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教育話題都備受關注。比如,孩子學習需要父母盯著、寫作業磨蹭、上課不夠專注、成績下滑、偏科嚴重……這些問題令家長們頭疼不已。作者黃靜潔是中西合璧親子教育專家,任華東師範大學「實踐導師」,她在這本書中說,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上述情況,靠單純的「刻苦學習」是無法徹底解決的。
家長們都想培養出一個全面發展的「優等生「,但在中國的傳統學習模式下,孩子往往被培養成「被動學習」的練習者。最終導致孩子和父母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的困境之中,父母的教育、孩子的努力都不見效果。
那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局面呢?
黃靜潔在教育自己的小兒子時發現,如果父母想讓孩子的學習發生真正的改變,只有打破學習的固有誤區,才能引導孩子更進一步主動關注自己的學習,看清學什麼更有價值,怎麼學更高效;同時父母自身也要不斷成長為內心強大、知識儲備更充分的父母,引導孩子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最終成長為不怕接受未來挑戰的「優等生」。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本書,我會從5個部分來解讀:1、學習的誤區:差生和優等生之間存在6大學習障礙;2、提升學習效率的六大技能;3、學習自控力:成為別人眼中的最牛優等生關鍵;4、養成終身競爭力;5、教養格局:作為父母要用智慧和格局養孩子
01、學習的誤區:差生和優等生之間存在6大學習障礙
談到孩子學習,家長們總是習慣性地把小朋友們放在一起比較,經常掛在嘴邊的是,你看班裡的同學,上課認真聽講,回家也安心寫作業,怎麼你就做不到刻苦學習呢?老師講課的內容你也記不住等等類似的話。
《學習的格局》這本書,作者黃靜潔在第一章就講了差生和優等生之間存在的6大學習障礙。
第1個是,「學習區」障礙
這是介於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的那部分,孩子在舒適區練習太久,對學習會失去滿足感、成就感,但家長一旦給孩子報了超出水平的課,又會把孩子推入恐慌區,造成挫敗感。
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忽略「學習區」的重要性,讓孩子陷入上述兩種極端境地。
第2個是,孩子記不住課堂知識,學習低效能
生活中,有些孩子很努力很認真在學,但成績卻一直不好,也記不住課程內容。這是因為在傳統學習模式下,孩子學到的知識留存率最高也只能達到30%,而如果是他們主動自主學習,同時不斷向外輸出學到的知識,那麼知識留存率將可以達到90%。
第3個是,孩子不斷犯錯,媽媽不讓犯錯
一說到孩子犯錯,著急的家長們,脾氣或者是壞心情立馬就來了,直觀反應是一味指責犯錯的孩子、腦海中繃著一根弦生怕他們再犯錯。但作者在《學習的格局》中說,孩子犯錯不一定是失敗的,還有可能是成功的。要想培養出優等生,可以嘗試接受孩子有效犯錯。
第4個是,學習缺失目標
經常有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定了目標堅持不下來,比如每天練鋼琴20分鐘,讀英語30分鐘……孩子做不到的原因,其實是這些目標都是父母作為「權威一方」,單方面制定的,當他們被動去執行這些目標時,一般沒有太有效的學習結果。
第5個障礙是,沒有創造力
沒有創造力的表現是,孩子遇到新問題會感到措手不及,更容易表現出躲避甚至是逃避的行為。比如,當老師分別將孩子熟悉的問題類型A和問題類型B結合在一起,衍生出一個新的問題C,那麼此時,就會有一大批學生覺得這種題型老師沒講過,不知道該怎麼做。
第6個學習障礙是,缺乏主動性
不知道有沒有父母經常覺得,孩子開學後,他們不會主動提升自己的學習,作業再三提醒才做,考試要叮囑可以複習了才開始學習……壓根感覺學習是為父母學的。這個學習障礙形成的原因是,中國父母習慣包辦、管理孩子的一切,使得孩子在學習時缺失內在驅動力,他們會覺得反正爸媽都會給安排好的,我照做就可以。
以上6大學習障礙是作者在一開篇就提出來的差生和優等生之間的不同,同時這也是父母在督促孩子學習時,常遇到的痛點。那應該怎麼解決呢?
02、提升學習效率的六大技能
作者說,孩子的學習是從低階學習向高階學習不斷攀升的,這也就要求孩子的學習技能必須從低階向高階提升。——《學習的格局》
在第二部分,作者給了提升學習效率的六大技能,可以概括為以下2點:
第1點,學習的本質是記憶策略、時間管理、學習策略
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必須意識到人們對於知識記憶,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漸減弱的,需要有正確的學習策略加以輔助。
書中提到了2個小技巧來提升記憶:重複記憶和測試效應。也就是說,在學習之後通過重複去復盤學習過的知識以及用小測驗來檢測知識掌握的牢固度。除了提升記憶之外,還可以藉助「時間餅」和「吞青蛙」理論來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意識,同時讓孩子學會使用康奈爾筆記法來抓住課堂學習的重點。
第2點,用好三個「力」:提問力、理解力、分析力
在對學習有了本質的認識,那接下來提升孩子的高階學習需要用好三個「力」。
首先是,提問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好的提問能夠讓孩子的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和判斷能力越變越強。書中給了一個好用的提問工具——KWL(也即是,K-know我知道的,W-want我能知道的,L-learned我學到的);其次是,理解力,對於同一個知識,不同的孩子理解能力是不同的,那麼父母要多想想怎樣幫助孩子「看」到理解是怎麼發生的,跟著孩子一起藉助思維導圖看到問題的線索,同時為孩子展示「剝洋蔥」的學習態度,一層一層深入;最後,是分析力,有了前面兩個能力的基礎,還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用分析力來給自己的學習做決策,就是我應該要怎麼學,我怎麼學才是有效的,遇到學習的問題我應該怎麼去尋找辦法。在不斷分析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當然除了提升學習效率的技能之外,本身孩子自身的品質和能力也是不能忽視的。
03、成為別人眼中的最牛優等生關鍵是學習自控力
作者說,成為最牛優等生除了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目標之外,還需要有五項核心品質和能力,概括總結為學習自控力,也即是:責任心、自律性、專注力、批判性思維、閱讀力。
它們的排序是緊密相連的,最基本的是責任心,有了這個,孩子才能看到自己應該做的事,會主動學習以防止陷入被動之中;另外,好的學習表現,智力很關鍵,但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自律性的約束也在發揮作用。
接著是專注力,孩子能夠在學習上專注多長時間也影響學習最終的結果,比如一個孩子能專注看1小時的書,另一個卻連10分鐘都做不到,那麼顯然,前者知識記憶時間相對更長,知識留存率更高。
然後是批判性思維,孩子在學習階段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再加上天生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沒辦法對外界的事物有自己的判斷力,沒辦法批判性地看問題,辨別真偽對錯,那麼影響的將是孩子的一生。
最後是閱讀力,有的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在這裡提到了閱讀力,作者也給出了答案:一個不會自主閱讀的孩子,就不會自主學習,而一個不愛閱讀的孩子,就很難愛上學習。
解讀到這裡,我們知道了學習不好的差生和優等生之間的學習障礙有哪些,以及提升學習效率和需要具備的學習自控力是什麼。以上可以是提升孩子學習,需要具備的「硬實力」。而經常被父母忽視的還有「軟實力」,但這卻能幫助孩子養成終身競爭力。
04、孩子學習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贏得未來的「軟實力」
在很多父母的教育觀念裡,他們認為,不做好當下,是走不到未來的。父母在督促孩子提升學習時,往往重視的是當下孩子存在的問題應該怎麼做。
然而作者黃靜潔說,每一項科學的發明或者文明的進步都是把著力點放在未知的時空裡的,孩子的學習教育也應該有這樣的未來眼光。
在作者給出的孩子未來需要的「軟實力」中,可以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內向競爭力,即學習適應力、情商
學習適應力指的是孩子要具備靈活的思維能力以及轉變思維能力,有效鍛鍊孩子適應力的方案是父母要多引導孩子自我對話,適當打破一些常規性的活動,提前跟孩子商量,改變一起日常玩遊戲的規則,同時經常陪孩子讀一些笑話和冒險故事。
另外,還需要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情感認知和人際關係,同時會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有不可逆轉的作用。對孩子進行情商教育的智慧需要在幼兒時期進行,這決定了他之後跟除了自己之外的人社交和協同的能力。
第二個方面,外向競爭力,即協作力、抗挫力、交友力
接著說外向競爭力,包括和其他人協作,以及面對挫折是否能夠順利度過,也就是成年人常說的「逆商」,孩子也需要這樣的關鍵能力;在前面說到提升學習效率的時候,有提到過,主動學習其中有一條,對外輸出的學習效果能夠讓知識留存率大大提高,那麼對外輸出需要有對象,此時需要孩子有交友力,利用自己的社交活動擴大學習半徑,讓他們建立自己穩定的朋友圈。
05、教養格局:作為父母要用智慧和格局養孩子
如果有起跑線,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學習的格局》一書有理論、有故事、有方法,可以系統性地幫助父母提高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格局。
——吳軍(矽谷風險投資人、文津圖書獎得主)
作者在本書的最後一章說到,除了孩子應該做到哪些,父母的教養格局其實是對孩子影響很深遠的因素。父母要認識到,自己是陪跑者,而不是代跑者。父母完全可以用正確的方法幫助解決遇到困境的孩子,比如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解決親子之間的問題,以及有效賦權解決家庭代際教育觀念,正確對孩子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安全港灣。
06、總結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優等生,在中國的大多數家庭裡面佔據很重要的一部分,作者在這本書中分享了關於學習力的話題28個,並且介紹了65個落地實操的高效學習方法和208個學業提升的小技巧,而且最重要的是給出的這些方法,作者黃靜潔都在自己15歲小兒子的學習教育過程中親自試驗過。
如果你對於孩子的學習教育還存在困惑,那麼讀完這本書,相信你能找到解決辦法;如果你還沒有孩子,讀完這本書你也會重新認識,自己現有的學習習慣以及如何更加高效學習,相信也能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