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戲源頭在楠溪

2021-03-01 靈韻永嘉

南戲源頭在楠溪

作者:李冬君

  李冬君,女,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著名文化學者,代表作《文化的江山:重讀中國史》。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流域,至今仍有30多座古村落,參差著宋元明清的古老節奏。每一座古村落的建築核心,一定是宗祠,宗祠裡也一定會有古戲臺。

  居於正廳中間的祖先牌位,與院子裡背靠「中央照門」的古戲臺面對面,祖先也看戲。沒戲的日子,人生如戲都躲進「出將」、「入相」的背後,演戲時,戲臺上下頓時喧天,依舊是南宋留下的古風。


  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民間流行「竹馬戲」。宋代,演變為一醜一旦、爆料現實的「秧歌」小戲。永嘉之地,有「尚歌舞」的傳統,民間流行「俗曲俚詞」,「社火」更盛,每逢鬼事祝祠盛會,漫山遍野,煙雲難辨。《隋書·地理志》、《全唐文》皆載,這一帶「好事鬼」,「多淫祠」。宋後,巫祝之風更盛,祈福禳災,競相立廟,建築「樂亭」,就是為演雜劇百戲以酬獻鬼神。葉適《永嘉端午行》詩云:「巖騰波沸相隨流,回廟長歌謝神助。」

  南戲便源於這類「村坊小曲」,可以說,楠溪孕育了南戲,而南戲則是八百年崑曲的源頭。南戲一詞,最早出自元人夏庭芝所著《青樓集》,這種帶有元朝劃分南北的時代稱呼,大概是為了區別於元雜劇吧。其實,宋人是不稱「南戲」的。明人徐渭在《南辭敘錄》說,南戲至北宋末已濫觴,盛行則始於衣冠南渡,北人南遷之際,號稱「永嘉雜劇」、「永嘉戲曲」,又稱「鶻伶聲嗽」。「鶻伶」,指永嘉優伶;「聲嗽」,即唱腔。


  《溫州府志》留下了高宗南渡之初的蹤跡,為躲避金兵,他曾浮海繞道溫州,並以州治為行宮。永嘉文澤篤厚,楠溪江詩情畫意,讓他有種劫後餘生的喜悅,於是,他決定將太廟遷到永嘉。隨後,北方士紳平民、諸色藝人紛紛來到溫州,落戶永嘉,棲居在楠溪江兩岸。

  永嘉人在自救中學會自治,很快將北來的文藝元素消化在當地的民間歌舞裡,開出了一朵南戲之花。楠溪江一定是南戲的靈了!楠溪潺潺,是南戲的調;括蒼巍巍,是南戲的腔。所謂「村坊小曲」,就在楠溪江邊,唱出了永嘉的腔和調,唱出了南戲的範式。

  《張協狀元》是目前留存下來的唯一完整的南戲樣式,編劇是南宋永嘉九山書會,倖存於《永樂大典》的殘卷中,從戲文中還能一睹南戲的模樣,不愧「中國第一戲」、「戲曲活化石」。

  南戲的唱腔、唱詞設計,皆以曲牌規矩,曲牌有160多種,由宋詞與永嘉曲調組成,如徐渭所言「宋人詞而益以裡巷歌謠」。與北宋詞牌類似有「卜算子」、「長相思」、「搗練子」、「風入松」、「臨江仙」、「生查子」、「滿江紅」、「水調歌頭」、「憶秦娥」,而「酷相思」、「梅子黃時雨」則與南宋詞牌類似,「錦綿道」、「荷葉鋪水面」、「青杏兒」這些諸宮調曲牌,則很有點兒國風味,順著鄉間晚風撲面而來。



  宮,是中國古代音階中的第—級音,以宮為音階起點的曲子稱為宮調。由多種宮調組合成—個完整的長曲,就是諸宮調。諸宮調將唐宋以來的大曲、詞調等,以及北方流行的民間小調,按聲律高低編輯起來,用以說唱故事。每段曲詞唱完後,間有說白,承轉下一個曲詞宮調的演唱,為北雜劇的主樣式。不過,南戲不用北雜劇樂器伴奏,北曲以琵琶風流,而南曲則以長笛見長。

  《張協狀元》一開篇,就用了五種不同的諸宮調,而各曲之間的插白,多用官話,南宋詞反而寥寥,可能與南宋詞趨於雅化或理學化有關。詞演變為曲,除稍有文人依曲填詞外,主要是民間藝人用村坊小曲唱詞,曲調組織靈活新鮮,韻律沒有嚴格規定,方便流行,傳唱中漸變,直唱到只用詞牌名而盡變其詞句了,如徐渭所言「宋人詞而益以裡巷歌謠」,這就是南戲。

  據統計,《張協狀元》的村坊小調,與南方民間流行的曲名相似者有80多種。如「紅繡鞋」、「懶畫眉」、「生薑牙」、「孝順歌」、「採茶歌」、「鵝鴨滿渡船」等,濃鬱的生活氣息裡透著江南風情,而它的唱詞和說白,穿透力極強,是兩宋時代民間智慧駕馭語言能力的自由大爆發期。


  《張協狀元》開場白,「副末」角色一上臺,便用曲牌名編輯出一口的吉祥喝彩,叫作「引口詞」,含有祈吉禳兇之意,如太子「千秋歲」,春圍「晝錦堂」,一株「紅芍藥」,開出「滿庭芳」。然後引出懸念,曲白相間,直到張協在五雞山被打得大痛無聲,不知性命如何,臺上頓時戛然無聲。副末再繞個場踏,道:「暫息喧譁,略停笑語,試看別樣門庭」。於是這副「別樣門庭」照舊是一場人間的喜怒哀樂,像一面鏡子面對臺下觀眾,給出一個人生的告白和警醒。

  原來,張協赴京應試,途遭山賊搶劫重傷,為破廟裡的王貧女所救,結為夫妻。王貧女賣發助夫趕考,張協狀元及第,王貧女尋夫到京,張協不肯相認,將貧賤妻打出官邸,並在赴任途中劍劈王貧女。結局王貧女未死,意外遭遇高官將她救起,收養為義女,終於與張協重圓,是一個貌合神離的大團圓。

  南戲舞臺上的樣式,從《張協狀元》的劇本裡可見。生旦主角通過唱白展開劇情,功夫尤在身段,舞臺寂寥,月光如水,巾生與旦花兩位角色,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眉眼兒,一個轉身,一個背影,在潔淨留白的空曠中,意味含蓄細膩,聚焦了臺下所有目光,在舌尖底下品咂,在心尖上回味。追隨著二人故事軌跡,合力將主角的命運貫穿到底。

  簡約的舞臺上,生、旦、淨、醜、末、外、貼依次登臺。南戲原創了七個腳色,可以扮演四十多個劇中人物,豐富而有張力。醜是配角裡的主角,插科打諢,活色生香,填滿了舞臺留白的空間。張協與王貧女婚禮,丑角李小二彎腰以背為桌,小二貪饞,甘願盤杯在背上,唱道:「做桌底,屈腰又低頭,有酒把一盞,與桌子吃。」旦花王貧女問:「小二在何處說話」?醜答:「在桌下」,旦一回身,桌子沒了。問小二:「桌子呢」?小二回答,「找我娘借去了」。李小二的幽默和善良,給這場酸楚的婚禮帶來歡樂和妙趣。

  空間在唱念的時間中完成轉化,也是南戲的原創,如張協赴任時,唱「過了一裡又一裡」,「長亭共短亭」,「涉溪東渡水」,一連串下來,便到了任上。還有現代戲曲的「唱、念、做、打」,這一切均始自永嘉南戲,在《張協狀元》中,它們都有了基本範式,構成了中國戲劇舞臺上的表演特色。


  南戲出身草野,表達了一種來自民間的話語權力。王朝有史,民間有戲,戲說是人民自己說史,南戲裡就有史筆。

  南宋一朝,楠溪江流域,出了526位進士,「書生負心」是南戲的主題。南戲之初,皆說因功名利祿而負心遭報應的中國式悲劇,在民女與官男的衝突中,一個是住在破廟裡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受難女子,卻說出了「辱莫大於不知恥辱」這樣的道德真理,戲曲之於民心,往往比史官的陳述更有力。

  南宋人周密在《癸辛雜識別集》中記載了一出以南戲復仇的真事。永嘉有一惡霸和尚祖傑,強佔民女,為掩人耳目,又將女子假配與廟中和尚的兒子。那兒子不甘鄰人嘲笑,攜妻出逃,惹惱了祖傑,將其全家及女子以及女子所懷骨肉斬盡殺絕。隨後賄賂官府,平息血債。民間憤憤,書會唯恐其漏網,乃撰為戲文,劇目為《祖傑工文》,在楠溪江各個戲臺上演,眾口難掩,眾怒難犯,最終官府法辦了惡和尚。

  因此,時人有稱:「永嘉戲曲出,潑少年化之,然後淫哇盛,正音歇。」 「淫哇盛」,表明永嘉戲曲很流行,「正音歇」,讓主旋律的「弦歌」都歇菜了。

  難怪有張榜禁演的記載,據《水心文集》載南戲盛況,雖酷暑亦演,如有府縣官衙張禁,便假託禳災賽禱,率眾呈舉,獲準,非遷就於叢祠,則移香火於戲所。總之,將演戲與祭祀混搭舉行,官府無可無不可,祭祀與演戲合一的傳統,就這樣在楠溪江流域流傳下來了。

  當元人的鐵蹄踏進南宋時,從永嘉雜劇發展出的我國戲曲四大腔調之一的海鹽腔,因其腔調清婉,又多用官話,逐漸傳入蘇州、松江、南京、北京等城市,甚至還傳到了江西、山東等地,為士人所喜好,成為元明崑曲的源頭活水。

相關焦點

  • 南戲
    其源頭是宋室南渡之時,產生於溫州地區的戲種,在當時被稱作傳奇、戲文等,又被稱為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永嘉戲曲等。其特點是將民間唱腔引入雜劇,在村坊小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起初沒有宮調、節奏方面的講究,只是順口可歌而已。元代高明創作的《琵琶記》,標誌著南戲體制的完備。南戲繼承了宋代雜劇,開啟明代傳奇,篇幅長,角色豐富,而且各種角色都可演唱。《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是南戲代表作。
  • 一天時刊|嶺上多白雲 何時到永嘉——記者採風行尋訪楠溪人家...
    千百年來,中國山水詩的搖籃、國家4A風景區、中國長壽之鄉永嘉楠溪便是這樣著悠然愜意的地方。小隱隱於野。古往今來的不少人們希望藉助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志趣在桃源世外。千百年來,中國山水詩的搖籃、國家4A風景區、中國長壽之鄉永嘉楠溪便是這樣著悠然愜意的地方。
  • 南戲在平陽和劇中的遺存劇目
    關於南戲《劉文龍菱花鏡》,《永樂大典·戲文九》《南詞敘錄·宋元舊篇》均有著錄。前者作《劉文龍》,明人改本《金釵記》,全稱《劉希必金釵記》,為明宣德六年手寫本,故又定名為宣德寫本《金釵記》,1975年發現於廣東潮州一座古墓中。現有劉念茲校注本。《兩世緣》出自南戲《祝英臺》,現存老藝人王森木等1957年口述本,共28出,演梁、祝死而復生重續姻緣的故事。
  • 關於南戲的知識,都在這裡了!
    南戲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曲藝術,也是流傳最為悠久、影響後世最為深遠的戲曲藝術。現今流行的中國數百種地方戲曲,追溯其歷史淵源,不少系由南戲遞經演變、繁衍而來。南戲是北宋末葉至明嘉靖末期約400年間由最初「溫州雜劇」流布南方各地而繁衍的性質相類的民間戲曲藝術的總稱,又名「戲文」。
  • 相約楠溪,彼岸已花開
    每年的臘月開始,楠溪江都進入冬閒,忙碌了一年的村民終於可以歇口氣了。如果說初冬的楠溪江畔仍是綠意盎然的話,但隆冬時的幾場冬雪過後,樹上的紅柿已所剩無幾,山坳裡的樹枝掛滿了冰凌。下高速後途徑楓林,過楓一村,楓二村,進入巖頭古鎮。
  • 愛在楠溪花開 LOVE IS HERE
    愛在楠溪花開LOVE IS HERENever understood whyNanxi
  • 【全民藝術普及】中國的「百戲之祖」——南戲
    起源時間:南戲起源於北宋南宋之叫交,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成熟的戲曲樣式。發源地:溫州(又稱永嘉)一帶被稱為南戲的發源地。宋政權南渡,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藝人和作家集中於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城市,遂產生南戲。又稱: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永嘉戲曲、戲文、南曲戲文。內容:溫州戲曲藝人首創的扮演大規模故事的戲曲樣式。其故事來源於民間說唱,可以表現複雜的情節。
  • 專題 《楠溪晨曲》——會員「 若影若現 」作品
    楠溪是甌江下遊最大支流。在浙江省境東南部。源出括蒼山南麓永嘉縣西北隅,於永嘉縣三江以南入甌江。全長145公裡,河寬20-500米。流域2429平方公裡。年徑流量約30億立方米。習稱永嘉縣九丈以北的幹流為大源(大楠溪),九丈以西的支流為小源(小楠溪)。沙頭以下感潮河段為潮港。流域內降水豐沛,植被覆蓋率高。上中遊河床比降大,水力資源豐富,已建小水電、水庫與防洪堤壩、機電排灌泵站多處。上遊通船筏,沙頭以下通客、貨輪。
  • 夜遊楠溪重啟啦!市集、周末派對、水上運動…七大版塊搶先看
    夜遊楠溪重啟啦! 因颱風影響 楠溪江灘地公園受損 不得已按下了暫停鍵 經過一星期的搶修重建 楠溪江灘地音樂公園煥然一新 夜遊楠溪靚麗重裝
  • 【芳鄰守望】永嘉縣「楠溪月嫂」精品班第三期開班
    【芳鄰守望】永嘉縣「楠溪月嫂」精品班第三期開班 2020-09-16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日暄陽,遊走楠溪,石桅巖盡顯多彩卓姿
    冬意繾綣,楠溪風光無限。  一抹抹色彩點綴著山色光芒,  走在石桅巖的山間,  巍峨聳立,姿態雄奇,  宛若遊走在仙境,如夢似醉。    冬遊楠溪,漫步山水間,  領略瑰麗和奇雄險秀  體味別樣的景觀和感觸。
  • 夜遊楠溪重啟!市集、周末派對門票全免,水上項目試運營每日優惠!
    因颱風影響楠溪江灘地公園受損不得已按下了暫停鍵經過一星期的搶修重建楠溪江灘地音樂公園煥然一新夜遊楠溪靚麗重裝>(截止至8月31日,17:00-22:00)來楠溪江灘地音樂公園重新認識夜遊楠溪楠溪花月夜,美到心窩!
  • 「看南戲遊溫州」報名火爆,南戲故裡憑什麼「好戲」連連?
    「看南戲遊溫州」報名火爆,南戲故裡憑什麼「好戲」連連?   尋根「南戲故裡」,回眸「百花紛呈」;致敬「梅花競開」,喜看「新松綻放」!
  • 中國戲曲的成熟標誌是南戲而不是元雜劇
    而宋元南戲不僅比元雜劇早出,且比元雜劇成熟,後世戲曲正是繼承南戲的藝脈而代代相傳的,故真正稱得上中國戲曲最早成熟標誌的是南戲並非元雜劇。  《文藝研究》2010年第8期刊登楊棟教授《〈張協狀元〉編劇時代新證》 (下稱《新證》) 一文,對早被學界公認為宋代傳本的南戲《張協狀元》的編劇時代提出質疑,重提日人青木正兒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所作《中國近世戲曲史》中所謂「此戲文之作,恐已為元代以下之事」的「元代說」,從而對國內學界長期堅持的中國戲曲成熟標誌為南戲一說予以否定,稱「確定中國戲曲的成熟標誌應當回歸王國維的結論,即元雜劇方是
  • 南戲和雜劇在體制上又有什麼不同呢?
    小編身邊的戲曲愛好者貌似大多都是年長一點的,我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三言兩語能總結概括的,其中有一個劇種叫做「南戲」,「南戲」和「雜劇」是一樣的嗎,你對「南戲」有多少了解呢?小編查閱了資料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原本是一種地區性劇種。南戲在北宋末年就已產生。開始起於浙江溫州一帶,因此,人們稱它為溫州雜劇。
  • 【春節早訂-假期無憂】¥538起搶楠溪美墅民宿(可單訂房可包棟)| 7房包棟含早+桌球+撞球+卡拉OK+廚房,是親朋好友假期首選
    拍客也好,遊客也罷,應接不暇的楠溪美景,豈是一天能夠覽盡的?這時一座「悠然見南山」式的楠溪美墅,一定會是「及時雨」般的存在。楠溪美墅民宿,矗立在東皋村村口,猶如一位迎賓。駕車沿雁楠公路一路向東,離東皋大橋尚有數百米處,就有一道水泥硬路將客人引下公路,經過路邊田埂旁,直通楠溪美墅外的院落。院落裡的兩顆樟樹,是三年前楠溪美墅「誕生」時主人家趙利國特意移來摘下的。兩口水缸內,十幾條田魚追逐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