的精心人格化塑造。
四大渠道強化,助力 IP 傳播
有了個性化鮮明的優質內容,IP 的『原生麵團』就已經揉好,迪士尼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它放進烤箱進行『烘焙』。這一階段發揮影響力的是迪士尼旗下的 4 大渠道:
網絡媒體:迪士尼電影製作上映之後 3-6 個月就會通過 DVD、藍光或電子形式發行出版物,再往後一個月,這些影片就會登陸電視市場按次付費。另外迪士尼還會製作和發行自己的青少年電視劇和 TV 動畫,在自己的媒體平臺播放自己生產的內容,推廣其電影電視。休閒娛樂:迪士尼度假村、樂園會同步更新主題元素,拉近觀眾與影視人物的距離,放大 IP 價值、強化連結。互動娛樂:一方面迪士尼會在社交網站上進行互動,加強社交媒體的討論熱度;另一方面,迪士尼會授權遊戲公司,進行 IP 合作。今年 11 月 14 日,迪士尼和遊戲公司 jamcity 在《冰雪奇緣 2》上映前的預熱期間就推出了一款手遊。上線不到一周,它在 Google Play 上的下載量已經超過 100 萬次。
▲手遊《Frozen Adventures》,圖片來源於新旅界
IP 合作及衍生消費品:通過從玩具、T 恤到 APP、書籍和遊戲機等 100 多個類別的周邊創新,迪士尼的影響力覆蓋了實物產品和數字體驗各個方面,不斷強化其在人們生活中的記憶和印象。還是以 2013 年上映的《冰雪奇緣 1》為例,在 12 億美元的票房之外,這部影視作品給迪士尼帶來了 95.75 億美元的衍生品銷售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全媒派往期文章 《奈飛 VS 迪士尼,誰能從流媒體混戰中殺出重圍?》中所說,在網絡媒體渠道方面,迪士尼正面臨著流媒體的衝擊。
2018 年,迪士尼市值曾被 Netflix 短暫超越,雖然 18 年末迪士尼反超,但隱憂如影隨形——其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媒體網絡部門 2018 年營收再度出現負增長。面對這個問題,迪士尼不得不積極地進行自我革新,豪擲 713 億美元收購 21 世紀福克斯,進行大規模的集團部門調整,並積極布局流媒體服務(迪士尼現擁有體育流媒體 ESPN+,Hulu 以及 Disney+三大流媒體平臺)。
11 月 12 日凌晨,Disney+千呼萬喚始出來。因為太過火爆,許多網友剛完成付款就遇到了故障。未來如果迪士尼能打通三個流媒體平臺,那麼憑藉本身豐富的內容儲備,加上 ESPN+和 Hulu 這兩個在不同領域已有穩定用戶的流媒體平臺進行拉動,Disney+的表現值得期待。
依託於四大渠道的營銷擴展,迪士尼在這一過程中其實已經完成了四輪收入。
第一輪收入:迪士尼推出製作精美的動畫及電影,收穫豐厚的電影票房。第二輪收入:公映電影的拷貝銷售和錄像 DVD 發行。第三輪收入:在線下主題樂園中增加新的電影角色,熒幕與現實打通,促成線下消費。第四輪收入:迪士尼通過特許授權產品贏得第四輪財富。 四輪收入將 IP 價值最大化,使其成為迪士尼源源不竭的財富動力。
積極構建並強勢維護 IP
隨著時代變遷,觀眾的價值觀和審美需求不斷改變。在建立起豐富而強大的 IP 帝國後,迪士尼逐漸構建起自己的品牌內涵與形象,同時不斷加強對旗下 IP 的維護,保證其鮮活生命力。
伴隨著新形象、真人化的演繹,新的價值觀被不斷融合進經典的人物形象。例如迪士尼的公主,灰姑娘不一定總得靠王子的水晶鞋才能過上幸福生活,茉莉公主會告訴你:『我不是一隻待宰的羔羊。』呼喚男性與女性同等的權利和地位,展現出當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此外,在賦予 IP 新內涵的同時,近年來迪士尼也在不斷嘗試將動畫影片真人化。IP 情懷+穩定劇本+明星參演+技術賦能,稍加改編,便能讓迪士尼通過真人翻拍再次強化經典 IP,提高其經典系列與宇宙英雄系列競爭的能力。
在這一過程中,迪士尼還充分展現了『壕』的本色,通過『買買買』不斷充實著 IP 的豐富度、完善自己的世界觀,打造全方位的『造夢工廠』。2006 年,迪士尼以價值 74 億美元的股票收購了皮克斯公司,獲得了大批優秀的獨立動畫製作人;2009 年,迪士尼以 42.4 億美元收購了漫威娛樂,擁有了漫威旗下超過 5000 個角色的所有權,補充了迪士尼在超級英雄 IP 這一塊的短板;2018 年,迪士尼收購福克斯,將『X 戰警』『阿凡達』『辛普森一家』等著名 IP 收入旗下……何以解 IP 之憂?收購策略不妨為解決方案之一。
內涵有了,價值有了,豐富度有了,迪士尼的 IP 看起來似乎已經無懈可擊。米老鼠鬆口氣,山姆大叔就發笑。好 IP 有了,失去它卻是『遲早的事』。
原來的美國《版權法》,只賦予了版權 56 年的保護期,這意味著於 1928 年一炮而紅的米老鼠全球首部有聲動畫《威利號汽船》中的米奇版權,在 1984 年就該過期了。
為了留住米奇,迪士尼盡力遊說政府延長版權保護期。1976 年和 1997 年,迪士尼和其它企業成功說服美國政府兩次調整相關法案,將對版權的保護期延長到 95 年。鑑於迪士尼的『豐功偉績』,1997 年的《著作權年限延長法案》還被稱為《米老鼠保護法案》。
▲米奇版權保護期和美國版權法對比,圖片來源於 Priceonomics
但再三延長的版權也終有過期的一天,只不過『版權狂魔』迪士尼絕不認輸。單單就米老鼠一個形象,迪士尼就衍生出了多種版本,而每個版本都擁有自己的版權。因此,2023 年到期的只是『汽船米奇』的版權,而不包括後續其他。迪士尼導演的這場版權保護大戲,歸根結底是讓自己塑造和創新 IP 的速度始終快於 IP 過期的速度。
除了將形象多樣化以延長生命周期,在不同的系列形象背後,還隱藏著迪士尼對不同消費群體的洞察。潮牌中喪喪的米老鼠,與大眾眼中常見的活潑聰明的形象大不相同;baby 系列中的米老鼠,則更顯幼齡可愛。每一個形象都讓你在看到一隻戴著白手套的老鼠時,都能自覺聯想到,『噢,這是米老鼠。』
▲圖來源於 ShoeGaze
▲ 圖片來源於 fanpop
米老鼠的 IP 帝國下,你是否也想換換口味?
無論是明確核心競爭力、不斷更新 IP 內核、創新渠道,還是打造 IP 閉環生態,迪士尼的每一步都走得紮實而明智,並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收編其他影視巨頭,最終從一隻小小的老鼠,成長為能夠輕易撼動大象的龐然大物。
不過,在我們沉迷於消費這些熟悉形象的同時,也有人產生了深深的憂慮:迪士尼的 IP 帝國是否也是一個『IP 壟斷帝國』?他會限制我們做夢的空間和能力嗎?
不可否認,迪士尼的 IP 幾乎涵蓋了我們現有想像的各個方面,卡通動物、超級英雄、公主故事、精靈童話……應有盡有。與之而來的後果,一方面是迪士尼能夠讓人們的想像成為感官上的現實。無論是影視作品中精緻的畫面,還是迪士尼樂園中的『夢幻王國』,都在製造快樂與感動。
另一方面,人們對這些主題的想像日益與迪士尼捆綁緊密,甚至被束縛在了迪士尼所設定的框架中。縱觀近年來迪士尼的電影新作,質量基本都在平均水準之上,但批量化、標準化的痕跡也很明顯,一部影片所傳遞的文化內涵,往往也能在另一部上看到。
某種意義上,IP 的高度聚合會間接造成信息繭房。對此,人們似乎已有察覺,例如,在高價追逐『復聯 4』的同時,國內受眾也越來越明顯地表達出對『國漫崛起』『封神宇宙』的強烈期待。並不是迪士尼不好,而是大家偶爾也想換換口味。
『全世界都催著你長大,迪士尼卻願意陪你做夢』。這句動人的話在現在的語境下,也暗示了迪士尼在『童心』『夢想』領域的主導權。我們要保持的童心是否早已被迪士尼所定義?米老鼠的 IP 帝國蘊含著多少創造力?又是否會限制想像力?這或許是人們在走出電影院和樂園後,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