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歸來,「太空快遞」如何用?漫天星辰如何...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繞落回』可以說是中國月球探測的開始,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實施,我們掌握技術之後,下一步可能是空間技術、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全面發展。」

  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完成月球自動採樣後返回地球,成功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也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中國為何要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探測器是如何再入返回地球?帶回的月球樣品又將如何使用?未來中國還會探索哪些星球?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萬裡走單騎」結束月球任務返回地球,成功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您能否帶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嫦娥五號探月之旅是如何一路「過關斬將」?期間經歷了什麼?

  裴照宇:嫦娥五號從2020年11月24日發射以來,經歷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進行月面著陸,開展了月面採樣、月面上升、與軌道器進行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之後軌返組合體進行環月等待飛行,然後又進行了兩次月地入射、月地轉移、高速再入地球,大概算下來是11個(飛行)階段。

  

  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中新社記者:您剛才提到嫦娥五號再入返回的方案,為了讓它順利回家,科技人員設計了一種獨特方式,俗稱在太空中「打水漂」。您能不能給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太空「打水漂」?實施「打水漂」的難度和關鍵點在哪裡?

  裴照宇:這一次嫦娥五號選擇的再入方案,準確地說叫半彈道跳躍式再入。這裡面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半彈道,一個是跳躍式。

  嫦娥五號以(每秒)11公裡左右的速度再入地球,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速度高會帶來力的影響、熱的影響,這個速度比地球軌道再入速度(每秒)七點幾公裡,要多三點幾公裡。我們採用跳躍式,通過兩次再入地球,增大航程增加再入時間,使得力的衝擊降低,熱的影響也降低。

  採用半彈道式,就是以初始的再入速度、姿態、再入角等作為再入的初始條件,通過升力控制實現對飛行軌跡的航向控制和俯仰控制,這樣就可以更準確地落在預定著落地點。所以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解決了落點精度問題和再入過程的力的影響、熱的影響問題。

  我們平時都玩過打水漂,用一個片石打在水面上,在進入水面之後,水的升力會使片石再一次彈起,然後重力又會讓它再一次進入水面以下。嫦娥五號返回器也大概是這個過程,它第一次進入大氣之後,大氣會給它提供一定升力,升力使得它又從大氣層中出來,進入到大氣層外,然後重力又會使它再次進入大氣層,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打水漂」。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記者: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工作期間,只用19個小時就完成了月面自動採樣,比預期要順利一些。回頭看整個過程,您覺得它實際的操作難度是要高於還是低於預期?

  裴照宇:在嫦娥五號任務中,著陸之後的很多環節是過去沒有經驗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月面採樣,因為要採用無人的方式,跟著陸的狀態密切相關,跟月面的地形、地貌、地質也密切相關。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採樣雖然只花了19個小時,但是從過程來看,剛開始我們認為(著陸點)表面有點像沙漠與戈壁交界處的地貌,以為(月面)比較堅硬,(後來)用表取方式進行採樣感覺還行,比較好採,所以採樣時間就節省下來了。

  (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們又開展一些其它工作,比如國旗展示,有效載荷的第二次全面探測,還有上升的一些準備工作,這些工作原來預留的是8個小時,現在就顯得更加從容。

  中新社記者:嫦娥五號在完成月面自動採樣之後,也進行了一系列工作,其中有一個民眾比較關注,即五星紅旗在月面的「獨立展示」。現在嫦娥五號已經回到地球,網友們也非常好奇,五星紅旗到底是留在月球還是帶回了地球?

  裴照宇:嫦娥三號、嫦娥四號都是落月、巡視任務,我們在落月的著陸器和巡視器表面貼了國旗,這兩次任務的國旗,伴隨著嫦娥三號、四號永久留在月球表面。

  在嫦娥五號任務中,我們採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展示國旗,有一個專門的國旗展開機構。在完成採樣任務後,(嫦娥五號)啟動了國旗展開機構,是從著陸器的側面伸出來的。著陸器在完成採樣和起飛的支持作用後,就永遠留在月面,國旗也會永遠地留在月面。

  

  圖為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拍攝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國家航天局 供圖

  中新社記者:在拿到月球樣品這份「太空快遞」之後,我們會如何處理?這個樣品對於我們了解月球又有哪些幫助?

  裴照宇:首先要解封,樣品容器是在真空狀態下進行封裝的,進入地球之後,要在地球的環境下操作,不同於一般的罐子開封。解封之後要對樣品進行分樣,進行基本特性、物理化學特性測試。然後要進行樣品登記,給每一份樣品建立檔案。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我們將制定一個樣品管理辦法,對樣品如何管理,如何分配使用,會做出具體規定。樣品是科學研究重要的基礎物質,一方面我們會組織國內科學家對樣品進行研究,同時管理辦法中也提出積極開展樣品研究的國際合作,我們也歡迎國外科學家來開展樣品研究。

  樣品管理辦法中提到,要成立一個科學家委員會,向國際徵集樣品研究的方案、建議,通過科學家委員會對這些建議進行評估,認為哪些建議有科學價值,樣品使用合理,樣品的管理有序可靠。通過這種方式來決定提供哪些樣品,從事哪些研究。我們沒有提出國別限制,鼓勵科學家進行樣品的研究合作。

  中新社記者:之前曾經有報導提出,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會分為兩份,一份保存在北京,另外一份保存在湖南,這個消息是否屬實?在對月球樣品進行處理、研究之後,我們後續會怎麼去保存這些樣品?

  裴照宇:當時在論證探月工程三期的總體方案時,考慮到月球樣品非常珍貴,應該有一個穩妥的方式來確保樣品安全。所以就想到,一個地方在北京,因為這是地面應用系統所在地,負責樣品的處理、保存、管理等工作。還有一個地方,它要起到異地容災備份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說,要選擇地質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大家)認為湖南適合。

  

  北京時間12月6日12時3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圖為軌返組合體與上升器分離後模擬圖。 國家航天局供圖

  中新社記者:除了「嫦娥」以外,中國還有很多寓意深刻的浪漫名字,比如說「北鬥」「天問」「天宮」,很多網友也說中國航天人是「平平無奇的取名小天才」,您能否給我們講一下這些重大工程都是怎麼起名的,背後有啥講究?

  裴照宇:第一,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創造了燦爛文化,也包括很多神話夢想,這給我們取名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中華民族是一個追求夢想的民族,航天實際上也是一個追求夢想的事業,這裡有很好的匹配性,這是中國文化帶給我們思想的火花。

  第二,起名也是個很嚴肅的事情。任務起名要考慮到名字與任務的匹配性、與神話故事的匹配性,還要考慮到民眾的可接受性和認可性。當然,起名字有一套嚴格程序,一般的做法會先進行網絡或者民眾徵集,之後再請專家進行篩選,留下認可度比較高的幾個(名字),然後再做最後決定。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國家航天局供圖 攝影:汪江波

  中新社記者: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難度這麼大,中國為什麼還要去月球「挖土」,探月對於中國航天來說,意義何在?這次任務是否也為中國未來的載人登月做準備?

  裴照宇:(從工程方面看),中國(探月工程)規劃了「繞落回」三步走,通過繞、落,我們掌握了一些技術,通過返回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

  從科學方面,我們通過「繞」進行全面普查,通過「落」進行區域性詳查,但是鑑於重量限制,攜帶上去的科學儀器重量有限,精度有限,無法跟地面儀器設備相比。獲得樣品後,通過地面精細研究,結合「繞」和「落」的科學數據,對月球的認知可能更加全面,也更加精細。

  (至於)探月對於航天發展的影響,打一個比喻,人們對月球的認知,就跟百年前人們對海洋、深海的認知差不多,在100年前我們可能不太清楚深海有什麼,更沒想到我們真有能力、有必要開採出來為人類服務。現在的月球,人們對它的認知還處在這樣的一個階段。

  中國對地球軌道的航天活動已經進行多年,也比較成熟。目前(已經)從掌握空間技術階段拓展到空間應用階段,而月球及深空,我們還很少涉足。月球與深空探測是帶動航天技術發展的好載體,開展月球和深空探測,既是長遠戰略性的需要,也是發展航天技術的需要。

  通過「繞落回」三步走,我們掌握了月球探測基本、主要的技術,可以為未來月球探測、深空探測積累技術、奠定基礎。

  有人評價這次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就像一次無人版的阿波羅計劃。當然,從整個飛行過程來看,與阿波羅計劃是有相似之處的,但是在具體的技術環節,有人和無人又是不同的。

  中新社記者:後續中國探月工程還有哪些計劃和安排,預計將實現什麼目標?

  裴照宇:「繞落回」可以說是中國月球探測的開始,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實施,我們掌握技術之後,下一步可能是空間技術、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全面發展。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大家提出來月球科研站的概念。打一個比方,我們去南極考察,過去是派船去,每次船去船回的方式,在南極進行的考察活動是有限的,現在我們已經在南極建了好幾個科研站、考察站,這樣在南極的科考活動更有效益了。所以我們想在月面建設一個月球科研站,它能夠更好地服務於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記者:建設月球科研站除了是中國的計劃以外,歐空局、俄羅斯、日本也有相關的計劃和安排。未來在科研站建設方面,中國是否有考慮跟國際同行一塊合作努力?

  裴照宇:中國的月球探測越來越開放,更多地跟國際合作夥伴進行合作。嫦娥四號就搭載了4個國家的科學儀器,我們已經對外發布了嫦娥六號、小行星探測的合作機遇。

  在月球科研站方面,中國把它作為未來月球探測發展的主要目標。中國是以開放合作的方式來開展月球科研站建設;我們在國際上提出了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倡議,也得到了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

  另外在行星探測方面,今年7月份中國發射了天問一號,是中國的第一個火星探測任務。按照規劃,中國還將在未來十年內實施一次小行星探測任務,一次火星採樣返回任務,還有一次木星系探測和行星際穿越的深空探測任務。

  整體來看,中國探測的對象已經從月球進入到行星際,探測目標已經從掌握空間技術到全面發展空間技術、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發展方式從以獨立自主為主轉向全面開放合作的階段。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國際上很多國家在開展月球探測,月球探測正在成為航天方面的新熱點,中國也願意在其它國家牽頭組織的任務中參與其中。

  中新社記者:您剛才提到,中國未來的行星探測可能會選擇木星、小行星。中國在「探火」「探月」之後,是否會「淘金」,到金星探測?中國在行星探測的選擇方面,為什麼會選擇木星和小行星而不選擇金星?

  裴照宇:對於行星際探測,中國專家進行長時間論證,想著怎樣以最少代價、最少任務次數來實現更多探測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暫時把金星放在一邊。但這是暫時的,我們可能會通過與其它國家合作的方式,來開展金星或其它行星的探測活動。

相關焦點

  • 「嫦五」歸來,「太空快遞」如何用?漫天星辰如何「摘」?
    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也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中國為何要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探測器是如何再入返回地球?帶回的月球樣品又將如何使用?未來中國還會探索哪些星球?
  • 青年航天專家邀你探討: 「胖五」如何送「嫦五」奔月?
    11月24日凌晨4點,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這是文昌發射場首次執行探月任務。 它將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作",創造國內航天探測多個第一次,也被稱為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嫦五」:媽,我不冷!中國航天:不,你冷!
    @中國新聞網 「嫦五」返程「萌點」多!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李淑姮 攝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供圖 貼暖寶寶 換迷彩服 被地面搜索隊找到後,隊員們為「嫦五」返回艙全身上下貼滿了暖寶寶,使它多出了兩個萌萌的「耳朵」。
  • 「嫦五」像串糖葫蘆?去月球「挖土」有多難?這場直播信息量真是...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為什麼說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複雜的航天任務?「嫦五」抵達月面後如何再次啟動返回地球?採回的月壤又對中國的太空探索有何種意義?央視新聞23日晚開始的「陪你追嫦娥」直播特別節目全都講明白了!
  • 發射「嫦五」的「胖五」來自這個神秘的火箭家族
    日前,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胖五」送「嫦五」出徵,真正進入倒計時!身材壯實的「長徵五號」將用最穩固的陪伴,助「嫦五」開啟「九天攬月」之旅,書寫「浪漫故事」。
  • 中國焦點面對面:民法典「已來」,新規如何影響未來?
    (中國焦點面對面)民法典「已來」,新規如何影響未來? 中新社北京1月1日電 題:民法典「已來」,新規如何影響未來? ——專訪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孫憲忠 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1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中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被稱作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一系列關乎中國民眾婚姻、居住、網絡生活,甚至是如何起名的新規也正式施行。如何看待這些新規?如何理解這些改變背後的意義?
  • 中國焦點面對面:北京的藍天是如何多起來的?
    (中國焦點面對面)北京的藍天是如何多起來的?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 題:北京的藍天是如何多起來的?——專訪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作者 陳杭 杜燕霧霾曾經肆虐北京。2013年,北京僅連續87天無PM2.5重汙染。藍天逐漸回歸北京。2020年,北京連續322天無PM2.5重汙染。
  • 【原創海報】「嫦五」回家 航天圓夢
    【原創海報】「嫦五」回家 航天圓夢 2020-12-18 1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除了「玉兔」,還有這群可愛的小朋友,在歡迎嫦五回家!
    除了萌萌的「玉兔」外,在全國多個小學裡,也有這麼一群可愛的小朋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歡迎嫦娥五號「挖土」歸來! 談笑凱歌還,孩子們歡慶嫦五回家 在近日舉辦的「康師傅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中,小朋友們拿出各自擅長的「才藝」進行展示,或是腦洞塗鴉,或是載歌載舞,或是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講……來表達自己對嫦娥五號凱旋的自豪和驕傲。
  • 曾獨佔月球核資源,如今被「嫦五」打破,美國急忙制定一項新計劃
    「嫦五」的這次出差成功帶回了月球表面土壤,為我方乃至世界研究月球貢獻了功不可沒的作用。而作為曾經的「登月先驅」美國,最近卻在登月方面沒有什麼動靜,眼看「嫦五」成功帶回月壤,美國著急了,急忙制定了一項新計劃:將在2027年建立月球核電站!
  •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 「長五」送「嫦五」,出徵!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 「長五」送「嫦五」,出徵!>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 「嫦五」回家 火了一隻搶鏡的小狐狸
    【1】「嫦五」的客人 凌晨12月17日凌晨一時59分,「嫦五」安全回家。 直播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小動物的身影,呲溜一下就從屏幕的左下角跑到了右邊,很有喜感。
  • 「嫦五」回家 續寫月宮新傳奇
    新華社記者 嶽月偉攝  「嫦五」回家了!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為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 「雲上看嫦五」刷屏朋友圈 康師傅「星空直播間」獲家長點讚
    刷爆朋友圈的康師傅航天夢想體驗營活動原來,近日在文昌舉辦的康師傅航天夢想體驗營活動中,康師傅不僅邀請了眾多小朋友和家長親臨現場,更通過網絡平臺同步開啟"星空直播間",讓全國的孩子們同步見證"嫦五"一飛沖天。
  • 中國焦點面對面:臺海局勢引擔憂,未來何去何從?
    (中國焦點面對面)臺海局勢引擔憂,未來何去何從?  中新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臺海局勢引擔憂,未來何去何從?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臺灣問題始於民族弱亂,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
  • 【中國焦點面對面】臺海局勢引擔憂 未來何去何從?——專訪臺灣...
    【中國焦點面對面】臺海局勢引擔憂 未來何去何從?   【中國焦點面對面
  • 「嫦五」回家 那個搶鏡的小動物是誰?眾說紛紜_中國網
    「嫦五」回家 那個搶鏡的小動物是誰?眾說紛紜 2020-12-17 11:08:27 來源:中國青年網  |  作者: | 字號:
  • 中國又一個「太空水漂」是如何完成的?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以「太空打水漂」的形式返回地球,成功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打水漂」是中國一種古老而有意思的遊戲,嫦娥五號的返回是中國打出的第二個「太空水漂」,第一個已在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上實現。
  • 女航天員劉洋在太空生活,如何保護女性「隱私」呢?方法很簡單
    就拿航天事業來講,劉洋就譜寫了我國的航天歷史,成為了首位邁入太空的女太空人。02從太空歸來後,她成為了國人關注的焦點。雖然太空艙有了很多人性化的設計,但是和陸地還是沒法比較。劉洋克服了一切的阻礙,始終將任務放在第一位,最終載滿榮譽而歸。當然了,面對女性,男性還是會本著女士優先和尊重避讓的態度,以免給女性帶去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總的來說,在太空生活相當不容易,身體和心理都會受到很大的壓力。之所以選拔太空人要經過層層選拔,主要就是在太空生活的壓力是全方位的,不是誰都能承受的。
  • 面對面丨探測器方案曾被明確反對 揭秘「嫦五」背後故事→
    12月17日1時59分,經歷23天的太空之旅,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也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圓滿完成。《面對面》記者第一時間在北京專訪了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