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宮詞》中,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有一段超脫姑侄關係的隱秘情感,年少的李隆基面對風韻猶存的姑姑,心中萌生悸動。
他們曾並肩作戰,將唐中宗的韋後趕下臺,扶持李隆基的父親李旦上位。他們日夜相處,是否產生過別樣的感情?在姑侄最後的對決中,太平公主戰敗逃走,3天後又返回府中,乖乖等待李隆基的賜死令,李隆基到底對她做了什麼,讓她如此心甘情願?
從並肩作戰到姑侄對決
太平公主雖然是武則天的女兒,但心中卻向著李家人。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太平公主協助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刺殺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遜位唐中宗李顯。武則天退位後,雖然李顯復位,但政權卻集中在太平公主和韋後手中。
韋後與女兒安樂公主亂權幹政,對太平公主有誅殺之心。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六月,韋後和安樂公主將李顯毒死,太平公主雖然扶持了李旦上位,但李旦性格懦弱,無法抗衡韋後母女。
在這個大背景下,太平公主找到了李隆基。韋後當權不到一月,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合力圍殺了韋氏黨羽,並擁立李旦當了皇帝。在這一時期,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可謂同仇敵愾、並肩作戰。
然而,三年之後,姑侄兩人徹底決裂。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已經登基為帝的李隆基通過親信王毛仲得到了300禁軍,通過事先買通的武德殿禁衛,將太平公主的黨羽6人斬首。
太平公主得到消息後,逃入山寺,直到3天後才返回府邸。只是,回到家之後,等待她的就是李隆基的賜死令,她的兒子以及黨羽數十人都被賜死。那麼,在這3天時間裡,太平公主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乖乖返回府中等死?
太平公主輸在了這三點
1、準備不足,慌忙逃跑
李隆基還是太子時,太平公主就拉著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讓他當太子,沒想到李成器反而到李旦身旁哭訴自己不能勝任。後來大局已定,太平公主無計可施,她竟收買了御膳房的管事元氏,讓她乘人不備,在李隆基的御膳中下毒。只可惜有了唐中宗的前車之鑑,李隆基還能犯這樣的錯誤?
不過太平公主還是沒有放棄,決定找來自己的骨幹力量,與李隆基決一死戰。儘管史書上說,太平公主的黨羽遍布多半個朝廷,其中左右御林軍統帥都是她的人,而朝中7個宰相5個也都是她的人,但偏偏有人洩密,讓李隆基搶佔先機。
最讓她措手不及的是,李隆基竟先下手為強,越過太上皇李旦,直接對自己動手。當時太平公主反跡未露,按常理,李隆基不敢對親姑姑下手,但這正是李隆基的狠絕,在太平公主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其死黨數十人還來不及反抗,就被御林軍殺得片甲不留了。
準備不夠充足,太平公主連方案B都沒來得及計劃,失敗之後只能倉皇逃到山寺。
2、逃走的3天,政局大變樣
太平公主逃走,只是希望能夠暫避風頭,等時機成熟之後再捲土重來。只可惜,就在短短三天之內,政局大變樣。李隆基並沒有急於追擊太平公主,而是穩固自己的戰鬥成果,將不服從自己的人全部殺掉,同時大肆籠絡朝中有實權的文武官員,那些執意不肯歸附自己官員,都被他罷黜了,李隆基又重新掌握了獨權。
3、李隆基使出「空城計」,擊破太平公主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眼見自己的核心黨羽全部被剪除,太平公主只剩下一人,只能回到自己的府邸。然而這一路,她走得膽戰心驚。走的時候,全城戒備,然而回的時候,竟絲毫沒有半點阻撓。李隆基的這招「空城計」,讓太平公主內心崩潰,實在受不了,同時她也斷了最後的念想——她已經完全夠不上威脅了。
在心理重壓之下,李隆基恰當地送給她一道賜死詔書,絕望的太平公主想都沒想,便自盡身亡。這一道賜死令,也暴露了李隆基深深的危機感——太平公主不死,假以時日,必然能夠東山再起。所以,對於親姑姑,李隆基還是決定,斬草要除根。
結語
所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沒有什麼生死戀,只有皇權爭奪下的決裂。風光已是過去,太平公主終究輸在了曾經提攜的後輩手上,不知她臨死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