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酬】《臨朐》微刊稿酬機制
☞【精彩】2017年度原創文集
☞【精彩】2016年度原創文集
☞【重磅】臨朐人免費遊官護山,約嗎?
母親的中秋節
作者 | 馮恩昌
過中秋節,各家最重視的是母親。我母親在世時,中秋節前十幾天就開始忙碌了。問在外工作的兒女,什麼時候回來過節;問在家的兒女,中秋家宴怎麼安排,吃什麼菜餚,喝什麼酒,都問得十分細緻。節日臨近幾天她覺都睡不安穩了。她想到父親和兒女們,喝白酒對腸胃不好,就上山收些黍米來,自己製作老黃酒。就是把黍米碾成面子做成粥,加些「陳曲」發酵幾天,插上竹漏子,舀出米湯即是酒。喝著甜甜的極其順口,喝了養筋活血,增進健康。相逢節日的幾個大集,她都挎著筐兒趕去,買這買那,尤其是魚類、蝦皮什麼的,水果也買個全。節日越發逼近,她更加忙碌,可心情越來越甜美。
中秋節這天,是母親最忙也是最高興的一天。她天剛放亮,就垮著籃子,去了村稍自己的小菜園。摘了茄子、黃瓜、西紅柿、芸豆、青豆角,割了嫩嫩的韭菜,還特意掐了一束南瓜花,跑了一趟回到家,還有扁豆、辣椒忘摘了,擦把臉上的熱汗,又去了一趟菜園,才圓滿的把青菜備齊了。十五的下午,她早早的下廚了,把藍布遮裙腰裡一紮,把頭髮卡起來,打扮的緊手緊腳,正逢三秋大忙,只有妹妹在幫廚。一陣刀剁案板響,點燃爐灶,大鍋咕嚕,小鍋吱啦,廚房門口熱氣外流,在院子裡看,屋脊上一縷藍色炊煙嫋嫋升騰,一股股菜香隨著熱氣流出來,溢滿小院。她先把韭菜肉餡的茄盒、扁豆盒煎出來,放蒸籠裡保著溫,又把豬頭肉拌黃瓜、涼拌雞,放在涼快地方。還忙中偷閒,到大門外瞧一瞧,在外工作的兒女是不是來了。她明知有電話告知,五點左右回來,卻沉不住氣,已瞧過兩三趟了,嘴裡還嘮叨著說:「怎麼還不回來,也該回來了!」回到廚房,急匆匆又炒了芫荽、芹菜肉絲、金針花燉肉片,把鍋裡的燉雞加上點水。太陽還未下山,她就在掃得潔淨的院子裡,擺下大圓桌,放一圈馬扎,等待著忙秋的兒女和在外工作的兒女聚來,忙活得一張皺紋臉上滾滾的珍珠兒閃光。
又圓又大的中秋月亮,剛剛現出東方魚肚白,我家的中秋家宴就開始了。四個兒子和媳婦們加妹妹共十六口人,熱熱鬧鬧的圍坐著,讓母親坐在正北朝南的主位上,他卻有點兒坐不住,一會兒就想起這事那事來,酒喝了不到三巡,她就離了坐,把兒子從城裡帶來的月餅,用刀切成塊,分給每人一份,還說:「嘗嘗吧,這月餅質量比往年提高了,青紅絲多了許多,味道挺好!」她那塊啃了一口,就放下去廚房熱了一下黃酒,親自給大家倒酒,還說:「這黃酒,是新黍子做的,昨天才做成,一點不酸,喝點吧,還能治腰疼腿酸呢!」兒女哪能讓她倒酒,大兒媳婦搶過酒壺去,說:「娘,快歇著,哪能讓你忙活呢!」可她就是坐不住,大家喝酒正在高潮,她又溜進廚房,下包好的水餃了,小妹一看只得去幫忙。說著道著那輪光明四射的圓月,已爬上東天。如水的銀色光絲,潑下廣闊的大地,傾瀉進小院,我們和小院中的一切沉進了月光之中。這年十五的月亮真圓,天空藍藍的水洗過一般,兒女們要打夜班去坡裡收秋,卻叫母親攔住了,她說:「這麼好的月亮,又是闔家團圓,我們一起剝玉米賞月吧!」白天運進院裡一大堆如山的帶皮玉米棒,大家收拾了家宴攤子,圍著剝起玉米來。一邊剝一邊啦呱,誇人遇盛世,五穀豐登,多虧黨的政策好。賞月期間,這麼多人幹活,那一大堆玉米很快剝成了金棒槌,掛滿了牆,掛滿了樹椏,偏房頂上也擺滿,小小農家院變成了金光輝煌的宮殿一般,象徵著農家的秋季大豐收。
農家過中秋節,母親是最忙碌最勞累的人,他久盼的兒女歡欣,闔家大團圓,眼看著兒女們吃飽喝足了,高高興興賞了月,各奔前程去。她的「盼」,她的「累」,也都悄悄消融,心裡留著一汪甜蜜,皺臉上綻開一朵幸福生活之花。
圖片/網絡
馮恩昌,1937年生於山東臨朐。曾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聯主席,系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作協會員、中國鄉土詩人協會常務理事,全國田園派著名詩人、作家,「農家小院派」代表,被譽為東方詩神。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獎,曾獲亞太地區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飛鷹獎」終身成就榮譽稱號,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國家一級藝術家稱號,馮惟敏傳說傳承人,已出版文學專著18部,《糖葫蘆》、《故鄉蟬歌》,選入全國全日制中學閱讀課本。
支持原創,感謝賞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