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數數
2004年6月
筆者在2004年6月6日用google搜索"著作權"得到的結果有644,000 項,搜索"copyright"的結果有337,000,000 項(比"god"的結果60,200,000 項要多),搜索""網絡著作權""的結果有4,380項,搜索""internet copyright""的結果有 438,000項。在一些專門學術文獻的資料庫中,搜索的結果也比較多。無論是從筆者的微觀觀察,還是從技術搜索的宏觀結果來看,關於著作權以及網絡著作權的研究文章,和剽竊或盜版他人著作權的也被稱作是研究著作權的文章數目是可喜的。筆者打算在本章結合一些專家的意見,就著作權尤其是網絡著作權問題從一些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1.中國大陸著作權問題的特殊性
在中國大陸,對於著作權侵犯的情況特別嚴重:筆者在合肥的街頭就經常看到賣盜版書的三輪車,有些甚至是固定的攤位,書店裡面賣盜版書的也是屢見不鮮;對於電影音樂和軟體作品的盜版更是泛濫成災;複印店裡和刻盤機上對於著作權保留作品的複製更是肆無忌憚。馮象在一次訪談中對於中國著作權問題的回答也許值得一提:"版權(著作權)在私有制西方社會並無顛覆歷史的功用,不論回溯與否。但在中國,原先的政法體制是建立在人的教育改造上的,而教育改造離不開革命文藝的宣傳灌輸。版權在抽象物(作品)上設立私有產權並由此重新界定作者(業者)的身份,回溯適用,就從根本上顛覆了教育改造關係(歷史)。而這一顛覆,便成了我們今天論說法治,或資本得以再臨中國的前提。不,版權不是象徵:版權是顛覆,是私有產權(property)復闢之先,資本要求歷史"終結"的唯一出路。"[33]
2.著作權的經濟性
著作權的組成中除了一部分純粹的人身權外,大部分都屬於經濟權利。對於著作權經濟權利的要求和緊緊把握成了一些跨國傳媒的生存發展命脈。Mp3的全球大流行,Napster等P2P共享交換軟體的火熱傳播都會對國際影視音大傳媒產生巨大影響,因為著作權就是它們的生命線。但是,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跨國傳媒集團不得不重新面臨一些對於著作權(以往似乎是天經地義的)要求的合法性考驗。由於傳統的作品發售渠道產生的巨大成本,曾讓許多二流和非主流藝術家難以立足,而網際網路則正能改變窮藝術家的這個窘境。
3.道德問題
Lawrence Lessig有關智慧財產權的新書[44]在網上被熱烈下載,百代唱片公司的副董事長David Munns憤怒地指責這位史丹福大學的法律教授竟然寬恕盜竊。但是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卻認為:"遵循常識,英國法規定,一個竊賊必須有從所有權擁有人那裡永久地剝奪其財產的意圖。文件分享者沒有剝奪任何人財產的想法。他們的行動也不符合對有關盜竊的進一步考察,即一個合理的人會認為他們不誠實。如果孩子跑到Virgin Megastore去偷唱片,父母會驚駭萬分,但他們卻會寬恕孩子從網站上下載音樂。最多只能說,文件分享剝奪了唱片公司希望獲得的額外銷售。對此,我們有個耳熟能詳的詞--競爭,而不是盜竊。"[34]
4.署名權
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時就產生過強權剝奪創作者署名權的情況,曾任《讀書》雜誌主編的沈昌文敘述:"當年有個"著名"譯者叫"何清新",譯了許多書。其實並沒有這個人。那是清河勞改農場的集體筆名("何清"--清河,"新"--自新,當年對犯人的別稱)"[35]那是發生在無法有天的時代。今天在中文網絡很是發達的情況下,我們卻看到了署名權交易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行為,甚至據說有大學教授也身負論文網站的兼職,為別人署名的論文作槍手取酬[36]。
5.新聞的著作權
我國著作權法對時事新聞作品有特殊的規定,著作權法並不保護"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報導的單純事實消息"(即著作權法所謂的"時事新聞")[37] [38]。在新聞領域裡,著作權問題與新聞職業道德的結合非常緊密。現在藉助網際網路對新聞類作品的剽竊現象時有發生,而以新浪網為代表的新聞站點在發布改編和編譯新聞時不註明原發新聞媒體的情況也許可算是一項中國網絡的特色。
6.學術作品的著作權
網絡上流傳甚廣的"學術期刊之十大怪現狀"[39]可以看作是一些人對於學術作品著作權問題的一種可以理解的看法或牢騷。出版1800種學術期刊的Elsevier主管科技的執行長Arie Jongejan認為不需要對現有的科技文獻出版模式進行修補,並批評了一種"要向提交了文章但被拒絕出版的作者收費"的方式,Arie還批露隨著Elsevier對數碼技術的升級,英國研究人員下載Elsevier出版論文的數量增加,在英國檢索Elsevier論文的價格將下降。[40] 科技執行長的話也許有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現身說法的嫌疑,且不說Arie在同樣的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英國的BioMedCentral(BMC)和美國的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所採取的"開放式獲取"科學出版業務模式[41]。
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由康奈爾大學主辦和資助的電子預印服務的組織arxiv.org就涉及物理、數學、非線性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諸多領域[42],起碼就筆者所知arxiv在理論物理學的領域還是比較有影響力的,因為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兩本科學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的物理類文章就經常引用arxiv的文獻。而在中文網絡上近來也有與之類似的機構奇蹟文庫(Qiji.CN/Eprint)出現,只是作為非營利項目,它的經費目前全部來自個人的捐獻[43]。雖然這些新近的網絡科技出版模式的效應能力現在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它們肯定會對學術作品的出版模式產生影響。
人類文明在不斷發展進步,著作權的問題也會隨之不斷變化,只要人類依然有必要採取法律手段以促進創造性事物的產生和交流,就會產生著作權問題。
參考文獻
[33]馮象,沈明.貴得肆志,縱心無悔.讀書.2004,1:133
[34] John Kay著,方志燕譯. 給音樂業指條活路. 英國《金融時報》 2004年6月3日
[35]沈昌文。沈昌文談出版界翻譯質量下降。新語絲,2004/01 (第一二○期)
[36] 李緯娜. 網上論文交易內幕調查.中國青年報, 2004年06月02日.
[37]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2001年10月27日第五十八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公布施行
[38]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2002年8月2日第359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公布, 自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
[39]網文作者不祥. 學術期刊之十大怪現狀
[40] Arie Jongejan著,李裕譯. 不要修補現有的出版模式. 英國《金融時報》 2004年
5月28日
[41] Arie Jongejan著,李裕譯. 不要修補現有的出版模式. 英國《金融時報》
[42-44]網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