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突然聽說韓國前總統樸槿惠可能要復出,這消息讓很多人都大吃一驚。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趕緊去查一查這到底怎麼回事,樸槿惠居然要復出?這可是韓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成功彈劾下臺的總統,涉嫌受賄、濫用職權,尤其是「閨蜜幹政」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舉世震驚。在這種情況下,她真的還有翻身的可能嗎?
趕緊上網去查,一看,也沒什麼大動作呀,只不過是說樸槿惠最近正在獄中讀一部日本歷史小說,什麼小說呢?這小說的名字就叫《德川家康》。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讀這部小說就說明樸槿惠想復出呢?德川家康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故事為什麼能給樸槿惠帶來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希望?
熟悉日本歷史的人肯定知道,德川家康,日本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徵夷大將軍,日本戰國時代的三英傑之一(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他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歷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另外,他在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以後。
可是,作為這麼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德川家康在日本民眾心目當中,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口碑並不見得很好,甚至還以差評居多。聽說日本大阪現在還有一個「家康咒罵會」,專門定期開會詛咒和戲罵家康。這主要是因為德川家康在攻陷大阪城以後,進行了血腥屠殺,僅僅是割下的首級就有14000多個;而且還殘忍地斷了豐臣秀吉的後代,就連8歲的小孫子也被斬首。
另外,在江戶時代,也就是德川家族掌權的時代,當然是官方吹捧佔主流;但到了明治維新時代,由於日本國內外矛盾日益激化,一邊是歐美國家的入侵,另一邊是幕府的高壓統治,日本民眾紛紛要求「富國強兵」,於是拿起武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對德川家康的評價自然也就一落千丈,這種心態就像中國在辛亥革命時人人厭惡清王朝一樣。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情況又不一樣了。在二戰中戰敗後,日本尊嚴掃地,所有的光榮和驕傲突然都土崩瓦解,日本人突然發現,自己所處的時代,竟然和三百年前德川家康所處的時代沒啥分別,一樣充滿了詭詐、鬥爭、生死,這也迫使日本人開始重新反省。而日本文壇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山岡莊八就在這時開始寫作《德川家康》這部長篇巨著,在報紙上連載發表。這一寫,就寫了一千多萬字。這一部恢弘巨著,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有評價認為,它甚至重建了戰後日本人的信心。
從上面的種種介紹,可以看出德川家康確實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想要客觀評價他的功過是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面對這樣一部長達一千多萬字的歷史小說,我們的解讀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為了讓大家能對德川家康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今天我們主要選擇了三個拆書維度,一起來讀一讀這部《德川家康》:
一、忍:從十三年人質生涯到清州同盟
二、戰:從三方原合戰到大阪之役
三、治:確立日本幕藩體制一統天下
一、忍:從十三年人質生涯到清州同盟
「忍耐」,這是我們的第一個拆書維度。縱觀德川家康的一生,可以說真的是「忍字當頭」。而他時常教導家臣的也是要「不斷忍耐,忍耐,再忍耐」。
事情要從德川家康的父親說起。德川家康的家系是三河國(今日本愛知縣)的松平氏。當時的松平氏是三河國一個相對弱小的豪族,剛好夾在織田氏和今川氏之間。而德川的父親松平廣忠又是一個性格比較懦弱的人,面對松平氏衰微的情勢,為了對抗織田氏的侵犯,他不得不向今川氏妥協。於是,他答應今川氏,要把年僅六歲的嫡子竹千代,也就是後來的德川家康,送到今川氏府上作為人質,以此來換取今川氏的支援。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德川家康被送往今川氏的途中,織田氏居然派人把他劫走了。這可是出大事了,這邊廂,護送幼主的家臣難辭其咎,只好切腹謝罪。而那邊廂,松平廣忠又沒能力解救兒子,於是德川家康作為人質,在織田氏府上一住就是兩年。而在這兩年間,松平廣忠被家臣殺害,今川氏派人接管了松平氏所在的岡崎城。
終於在兩年後,今川氏抓到了織田家的人質,才把德川換了出來。可是事情到這還沒完,今川氏把德川換是換回來了,不過德川依然是人質,只不過這次軟禁他的是今川氏。這一次,他在今川氏府上當人質一當就是十一年。
而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最終解救德川家康的,竟然是織田氏。1560年,織田氏與今川氏之間爆發了日本史上有名的「桶狹間」之戰,「桶狹間」之戰被稱為日本戰國三大夜戰之一,其餘兩個分別為:河越合戰、嚴島合戰。與德川加康齊名的另外一個梟雄織田信長就是在這一戰中迅速崛起,成為一方霸主,並開始謀劃統一日本的。
在「桶狹間」之戰中,今川氏戰敗,從此一蹶不振,德川家康才趁機擺脫了今川氏的控制,回到了岡崎城。
十三年的人質生涯,極大地磨礪了德川家康的隱忍功夫。前面我們講到日本戰國有三英傑,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這三個人的性格各不相同。織田霸氣、秀吉有謀而家康則隱忍。有這麼一個段子,說是把一隻杜鵑拿到這三個人面前,問:怎麼才能讓這隻杜鵑啼叫呢?織田信長說:「使之啼。」豐臣秀吉說:「誘之啼。」而德川家康則說:「我等。」
你看,這德川家康的策略就很有意思,他選擇「等待」,而這種「在等待與忍耐中創造實力」的經營哲學,不僅對政治人物,而且對所有人都能有所啟發。實際上,德川家康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是有意義的。他積極謀劃,做好各種準備,等時機成熟,就一躍而起,鎖定勝利。
在歷史上,這種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說越王勾踐,戰敗後臥薪嘗膽,甚至甘當敵人的奴隸,韜光養晦,最終殲滅吳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再比如忍受胯下之辱的漢朝名將韓信,這種縮回拳頭的忍耐,一般人還真的做不到。
1562年,20歲的德川家康和28歲的織田信長結盟,發誓要相互幫助,永不背棄,這就是日本史上有名的「清州同盟」。說起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之間的關係,還要從德川在織田府上充當人質的兩年說起。當時德川不過六七歲光景,而織田信長也不過十四五歲,所以兩人之間應該是有一定情誼的。在締結「清州同盟」前,織田信長就曾經派遣老臣前往三河拜見德康,表示:「信長非常想念三河的弟弟竹千代(德川家康),希望閣下抽空前往清洲一敘舊情。」
但德川最終決定和織田結盟,除了情誼方面的因素,更多的肯定是出於現實的考慮,畢竟織田的才能與勢力增長有目共睹,而今川氏的衰敗已經成為定局。但這一做法在當時並不被認可。因為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雖然德川家康在今川氏府上充當人質長達十一年,但今川畢竟是德川家康的盟主。在盟主戰敗後,德川不但不為盟主復仇,反而跟盟主的敵人締結同盟,這是被人唾棄的。而且,雖說是「清州同盟」,但德川家康在其中顯然處於從屬地位,實際上是臣服於織田信長。
到後來,當盟主織田要求德川家康殺妻殺子的時候,德川竟然也選擇忍耐。當時傳言德川家康的妻子築山殿和兒子德川信康想要倒向敵方,並且對待德川信康的妻子(織田信長次女)態度惡劣,但根本原因據說是織田信長忌憚德川信康的才能,所以下令德川家康處決築山殿和德川信康。
最後,築山殿在流放途中被家臣刺殺,德川信康則是切腹謝罪。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德川家康竟然選擇繼續維持和織田信長的同盟,忍耐的功夫簡直到了令人恐懼的地步。但這也再一次表明,德川家康的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所以他最終才能艱苦地達到自己的既定目標。
二、戰:從三方原合戰到大阪之役
據說,德川家康鐵血60年,一生當中大小戰鬥一百多次,但他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卻遠遠不是戰無不勝的大將軍,反而是經常處於下風。而他最寶貴的精神恰恰就在於,不論勝利或失敗、不論崛起或沒落,都貫穿著一種讓世人懾服的堅韌,在長期的忍耐和蟄伏當中繼續等待時機。而在德川家康吃過的敗仗當中,最著名的失敗之一,應該要算「三方原合戰」了。
我們前面說到,20歲的德川家康和28歲的織田信長最終結成了「清州同盟」。之後,很快又過了幾年,織田信長開始進軍京都,邁出了統一全國的第一步。為了配合織田信長的行動,德川家康自然也加入了戰鬥。
可是,在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想要統一日本的可不止他們二位。很快,他們就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這個強勁的對手就是武田信玄,日本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號稱日本「戰國第一名將」。
1573年,武田信玄集結了三萬多兵力,準備進軍京都,途徑德川的地盤三河國。德川帶著自己的五千人以及織田信長的三千多援兵,迎戰武田的三萬大軍。由於雙方兵力懸殊,而且武田信玄在用兵上確實要更勝一籌,結果,德川和織田的聯軍毫無懸念地徹底潰敗。這一戰德川損失了一千六百多人,狼狽逃脫。
相傳,德川因為這次戰敗一度想要切腹,更有傳言說,德川被嚇得失禁。真實的歷史是,他事後下令讓畫師畫下了自己愁眉苦臉的畫像,稱為「顰像」,提醒自己不要出現更難堪的情況,現在日本名古屋的德川美術館裡可以看到這幅顰像,那種愁苦之態確實讓人過目難忘。
這一點很有意思,一般英雄人物都是要把自己最英武的一面保留下來,而德川家康偏偏專門畫下自己最愁苦、最狼狽的樣子,這種事情發生在日本人身上,尤其是發生在德川家康身上,你可能覺得好像還挺自然的,不怎麼違和。
但你換個角度想想,咱們來對比一下拿破崙的畫像。我們見得最多的,是那幅《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在畫面當中,拿破崙騎在高頭大馬上,右手指向天空,紅色的戰袍在風中飛揚,威風凜凜,英雄氣概撲面而來。但你能想像拿破崙讓人畫下自己滑鐵盧戰敗時的狼狽樣子嗎?
前面說過,我們今天讀的這部山岡莊八的長篇歷史小說《德川家康》發表在二戰之後,當時日本戰敗,日本人也開始反省。或許正是因為德川家康這種直面失敗的驚人魄力,引起了日本民眾的共鳴,也讓日本人重新看到了希望。所以,二戰後日本人對美國人過度的恭敬卑屈,也令人警覺,因為這顯然不是一個好兆頭。
言歸正傳,我們說德川家康經常遭遇失敗,其實不僅僅是在戰場上,就是在政治鬥爭當中,他也經常處於下風。十三年人質生涯,當然是受制於人;好容易不用再當人質了,又必須臣服於織田信長,就連織田信長讓他殺妻殺子也無可奈何;好容易等到織田信長出事了,這下機會應該來了吧?但事情根本沒那麼簡單。
1582年,如日中天的織田信長遭遇家臣作亂,最終在本能寺切腹自盡(史稱「本能寺之變」)。收到消息後,德川家康匆忙返回領地,本想打著替織田信長復仇的名義討伐叛亂者,一舉奪權。沒想到的是,日本戰國時期另外一位梟雄,當時也是織田信長的家臣豐臣秀吉搶先出手清群側,奪取了大權。之後,雖然德川家康也和豐臣秀吉之間有過正面戰爭,但最終,他還是選擇臣服於豐臣秀吉,繼續等待機會。
終於,又過了7年,豐臣秀吉病逝,德川家康作為五大老(豐臣政權下五個最有實力的大名)之首,逐漸掌握大權,並著手謀取天下。實際上,早在豐臣秀吉病逝前,德川就在通過聯姻等各種手段來鞏固自己的勢力;在豐臣秀吉死後,他又私自分封領地,這也引起了很多同僚的不滿。
五大老當中的其他人開始密謀在關西組建「西軍」,並且很快就起兵佔領了大坂。1600年,德川軍和西軍在關原交戰,關原就是現在日本本洲島中部的岐阜縣,從地圖上看,這裡幾乎是日本的正中心,是當時日本最重要的戰略要害。戰爭最初的形勢對德川軍不利,不過戰鬥打了大半天,到中午的時候,西軍中的將領小早川秀秋叛變了,掉轉槍口轉而支持德川軍,這一下形勢立即大逆轉,結果戰爭在一天之內就分出了勝負,德川家康取得了統治權。
從狹義上看,這場發生在關原的戰鬥,主要是德川軍和西軍之間的戰爭,稱為「關原合戰」;但從廣義上看,這場戰爭的勝負決定了誰可以擁有日本天下,所以又被稱為「決定天下的戰爭」。自此,德川家康消滅了敵對諸侯,為制霸天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關原合戰」這一年,德川家康已經57歲。又過了15年,德川家康才發動了人生中最後一場決定性的戰爭——大阪之役。在這次戰爭中,豐臣秀吉的妻子和兒子被逼自盡,就連豐臣秀吉8歲的小孫子也被斬首,大阪城內一片焦土。而德川家康也終於實現了真正的天下大一統。
有人評論說,德川家康就像是劉備和司馬懿的合體。和劉備相似的地方,當然是因為這倆人都很能忍,而且是忍常人所不能忍。劉備心懷漢室,志在天下,但在自己實力不足的情況下,他只能忍辱負重,先後投靠過劉焉、盧植、曹操、袁紹、劉表,到處寄人籬下。
至於司馬懿,其實更是個「忍者之王」,早年,他被曹操看做是「不安於人臣」的隱患,但他最終輔佐了曹魏四代君主,「隱忍」了五十年,充分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忠臣,最後卻在七十多歲時執掌大權,重演了曹家篡漢的一幕。在這一點上,德川家康和司馬懿確實相像。不同的是,司馬懿在生前只是架空了魏室,最終滅曹篡位的是他的後人;德川家康則是親自動手,主動掃蕩了所有的潛在敵人。
三、治:確立日本幕藩體制一統天下
除了前面講到的「忍」和「戰」兩個維度,德川家康取得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注重內治。
通過前面的介紹,你肯定已經了解到,德川這個人絕對不是一個急性子。所以,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前,他每佔領一塊新的領地,總會非常有耐心地先對新領地的統治進行整頓,而不是急著繼續擴大版圖。
在德川家康的各種內治措施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幕藩體制。由他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歷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
在幕藩體制下,國家的最高政權機關是「幕府」,最高統治者是將軍。全國的土地被劃分為一個個「藩國」,各個藩國的統治者是「大名」。大名效忠於幕府,幕府則對他們實行「交替參覲(jìn)制度」。所謂的「交替參覲制度」,意思是各個藩國的藩主必須在江戶有一套房子,把妻子、兒子留在那裡當人質,另外,藩主還必須定期到將軍府報到。很顯然,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削弱各藩大名的實力,防止叛亂,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你看這德川,小時候給別人當人質,現在掌權了,也用人質這一招來牽制底下的大名。其實不光在日本,這種做法在中國古代也很常見,在《史記》當中就經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質於某國」、「某國使太子為質」之類的句子。比如說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齊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他就曾經當過人質;更有名的,比如說秦始皇,他也曾經在趙國當人質,最後呂不韋花費了大量精力和金錢才把他接回秦國。
當然了,「交替參覲制度」只是幕藩體制的一部分內容。除此之外,德川家康還根據關係的親疏遠近,把全國的大名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他的兒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這一類叫做「親藩」;第二類是忠於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叫做「譜代大名」;第三類是關原合戰之前和德川家康同為大名的人,或者是戰時曾經忠於豐臣秀吉、但在戰後降服的大名,叫做「外樣大名」。在這三類大名當中,「親藩」和「譜代大名」是幕府政權的支柱,「外樣大名」一般被封在邊疆地區,而且還要受到「親藩」和「譜代大名」的監視。
很顯然,幕藩體制是集權的,但同時,各藩國的大名在自己的領地上也擁有一定的行政、司法、軍事和稅收等權利。在實行幕藩體制之後,為了鞏固政權,保衛領土,幕府又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這一政策直到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才被打破。可以說幕藩體制既有優點,又有不足之處。
除了確立幕府體制以外,德川家康還統一了日本的貨幣制度,並且在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影響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以後。所謂「武得江山,文治天下」,德川家康向來喜歡讀一些治國平天下的典籍,當然也很明白這個道理。其實,在創立幕府之前,他對佛教一直都是壓制的,但推崇儒家思想。在創立幕府之後,他開始覺得,恢復佛教的地位對於鞏固新政權有益無害,所以到了晚年才逐漸開始扶植佛教,並經常和名僧一起探討佛法,採用儒佛合一的方式進行思想統治。
結束語
德川家康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歷史人物,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也難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他的功過是非評述清楚。山岡莊八寫的這部《德川家康》長達一千多萬字,他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超級長篇小說,更是一部日本式的權力遊戲教科書。今天我們通過三個拆書維度對這本書進行解讀,只能算是管中窺豹:
1.忍:從十三年人質生涯到清州同盟
2.戰:從三方原合戰到關原合戰
3.治:確立日本幕藩體制並一統天下
讀書本來就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你不需要完全認同德川家康,也不需要完全認同這部作品,只要它能給你帶來一點啟發,那麼你所花費的時間就是值得的。在商界領域,這部書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式的商業遊戲教科書。
很多中國人在和日本商人做生意的時候會發現,日本商人的計算非常精密,給你留下的利潤空間甚至精確到剛好能讓你活下去,讓人既不願意接受,又不想拒絕,很容易就陷於被動。或許在《德川家康》這部書當中,你能夠發現日本文化的深層元素,並進一步找到破解之道。【拆書人:黃碧影】
掃碼試聽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