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很努力但是卻沒進步?告別無效努力,要警惕毛毛蟲效應

2020-12-28 任任的姮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家長告訴我說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學五年級之後,對於學校布置的作業都是認真對待,無論是學校老師所布置的課後作業或者是周末去的補習班,孩子將每次布置的課題和作業一字不落的認認真真的都完成了,而且對待自己的任務都是非常認真,放學回家之後馬上去寫作業讀書,記單詞勤學苦練,但是孩子的成績並不是名列前茅的,甚至有些退步,對於孩子這樣的情況,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面對孩子的培養上家長花費了許多的心思和錢財,比如說會在課後給孩子報了許多興趣班補習班等等,同時也會給孩子買很多學習資料,希望孩子能夠刻苦學習,變得比別人更加優秀。許多家長覺得只要孩子刻苦鑽研肯定能夠取得相應的成果,但是事實上結果卻都是不盡如人意,孩子在學習上特別勤奮刻苦努力,但是學習卻不見提高。作為家長一定要警惕孩子是否做了無效努力。

孩子經過一番努力之後,但是卻沒有取得相應的後果,即使花費了時間和心思刻苦學習,但是卻沒有取得讓人開心的結果,這樣長期下去,不但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打擊孩子的信心,孩子即使付出了相應的努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毛毛蟲效應引起的,作為家長一定要警惕孩子毛毛蟲效應現象,判斷孩子是否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付出了無效努力,並且及時解決問題。

一、孩子一直很努力但是卻沒進步?要警惕毛毛蟲效應

"毛毛蟲效應"是法國心理學約翰·法伯做的一個實驗:如果將幾條毛毛蟲放在一起,並且讓他們首尾相連圍成一圈,當他們在花盆的邊緣的時候,再撒下一些他們喜歡的食物,這些毛毛蟲不會單純的被食物所吸引,只會一直的跟著前面的毛毛蟲,一直圍繞著花盆轉圈,不會因為飢餓而轉向食物,最終毛毛蟲都會筋疲力盡的餓死了。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現毛毛蟲效應現象這種案例確實不少,孩子在學習上或是其他方面非常努力,但是卻沒有任何的進步,那很可能孩子受到了毛毛蟲效應的影響,假如孩子就更是眼中的毛毛蟲一樣,只會跟著前面的毛毛蟲努力的向前進,但是卻只是在原地轉圈,而沒有靈活變通,自然而然孩子就會得不到相應的成果,也不會有任何的進步。

孩子會陷入毛毛蟲效應,大多數是孩子養成了懶惰的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埋頭苦幹刻苦學習,但是孩子的固定下來的思維會讓孩子不懂得轉換自己前進的方向,這也是大多數孩子為什麼看起來非常努力,但是實際上卻沒有取得任何的成果,所以家長的我們一定要警惕孩子的身上是否出現了毛毛蟲效應,因為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變得低下,養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

一旦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之後,孩子會容易養成一個懶惰的思維,沉浸在自己的舒適圈當中,不願打破常規,也就是孩子很容易陷入懶惰的思維,隨著同齡人的腳步隨波逐流,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非常輕鬆的事情,不用改變自己的目標盲目的前進,慢慢的孩子就會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喪失自己的創新精神,以及自己的前進冒險的勇氣。遇到困難不懂得及時變通,所以就會導致孩子在考試或是做題的過程當中,沒有掌握到真正的學習方法。

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身上是否出現了毛毛蟲效應,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來說,孩子的童年時期是孩子形成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也是孩子養成學習思維的關鍵時期,作為家長一定要警惕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是否做出了無效努力,及時的擺脫毛毛蟲效應避免孩子盲目的跟隨不合理的目標,而忽略了孩子最真實的目標。

二、作為家長運用以下方法,預防並解決孩子陷入"毛毛蟲效應"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之所以孩子會陷入毛毛蟲效應,大多數孩子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會一味的跟隨同伴隨波逐流,為了防止孩子的學習的過程當中陷入毛毛蟲效應,首先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要讓孩子養成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清楚的意識到這件事情的目標是否適合自己,有效的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前進的目標。

所以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比如我們可以要讓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可以,自己選擇坐或不坐。或是讓孩子去選擇高效率的解決方法,將決定權交給孩子,適當的去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假如孩子失敗的時候,也要及時的讓孩子進行自我反思。

2、合理規劃和分配時間

孩子之所以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通過努力的付出沒有得到任何的進步,大多數是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假努力",也就是付出了無效的努力,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卻沒有真正的學習到想要的知識,這大多數都是孩子沒有具體的學習目標和適合孩子的學習計劃,導致孩子陷入隨波逐流的狀態當中,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針對孩子的自身特點,合理規劃和為孩子分配好學習時間,讓孩子有目的的有效率的進行高效學習。

首先我們應該給孩子製作一個適合孩子的特點以及孩子的長處給孩子進行一個合理的分析,去找到孩子的弱點,用科學的方法,給孩子合理的規劃好時間安排,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為孩子合理安排好時間,不要一整天去針對一個科目,而是應該利用碎片時間高效率的進行多方面的學習,讓孩子在正確的時間去做正確的事情,該幹什麼就應該去幹什麼,不要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某一科目上。

3、培養孩子及時反饋的習慣

孩子會陷入毛毛蟲效應,大多數孩子已經漸漸的適應了自己的步伐,其實這樣下去孩子是不會取得任何的進步,當孩子努力之後沒有及時的去進行反思,自己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做錯的地方,那麼孩子所花費的時間就白費了,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及時反饋的習慣,將做錯的題總結經驗,鼓勵孩子思考,善於發現問題,並且及時解決,才能夠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在學習之後去理清一遍思路,再次回想一下知識點,我是讓孩子去寫一下每周的知識總結,將自己做錯的題及時地寫在錯題本上,反覆做幾遍。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孩子養成學習之後,進行及時的自我反思,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孩子就會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了。

我是任任的姮,也是5歲寶寶的母親,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請停止無效努力》:過於「勤奮」,是窮人越來越窮的主要原因
    可以很多勤奮只是表面的勤奮,但並沒有融入思考和真正的努力,這就使很多勤奮只是「中看不中用」。無效的努力,只會加劇失敗的進程孫圈圈認為:有效努力才是我們成長和進步的根本,而無效努力只會消耗我們的精力。也就是說如果努力方向錯了,那麼就可能出現方向不對,努力白費的情況,這也是《刻意練習》中提到的無效努力。
  • ▷間歇性努力,不是真正的努力
    收到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的邀請卡。她家孩子要舉辦個人鋼琴演奏會,地點是權威性很高的星海音樂廳。我們不禁大吃一驚。記得幾年前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我們幾個媽媽還在互相推薦鋼琴老師,孩子們差不多同時開始學鋼琴。我們的孩子雖一直有在學,但都是三天打魚、四天曬網。而這位朋友的孩子,卻堅持了下來。
  • 不是所有毛毛蟲都會變蝴蝶,但是它們都會刺人
    不是所有毛毛蟲都會變蝴蝶,但是它們都會刺人 2020-10-16 2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評線】多彩時評:努力讓疫情防控工作產生「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因此,疫情防控工作還不能放鬆,還需要持續施加「推力」,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努力讓疫情防控工作產生「飛輪效應」。   珍惜取得成果,確保「飛輪」不倒轉。
  • 別被一萬小時理論騙了,真正拖垮你的是無效的努力
    1萬小時的定律深入大眾的意識,很多人認為只要我在一個領域,不斷努力1萬小時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領頭羊。你要警惕,你的努力是真的在努力,還是一件事情重複的做無數次。你報了很多培訓班,聽了無數次的講座。
  •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會很舒服
    比如,現在的人想到十年前沒多買幾套房子,多會悔青腸子,比如,選擇煤炭石油專業的學生,都打算以後讓自己孩子大學選擇金融或者網際網路,再比如,兩口子老吵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當初我怎麼選了你?」。小時候,我總會羨慕那些平時調皮搗蛋卻能考出高分的「聰明同學」,因為我堅信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因為愛迪生也安慰過我:「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 你既然知道努力就有進步,為什麼還是學不會努力?
    所以你現在應當意識到,努力並不是意味著一種犧牲,當你努力的時候也並非是要和痛苦抗爭,你不是在通過「強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斷地和自己的負面情緒與惰性做抗爭」等這種痛苦的方式來進步。但是實際上你的內心深處並不一定想要個大房子,你也不一定想結婚,你也不在乎必須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可現實的壓力和思維的慣性一直在強迫著我們去追尋我們本身並不想要的東西,強迫我們為了一個我們並不想達成的目的而努力。
  • 間歇性努力,不是真正的努力
    ,是她的孩子要舉辦個人鋼琴演奏會,地點在權威性很高的一家音樂廳。這位媽媽說,我家的孩子不是人家說的很有天賦,但細水長流,每天堅持,就有很大進步了。我們去看了孩子的演奏會,看到以前有點害羞內向的他,如今在臺上行雲流水、淡定自如的樣子,真是判若兩人。一直堅持的成果除了給孩子帶來價值感,還帶來了自信。我們有時會問自己,我明明很努力了,為何還是不成功?我一直沒放棄過,為什麼就是沒效果?
  • 感覺自己學習很努力,但沒有進步,這應該怎麼辦?
    你說的「感覺」自己學習再努力,也沒用。但是你認為的努力學習,是真的學進去了嗎?你想一下,是不是你覺得每天在教室或者圖書館待上十個小時就是努力學習了?是不是你覺得只要一直刷題練題就是努力學習了?是不是你覺得只要早起背書不管背沒背下來就是努力學習了?那對不起,你的努力學習,可能只是盲目的自我感動,沒有提升是很正常的。那究竟應該如何做呢?
  • 孩子自卑?家長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
    孩子自卑,可能源於家長的「完美主義」,家長千萬不要給娃隨意貼標籤,應警惕以貌取人的「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效應」?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就好比日暈由中心逐漸向外部擴散成圓圈,是一種在某一突出特徵影響下所產生的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現象。
  • 如果遺憾註定難免,那就努力好好告別!
    但是有時候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更加難忘 什麼都沒有 所以更值得回憶 那就努力好好告別 畢業生必知的40件事
  • 明明很努力,卻沒有進步,只因為你不知道這是假勤奮
    但是細細看來,其實是真沒有進步,沒啥結果,說白了就是努力了也不咋掙錢。人生在世,有很多種階段,也有最適合完成的事,比如什麼時候該讀書考大學,什麼時候拼事業、什麼時候該結婚、什麼時候該生孩子,如此種種,其實都是有不同的階段目標。總結就是兩個詞:功名掙利祿、成家續香火。所有的目標,其實都是有核心能力在支持所有的目標實現,那就是掙錢的能力,這個掙錢能力一定要靠努力去打造的。
  • 毛毛蟲的經歷
    毛毛蟲小的時候,大家都說他醜,嫌棄他,不肯和他玩,而且有時候還欺負他,毛毛蟲很傷心很難過。他心不在焉地走著,想著其他小動物的話,越想越傷心難過,不知不覺走到了湖邊。要不是有一個美麗的白天鵝出聲提醒他,他就要掉進湖裡了。
  • 張大大發文告別演員請就位!努力只是成功的一部分
    11月9日,張大大在微博上發文告別了《演員請就位》這個節目!以下是截圖全文。微博圖文張大大首先是做主持上,在小時代中表現良好,之後出演了《情深深雨濛濛》中杜飛這個角色,可以看起他的進步巨大但是在最新的《演員請就位2》中卻慘遭淘汰。
  • 《請停止無效努力》:越努力越瞎忙?因為不懂這三個步驟
    《請停止無效努力》是孫圈圈的書,我原來一直對個人商業畫布很感興趣,所以在看完了那個章節後,對於一些知識點進行了一定的歸納。一.我們都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並不完美,所以你的收入不完全是你能創造的價值,這其中,是存在一個差值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 利用「鐘擺效應」,讓孩子告別負面情緒
    我碰到過很多小小"愛哭包",父母都是覺得孩子不聽話,想不到辦法阻止,周圍又很多人看著,除了罵或者哄,沒其他方法能制止,可是越這樣,孩子卻越反反覆覆不聽話。02 你得知道孩子負面情緒因何而來?憤怒,悲傷,恐懼等等就是我們所說的負面情緒,孩子的想法雖單純而幼稚,但是也有情緒化的一面,作為父母,首先我們得依據孩子的情緒表達去判斷他的情緒產生原因。
  • 「努力」是有差別的,學會3種方法,跟「假努力」說拜拜
    大家都說「越努力,越幸運」,但是現實生活中家長會看發現,有些孩子上學非常努力,上課認真聽課、回家認真做作業、每天晚上刷題到凌晨,可是,孩子學習卻始終處在中遊,老是上不去,家長拿著孩子的成績排名頭痛萬分。知乎曾有一句熱爆全網的話:「你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 孩子一直很努力卻沒什麼成績?可能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奮」的困境
    一直以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教育話題都備受關注。比如,孩子學習需要父母盯著、寫作業磨蹭、上課不夠專注、成績下滑、偏科嚴重……這些問題令家長們頭疼不已。作者黃靜潔是中西合璧親子教育專家,任華東師範大學「實踐導師」,她在這本書中說,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上述情況,靠單純的「刻苦學習」是無法徹底解決的。
  • 成團兩年沒進步?楊超越節目上兩個動作,足以說明她真的努力了
    ,要打小練起才行,楊超越錯過了最佳學跳舞的時機。創1是18年的節目,楊超越17年才進入文瀾文化,而這之前她一直處於四處打工的狀態,再往年紀小了說,楊超越那時如果能和普通農村孩子那樣只用安心學習不考慮家庭生活就不錯了,更別提送她去學跳舞了。
  • 如何挖掘孩子的學習潛力?合理利用「期待效應」,事半功倍
    因為每當人們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們都會說,我不聰明,取得這樣的結果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甚至有的家長,面對孩子慘不忍睹的成績,也表示自己的孩子笨,取得這個成績不錯了。家長的這一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根據研究表示,排開那些天才,人與人的智商,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差別,決定二者差異的,是孩子的努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