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一琴二童,震司馬! 轉身登峰造極,試問誰不失驚?
街亭失守,諸葛亮不願拋下百姓,此時司馬懿大軍壓境,命懸一線。但是最後諸葛亮擺出了空城計,司馬懿最後不戰而退。
為何?司馬懿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潛伏了多年,誅殺孔明一夜聞名於天下,這對三國任何一個有野心的人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機會。
最後司馬懿沒有攻入城內,那是因為他真的害怕。
諸葛亮淡定地坐在城樓上彈琴,風雨不動安如山,面容毫不失色。司馬懿到了城樓下,看到眼前的一幕驚呆了,諸葛亮故意升起了旗幟,司馬懿的大軍緩步向前。
環顧四周,司馬懿嚴陣以待,但是城裡毫無動靜,而最後開門的竟是幾個士兵。開門之後也奇怪了,士兵拿起掃把掃地,司馬懿一頭霧水,完全你弄不清楚諸葛亮的底牌。
而這就是讓司馬懿害怕的其中之一,真真假假,虛虛幻幻,尤其是城裡坐著的是諸葛孔明。
從心理學來講和營銷學來講,那就是營造一種氛圍。當諸葛亮露面的時候,琴聲響起了,好比地攤貨旁邊加了個音響,放著大甩賣的廣播,你買還是不買?你又想買,但是你又怕質量不好,但是價格又低,又特別誘惑。
司馬懿就是如此,空城開大門,你進不進?顯然司馬懿猶豫, 他害怕了。如果進去中了埋伏,生死未卜。如果不進去,諸葛亮就跑了!生與死和一戰成名,到底自己會落得什麼樣的下場,其實司馬懿是猶豫未定的。
所謂當局者迷,身在局中不知局。
進城開殺,如果中了埋伏,必定是一場廝殺,而到底能否誅殺諸葛亮,還是個未知數,最終的結局就是兩敗俱傷,司馬懿就是毫無收穫而損兵折將。魏王必將定罪,得不償失。
如果進城是空城,殺了諸葛亮,最後就是鳥盡弓藏。大魏沒有了諸葛亮的威脅,司馬懿於曹睿而言就再無用武之地。曹睿本性自私,司馬懿手握兵權,顯然他是不需要輔臣,他需要的是君王的集中專制,司馬懿在一天就是養虎為患。
曹操,曹丕,曹睿沒有一個不是自私多疑的,畢竟三國時期心計永遠都是政治家們的手段。諸葛亮活著一天,司馬懿就安全一天,因為了除了司馬懿大魏再無能人抵禦諸葛亮。因此,進城之後,不管是空城還是埋伏,司馬懿都討不到好處,而善於計算失得的司馬懿心中自有衡量。因此進城就是賠本的買賣。
而最佳的選擇就是退兵,魏王不但不能怪罪,還會嘉獎,一舉兩得,這無疑是最好的結果。三國的勢力都是相互牽制的,不管是赤壁之戰還是諸葛亮北伐,失去了任何一方,三國局勢就會重新改寫。所以司馬懿大兵壓境的時候方才明白局勢的微妙,因此無論如何他都不敢進城,小編覺得他就是怕。
雖然在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的記載,但這就是三國小說的魅力。如果只討論史實的話將會失去很多快樂,而學術上我們堅持史實,而影視上大家秉持娛樂性就好。
不知道大家覺對司馬懿不敢進城,還有啥不同的看法。
@百態娛樂會 關注小編,一起討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