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立於冰雪鶯難至之時,所謂「玉潤窗前竹,花繁院裡梅」,春就在冰雪中靜靜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釋,便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了。立春至,春天已在回歸的路上,它抖一抖自己經冬未穿的紗衣,帶上花冠,從南到北,重新踏上中華大地。
漸化凍的大地之下,草木的種子已經開始甦醒,大概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破土而出了,只等待一道南風吹過,吹開花果。
立春節氣的到來意味著最寒冷的時期基本已經過去,今天又是「五九」的第九天,「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天氣已然有了轉暖的跡象,柳枝將抽新芽,人們逐漸可以開始感受得到早春的氣息。但是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僅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還沒有真正地拉開。
一候東風解凍。立春之日,東風吹來解凍大地,萬裡疆域凍結於嚴冬,遇春風而解散。而在此處不說春風說東風,是因為在古人的認識中「東方屬木,木,火母也」,所以東風更能體現它解凍大地的特性。
二候蟄蟲始振。立春之後五日,蟄伏的蟲子開始甦醒。隨著春天的回歸,大地解凍,沉睡其中的蟲子也都紛紛甦醒活動,但還未至驚蟄,所以這些蟲子都是動而未出。
三候魚陟負冰。再五日,水底的魚類開始向上遊接近冰面。魚類在寒氣大盛的時候,多為取暖而沉入水底,而立春開始氣溫回暖則上遊而接近冰面,故古人曰魚陟負冰,陟在此處為「上升」之意。
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春牛,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作節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說。
《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人們紛紛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徵。
立春時還有「咬春」習俗,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主要是吃春餅、蘿蔔、姜、蔥、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一時間熱鬧非凡。
但是各地的不同風俗又有不同的表現,在立春這一天傳統是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在立春當日,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春餅、春盤的習俗,春餅春盤中包含了大量新鮮蔬菜。立春節氣可以多吃韭菜香菜,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
春天肝氣生發,肝在五行屬木,肝木克脾土,所以開春以後要多注意脾胃的保養。飲食總的原則是多甘少酸,甘是指本身就口味發甜的食物,如大棗、百合、荸薺、梨、桂圓、銀耳等,而不是加工而成的甜食;少酸是因為酸有收澀的作用,不利於陽氣升發,不利於肝的疏洩,因此要少吃烏梅、山楂等。
【大話百科】
立春前後氣候乾燥,傳染性疾病高發,另外春季也是肝膽疾病、脾胃病的高發時段。立春之後應注意晚睡早起,早晨可以穿著寬鬆的衣服散步運動,以舒展形體。
「陽和起蟄,品物皆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漢宮春•立春(宋·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
年是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
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燻梅染柳,更沒些閒。
閒時又來鏡裡,轉變朱顏。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以上部分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