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戲曲,
很多人一定都不陌生,
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
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
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為旺盛的一種,
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
舞臺上人物的一舉一動,
舉手投足間的曼妙風情,
精緻的戲服之下流淌的是惆悵與感傷,
是我們對戲曲的懵懂感知。
寵粉無極限 這次小夥伴們又有福啦!
每周三、周六,
鎖定「北京數字文化館」公眾號
我們為您帶來戲聚北京惠民講堂
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解
戲劇、戲曲藝術
普及戲劇、戲曲常識
體驗其中文化趣味的公共文化服務
相信您會在輕鬆愉悅的文化氛圍中
更高效地感受
「戲聚北京」主題活動的文化服務
/ 南 戲/
起源時間:南戲起源於北宋南宋之叫交,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成熟的戲曲樣式。
發源地:溫州(又稱永嘉)一帶被稱為南戲的發源地。宋政權南渡,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藝人和作家集中於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城市,遂產生南戲。
又稱: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永嘉戲曲、戲文、南曲戲文。
內容:溫州戲曲藝人首創的扮演大規模故事的戲曲樣式。其故事來源於民間說唱,可以表現複雜的情節。
結構段落:南戲的演出段落叫「出」,與元雜的稱「折」不同。南戲沒有固定出數,長短自由。
「出」,即指演員上下場,入而復出的意思。南戲比起一本四折的元雜劇來,篇幅要長出若干倍,如早期的《張協狀元》大致可分53出。但南戲的一出比起元雜劇一折要短。每劇的第一出,有「副末開場」然後開始演出。「副末開場」(又稱「家門大意」)的形式一直在明清傳奇中得到了保存。
角色:戲的角色有生、旦、淨、末、醜、外、貼等
其中以生、旦為主要角色;淨、醜是喜劇角色;外,乃生外之生,多扮演年老而有氣度的士大夫上層人物;末,則扮演下層士大夫以及下層市民中的衙役、酒保、家院、中軍、旗牌、門官等人物;貼,是貼旦,是從旦角中分化出來的人物。另外,南戲的全部角色都由男藝人充任,包括旦角。
元雜劇由一人(末或旦)主唱,而南戲的演唱方式較自由,不僅上場角色皆可唱,而且還可獨唱、接唱或合唱,全視劇情需要而定。
音樂基礎(唱曲):以南曲為主,兼用北曲、南北合套。南曲是民間流行的唐宋詞曲調和村坊小曲、裡巷歌謠等,不協調宮調,隨口可歌。
宮週及用韻:元雜劇一折用一個宮調,南戲每出戲可以變更幾個宮調;唱詞也不限一韻到底,中途可以換韻。
劇本作品:南戲劇本今知有200餘種,多已散失南戲首創劇目為《趙貞女》和《王魁》兩種。被稱為「戲文之首」。前者已全佚,後者也僅存殘文。
現在可以見到的比較接近原貌的有明初抄本《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明宣德寫本《劉希必金釵記》、明成化本《白兔記》、清陸貽典抄本《琵琶記》等。
供稿: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 活動展示部
本期責編:李楠
編輯校對:王欣、韓穎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