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了好幾部好看的電影呢,說到電影,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爆米花。在說好吃的爆米花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爆米花是如何變成電影伴侶的吧。
圖:google+
>>>>為什麼看電影要吃爆米花?
有一種說法,說爆米花+電影的組合是經濟大蕭條的產物。
大蕭條之前的電影院的定位是「高檔娛樂場所」,類似於現今的大劇院那樣。那時的影院經營者其實不希望顧客在街道上買「低檔」的爆米花。尤其是考慮到早期電影多是默片,就算場下有音樂伴奏,爆米花嘎吱響也是很影響體驗的事情。
但是大蕭條的衝擊使得很多高檔電影院倒閉了。剩下的影院不得不降低票價,這時他們發現可以靠賣零食的辦法來賺取利潤。而那時的零食裡,爆米花的利潤是非常高的——畢竟它的成本無非是玉米,而玉米便宜得要命。何況那時候又出現了電力驅動的爆米花機。
因此電影院開始尋求以爆米花為主的盈利模式,二者的結合從此開始。
圖:coverstimeline
>>>>玉米粒為什麼會爆開?
很多70後80後甚至90後,童年記憶中都有一個瘦削的老頭,在火上轉動一個黑黑的鍋,然後「砰」的一聲之後,就有好吃的大米花吃了!
老照片中的爆米花。圖:su-27-china1
據說這種「中式爆米花」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任何零食都是奢望,而爆米花因為價格便宜量又足而備受欽賴。
現在的人們吃的基本都是「西式爆米花」。它跟傳統的中式爆米花完全不同。
中式爆米花是依靠高溫和密閉的容器突然打開使玉玉米粒外部的氣壓突然下降,而內部的高氣壓來不及釋放,就「炸破」外皮而成花了。
而西式爆米花則是用比普通玉米粒小,外皮也更加堅硬,密封性也更好的玉米粒為原料,通過玉米內部水蒸汽撐破外皮而爆開的。這種玉米「爆」的效果要比中式爆米花好很多,體積通常能增加四五十倍。
玉米爆開的過程。圖:維基百科
>>>>爆米花的啪啪聲是哪兒來的?
根據英國皇家學會《界面》(Interface)期刊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爆米花的聲音,來自水蒸氣噴湧而出的過程,這與開香檳時「嘭」的一聲原理類似。
該研究還顯示,180℃下96%的玉米粒都成功地轉化成了爆米花,而170℃時,爆開的玉米粒只有34%。
爆米花的臨界溫度
>>>>如何讓幹玉米粒更容易爆開?
其實關鍵是買到對的玉米,不是所有的玉米都適合做爆米花的,合適的澱粉類型,合適的水分才能做出最好的爆米花。
圖:forkfingerschopsticks
>>>>超簡單!自製好吃的爆米花
【材料】玉米一小把,黃油適量,糖適量,鹽適量(其實這都是看個人口味的,隨你喜歡)牛皮紙袋或者微波爐加熱容器
【做法】玉米粒用黃油、糖、鹽拌勻,牛皮紙袋,封口(如果用密封容器注意別扣死),放入微波爐,加熱1-3分鐘,聽到噼噼砰砰的聲音頻率變低即可拿出(注意取出時要戴上隔熱手套,以免燙傷)
學會沒?在家也能吃上可口的爆米花啦!
圖:giphy
本文參考了Ent 在果殼網的問答《看電影為什麼大家都要吃爆米花》;雲無心的果殼網文章《玉米如何爆成花》;芸香的果殼網文章《真有人研究,爆米花的「噼噼啪啪」生從哪裡來的?》;飄飄37的果殼網問答《如何使幹玉米更易爆成爆米花》
本文來自果殼網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