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內官官員:周禮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稱賀赴宴接受賞賜。
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設之福寧殿庭。……預造小春牛數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巨各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餘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於幞頭之左人謝。」
《燕京歲時記》:「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地方官員:上行下效,各郡縣迎春也很熱鬧。但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民間進行表演先預演稱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並設春官然後由郡縣太守等象徵性耕種,並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
活動主要有:縣裡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讚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或眾農家敲鑼打鼓將小孩拜請回家叫迎春民間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務農,莫誤大好春光。
迎句芒神並撒豆消災:打牛儀式有縣政府舉辦「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裡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侯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診立春日祀芒神(傳統管農事的地神也稱春天之神)鞭土牛畢。。。」
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後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後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象徵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附錄:春牛:《事物記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遊春(探春、遊行):縣裡活動之後,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遊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後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後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遊春之後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遊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遊春叫探春)。
民間互相饋送:
春牛: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
春牛圖: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春娃: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拜春: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為拜春
糊春牛:在家裡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貼春字畫:家家在門上張貼迎春的字畫字和春字有關畫有臘梅迎春之類
搭燕子窩:給花樹戴燕子勝帛條
種迎春花、春勝貼門窗:婦女剪春燕花鳥簪(或有專門買的春燕簪花鳥簪)用紅紙剪雞貼屋門
立春幡:(春幡種類:燕子、柳、花、鳥、蝴蝶、鳳凰、飛蛾、螞蚱、雞。)窄長旗垂直掛在戶外;也可戴婦女頭上。
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曆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
前蜀·牛嶠《菩薩蠻》詞之三:「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
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戴春勝剪春勝:剪彩為春勝插頭上或掛樹上。春幡由來也稱「春幡勝」、「幡勝」。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此俗起於漢,至唐、宋時,春幡之製作更為精巧。
《後漢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亦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
宋代民間男女均有戴春幡的濃鬱習俗。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春幡》:「《後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彩錯緝為幡勝,雖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於首。」
宋周密《幹淳歲時記》:「是日賜百官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餘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於幞頭之左入謝。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
宋元時期又稱幡勝為「鬧娥兒(春蛾)」、「鬥蝶」、「鬧嚷嚷」、「長春花」、「象生花」等。宋代王公大臣的春幡用金銀由「文思院」製造,至於一般的士大夫、平民百姓則剪紙為春幡。
《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明《酌中志》:「立春之時,……自歲顏色裝就者,亦有用草蟲蝴蝶者,或簪於首,以應節景。」明沈榜《宛署雜記》:「戴『鬧嚷嚷』,以烏金紙為飛娥、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鬧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於首中,貴人有戴滿頭者。」
最早春幡形態,應該是自然生長的花朵,後來人口繁密、都市社會形成才以布帛為之,甚至以彩紙充任,但它決不是一般性的人體裝飾物。立春時節,中國女子有配戴各種漂亮的「彩勝」做裝飾的習俗,而「幡勝」是長條形的,是上古傳說中的鳳凰羽翅的象徵物,女性們佩戴春幡首先是作為避邪之物,具有禳兇邪、求吉利的寓意。勝」自古以來作為人們一種頭部飾物,分為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類型,可以用很多種材料做成,其中紙制較為方便。
客家妹的春幡基本上都是自己用彩色綢布剪制的,春幡形象則有春花、春燕、春柳、春鳳等等。在客家地區,傳統的立春時節除了女性戴春幡,小兒也戴春幡於手臂,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誌。
佩燕子:婦女剪彩為燕戴頭上,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髮髻上,名「春燕」。春燕又名幡勝、彩勝、春書。
南北朝梁代宗懍著述的《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朝婦人,……立春進書,以青繒為幟,刻龍象御之,或為哈蟆。」婦女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於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誌。
戴春雞:母親做公雞縫在小孩子帽子上婦女穿豆掛牛角撒豆在牛身驅鬼闢邪之用。
穿新衣:男女老少都換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