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20-2021)》,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1月,房價平均水平突破萬元大關,全國房價平均為10071元/平方米,而根據近期多家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來看,12月整體房價依舊處於上漲趨勢,環比上漲了0.25%。也就是說,2020下半年6個月房價均已突破萬元,也代表了2020年房價正式進入了「萬元時代」。
儘管房價漲勢辜負了很多無房剛需的期待,並沒有出現所謂的「下跌」,但從近期房價走勢來看,可以看出來目前樓市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首先,房價整體的漲幅呈現逐漸減小的趨勢,說明炒房客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當利潤小於持房成本後,炒房便不能夠盈利了。一般來說,投資房產想要盈利,需要房價一年上漲8~10個點左右,但連續多年「神預測」房價的社科院預測,2021年中國樓市總體有望延續平穩,預計房價同比增幅維持在5%左右。
其次,一線城市不再作為房價領跑的城市。按照以往的經驗來看,房價普漲基本符合「房價輪動效應」,意思是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上漲,帶動同級城市上漲,根據城市的能級不同,房價的影響也不同,由中心城市到周邊城市。近幾年的深圳以及以前的北京房價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從12月的房價表現來看,漲幅排行前五的城市沒有一個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全部由三線及以下城市構成。
最後,樓市調控不斷收緊。再來回顧一下去年整體樓市調控,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樓市一共調控了304次,調控次數同比增加20%。在7月份的調控中,深圳二手房市場掛牌價格一周下調了20萬到400萬不等,11月的調控中,更是直接讓很多人心中「房價永遠不會跌」的深圳,房價都出現了下跌。
隨著時間進入2021年,也正式開始了「十四五」的新篇章,在其相關規劃中,對於樓市的規劃依舊是以「房住不炒」為核心的樓市調控,相信房價會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回歸理性。而對於購房者來說,除了關心房價之外,也要關心升值以及未來轉手難易程度,未來5年,房子越靠近這3處,升值潛力越大,也更容易轉手。
一、城市的核心地段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過,房子最重要的三件事:「地段、地段、還是地段」。很多購房者喜歡選擇城市郊區的房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是便宜,其二是認為未來有升值空間。但目前來看,隨著樓市的不斷調控,一些地方的房價正逐漸理性,城市周邊的房子沒有相應的資源配置,因此房子的抗跌性比較差,相反,城市核心地段各種資源配置齊全,抗跌性比較強。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12月,我國的整體城市化率已經超過了60%,而發達國家的平均值為70%,說明未來城市化進程會放緩,因此城市擴張速度也會減緩。此外,當前樓市已經存在一定的空置率,且空置的房源已經足夠應對每年流入城市人口的數量,那麼城市周邊郊區地段投資性就比較低了。
因此,未來城市核心地段由於抗跌性比較強,因此房價可能還會穩中有升,加上各種資源配置比較齊全,教育醫療養老娛樂購物設施齊全,比較受購房者歡迎,並且也不用擔心未來轉手問題。
二、處於「城市圈」中的中小型城市
如今很多城市為了戰略性發展,紛紛開始組建城市圈。城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比如首都都市圈(北京、天津、張家口、唐山、承德、保定、廊坊);武漢都市圈(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孝感、鹹寧)以及鄭州都市圈等等。
建立城市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金融、貿易、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得到發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強,從而使城市的經濟能級大大提高,使得相關聯城市之間的各種資源互通,進而相互促進發展。因此,這些城市未來都有比較好的發展潛力,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物質資源,無論是居住還是轉手,都比較合適。
三、低密度、多層住宅群
如今高層住宅已經遍布我們的生活,各種高層住宅小區隨處可見,就連一些小縣城也開始建設高層住宅,而開發商建造的高層住宅也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越來越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高層住宅暴露出來越來越多的問題:較大的公攤面積增加的購房成本、較多的持房成本增加了未來支出、較高的容積率影響了居住體驗 、以及火災發生難以逃生等問題,如今高層住宅已經越來越不受人歡迎。
而2020年住建部也針對高層住宅出臺了「限高令」,嚴格限制100米以上的高層住宅。對於開發商來說,如果拆除一個20層的住宅,那麼新建的高層住宅起碼要到35層以上才能實現盈利,但如今很多高層住宅均已超過20層,因此對於開發商來說拆除就是虧本的,因此未來開發商建設可能會以多層住宅為主。
因此,對於購房者來說,應該優先選擇多層住宅。為什麼要選擇密度低的多層住宅呢?由於多層住宅高度比較低,因此相應的光照以及通風效果就會差一些,因此選擇密度低的多層住宅小區,既避免了光照通風受到遮擋,也降低了小區的整體容積率,未來多層住宅的市場需求也比較高,容易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