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崔」,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廣東崔氏宗親會」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崔氏大家庭,和各地崔氏宗親交流。本號為您提供最新的崔氏動向及官方的崔氏歷史文化研究成果。尋根問祖、編修族譜、修繕祠堂、名人故事、家族文化盡在「廣東崔氏宗親會」。支持原創文章,杜絕網絡以訛傳訛!
建設中的廣州科教城
南宋丞相崔與之墓位於廣州市增城區朱村街道鳳崗村官莊華山,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原墓為圈椅形三合土板築的大墓,面積約500平方米。文革期間被毀,墓碑、石獅、石獸、華表等被砸或移走。現狀為崔氏後人於1991年重修的。
廣州地鐵21號線的開通帶動了整個片區的建設與發展。早在2012年,廣州教育城已確定落戶廣州市增城區,後向東拓展,與富士康科技小鎮合稱「廣州科技教育城」。廣州科教城第一期項目以職業教育為特點,引入13所院校,預計2022年年底完成竣工驗收、交付使用。
2020年廣州科教城規劃圖
增城崔氏墓域處於廣州科教城腹地,按最新規劃圖,墓域或將被各院校包圍。今年有參加祭祖活動的宗親應該也目睹到周邊的地貌與環境有巨大的變化。不久的將來,坐地鐵去祭祖不是夢想!希望「嶺南第一人」崔與之的生平功績能激勵和啟發科教城新一代的莘莘學子!
南宋丞相崔與之墓
據沙村崔氏宗長崔志勳教授回憶崔與之祖墓:
六角柱形與之墓上,還有琉璃瓦的六角金字頂。當時因資金短缺,暫時封平頂,有待年輕一輩去完善。之前還計劃在與之墓第二臺階樹立一對華表。與之墓正面,是主碑,其他五面凹處淮備刻墓志銘、崔與之生平詩詞作等。
崔教授提到的墓志銘即崔與之門人溫若春所撰寫的《崔清獻公墓志銘》,詳見《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
今年祭祖時細看各祖墓碑,發現崔與之墓碑上有以下西元轉換之誤。
現墓碑
生於南宋紹興廿七年公元一一五七年農曆戊寅
卒於南宋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農曆己亥
正確
生於南宋紹興廿八年公元一一五九年農曆戊寅
卒於南宋嘉熙三年公元一二四零年農曆己亥
按戊寅年為公元1158年,但由於崔與之出生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七日,已跨西曆元旦,實為公元1159年1月18日。按己亥年為公元1239年,但由於崔與之卒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一日,已跨西曆元旦,實為公元1140年1月6日。
古華山墓域另有十餘卦祖墳,詳情如下:
原油麻地祖墓
元
十
六
世
祖
妣
崔
門
黎
氏
夫
人
之
墓
元
十
七
世
祖
考
儒
學
教
諭
振
宗
崔
公
之
墓
宋
十
四
世
祖
妣
崔
門
林
氏
之
墓
宋
十
二
世
祖
妣
正
一
品
申
國
夫
人
崔
門
羅
氏
之
墓
宋
十
三
世
祖
妣
正
一
品
申
國
夫
人
崔
門
林
氏
之
墓
(崔與之曾孫崔繼祖原配)
(崔與之玄孫、崔繼祖第四子)
注1
(崔與之之子崔叔似原配)
(崔與之母親,崔世明夫人)
(崔與之夫人)
*為方面對照,此為面向祖墓,背向馬路的左右順序
注1:原墓碑年久風蝕,字跡不清,重修作「崔晚節堂祖墓」。按族譜記載,黎氏葬四望岡墓前右,振宗公葬四望岡墓前左,據此補上。
原蜈蚣嶺、獅嶺、蕉冚等祖墓
崔
氏
福
德
公
之
墓
宋
十
一
世
祖
妣
三
品
淑
人
崔
門
張
氏
之
墓
宋
地
師
謝
先
生
之
墓
宋
十
三
世
祖
妣考
陳朝
氏議
囗大
囗夫
囗煥
囗之
囗崔
囗公
合
葬
之
墓
(崔與之叔祖崔奭夫人)
注2
(崔與之胞弟崔煥之和其夫人)
注3
*為方面對照,此為面向祖墓,背向馬路的左右順序
注2:現墓碑作「誥贈一品張氏夫人」誤,乃前人沿用清同治三年(1864年)《嚴禁侵佔崔姓稅山示諭碑》之訛。按奭公贈正議大夫,宋為正三品,其夫人不可能品級比丈夫高,應按永思堂譜和昌大堂譜糾正。
注3:現墓碑為「崔煥之墓」,按晚節堂譜及承緒堂譜應為崔煥之與夫人陳氏合葬之墓。
原獅子嶺祖墓(三卦祖)
宋
十
四
世
祖
考
通
判
司
令
叔
似
崔
公
之
墓
宋
十
二
世
祖
太
師
世
明
崔
公
之
墓
宋
十
四
世
祖
妣
崔
門
顧
氏
之
墓
(崔與之之子)
注4
(崔與之之父)
注5
(崔與之之子崔叔似繼配)
注6
*為方面對照,此為面向祖墓,背向馬路的左右順序
注4、6:原墓碑年久風蝕,字跡不清,僅知一為祖考、一為祖妣。據崔志勳教授回憶,因兩個墓與崔世明之墓並列,重修時猜測或為崔世明胞弟崔世光與弟婦之墓。今按族譜記載,實為崔與之之子崔叔似與其繼配顧氏之墓。詳情請看:【重陽特輯】增城石壁山崔氏墓域
注5:現墓碑作「太子太傅」誤。按明嘉靖《增城縣誌》、明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及族譜,崔世明以子崔與之之貴,贈太師,故增城建有崔太師祠、沙頭原有崔太師家廟。查明萬曆《廣州通志》訛作「贈太傅」,導致以後方志沿用。
秋高氣爽,各位宗親祭祖請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