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凡)
世上之人,大都喜歡以訛傳訛,道聽途說。對於一件事物,往往不做深入的求證,便繼續傳播向他人,更有甚者,會曲解其本來面目與含義,形成另外一種,完全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的誤解,在人世間廣為流傳。這是一種非常可悲的現象,尤其是對於古代的詩詞,自古以來,更是被世人扭曲了無數佳作。如這首古詩,便是其中之一,蘇軾此詩被人誤解上千年,真正的含義,與世人的理解,大相逕庭。
春宵美景,月影花香,歌聲渺渺,夜落沉沉。本是人間絕色風景,卻無奈淪為世俗之人的暗喻和縮影。正所謂智者觀菩提,悟到的是滿心清明,凡夫看菩提,只是一顆可以劈柴燒的大樹。這首古詩,就像是一顆清靜無為的菩提古樹,無論做出什麼樣的理解,都取決於人們內心的世界。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都與他人無關。
一首古詩,見證了世俗的清濁,區分了人性的本質。這樣的誤解,倒也讓人看清了,自己內心中,究竟是清靜還是汙濁。有意栽花,無心插柳,至於到底屬於哪一種,無需多言,心中自會明了。
《春宵》
宋·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只可惜,已經有太多人忘記了,這首古詩原本的含義。只看第一句,就已誤入歧途,聯想到了另外一種風景。或許有更多的人,都只聽聞過開篇一句,不曾了解過這首詩的全貌。從而才造成了上述的現象,使得佳作蒙塵,淪為世俗的笑談。雖說詩詞並非是王謝堂前的貴燕,但是以這樣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的家中,卻實在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上千年來,但凡提到這一句古詩,總會令人感到一種異樣的氣氛,使其中的意境,變得不再純粹,不再清新。但事實上,這首詩完全並非人們想像中的模樣,反而是一種截然相反的韻味。嚮往清淨,享受自由,遠離世俗中腐朽的繁華,脫離塵埃中絲竹的嘈雜。
漫步在寧靜的春夜,習習微風吹動著髮絲,天外幾顆星辰,閃爍著點點微光,頭上一輪明月,照映著遍地芳華。身在其中,宛如在夢境中行走,朦朧而又美妙。此情此景,千金不換,這種平靜祥和的氣氛,是世俗中的榮華,所無法帶來的感受。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這是一片明媚的夜景,是蘇軾筆下最為美妙的風景,絕非世人口中那樣的光景。所有的誤解和扭曲,都應該在這種意境之下,感到自慚形穢,去重新認識和欣賞,這首古詩中的夜色。
傾聽遠處高樓上的渺茫歌聲,觀看夜色流水中的皎潔明月,讓這些清新寧靜的風景,去洗滌自己的內心,重新找回久違的純真。「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已經有多少人,都感受不到這樣的感覺,徹底沉淪在了渾濁的世間。深深庭院裡的鞦韆,帶著這首古詩的真意,孤獨的等待了千年。
通過這首詩,讓人看到了,人們是怎樣將一件事物扭曲,脫離原來的本質,隨著人的內心,一起變得渾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所有的心緒與感受,都只不過是人演化出來的產物,究竟是流向清澈的河流,還是混入汙濁的渾水,都在一念之間。
只嘆蘇軾此詩,被人誤解上千年,殊不知,真正的含義,與世人的理解,其實大相逕庭。這樣的錯誤,難道要一直延續下去,是否應該有人站出來,還人們的心中一片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