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面的空城計——司馬懿贏得太絕了!

2021-02-07 微歷史


| 歷史 | 真相 | 揭秘 | 神奇 |

用碎片化的細節撬開你所不知道的各類震驚雷人的歷史真相事件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空城計」司馬懿是完勝!不是諸葛亮嚇跑了司馬懿,而是司馬懿逃跑裝的很像。今天小編幫司馬懿昭雪陳年往事。。。

諸葛亮確實裝悠閒

和小編一樣喜歡三國的人,都是因為裡面人物不僅豐富有看頭,還長知識。「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聊齋」就是因為三國人物和事件分析不能夠只看表面。內在意味深長。。。

大軍壓境,浩蕩而來

諸葛為了統一中原,上表劉禪出兵北伐魏國。當時第一階段魏將無人能敵,只能請司馬出山。後諸葛亮首次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馬退回漢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際,不料,司馬大軍突然出現在城外幾十裡處,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險招,玩了一手「空城計」,大開城門,並且親自登上城樓去彈琴,造成城中有埋伏的假象。司馬懿追到城下,猶豫片刻,大喊:「諸葛亮琴聲不亂,且城門大開,必有埋伏!速速撤兵!」於是司馬懿大軍調頭,卷席而退把司馬懿嚇跑了。這是「空城計」大概故事情節。

此處再說小說哦,沒有讀歷史哦

有人說,小說作者羅貫中表面意思是戰術角度,讚賞諸葛亮的神計,讓讀者表面稱讚諸葛孔明之膽識過人。勝利是諸葛亮的;戰略角度,深入分析的讀者會覺得司馬懿的嚇跑也是為了保住他的朝中後路。勝利者是司馬懿。所謂各有所勝利雙贏。那麼小編要說的是,根本不是什麼雙贏,而是司馬懿一場大完勝!勝的無可挑剔!下面來分析。

諸葛亮撫琴斷弦前的專注

戰術角度說,說諸葛亮勝利的,無非結果沒有兵刃就讓司馬懿退兵的結局嘛。可是,有沒有想過,難道你被敵人包圍躲過去了沒有死就是勝利了嗎?我們更不能說因為有全軍覆沒危險情況下,反而把把司馬懿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跑了就是勝利。最多算是一個打平手,何來的勝利呢?好吧,關鍵問題是,選擇逃跑是司馬懿故意的,還逃跑配合的那麼默契完全是演繹給除了諸葛和司馬之外的其他人看的。所以從戰術上司馬懿也是勝利的。諸葛亮除了報名再無其他勝利。

諸葛亮本次已經是敗退,大軍陸續撤回漢中了。司馬懿不管有沒有料到其撤退本意,但是也是誤打誤撞大軍壓城,孤守的竟然僅僅諸葛亮本人和少許的老弱殘兵。其實司馬懿知道目前的形勢,他的目的就是斷了糧道,擴大點殺敵數量,差不多就行了。因為趨勢已定。結果無意中遭遇了諸葛本人。問題你諸葛亮你不能夠被我抓呀,蜀軍死了誰都行。就是你諸葛亮不行。可是,你司馬懿不想人家諸葛亮死,那幹什麼派大軍來圍攻呢,這個故事情節小說有說明,其實碰巧罷了。真的不知道諸葛亮本人這個」大魚「就在前方。諸葛亮丟了街亭就要跑,司馬懿又不能不追,為了做樣子他也要追,這就逼出了下面的空城計。那尷尬了怎麼辦,按照當時大軍慣例,你擺個空城計,真假不說,先圍住再說,,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一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但是司馬懿是靜靜觀察。這個意義上說諸葛亮其實也是知道司馬懿不敢殺他的,他們兩個高手都是極具智慧的明白人,天下大勢誰也瞞不了誰。可怎麼辦?高手過招拼的是內功。故事的關鍵又出現了。給臺階下的就是,諸葛亮撫琴,尷尬的是琴弦斷了。。。懂兵法的人很多,但是琴不是誰都懂的,所以司馬懿回去說琴聲裡有百萬雄兵那是死無對證的事,就在不小心斷弦那一刻,諸葛亮尷尬了,司馬懿卻急中生智,對屬下喊到有詐,撤軍。總算有了臺階下了。還不快走。。。所有人除了司馬懿之外之前都吃過諸葛亮的虧,這樣撤軍,大軍沒怨言的。也穩定了軍心,誰也不會怪罪司馬懿就合情合理了。於是乎,回去以後對魏主還是那句老話:「諸葛先生真神人也!」

司馬懿軍裝霸氣形象

戰術上,其實是諸葛亮尷尬了,二人演戲,小編到是給司馬懿滿分。因為你諸葛亮彈琴都談不好呢。

戰略角度說,諸葛亮一出祁山,忌憚司馬懿,於是散播流言,弄些假告示到處張貼。不說諸葛亮高明之事,曹叡借奪去司馬懿的兵權。可最後還得司馬懿上,別人不行呀,司馬懿也可謂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鬼才司馬仲達

這麼好機會,司馬懿為什麼故意要放過諸葛亮?只能趕諸葛亮出國卻不能殺。因為諸葛亮在一天,朝廷就需要他司馬懿一天,他的生死存亡竟繫於這位對手身上。司馬懿深深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諸葛亮一死,他再朝廷的用處也告終止,朝廷中很多官宦都敵視他。從後來的演繹我們看出來司馬懿的發家軌跡了,每到諸葛亮北伐之時,司馬懿才會得到重用。所謂一物降一物。最後六出祁山都沒成功滅魏的諸葛亮,病死他國。而司馬懿也是這時候軍中威望最高,培養出忠於自己的將領,為以後更大勢力奠定了基礎。

老臣司馬懿

所以當時雖然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是司馬懿也不會立即殺死自己的「保官稻草」的。如果真去打了,仲達就成了第二個嶽飛。。。。

上方谷之戰,差點為國捐軀

那戰略和戰術我們都分析完了。很多人講,諸葛亮綜合實力強,司馬懿小勝而已。最後平手。小編覺得,司馬懿更勝一籌。要知道,公平的說,諸葛亮每次都是軍政最高指揮者,進攻魏國。沒有內亂,傾國全力支援,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司馬懿呢,真正的受命於危難之際。處於對內鬥爭,對外也要戰鬥那波的。諸葛亮最感興趣的是司馬懿的人頭,步步都是狠招。而司馬懿最感興趣的是諸葛亮的糧倉,因為只要把諸葛亮的軍糧斷了,諸葛亮就會不戰自退。大家說這樣打仗公平嗎?可最後諸葛亮算計到死,都沒有置對方於死地。小說無論怎樣維護諸葛亮神一般的存在,也無法掩蓋司馬懿的大智大勇。大家說呢?

你對這段歷史有什麼評價,在底部【寫留言】告訴我吧!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空城計,司馬懿不是太笨,而是難得糊塗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
  • 「空城計」中的司馬懿
    《空城計》 陳泉永草就三國時, 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街亭後,只有2500軍士駐守在西城縣。
  • 司馬懿臨死前的一句話,道破「空城計」真相
    而在歷史上也確實有著利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就好比張守珪守瓜州、「飛將軍」李廣抵擋匈奴等等。 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可謂是一個精彩紛呈的故事和計謀,雖說這只是一個虛構而成的故事,但一直以來都被後人們津津樂道。
  • 最精彩的智謀鬥法,諸葛亮與司馬懿,空城計的博弈
    看演義中,諸葛亮只帶了琴童在城上安然穩坐,性格多疑的司馬懿覺得其中必有詐,怕中計,不敢攻城。此為空城計,但是空城計的真實性歷來存在的爭議,許多人認為這件就是編造的。故事大體上是這樣的,在街亭失守後,司馬懿率曹魏大軍進攻,諸葛亮軍中已經無兵可守,索性就打開城門,在城樓上撫琴,司馬懿怕有埋伏就主動撤退了。當然,《三國演義》比這個要精彩,要扣人心弦。也突出了諸葛亮的智慧,司馬懿的奸詐。其實,仔細想想空城計確實漏洞百出,作為大智大慧的諸葛亮怎麼會冒這麼大的風險去賭司馬懿不敢攻城。
  • 司馬懿到底有沒有看破諸葛亮的空城計?
    今天來說一說空城計,這是魏蜀兩國智者之間的頂級交鋒,當司馬懿大軍壓城,而城中兵力空虛,諸葛亮大開城門,裝作很淡定的樣子在城頭彈琴。 有人推測司馬懿已經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而是故意放過了他,解釋的理由就是為了防止曹操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給自己留下了存在的必要性,這樣解釋似乎有些道理,其實是沒有根據的
  • 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能騙過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其實原因很簡單
    而整部小說中,唯一能夠勉強與他抗衡的,只有一人,即司馬懿。在演義中,司馬懿不但在五丈原耗死了諸葛亮,在此之前還克日擒孟達,粉碎過諸葛亮的詭計,拿下過街亭,等等,被人稱為諸葛亮的勁敵。可是,智計多端的他,為什麼被諸葛亮的空城計,輕易騙過了呢?
  • 司馬懿知道空城計的玄機卻不點破,他不怕千軍萬馬卻怕這些人?
    「空城計」在三國的歷史上,並沒有存在過,只是《三國演義》當中,為了襯託諸葛亮的膽大心細,所以才搞了這麼一出。都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那麼年輕時候看了三國之後,你就會發現三國裡邊的人,要麼聰明的厲害,而有的蠢得要死,有的重義,有的真小人,數十年後,你就會發現,原本以為自己聰明的要死,當再次翻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就會發現三國裡處處充滿了細思極恐的事件,這裡邊當然包括「空城計」那麼「空城計
  • 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什麼可以把司馬懿算計上了?
    諸葛亮的「空城計」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諸葛亮是一位有著很高才華的人,大家都被他的才華所折服。諸葛亮真的能算嗎?他能預測未來嗎?如果你仔細思考,你會發現諸葛亮其實是一位,比普通人更有見識更有學問的人。諸葛亮精於心理戰。
  • 諸葛亮不用擺空城計,因為司馬懿根本就沒來
    真不愧是「智絕「 不過《三國演義》裡描寫的空城計諸葛亮真的用過嗎?就是說,街亭之戰、馬謖之敗,確有其事,但是並沒有什麼空城計的記載。而且,與諸葛亮對陣的是魏將張郃,不是司馬懿,不存在彈琴退仲達的可能。至於這個時候,司馬懿在做什麼,《資治通鑑》中有明確的記載:」太和二年春(即建興六年),正月,司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歸於洛陽。
  • 三國演義空城計:如果諸葛亮彈的是鋼琴,彈什麼曲子司馬懿會退兵
    《空城計》的故事源自於《三國演義》,與真實的歷史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為的只是凸顯諸葛亮的智慧。三國時期沒有智商一說,這要到了二十世紀才出現。按現行的統計,東亞地區的平均智商最高,平均值達到了105。若以智商來計算,諸葛亮起碼可以達到280以上。
  • 《軍師聯盟之虎嘯龍吟》:為什麼說司馬懿故意中了諸葛亮空城計
    空城計,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橋段宣告上演。司馬懿與諸葛亮這兩位絕對男主,也終於狹路相逢,得以「鵲橋相會」。 但這一回,《虎嘯龍吟》總算玩出了新花樣,不再像以往的三國題材電視劇那樣,按部就班地跟著演義小說走。 諸葛亮踏上城樓的背影照例偉岸,氣場照樣強大,但當他坐定撫琴,額頭上豆大的汗珠赫然展現在觀眾眼前。
  • 三國真正的空城計
    從此,諸葛亮同志自編自導自演的「空城計」,就成了吃瓜群眾口中難以複製的軍事奇蹟。但是,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系列中,卻說過「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其實,易中天先生說得是真沒錯,在不斷創造軍事奇蹟的漢末三國時期,空城計的確發生過——還不止一次!首先要說江東猛虎孫堅的「空城計」,這事發生在「十八諸侯討董卓」時期。
  • 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不攻?死前17個字道出了真相
    說起三國那些事,我們知道其中有段經典的故事情節,那就是諸葛亮的空城計,使得司馬懿大軍無功而返。估計這些大家都很熟悉了,不過在這裡有一個細節,那就是司馬懿也算是徵戰無數,難道沒有看到諸葛亮的計謀嗎?
  • 怪不得司馬懿會撤兵,其實城樓上的2書童,是整場空城計最大疑點
    說到三國時期,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三國鼎立,各自都為了國家戰鬥。
  • 諸葛亮空城計是假的,為什麼琴弦斷了,司馬懿15萬大軍反而驚慌?
    說《三十六計》之空城計,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真假對決《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傳承下來的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大將司馬懿,為什麼叫諸葛亮上演了空城計?
    一、故事背景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面描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蜀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後,街亭丟失,諸葛亮西城暴露在魏軍面前。魏軍大將軍司馬懿率大軍15萬攻擊諸葛亮西城,諸葛亮身邊只有5千老弱病殘,城裡軍民人心惶惶。諸葛亮命令手下大開城門,偃旗息鼓,將士兵裝扮成百姓沿街打掃。
  • 軍師聯盟空城計:鳥盡弓藏四個字逼退司馬懿,不愧是諸葛臥龍
    街亭失守,諸葛亮不願拋下百姓,此時司馬懿大軍壓境,命懸一線。但是最後諸葛亮擺出了空城計,司馬懿最後不戰而退。為何?司馬懿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潛伏了多年,誅殺孔明一夜聞名於天下,這對三國任何一個有野心的人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機會。
  • 司馬懿為什麼明知是空城卻不捉諸葛亮?
    「空城計」,殊不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卻是精彩紛呈的,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因對手而存在的較量,可謂精妙絕倫。第一幕:歷史回眸:那一場驚心動魄的「空城計」《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題曰「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這一回的「戲眼」,就是諸葛亮的編導的「空城計」。說的是,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擊潰馬謖奪取街亭,又乘勝連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逼蜀軍的後方機關西城。
  • 震驚:司馬懿被諸葛亮空城計嚇退背後的秘密
    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兒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卻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弄險。他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
  • 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啥還要主動退兵?專家:不退兵就死翹翹了
    顯然司馬懿並不是因為慫而撤退的。況且司馬懿大可以先派一兩個小隊進去打探打探。「空城計」只是出現在《三國演義》中過,其中在魯迅讀完這一章節時,曾經稱讚諸葛亮「其智近乎妖」,但是「空城計」在歷史上客觀存在的證據並不足。首先《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並不能全信。其次,據史料記載,在諸葛亮北上攻打曹魏的時候,對上的大將是曹真,張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