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戲遊溫州」報名火爆,南戲故裡憑什麼「好戲」連連?

2021-01-18 浙江在線

「看南戲遊溫州」報名火爆,南戲故裡憑什麼「好戲」連連?

  尋根「南戲故裡」,回眸「百花紛呈」;致敬「梅花競開」,喜看「新松綻放」!

  首次走出省城杭州的第十四屆浙江省戲劇節,在「南戲故裡」溫州著實「火」了一把:從10月19日開始,20臺優秀劇目先後在溫州大劇院、東南劇院等陸續閃亮登場參與評獎演出,場場火爆;「南戲900年」浙江傳統戲曲展演、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特色劇種戲劇分享會、 「老劇新生·溫州有戲」溫州戲劇嘉年華等十幾項戲劇節活動輪番上演、精彩紛呈。

  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溫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戲劇家協會主辦的本屆戲劇節,首次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舉行,為充分體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一項獨具特色的「看南戲·遊溫州」文旅融合體驗之旅,還沒開場就迎來了火爆的報名。11月8日,《看南戲遊溫州,和「戲精」一起賞山閱水唱大戲》的招募消息剛發出不到一天,就有超300名熱情的戲迷紛紛留言報名要參加「看南戲·遊溫州」,遠超計劃中招募的90個名額,很多戲迷遊客都還是從較遠的蒼南、平陽、樂清等地特意趕來參加。

  南戲故裡溫州憑什麼「好戲」連連?北宋時期誕生在浙江溫州的南戲,堪稱中國的「百戲之源」。南戲又稱「永嘉雜劇」,是我國最早成熟的戲曲樣式,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而且是其中唯一的延續者。本次戲劇節選擇「南戲故裡」溫州作為辦會城市,既是對溫州戲劇歷史文化的認同,更是對溫州近些年來戲劇繁榮發展的肯定、鼓勵和鞭策。在溫州「南戲博物館」,《琵琶記》作者高則誠紀念堂,你更能感受到「戲源溫州」深厚的傳承與戲曲文化魅力。

  「瑞安出才子,平陽出戲子」。把戲子和才子並列在一起,足見溫州人對戲劇演員的重視,而一個「出」字,並不單單意味著數量眾多,更有意義的還是質量。一代又一代「戲精」的堅守,才有溫州戲曲乃至中國戲曲再度崛起的春天。

  溫州人愛看戲,也愛演戲。古戲臺作為傳統戲曲演出不可或缺的物質載體,是溫州戲曲繁華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溫州市古戲臺現存541處,可謂是遍地開花。溫州農村裡遇到喜慶節日,就請戲班在戲臺上演戲,一般唱三至五天,多則七天半月,下午一場,晚上一場,觀眾從四面八方陸續湧來,家家戶戶還邀請親朋好友前來看戲,好吃好喝招待,整個地方過年似的。大家紛紛稱溫州這個地方為「戲窩子」!

  這裡的文化,有「戲」;這裡的生活,有「戲」;這裡的風景,也有「戲」:

  溫州「南戲博物館」,前身為益康錢莊,外立面裝飾為西方的巴洛克風格,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建成開設。博物館的建築來自晚清,青磚綠苔,具有歷史的質感,飽含建築美學。南戲也猶如這獨特難覓的建築一樣,歷史滄桑,獨具文化魅力。

  文保薈聚的瑞安忠義街,除了遊覽「國保」玉海樓、利濟醫學堂,還可以去非遺館了解瑞安聯合國級、國家級、省市級以及瑞安市級共124項非遺項目,感受瑞安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絡;到鼓詞館,聽一場鼓詞鄉音、看一出本土南戲;逛逛臨街的庭院古居,賞一波民間收藏、嘗一下瑞安名小吃,購一些瑞安特色旅遊商品,盡享文旅大餐。

  高則誠紀念堂是「中華曲文化教育基地」,陳列著高則誠的傳世作品。高則誠,人稱東嘉先生,是我國著名戲曲作家、世界文化名人,創作的《琵琶記》譽稱「南曲之祖」,具有盛演不衰的強大的生命力,《琵琶記》的那些名句在千百年後依舊讓今人耳熟能詳:

  我本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八百置舍,千金買鄰。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讓川村是文成西坑畲族鎮古村落之一,這裡的古戲臺很別致。這邊有始建於乾隆年間的葉氏祠堂、節孝牌坊,也有獨具匠心的老門臺。走入讓川村,只見赤膊房披上了水墨畫般的 「新衣」,菜園邊壘起了古色古香的石頭牆,水池也成了魚兒嬉戲的荷塘。周邊不遠的文成百丈漈瀑布,也是看戲之餘的「風景絕佳處」。

  在讓川,還能品嘗畲鄉長桌宴:這是畲族隆重的待客禮儀,以前這種長桌宴用於接親、嫁女之類的大型宴飲活動,奉上的是傳統畲家特色美食:竹筒飯、糯米餈粑、畲家豆腐釀等6個冷盤11個熱菜組成。一碗碗、一盤盤的菜餚通過長長的排列組合,四人一圓筐,為遠道而來的各位賓客獻上滿滿的祝福。

  平陽忠訓廟古戲臺位於平陽縣騰蛟鎮薛岙口,人稱大夫殿,古戲臺整體為木結構,三面空曠,一面為屏門,天花板中央為方形藻井,四周開框,內繪戲劇壁畫。屏門中央彩繪人物圖像,門上精雕龍鳳,懸額「出將」、「入相」,保存基本完整,1997年被列為浙江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蒼南碗窯古村落,山青水碧,幽靜恬適,融古民居、古廟殿、古戲臺、吊腳樓為一體,有著厚重的歷史痕跡與驚人的古人智慧。古村中心佇有一座清同治年間的古戲臺,戲臺藻井上方繪有《白蛇傳》、《梁祝》等精緻戲曲故事彩畫。藻井上所繪的52幅《白蛇傳》壁畫,描繪有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等耳熟能詳的故事內容,以越劇和崑劇的表演方式展現,是「南戲故裡」戲曲史重要的實物證明,填補中國戲曲史的空白,更為《白蛇傳》傳說在中國流傳續上美麗的註腳。

  碗窯古戲臺有眾多非遺文化表演,單檔布袋戲、提線木偶戲、越劇、漁鼓花鼓、畲族歌舞,至今還不定期輪番上演。

  廊橋文化園坐落於泰順縣泗溪鎮,它以「世界最美廊橋」北澗橋、溪東橋為主體,是泰順廊橋---氡泉省級旅遊度假區的核心部分。明清時期,泰順木偶戲盛況空前,有木偶劇團108個。泰順民間三魁、筱村、泗溪的有關宗譜記載:「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一百二十多家戲班。」 木偶戲現在泰順還廣為流傳和深受歡迎。

  如今的池上樓為後人為紀念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而建。沿著迴廊漫步其中,但見院內亭臺樓閣、花牆環繞。樓軒飛簷翹角、錯落有致,布置精巧美觀、引人入勝。行走其中,亦能從此處別致的風景中捕捉到文人墨客的「戲中人生」。

  《高機與吳三春》是浙江省溫州市的漢族民間傳說故事,被稱為是「浙南的梁祝」故事與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溫州甌劇團的初創時期,古典傳奇《高機與吳三春》正是甌劇的代表作。當年陳茶花主演(飾演吳三春)的《高機與吳三春》在溫州市區東南劇院連演21場,被譽為「萬人空巷看茶花」的盛況成為甌劇最早的輝煌記憶。劇中高機與吳三春在溫州江心孤嶼相遇,這裡風景秀麗,東西雙塔凌空,映襯江心寺,歷來被稱為「甌江蓬萊」,二人在此「江心盟誓」,互訴衷腸,展現了動人的愛情故事。

  在楠溪江麗水街、蒼坡古村等,都有建築精美的古戲臺林立其中,與鬱郁灘林中的江上流年交相輝映,存在於尋常人家中升起的炊煙,水袖飄拂之間,古拙中透著無窮雅……可謂是「戲在景裡,景存戲中」。

  永嘉應界坑村中更是戲風濃鬱。全村3000多人中有350多人專門從事「亂彈」戲曲。過去無論大人小孩,不管閒時忙時都能哼上一兩句。村中現在還保有五座古戲臺,時常會有亂彈劇演出。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傳統廟會,村裡都會邀請亂彈劇團演三天三夜大戲,而在外地工作、經商的村民,無論多遠都要回來與親人團聚看戲,比過年還熱鬧。如今村裡擁有6個劇團,其中5個是以演溫州亂彈為主,兼唱京劇的劇團,1個是木偶劇團。他們長年奔忙在溫州周邊、浙閩交界的各個城市和鄉村,每個劇團每年都有400場次左右的演出,逢年過節時,更是常常忙得趕場。

  樂清黃塘古村,淡溪從村的西南流過,北面臨靠白龍山,村落與自然環境十分融合,強調了水、山、人三者合一。周氏大宗後有一古戲臺,前後石柱上刻對聯,前柱刻「扮演就千古興亡勝負,妝點出百年離合悲歡」,後柱刻「布武修文宛然經濟,嬉笑怒罵俱是文章」。戲臺屋脊還塑有二龍戲珠、葡萄松鼠紋、戲曲人物、花卉紋等,古香古色。2019年6月,一場穿越古代與現代、連接東方與西方的大型戲劇文化活動,在黃塘古戲臺精彩上演。這個有著兩百年歷史的古戲臺,與樂清市戲曲藝術傳承展演中心、永嘉崑劇團、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溫州市越劇演藝中心和樂清市青年越劇協會、樂清市清雅戲曲協會、樂清市雁東社區戲劇協會輪流上演的經典劇目一起,通過網絡直播形式,參加第十四屆布拉格國際演出設計與空間四年展。

  火山爆發造就了雁蕩山雄奇壯麗的景觀,使之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集山水美學、歷史文化、自然科學於一體的華夏名山。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絕佳目的地,靈峰的夜景、靈巖的飛渡和大龍湫的瀑布被稱為「雁蕩三絕」,不容錯過。看看戲,也看看風景。看戲之餘,雁蕩山值得你就近好好遊逛一番,《扶搖》《琅琊榜》等數十部現代熱門古裝劇的取景地都在雁蕩山。

  11月12日,「看南戲·遊溫州」,一場具有創意創新的「戲遊溫州」體驗之旅正式開啟,超百名溫州戲迷遊客將與方汝將、黃燕舞、周妙利這三名「戲精」共同前往瑞安高則誠紀念堂,感受《琵琶記》的「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隨後,還將在文成西坑讓川文化禮堂古戲臺近距離接觸「戲精」並同臺進行戲曲互動,共唱大戲,戲迷們與「戲精」共同品嘗畲族特色的長桌宴、穿戲服打卡留影、獲贈有三位戲精籤名的「戲遊溫州」明信片等專屬戲迷福利。

  同時,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推出了兩條「看南戲·遊溫州」文旅產品線路。分別是——

  戲源之旅:溫州南戲博物館——瑞安忠義街(玉海樓、鼓詞館)——瑞安高則誠紀念堂——文成西坑讓川古戲臺——平陽騰蛟忠訓廟古戲臺——蒼南碗窯古村——泰順廊橋文化園

  戲窩之旅:溫州南戲博物館——池上樓——江心嶼——永嘉楠溪江(麗水古街、蒼坡古村、應界坑村)——樂清雁蕩山、黃塘村古戲臺。

  喜歡戲曲的朋友可以根據線路的推薦自行前往暢遊體驗,在旅行中深度感受戲曲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董每戡: 南戲故裡走出的戲劇研究大家-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
    董每戡: 南戲故裡走出的戲劇研究大家 2020/07/20 00:02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1304
  • 溫州南戲 借「機」重生
  • 南戲
    其源頭是宋室南渡之時,產生於溫州地區的戲種,在當時被稱作傳奇、戲文等,又被稱為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永嘉戲曲等。其特點是將民間唱腔引入雜劇,在村坊小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起初沒有宮調、節奏方面的講究,只是順口可歌而已。元代高明創作的《琵琶記》,標誌著南戲體制的完備。南戲繼承了宋代雜劇,開啟明代傳奇,篇幅長,角色豐富,而且各種角色都可演唱。《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是南戲代表作。
  • 關於南戲的知識,都在這裡了!
    南戲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曲藝術,也是流傳最為悠久、影響後世最為深遠的戲曲藝術。現今流行的中國數百種地方戲曲,追溯其歷史淵源,不少系由南戲遞經演變、繁衍而來。南戲是北宋末葉至明嘉靖末期約400年間由最初「溫州雜劇」流布南方各地而繁衍的性質相類的民間戲曲藝術的總稱,又名「戲文」。
  • 南戲在平陽和劇中的遺存劇目
    《擺生祭》又稱《洗馬橋》,出自南戲《劉文龍菱花鏡》,現存和劇老藝人黃巖森1957年口述本,共43出。《擺生祭》主線與《劉文龍菱花鏡》及其明代改本《金釵記》相同,唯劇情、地點、人名、方言等均帶有更多的溫州元素,具有更濃的溫州味。首先,把故事的發生地與主角劉文龍、蕭月英的籍貫定為溫州。劉文龍一出場就說:「今日三月三,溫州城內放花燈,思想大街上觀燈而去。」
  • 南戲源頭在楠溪
    南戲便源於這類「村坊小曲」,可以說,楠溪孕育了南戲,而南戲則是八百年崑曲的源頭。南戲一詞,最早出自元人夏庭芝所著《青樓集》,這種帶有元朝劃分南北的時代稱呼,大概是為了區別於元雜劇吧。其實,宋人是不稱「南戲」的。明人徐渭在《南辭敘錄》說,南戲至北宋末已濫觴,盛行則始於衣冠南渡,北人南遷之際,號稱「永嘉雜劇」、「永嘉戲曲」,又稱「鶻伶聲嗽」。「鶻伶」,指永嘉優伶;「聲嗽」,即唱腔。
  • 中國戲曲的成熟標誌是南戲而不是元雜劇
    案:《張》劇除【山坡羊】外,也有同樣古老的【山坡裡羊】,既然承認「南北【山坡羊】同牌同源」,憑什麼說南曲非出自北曲不可呢?其實,從《張》這兩支曲的詞格,包括字數、押韻、平仄等均不相同的情況看,稱它們是同一個曲牌,缺少依據。
  • 【全民藝術普及】中國的「百戲之祖」——南戲
    起源時間:南戲起源於北宋南宋之叫交,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成熟的戲曲樣式。發源地:溫州(又稱永嘉)一帶被稱為南戲的發源地。宋政權南渡,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藝人和作家集中於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城市,遂產生南戲。又稱: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永嘉戲曲、戲文、南曲戲文。內容:溫州戲曲藝人首創的扮演大規模故事的戲曲樣式。其故事來源於民間說唱,可以表現複雜的情節。
  • 溫州非遺|視聽非遺奇妙之旅
    溫州,一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東甌名鎮,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素有「百工之鄉」、「南戲故裡」之稱。201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百工之鄉」溫州,積澱深厚,技藝精湛。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數量繁多,種類豐富,藝術形式璀璨多姿。
  • 溫州越劇和非遺亮相央視《一鳴驚人》
    12月11日晚,中央電視臺(CCTV-11)戲曲頻道《一鳴驚人》欄目迎來了一對來自溫州的越劇青年演員,她們出色地演繹了傳統劇《追魚》選段,還將溫州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項目——平陽木偶戲巧妙地融入了越劇表演中,贏得了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 南戲和雜劇在體制上又有什麼不同呢?
    小編身邊的戲曲愛好者貌似大多都是年長一點的,我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三言兩語能總結概括的,其中有一個劇種叫做「南戲」,「南戲」和「雜劇」是一樣的嗎,你對「南戲」有多少了解呢?小編查閱了資料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原本是一種地區性劇種。南戲在北宋末年就已產生。開始起於浙江溫州一帶,因此,人們稱它為溫州雜劇。
  • 溫州鹿城:她是「百戲之祖」,中國元素就是美——妞兒嬉遊記
    這是我們的第101次親子嬉遊行,如今妞兒日常學習繁忙,但總也要留點時間去透透氣,我喜歡在周日帶著她出去轉轉,看看溫州的山水美景,研究溫州的人文歷史,互相陪伴,互相成長!剛才說到崑曲,崑曲源於崑山腔,是南戲四大聲腔之一,宋元時期興起於溫州的南戲,是中國戲曲之祖,奠定了中國戲曲的基本體制,演化成為數以百計的新劇種,是中國戲劇真正成熟的標誌。「中國戲劇史一半在浙江,浙江戲劇史一半在溫州」。溫州在中國戲劇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了解南戲歷史,一是去瑞安的高則誠紀念館,另一個去處則是溫州市區的南戲博物館。
  • 五月溫州,精彩好戲連臺演出
    五月溫州,好戲連臺繽紛5月,春暖花開。品一場古典音樂會,感受藝術的音韻;看一場童話芭蕾舞劇,陶冶藝術的心靈。
  • 臺灣歌仔戲來溫州尋找戲曲之根:咱的鄉土咱的戲
    在南戲博物館找到中國戲曲之根脈  上周六下午,「鄉城」歌仔戲劇團一行參觀南戲博物館。陳春蘭讀大學時就讀過有關南戲的書籍。她說,溫州是南戲的發祥地。南戲是繼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之後的世界三大古老戲曲文化形式之一。此次能到溫州,參觀南戲博物館,是一種榮幸。
  • 「中國第一劇」誕生在溫州,因載入《永樂大典》失而復得,排演後震驚戲壇
    《張協狀元》全劇共53出,作者為溫州「九山書會才人」,成文時間在宋代,是宋代南戲唯一傳本,故事梗概:  書生張協進京趕考路過五雞山,被強盜洗劫。多虧住在山神廟的貧女精心救護,張協才得傷勢痊癒。經鄰居李大公夫婦撮合,兩人結為夫婦。後貧女剪髮賣發,給進京求取功名的張協籌措盤資。後貧女上京尋夫,不料被已中狀元的張協拒於門外。
  • 七朵「梅花」競風流 好戲秒搶大戲任性看到凌晨
    溫州網訊 由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溫州市東南劇院、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承辦的2021年新年戲劇藝術月又要與溫州戲迷們見面了!這是我市以戲劇為主題、以名家來領銜的親民文化活動。作為溫州戲迷翹首期盼的傳統節日,戲劇藝術月已舉辦了六屆,每年都以創新展現形式贏得好口碑。
  • 2020溫州國際時尚文博會圓滿落幕
    溫州文博會,不僅讓觀眾看到琳琅滿目的文創精品,聽到來自全球的文創之聲,更啟迪觀眾的創意思維。溫州文博會之於這座城市,更是引領著文創產業發展,助推溫州高質量發展。溫州,時尚文化氣質正一步步凸顯……創意 層出不窮令人驚嘆溫州文博會,玩的就是創意。層出不窮的創意,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