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從冬至這天入九,「五九」四十五天,立春正好是「六九」的開始,因此農諺說「春打六九頭」。今年的春節剛出「年」門,立春節氣趕在正月十一日來了。
先民多智慧,曆法定節氣。我國古代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十五天(半月)一個節氣,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首節,是一年之始,春季之始。又將一年劃分為七十二物候,每個節氣有三候,每一候五天。立春三候為:「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思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看上去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一日,百蟲甦醒,百草回芽,「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人們最先發現,躲藏在牆角裡的蜘蛛在慢慢爬動,枯葉遮蔽下的野菜萌生出嫩芽,幹綠的麥苗泛出鮮綠。春回大地暖,種地早盤算,此時,耕牛已經在農民的心裡「遍地走」了,正是:「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有謀耕。」
自秦代以來,我國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迎春禮儀、春遊習俗和「咬春」食俗從周朝賡續至今三千多年。舊時,立春前一天,各地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州、縣長官率領所有僚屬參加,「春官」前行眾人隨後,出城區東門迎接預先塑造的土製春神、春牛。春神又叫句芒、木神、芒神,他是主宰草木、各種生命生長和農業生產之神。民間塑造的句芒身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手上的鞭子長二尺四寸,象徵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句芒伴隨春牛,他在春牛旁所站的位置以陰陽年(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確定,陽年站立左邊,陰年站立右邊。如果立春日距正月初一之前五天以外,他站在牛前,距正月初一後五天以外,他站在牛後,如果立春日在正月初的前、後五日內,他與春牛並立。並且,句芒的面相、衣著根據紀年不同亦不同。山東一帶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
牛是農耕的重要家畜,農民分外愛惜它,以致成為吉祥的象徵。民間塑造的春牛身高四尺,象徵一年四季;身長八尺,象徵農耕八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尾巴長一尺二寸,象徵一年有十二個月。立春這天打春牛,表示春耕即將開始。立春這天舉行打春牛儀式,官民擊鼓,一官員手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口喊一打「風調雨順,地肥土暄」;二打「吉祥如意,國泰民安」;三打「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然後交給其他官民輪流鞭打,「泥牛鞭散六街塵」,土牛打得越碎越好,寄意春氣透了,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春牛破碎,農民歡笑著搶土牛的土塊,說拿回家放進牲口欄裡會槽頭興旺,撒到地裡會長出好莊稼。孩子們圍著春牛前跑後顛、左衝右突,瘋搶從牛肚子裡掉落的預先放進去的紅棗、花生、柿餅、核桃等果品。
今年是金鼠年,閏四月,是農曆一年內恰逢兩個立春節氣的「雙春年」,一個既是正月十一日(2月4日),一個在臘月二十二日(2021年2月3日)。一年中為什麼會有兩個立春?這是因為我國農曆曆法一年平均只有三百六十四天左右,比公曆曆法一年約少了十一天。為了解決農曆與公曆的時間差問題,使月份和季節相對應,古人就設置了閏月。受此影響,第二年的立春會出現在春節之前,形成年頭、年尾兩個立春,與之對應的還有農曆一年之中沒有立春的「無春年」。「雙春年」是喜慶年,鼠年、金鼠年遇到「雙春年」更是喜上添喜。農民說「鼠年難逢雙立春,農村喜宴把肚撐」。意思是「年逢雙春雨水多,雙春年裡好種田」,春雨比較充足,耕種就有一個好的收成。地裡五穀豐登,農民手頭富裕,喜事自然也多起來,何況「雙春閏月年,結婚好時年」。這樣,不管是自己家還是別人家辦喜事,就會吃個酒足飯飽肚子撐。在老人們看來,「雙春年」有頭有尾,意味著所有事情都能善始善終,含有開枝散葉美好寓意,特別適宜嫁娶,小夫妻幸福美滿,老年人多子多福。今年結婚的新人們,切莫錯過生育健康聰明「金鼠寶寶」的大好良機喲!立春一年端,新天新地新日月。那首古老的《月亮歌》又由稚嫩的童聲唱出:「初一生,初二長,初三初四鬧嚷嚷。初一月不見,初二一條線。大二小三,天黑月一竿。大二小三見月牙,初三初四娥眉月。初五初六半拉少肉,初七初八圓個半拉。初八、二十三,月出月落半夜天。十五沒有十六圓,十七夜裡少半邊。十五六,兩頭露。十七八,黃昏摸瞎。十八九,坐著守。二十正正,月出一更。二十二三,月出半夜天。二十四五,傍明月出。二十四五月黑頭,月亮出來就使牛。二十七八,月亮出來一霎。二十八九,光明出來扭一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朱殿封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