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藝術普及】中國的「百戲之祖」——南戲

2021-02-08 北京數字文化館

說起戲曲,

很多人一定都不陌生,

它和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

並稱三種古老的戲劇藝術,

中國戲曲是生命力最為旺盛的一種,

而其他兩種都已經退出舞臺。

舞臺上人物的一舉一動,

舉手投足間的曼妙風情,

精緻的戲服之下流淌的是惆悵與感傷,

是我們對戲曲的懵懂感知。


寵粉無極限 這次小夥伴們又有福啦!

每周三、周六,

鎖定「北京數字文化館」公眾號

我們為您帶來戲聚北京惠民講堂

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解

戲劇、戲曲藝術

普及戲劇、戲曲常識

體驗其中文化趣味的公共文化服務

相信您會在輕鬆愉悅的文化氛圍中

更高效地感受

「戲聚北京」主題活動的文化服務


/ 南 戲/

起源時間:南戲起源於北宋南宋之叫交,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成熟的戲曲樣式。

發源地:溫州(又稱永嘉)一帶被稱為南戲的發源地。宋政權南渡,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藝人和作家集中於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城市,遂產生南戲。

又稱: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永嘉戲曲、戲文、南曲戲文。

內容:溫州戲曲藝人首創的扮演大規模故事的戲曲樣式。其故事來源於民間說唱,可以表現複雜的情節。

結構段落:南戲的演出段落叫「出」,與元雜的稱「折」不同。南戲沒有固定出數,長短自由。

「出」,即指演員上下場,入而復出的意思。南戲比起一本四折的元雜劇來,篇幅要長出若干倍,如早期的《張協狀元》大致可分53出。但南戲的一出比起元雜劇一折要短。每劇的第一出,有「副末開場」然後開始演出。「副末開場」(又稱「家門大意」)的形式一直在明清傳奇中得到了保存。

角色:戲的角色有生、旦、淨、末、醜、外、貼等

其中以生、旦為主要角色;淨、醜是喜劇角色;外,乃生外之生,多扮演年老而有氣度的士大夫上層人物;末,則扮演下層士大夫以及下層市民中的衙役、酒保、家院、中軍、旗牌、門官等人物;貼,是貼旦,是從旦角中分化出來的人物。另外,南戲的全部角色都由男藝人充任,包括旦角。

元雜劇由一人(末或旦)主唱,而南戲的演唱方式較自由,不僅上場角色皆可唱,而且還可獨唱、接唱或合唱,全視劇情需要而定。

音樂基礎(唱曲):以南曲為主,兼用北曲、南北合套。南曲是民間流行的唐宋詞曲調和村坊小曲、裡巷歌謠等,不協調宮調,隨口可歌。

宮週及用韻:元雜劇一折用一個宮調,南戲每出戲可以變更幾個宮調;唱詞也不限一韻到底,中途可以換韻。

劇本作品:南戲劇本今知有200餘種,多已散失南戲首創劇目為《趙貞女》和《王魁》兩種。被稱為「戲文之首」。前者已全佚,後者也僅存殘文。

現在可以見到的比較接近原貌的有明初抄本《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明宣德寫本《劉希必金釵記》、明成化本《白兔記》、清陸貽典抄本《琵琶記》等。

供稿: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 活動展示部

本期責編:李楠

編輯校對:王欣、韓穎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崑曲 · 百戲之祖 百戲之師
    崑曲崑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發源於元末明初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臺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發源於江蘇太倉南碼頭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南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崑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溫州鹿城:她是「百戲之祖」,中國元素就是美——妞兒嬉遊記
    在多元化的藝術形式的衝擊與影響下,傳統戲曲的處境逐漸艱辛。當今娛樂與休閒生活的日漸豐富與多元化,戲曲已經不再是觀眾唯一的選擇。據說,每年都有不少的地方戲曲在消亡,好在現在國家比較重視戲曲的保護和扶植,祝願戲曲能走出一條光明大道。
  • 崑曲 ——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發源於江蘇太倉南碼頭,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號稱「百戲之祖,百戲之師」。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 關於南戲的知識,都在這裡了!
    南戲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曲藝術,也是流傳最為悠久、影響後世最為深遠的戲曲藝術。現今流行的中國數百種地方戲曲,追溯其歷史淵源,不少系由南戲遞經演變、繁衍而來。南戲是北宋末葉至明嘉靖末期約400年間由最初「溫州雜劇」流布南方各地而繁衍的性質相類的民間戲曲藝術的總稱,又名「戲文」。
  • 「看南戲遊溫州」報名火爆,南戲故裡憑什麼「好戲」連連?
    北宋時期誕生在浙江溫州的南戲,堪稱中國的「百戲之源」。南戲又稱「永嘉雜劇」,是我國最早成熟的戲曲樣式,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而且是其中唯一的延續者。本次戲劇節選擇「南戲故裡」溫州作為辦會城市,既是對溫州戲劇歷史文化的認同,更是對溫州近些年來戲劇繁榮發展的肯定、鼓勵和鞭策。在溫州「南戲博物館」,《琵琶記》作者高則誠紀念堂,你更能感受到「戲源溫州」深厚的傳承與戲曲文化魅力。
  • 南戲源頭在楠溪
    ,著名文化學者,代表作《文化的江山:重讀中國史》。永嘉之地,有「尚歌舞」的傳統,民間流行「俗曲俚詞」,「社火」更盛,每逢鬼事祝祠盛會,漫山遍野,煙雲難辨。《隋書·地理志》、《全唐文》皆載,這一帶「好事鬼」,「多淫祠」。宋後,巫祝之風更盛,祈福禳災,競相立廟,建築「樂亭」,就是為演雜劇百戲以酬獻鬼神。葉適《永嘉端午行》詩云:「巖騰波沸相隨流,回廟長歌謝神助。」
  • 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中國古代戲曲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美。
  • 【在線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中國古代戲曲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美。
  • 雲上全民藝術普及——「鋼琴」直播課堂精彩回顧
    全民藝術普及U-Live直播 9月1日下午,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群眾藝術館主辦的全民藝術普及U-Live直播——「鋼琴(初級課程)」的直播課堂在國家公共文化雲平臺如期播出
  • 精品力薦 | 上海崑劇團攜全本《臨川四夢》再現「百戲之祖」風韻!
    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凝聚畢生心血創作的這四幕經典傳奇,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學價值與哲學思想,也是戲曲舞臺的標杆之作。2020年是湯顯祖誕辰470周年,上海崑劇團將攜《臨川四夢》——《邯鄲記》《紫釵記》《南柯夢記》《牡丹亭》於2021年1月3至6日連續四天一氣呵成,名家名角與中青兩代演員,承襲大師前輩技藝,以規範細膩的表演,展現「百戲之祖」的典雅風採!
  • 平谷:「藝術讓生活更美好」全民藝術普及系列——口金包手工藝品...
    為推動全民藝術普及工作,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11月19日,我鎮在文化服務中心組織開展「藝術讓生活更美好」全民藝術普及系列——口金包手工藝品DIY活動。傳統的工藝品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它既是文化藝術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此次口金包手工藝品DIY活動,老師從布料的準備、縫製的方法等技巧上耐心講解。大家認真傾聽後也迫不及待的動起手來,邊認真縫製,邊探討縫製經驗。在相互交流,互幫互助的同時,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也大大激起了學員們對手工技藝的熱情。
  • 【U-Live直播·回顧】雲上全民藝術普及——「鋼琴(初級課程)」直播課堂精彩回放
    陳俐俐,廣西壯族自治區群眾藝術館鋼琴老師,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專業畢業(主修鋼琴),後進入美國藝術大師教學班鋼琴演奏專業研修,中國群文學會音樂專業委員會委員(理事),自2015年起歷任全國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考級鋼琴專業評審。
  • 2020戲曲百戲盛典開幕,全國348個劇種「大團圓」(演出安排表)
    今年的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繼續秉持「戲曲的盛會、百姓的節日」辦會宗旨,匯中國百戲,展戲曲新顏。這是一次特殊的盛典,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文旅場所限流放寬至75%的背景下舉辦。這也是一場特殊的盛會,前兩年已有來自全國232個戲曲劇種、274個經典劇目在崑山進行集中展演,今年又有來自全國116個劇種、129個劇目在這裡交流展演。
  • 中國戲曲的成熟標誌是南戲而不是元雜劇
    著重通過對宋元南戲與元雜劇的比較,指出元雜劇雖然在「曲」方面取得很高的文學成就,被譽為「一代之絕作」,但在「劇」方面,包括藝術體制、劇本規格等方面尚存在未成熟之處。而宋元南戲不僅比元雜劇早出,且比元雜劇成熟,後世戲曲正是繼承南戲的藝脈而代代相傳的,故真正稱得上中國戲曲最早成熟標誌的是南戲並非元雜劇。
  • 臺灣歌仔戲來溫州尋找戲曲之根:咱的鄉土咱的戲
    在南戲博物館找到中國戲曲之根脈  上周六下午,「鄉城」歌仔戲劇團一行參觀南戲博物館。陳春蘭讀大學時就讀過有關南戲的書籍。她說,溫州是南戲的發祥地。南戲是繼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之後的世界三大古老戲曲文化形式之一。此次能到溫州,參觀南戲博物館,是一種榮幸。
  • 邯鄲市群藝館開展全民藝術普及之弓弦樂、戲劇影視表導演實踐公益性培訓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開展全民藝術普及。
  • 三年百戲盛典,崑山唱響中國聲音!
    崑山將以百戲盛典為契機,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發揮古鎮、網紅村多、交通便利等地緣優勢,探索多元化展演空間。充分利用鄉村古鎮公共空間,在古鎮、鄉村公共空間、古戲臺設置展演區,變區鎮巡演模式為景區固定點持續演出模式,吸引更多觀眾自主參與。以長三角一體化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看百戲,遊江南」主題遊線。開展周邊城市百戲推廣,與蘇州、上海、無錫戲曲頻道、電臺合作,組織戲迷來崑山。
  • 雲上全民藝術普及之初學聲樂者如何運用氣息和發聲方法直播課精彩回放
    通過字、聲結合的練習來提高唇、齒、舌的靈活運動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動地表現歌曲的情感和內容。在歌唱發聲時,還要注意對音準、節奏的訓練,通過發聲練習,逐步掌握連、頓、強、弱等全面的歌唱發聲技巧,豐富歌曲的表現手段,增強歌曲演唱能力。
  • ​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圓滿收官!
    以「匯中國百戲、展戲曲新顏」為主題,以「戲曲的盛會、百姓的節日」為宗旨,百戲盛典不僅激活了戲曲源頭之水,更以親民惠民的形式打造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亮麗名片,讓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在舞臺上「站起來」、在百姓心中「活起來」,實現了真正的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