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路上,別再重複自己童年的傷痕

2020-12-28 騰訊網

教養路上,別再重複自己童年的傷痕

編按:長成大人的路波折起伏,孩子很努力,父母也盡了全力。但怎麼才能確保孩子活出自信快樂的人生?艾絲特‧沃西基被封為矽谷教母,她啟發了多位矽谷傳奇人物,包括賈伯斯,也教養出三位超級女兒。她在《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中分享獨門教養心法,讓家長透過自信教養,為孩子建立核心價值觀!

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用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來教養孩子,我成為母親以後,只確定一件事,就是不想重複我父母的錯誤。每一個人童年都經歷過創傷與考驗,影響日後我們與孩子的相處,如果我們不明白自己受的傷,沒有刻意分析我們無意識的行為模式和預設立場,將來還是會重蹈覆轍。

如何教養三個女兒操之在我。醫生給我醫藥上的協助,但不會給予教養的建議。友人的建議又不完全符合我的需求。我讀了許多書,沒有一本合情合理,直到我發現教養權威斯波克醫生(Dr Benjamin Spock)。他告訴我以及成千上萬的新手媽媽:「你懂的其實比你想像的多。……現今世界與二十年前已經大不相同,以前的答案不一定還有用。」簡直就像在對我說話。以前的答案並不適用於我。只有我知道,怎麼做對女兒好、對我是好的。

我自闢蹊徑,大方向就是遠離我自己的童年。我很怕落入過去的模式,我知道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又讓女兒暴露在兒時帶給我許多痛苦的行為和價值觀當中。我察覺到,如果我希望有不同做法、產生不同結果,我就必須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童年。

我的直覺後來得到依附研究理論的解釋。依附理論最早是由心理學家鮑比(John Bowlby)提出,他認為,我們幼時與父母的互動模式,會決定我們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大幅影響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早期依附經驗就像是一個羅盤,指引我們日後的人生方向。這些研究結果證實了我們都知道的事實:童年經驗會深刻影響我們的成年生活。但真正有趣之處在這裡。另一位心理學者曼因(Mary Main)好奇這些模式能不能隨人生階段改變。結果非常具開創性。曼因發現,成人其實有能力改變及修正自己的依附模式。但是該怎麼做呢?與父母以外的他人建立正向關係會有幫助,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童年。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到,敘述童年經歷時條理連貫、較能體諒父母苦處的受訪者,多半呈現安全依附──不論他們童年是否經歷過創傷或失去。而敘述較不連貫、語氣輕蔑或自相矛盾的受訪者,多半有焦慮依附持續到成年的傾向。

我認為,我們其實都知道這件事。我們慣用自己被教養的方式來教養孩子,主要原因在於那是我們僅有的一套樣板。童年學習到的家庭價值觀,對人的影響之深,我們不見得感覺得到,也不見得有辦法理解。我們常會發現自己說的話或做的事,怎麼跟爸媽一樣,想不通父母是怎麼躲進我們腦袋裡的。

也因此,父母最該做的第一件事,是反思自己的經驗。研究指出,這種「理解自己人生」的經驗可以形成「爭取而來的安全依附」(earned secure attachment)。我們都有能力透過反思,為自己「爭取到」安全感,再將安全感傳承給孩子。

我在許許多多的嘗試之中體會到,養育兒女或許是我們身為人最深刻的成長機會。我們如果不扮演自己的心理治療師,質問自己的童年,也沒有辦法成為理想中最好的父母。反思也能幫助我們理解父母親當初遭遇的困難。

我們的童年記憶也可能經過扭曲。我成年以後,回去看小時候住的房子,在我印象中是一棟大屋子,沒想到竟然這麼小。真不敢相信我們一家五口以前就住在裡面。當年的悲劇對我的人生及自我認知影響太過深刻,所以我把它想成一棟偌大的房子。重新看到兒時的房子,我更能體會父母當初想必吃了很多的苦。父親其實是大環境的犧牲者,就跟許多不完美的父母一樣。他一生勞動,為了我們,放棄當藝術家的夢想。他出身的文化,塑造出他專制獨斷的行為。因為明白了這一切,我才能夠寬恕他。

我知道很不容易,家族文化有時很難改變或修正,但我仍希望試試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伴侶或孩子。我們都只是在盡己所能。不要放棄。犯錯也不要苛責自己。我們最先要原諒的人就是自己。人生有時複雜又困難。

人人都有故事。我們都經歷過創傷,很多情況更曾遭遇不幸。我下定決心要盡最大力量讓我的童年不再重演,但我也知道不論我怎麼做,我的孩子依然會遭遇困難。我的職責不是要當完美的爸媽,也不是要讓他們生活過得完美,而是要盡到反思自我的責任,讓他們免受不必要的苦。我鼓勵各位持續抱持懷疑精神,檢視自己的過去。想想有哪些方面可以改進,能怎麼改進。然後,為了你自己,為了你的孩子和這個世界,別害怕改變。

相關焦點

  • 義大利古典藝術歌曲《O cessate di piagarmi》(別再使我傷痕累累)歌詞範讀​
    我是Mr.Frank,今天為大家帶來的範讀曲目是義大利作曲家Alessandro Scarlatti(阿萊桑德羅·斯卡拉蒂)的聲樂作品《O cessate di piagarmi》(請別再使我傷痕累累)
  • 看見童年的自己,好好把自己愛回來
    這個傷來自童年、來自原生家庭。我們生活在一個講求「服從」、「聽話才是乖孩子」、「不打不成器」的家庭文化裡,家庭暴力無所不在。所謂的家庭暴力,不只是父母的責備打罵,甚至連威 脅、恐嚇、及所有控制孩子意志的作為,都應視為是一種暴力。暴力,叫人失去自主,叫我們活在恐懼中。暴力,讓我們的內在小孩「傷痕累累」。
  • 教養失格:那些被不合格父母戳破的童年
    本期顯微故事的講述者是Sisi,她帶來了四個人的童年故事。戳破童年的,有老師、有父母,有的人的創傷已經痊癒,有的人還在尋找治癒的路上。童年本該是白紙一張,但這些不合格的父母潑上了墨點,未來還如何展現出本該有的絢爛圖案?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彌補和整合他自童年時代所形成的性格。
  • 別讓隔代教養演變為家庭戰爭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林如萍教授表示,年老祖父母教養青少年孫子女,此種狹義的隔代教養經常會出現「年紀大的辛苦,年紀小的抱怨」之情形。  我們一般常聽到的隔代教養則是廣義的隔代教養,指的是長輩協助照顧孩子。通常出現在雙親皆須工作的家庭,比方上班日孩子住在長輩家、父母周末才帶回;或是全家與長輩同住,父母親每天下班後再接手照顧孩子等,依每個家庭的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教養型態。
  • 沒有教養的家庭,再多錢也沒有用
    《讓別人舒服,自己也不苟且》裡寫道:「教養是種溫良的天性,是有愛有堅持的家教。」有教養的家庭,一代比一代強,也許家庭並不富有,但是會越來越富有。沒有教養的家庭,個個心懷鬼胎,不僅會算計別人,家人還會互相算計。沒有教養的家庭,再多錢也沒用。
  • 趙麗穎復出綜藝又翻車,教養才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證
    講真,遇言姐覺得,聚餐的時候,先把菜撥到自己的盤子裡再挑揀,好過拿筷子在盤子裡翻來翻去吧。夾排骨就夾排骨,為什麼要夾起一塊看一看,再去夾另一塊呢?一盤肉片炒豆乾,為什麼要夾起塊豆乾扔到一邊,再去夾肉片呢?又為什麼要把豆乾挑出來摞一疊,再一起夾走呢?還有人連吃螞蟻上樹都習慣性地要翻一翻。也是蜜汁困惑。
  • 好的教養幾歲開始培養?答案是三歲就可以
    「星二代」的一言一行總是會讓大家聯想起其父母的教育理念,有教養的明星小孩總是更受到網友的喜歡。比如,陳小春的兒子Jasper會雙手送東西、自己難過也會安慰別的小朋友……就俘獲了大家的心,紛紛表示自己4歲的時候可沒辦法做到這麼好。前一陣的綜藝裡,應採兒就曾分享過自己的教育觀念,哪怕是吃飯,也不允許孩子挑三揀四,在外邊也不許先夾菜。
  • 不想再重複過去的自己可又走不出來?改變行為,從習慣開始
    每年年初總是告訴自己要做出改變,不能再像去年一樣一事無成,可到年底回過頭看,仍然和去年的去年一樣,還是在重複著過去的自己。為什麼每次下定決心要走出去,最終每次卻又回到了原點?這些都是因為習慣的原因。人一天的行為超過80%都是由習慣控制的。習慣是指不經過大腦思考,自然而然就發生的行為動作。
  • 趙麗穎復出綜藝卻被罵上熱搜,教養才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證
    講真,土豆媽媽姐覺得,聚餐的時候,先把菜撥到自己的盤子裡再挑揀,好過拿筷子在盤子裡翻來翻去吧2孩子的吃相,暴露了你家的家風關於吃相,梁實秋先生在《圓桌與筷子》中做過這樣的描述:一般菜上桌,有人揮動筷子如舞長矛,如野火橫掃全境,有人大膽心細徹底翻騰如拔草尋蛇,更有人在菜碗裡撿起一塊肉,掂掂之後又放下了,再撿起一塊再掂掂再放下
  • 人不是過去的囚徒,摒棄童年陰影 我們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成為更好的自己》闡釋了人格心理學的方方面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童年經歷之殤」的部分。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理解,來分享童年經歷對個人的影響。一、童年對人格的發展至關重要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我覺得這句話可以再拓展下,不僅是小時候受到的教育,還包括小時候的經歷,認識的人,經歷的事,對未來都會有影響。
  • .| 下班路上意外死亡,死者頸部為何出現奇怪傷痕?證人提供什麼...
    法治天下 | 下班路上意外死亡,死者頸部為何出現奇怪傷痕?民警在檢測過程中發現:死者頸部有一道傷痕。但是現有證據無法解釋頸部傷痕的形成原因。民警當天一直調查到夜裡兩點,仍然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直到第二天,走訪附近村民時,一名案發現場目擊證人證實他在現場看到一根繩索,但是後來被報警人臧守中拿走,才使案件取得突破。誰知竟由此引出一起過失致人死亡的刑事案件。
  • 看完西班牙《alike》動畫瞬間落淚,同行路上,別弄丟他的童真
    有一天孩子終於對自己反抗起來,大哭道:媽媽,我為什麼做什麼都不對,你為什麼老看著我?你有沒有一瞬間質疑過自己可能的錯的?哪些看似你覺得對的事,在孩子心中就是被囚禁的監牢。西班牙獲獎動畫《alike》感動眾人,別讓孩子在成長路上丟失本色西班牙一則獲獎動畫短片《alike》在育兒圈裡被瘋傳。很多寶媽看完之後都潸然落淚。
  • 挫折的教養世代,需要被肯定的正能量─《教養的真相》
    親子天下榮獲2019年度暢銷出版社第4名,親子教養、童書/青少年文學銷售雙料冠軍。一起來看親子天下有那些作家和出版品榮登年度百大暢銷華文作家、華文類型作家以及親子教養類年度銷售Top 3。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 你的教養,藏在每一個細節裡
    雖然飯店並沒有要求顧客自己收拾桌子,但從細節上看,兩位客人的教養高下立判。有人說,「教養,就像血管一樣,可以盤根錯節地生長在一個人的血肉之軀的最深處,與人不可分割。」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和年齡、貧富無關。教養根植於人的內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優雅與高貴。
  • 虎爸虎媽的暴力教養
    孩子心靈滿是傷痕,無處抒發的受傷記憶埋藏在心靈深處,即使長大也仍然帶來陰影,嚴重的形成偏差性人格,更有可能導致抑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等精神問題,長大後內心如受傷的野獸,也會以暴力反擊他人或家人。暴力是一種惡性循環,很多時候會一代一代傳下去,曾經被暴力對待的孩子,都會在無意識中模仿或者用相同的方法去對待下一代。根據統計,家暴家族可以延續到四代甚至有的超過八代。
  • 散文:我滿身傷痕。總是痴望有誰能牽掛自己
    《在路上.再在鴻泥路上……》苦菜花開了,蒲公英也開了,花兒開滿了天上與人間。因為,不能讓悲傷再籠罩生命裡掙扎的自己。河上,飄著一盞月下引魂燈,夏螢們像河邊上的一個個縴夫,不管她們是不是我的前生與來世,今夜,我們緣聚在一條河上。
  • 趙麗穎沒教養?求求你們別吹毛求疵了
    導語:趙麗穎沒教養?求求你們別吹毛求疵了!最近隨著熱門綜藝《中餐廳》的熱播,很多人又開始搞事情以及騷操作了。很多熟悉琪琪仔的朋友都知道,琪琪仔總是在其他人討論之後突然站出來說句公道話。但讓我昧著良心說不是自己觀點的東西,我做不到。因此也有了朋友們現在看到的文章。
  • 重複的重複·衝繩
    前段時間,打了一段字發給公眾平臺:你能不能回答我一個問題「明天醒來,重複昨天一樣的事情,明天到來的也是差不多的事情你對這件事情怎麼看」收到回復覺得蠻有意思的,摘錄如下:--如果那些事情做起來會開心,或是自己想要去做的話,一定會在類似一樣的每一天中發現一點不同。
  • 激勵自己的話簡短霸氣,句句正能量,致拼搏路上的自己
    你可以不去努力,但也別抱怨什麼,因為你都沒有爭取,有什麼資格去抱怨呢?天上不會掉餡餅,你也不是富二代,你有的只是大腦和雙手,你腦子不笨,雙手也很勤,為什麼不去創造呢?今天付出沒有收穫不代表明天不能收穫,加油吧,李兆香!
  • 成功教養的秘密為何?哈佛教授探究15年:幫助孩子活出最好的自己
    他關注童年時期大人對孩子的態度,如何影響他們成年人生,花費15年,與記者塔莎﹒羅伯森 (Tatsha Robertson)採訪200個高成就者家庭,寫下《教養方程式》一書,《親子天下》獨家越洋專訪兩位作者。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