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了:立春始,萬物生

2021-02-07 中國美術家網

流內官官員:周禮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稱賀赴宴接受賞賜。

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設之福寧殿庭。……預造小春牛數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巨各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餘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於幞頭之左人謝。」

《燕京歲時記》:「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地方官員:上行下效,各郡縣迎春也很熱鬧。但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民間進行表演先預演稱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並設春官然後由郡縣太守等象徵性耕種,並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

活動主要有:縣裡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讚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或眾農家敲鑼打鼓將小孩拜請回家叫迎春民間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於春,要抓緊務農,莫誤大好春光。

迎句芒神並撒豆消災:打牛儀式有縣政府舉辦「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裡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侯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診立春日祀芒神(傳統管農事的地神也稱春天之神)鞭土牛畢。。。」

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後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後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家牲圈象徵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附錄:春牛:《事物記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遊春(探春、遊行):縣裡活動之後,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遊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後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後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遊春之後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遊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遊春叫探春)。

民間互相饋送:

春牛: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

春牛圖: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春娃: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拜春: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為拜春

糊春牛:在家裡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貼春字畫:家家在門上張貼迎春的字畫字和春字有關畫有臘梅迎春之類

搭燕子窩:給花樹戴燕子勝帛條

種迎春花、春勝貼門窗:婦女剪春燕花鳥簪(或有專門買的春燕簪花鳥簪)用紅紙剪雞貼屋門

立春幡:(春幡種類:燕子、柳、花、鳥、蝴蝶、鳳凰、飛蛾、螞蚱、雞。)窄長旗垂直掛在戶外;也可戴婦女頭上。

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曆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

前蜀·牛嶠《菩薩蠻》詞之三:「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

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戴春勝剪春勝:剪彩為春勝插頭上或掛樹上。春幡由來也稱「春幡勝」、「幡勝」。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此俗起於漢,至唐、宋時,春幡之製作更為精巧。

《後漢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亦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

宋代民間男女均有戴春幡的濃鬱習俗。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春幡》:「《後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彩錯緝為幡勝,雖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於首。」

宋周密《幹淳歲時記》:「是日賜百官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餘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於幞頭之左入謝。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

宋元時期又稱幡勝為「鬧娥兒(春蛾)」、「鬥蝶」、「鬧嚷嚷」、「長春花」、「象生花」等。宋代王公大臣的春幡用金銀由「文思院」製造,至於一般的士大夫、平民百姓則剪紙為春幡。

《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明《酌中志》:「立春之時,……自歲顏色裝就者,亦有用草蟲蝴蝶者,或簪於首,以應節景。」明沈榜《宛署雜記》:「戴『鬧嚷嚷』,以烏金紙為飛娥、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鬧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於首中,貴人有戴滿頭者。」

最早春幡形態,應該是自然生長的花朵,後來人口繁密、都市社會形成才以布帛為之,甚至以彩紙充任,但它決不是一般性的人體裝飾物。立春時節,中國女子有配戴各種漂亮的「彩勝」做裝飾的習俗,而「幡勝」是長條形的,是上古傳說中的鳳凰羽翅的象徵物,女性們佩戴春幡首先是作為避邪之物,具有禳兇邪、求吉利的寓意。勝」自古以來作為人們一種頭部飾物,分為人勝、華勝、幡勝等多種類型,可以用很多種材料做成,其中紙制較為方便。

客家妹的春幡基本上都是自己用彩色綢布剪制的,春幡形象則有春花、春燕、春柳、春鳳等等。在客家地區,傳統的立春時節除了女性戴春幡,小兒也戴春幡於手臂,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誌。

佩燕子:婦女剪彩為燕戴頭上,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髮髻上,名「春燕」。春燕又名幡勝、彩勝、春書。

南北朝梁代宗懍著述的《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朝婦人,……立春進書,以青繒為幟,刻龍象御之,或為哈蟆。」婦女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於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誌。

戴春雞:母親做公雞縫在小孩子帽子上婦女穿豆掛牛角撒豆在牛身驅鬼闢邪之用。

穿新衣:男女老少都換新衣。

相關焦點

  • 節氣與文明(十)立春:春之始,萬物生長
    本心書法一直與書友一同砥礪前行,到今日,又是一個萬物更新時——立春悄然而至了。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又有著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各式美稱。立春的「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著冬去春歸來。而一個「春」字,則使得春天的氣息撲面而至。冰雪融化,草芽萌動,花枝孕蕾……春天終將如一點墨痕暈開,最終鋪滿整個人間畫卷。
  • 【二十四節氣】立春 · 春神句芒
    丨風物[ 起源 ]立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古人以「元亨利貞」四字對應四季。元為首,為始,對應春,春為發生。亨為通,為順,對應夏,夏為通暢。
  • 俗語「立春暖一日,驚蟄冷三天」,立春熱好嗎?答案來了
    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宋】辛棄疾《蝶戀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始,於每年公曆02月03日-02月05日期間,太陽到達黃經315°時交節。它與立夏、立秋、立冬節氣一樣,都是古人用黃經度數法確立的「四季的開始」。「立」是「開始」之意,而「春」有萬物復甦的意思。
  • 2020年具體的立春時間,關於立春民俗你知道嗎鞭春牛有什麼含義
    原標題:2020年具體的立春時間,關於立春民俗你知道嗎鞭春牛有什麼含義     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2020年立春是02月04日,17:03:12,農曆2020年正月十一日,星期二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
  • 鼠年適逢雙立春,大地回暖自此始!今天立春啥說法?各種習俗告君知!
    從冬至這天入九,「五九」四十五天,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因此農諺說「春打六九頭」。今年的春節剛出「年」門,立春節氣趕在正月十一日來了。先民多智慧,曆法定節氣。我國古代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十五天(半月)一個節氣,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首節,是一年之始,春季之始。又將一年劃分為七十二物候,每個節氣有三候,每一候五天。
  • 鼠年適逢雙立春,大地回暖自此始!今天立春啥說法?各種習俗告君知
    從冬至這天入九,「五九」四十五天,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因此農諺說「春打六九頭」。今年的春節剛出「年」門,立春節氣趕在正月十一日來了。先民多智慧,曆法定節氣。我國古代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十五天(半月)一個節氣,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首節,是一年之始,春季之始。又將一年劃分為七十二物候,每個節氣有三候,每一候五天。
  • 立春
    圖  |  楚篆「立春」立春為孟春月(夏曆一月)之始。立春,四時之始也。
  • 立春的由來與含義
    古人將立春定為24個節氣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鬥七星的鬥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開始,「春」表示季節,故立春有春之節氣已開始之意。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語,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
  • 立春時間2020幾點幾分 2月4日打春時間 立春傳統習俗吃什麼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鬥柄指向」法,以北鬥星鬥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的「定氣法」劃分節氣,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幹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秦漢以前,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
  • 【立春】立春,春天來了!
    今年迎氣始,昨夜伴春回。玉潤窗前竹,花繁院裡梅。東郊齋祭所,應見五神來。減字木蘭花·立春宋  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立春宋代  宋庠底處春來早,依依傍日華。年光隨寶勝,陽律犯鳴笳。冰沼應潛坼,風枝已自斜。江南無驛騎,何計賞梅花。
  • 2020立春是幾月幾日 2020立春時間是幾點幾分 2020立春時間有哪些...
    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但是不要認為「立春」就真的立「春」了。敲黑板: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立」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所對應的地域是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嶺南地區。
  • 立春|春回大地,願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來源丨詩詞世界立春今天是2月4日,農曆庚子年正月十一,立春。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今日立春。冰雪漸融,草木生芽,溫暖和煦的春天,已經來了。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它預示著溫暖的春天即將到來。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自秦以來,立春被看作是春天的開始。萬物生長,鳥語花香是春天的特徵。立春後,天氣將逐漸回暖,大地萬物復甦,自然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周期。
  • 立春了!送春牛圖、鞭打春牛……這一天都有啥習俗
    從時間上來說,立春一般在公曆每年2月3-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此時大風降溫天氣仍較為常見,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偏南風頻數增加。《群芳譜》中如此解釋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按字面意思看,「立」有「開始」的意思。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 一年之初 | 立春
    立春正月節《群芳譜》有曰立,始建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
  • 二十四節氣—立春,駝奶養生正當時!
    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即將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的開啟,新的一年之始。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要祭春神、祭太歲,敬天法祖,由此便產生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
  • 立春是什麼意思含義 立春的風俗習俗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
    2月4日,迎來立春。立春為正月節,立為建始,春木之氣始至,故稱為「立」。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春耕播種,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
  • 立春當天有哪些風俗講究?為何這天不能「理髮」?
    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作為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自秦漢以來,就備受重視。打春在農村,老一輩人說到立春,常常不叫「立春」,而稱之「打春」。所謂打春,意思就是打春牛。古時候農民耕田離不開牛,打春牛就意味著歇了一冬天的牛,要開始勞動了。據記載,打春的習俗,也源自於上古周朝時期,距今已有3000餘年歷史。《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 立春丨春度春歸無限春,今朝方始覺成人.
    春立於冰雪鶯難至之時,所謂「玉潤窗前竹,花繁院裡梅」,春就在冰雪中靜靜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釋,便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了。立春至,春天已在回歸的路上,它抖一抖自己經冬未穿的紗衣,帶上花冠,從南到北,重新踏上中華大地。漸化凍的大地之下,草木的種子已經開始甦醒,大概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破土而出了,只等待一道南風吹過,吹開花果。
  • 立春:「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這句農諺有何含義?
    一年之計在於春,但是今年的春天感覺來得格外早一些。2020年剛來臨時,全國人民讓一場疫病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然而疫情還沒有結束,今年的春季已經等不及要到來了。2020年2月4日,立春,那麼在這個特殊的節氣中,我們要做好哪些事情呢?其實在農村有很多諺語或俗語來形容立春後的雨水多少的,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它的意思是說在立春節氣這天如果下雨了,那表示後面的雨水偏多,大約會持續49天左右才會結束。
  • 今日立春丨舊歲此夕盡,新春今日回
    中國古人對「立春」非常重視,一直把它當成節日來過。「立春」一詞,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已出現。據《禮記》記載,周朝時,每逢「立春」,周天子親率公卿、諸侯、士大夫,在東郊舉行迎春大典,然後賞賜群臣並施惠於民。東漢以後,朝野出現「迎春」禮俗,如婦女「剪彩為燕」做頭飾,貼「宜春」於門。唐宋時,「立春」之日,宰相以下群臣要入朝致賀。明清宮廷,無論「迎春」還是「鞭春」,禮儀均極為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