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司馬懿會撤兵,其實城樓上的2書童,是整場空城計最大疑點

2021-02-07 今日生活視角

說到三國時期,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三國鼎立,各自都為了國家戰鬥。到了三國後期的時候,曹劉二人都已經先後去世,留下了司馬懿和諸葛亮兩個人的對戰。人人都說三國時期,諸葛亮最厲害,但是小編還是認為諸葛亮是可以和他一決高下的人。

諸葛亮和司馬懿棋逢對手歐,雙方誰都攻不下誰,兩個人之間最精彩的對決,還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僅僅是空城計,就讓司馬懿率領大軍撤退。諸葛亮能夠很成功的騙過司馬懿,也是因為司馬懿的多疑,除此之外,還有諸葛亮的身邊有兩個小書童。

說空城計,很多人的焦點都是在諸葛亮和司馬懿這裡。我們在來說一下當時的情況,司馬懿在帶領大軍攻打城池的時候,諸葛亮就下令讓老兵在城外打掃,然後自己則是在城樓的最頂端,喝茶、彈琴怡然自得。

司馬懿看了諸葛亮這樣之後,就是就會這樣懷疑,第一種就是諸葛亮故弄玄虛來迷惑我;第二種則是諸葛亮早有準備,想要誘我進入。司馬懿當然會左右搖擺不定,到底是哪一種呢?但是當司馬懿看到諸葛亮身後的兩個小書童,就相信了是第二個觀點,所以就撤退了。

諸葛亮是一個胸中有溝壑的人,他是可以表現得很淡定的,但是書童還小,肯定是不能夠像諸葛亮這樣。這兩個小書童當時也表現得很鎮定,也沒有慌張、露出馬腳。一旦這兩個小書童露出馬腳,也就就是另外的結局了。

如果這兩個書童的表現很不鎮定,也許司馬懿就會識破諸葛亮的計策。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就是這兩個書童,才打消了司馬懿的念頭,讓他保險起見就不出兵,然後撤退了。這兩個書童能夠這麼淡定,也是因為在諸葛亮的身邊教育的好。因此,他們才有這樣的心理,這主僕幾個人的配合,才度過了這一場難關。


相關焦點

  • 難怪司馬懿會撤兵,其實城樓上的2個書童,才是空城計最大的疑點
    這時候就屬諸葛亮北伐和司馬懿的對戰最為精彩。而諸葛亮和司馬懿也是棋逢對手,雙方你來我往,誰也攻不下誰。例如諸葛亮曾擺出一道空城計,就讓司馬懿率著大軍撤退。大家或許都將空城計這個典故的視線,集中到了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身上。在司馬懿率領大軍前來的時候,諸葛亮讓一些老兵在城外打掃,並且自己登上城樓,悠然自得的彈琴、喝茶、唱歌,顯得很胸有成竹的樣子。這樣才讓司馬懿以為諸葛亮還有後招,不敢貿然進軍,最後細思極恐之下,只好撤兵而走。
  • 震驚:司馬懿被諸葛亮空城計嚇退背後的秘密
    此時,諸葛亮登上城樓觀望後卻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
  • 「空城計」中的司馬懿
    諸葛亮說:「我們只有2500人,如果棄城而走,必定走不遠,不是很快就會被敵人追上嗎?」我琢磨再三,認為「空城計」其實是司馬懿的勝利,最終是司馬集團的勝利:空城計作為三十六計中的一計,自古以來都是極其神妙的一步奇計,一旦運用成功,就可以死裡求生,敗中取勝。
  • 諸葛亮唱空城計,為何司馬懿看到後果斷撤兵?只因兩書童露出破綻
    諸葛亮唱空城計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流傳非常久了,不僅我們小時候就有聽長輩們說起,等到上學以後更是在教科書中看到,讓人由衷地折服於諸葛亮的智慧,同時也會感慨司馬懿的「愚蠢」,竟然會被對手的空架子給嚇到,然而等到我們長大以後再來看這個故事,就會有全新的認知。
  • 三國裡面的空城計——司馬懿贏得太絕了!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空城計」司馬懿是完勝!不是諸葛亮嚇跑了司馬懿,而是司馬懿逃跑裝的很像。今天小編幫司馬懿昭雪陳年往事。。。後諸葛亮首次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馬退回漢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際,不料,司馬大軍突然出現在城外幾十裡處,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險招,玩了一手「空城計」,大開城門,並且親自登上城樓去彈琴,造成城中有埋伏的假象。司馬懿追到城下,猶豫片刻,大喊:「諸葛亮琴聲不亂,且城門大開,必有埋伏!速速撤兵!」於是司馬懿大軍調頭,卷席而退把司馬懿嚇跑了。這是「空城計」大概故事情節。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但凡有另一種選擇就不要大擺空城計
    下面上戰例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司馬懿腦補退兵三國時期,蜀國魏國經常交戰,諸葛亮北伐那真是至死方休 。有一次,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駐紮在陽平關,派魏延等人率主力東進,只剩下萬餘人守城。又命士兵把四面城門打開,派人在門前撒水掃地,諸葛亮自己則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陣仗,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趕緊騎馬前去觀看。
  • 不愧是大軍師:司馬懿其實沒有敗給諸葛亮的空城計(圖)
    城樓之上,諸葛亮笑容可掬,正在彈琴呢,左邊一個小童抱著寶劍,右邊一個小童抱著拂塵。司馬懿死活也想不到,他帶著15萬大軍來了,諸葛亮居然在城上是這個樣子。 司馬懿怎麼也想不出這裡的奧妙。司馬懿的人生經驗給了他一個基本的做事原則,就是在形勢不明朗、看不清利害的時候,絕不貿然動手。寧可滯後,絕不冒險。於是司馬懿傳下軍令,前軍變後軍,後軍變前軍,往北山而退。
  • 最精彩的智謀鬥法,諸葛亮與司馬懿,空城計的博弈
    看演義中,諸葛亮只帶了琴童在城上安然穩坐,性格多疑的司馬懿覺得其中必有詐,怕中計,不敢攻城。此為空城計,但是空城計的真實性歷來存在的爭議,許多人認為這件就是編造的。故事大體上是這樣的,在街亭失守後,司馬懿率曹魏大軍進攻,諸葛亮軍中已經無兵可守,索性就打開城門,在城樓上撫琴,司馬懿怕有埋伏就主動撤退了。當然,《三國演義》比這個要精彩,要扣人心弦。也突出了諸葛亮的智慧,司馬懿的奸詐。其實,仔細想想空城計確實漏洞百出,作為大智大慧的諸葛亮怎麼會冒這麼大的風險去賭司馬懿不敢攻城。
  • 司馬懿臨死前的一句話,道破「空城計」真相
    而在歷史上也確實有著利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就好比張守珪守瓜州、「飛將軍」李廣抵擋匈奴等等。 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可謂是一個精彩紛呈的故事和計謀,雖說這只是一個虛構而成的故事,但一直以來都被後人們津津樂道。
  • 三國演義空城計,司馬懿不是太笨,而是難得糊塗
    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三國演義的空城計故事是這樣的:馬謖失街亭之後,諸葛亮退守西城,司馬懿引軍10萬來攻,當時諸葛亮只有不到5千兵力,一半壯兵還去運糧草了剩下的都是老兵弱兵,並且身邊沒有一員大將,姜維的援兵也需要數日後才能達到。
  • 大將司馬懿,為什麼叫諸葛亮上演了空城計?
    一、故事背景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面描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蜀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後,街亭丟失,諸葛亮西城暴露在魏軍面前。魏軍大將軍司馬懿率大軍15萬攻擊諸葛亮西城,諸葛亮身邊只有5千老弱病殘,城裡軍民人心惶惶。諸葛亮命令手下大開城門,偃旗息鼓,將士兵裝扮成百姓沿街打掃。
  • 唇亡齒寒:司馬懿其實明知是空城卻不捉諸葛亮
    《三國》者,常津津樂道於諸葛亮之「空城計」,殊不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卻是精彩紛呈的,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因對手而存在的較量,可謂精妙絕倫。說的是,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擊潰馬謖奪取街亭,又乘勝連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逼蜀軍的後方機關西城。諸葛亮來不及撤退,手下只有兩千五百名老弱殘兵,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諸葛亮導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計」,以玄虛威懾,哄走了膽小多疑的司馬懿。後人也據此編排了一出百看不厭、久演不衰的京劇傳統劇目《空城計》,現已成了當今的國粹。
  • 三國演義空城計:如果諸葛亮彈的是鋼琴,彈什麼曲子司馬懿會退兵
    諸葛亮在城樓上彈鋼琴,這畫面彆扭得不是一星半點。《空城計》的故事源自於《三國演義》,與真實的歷史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為的只是凸顯諸葛亮的智慧。三國時期沒有智商一說,這要到了二十世紀才出現。若諸葛亮在城樓上奏響《十面埋伏》,其意圖再明顯不過,很可能就會適得其反。畫面就成了這樣:諸葛亮: 「 來呀,司馬帥鍋,看我不削了你。」司馬懿哈哈一笑: 「這小子莫不是傻的吧?不是心虛,彈這玩意幹啥,你咋不吹衝鋒號呢?」,話沒說完,當先拍馬衝進城去。
  • 司馬懿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不攻?死前17個字道出了真相
    或許這其中隱含了什麼司馬懿不為人知的秘密,據說他也是在自己臨死前道出真相,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大概那就是當年空城計的源頭。 緊接著,曹操又派遣司馬懿趁熱打鐵,讓他將蜀軍一網打盡。 迫在眉睫之時,諸葛亮卻急中生智,想出一個空城計。只見他「鶴氅綸巾」,並悠閒地在城門上撫琴。而城中呢,只有十來個人打掃。可是就在司馬懿大軍趕到時,司馬懿看到如此情景,卻上了當,於是還沒有出兵就撤退了。
  • 京劇《空城計》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附帶唱詞注音)
    藍:上口字/小轍音,紅:尖字):【西皮慢板】我ngǒ本是臥ngò龍崗散淡的di人,憑pín陰陽如ryú反掌博古通今。先siān帝爺下南陽御駕三請cǐn算就ziù了漢家的di業鼎dǐn足三分官封fōnɡ到武鄉侯執zhyí掌帥印,東西syī徵zhēn南北bě 剿ziǎo保定dìn乾坤。
  • 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能騙過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其實原因很簡單
    而整部小說中,唯一能夠勉強與他抗衡的,只有一人,即司馬懿。在演義中,司馬懿不但在五丈原耗死了諸葛亮,在此之前還克日擒孟達,粉碎過諸葛亮的詭計,拿下過街亭,等等,被人稱為諸葛亮的勁敵。可是,智計多端的他,為什麼被諸葛亮的空城計,輕易騙過了呢?
  • 軍師聯盟空城計:鳥盡弓藏四個字逼退司馬懿,不愧是諸葛臥龍
    街亭失守,諸葛亮不願拋下百姓,此時司馬懿大軍壓境,命懸一線。但是最後諸葛亮擺出了空城計,司馬懿最後不戰而退。為何?司馬懿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潛伏了多年,誅殺孔明一夜聞名於天下,這對三國任何一個有野心的人來說,都是夢寐以求的機會。
  • 司馬懿為什麼明知是空城卻不捉諸葛亮?
    「空城計」,殊不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卻是精彩紛呈的,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因對手而存在的較量,可謂精妙絕倫。第一幕:歷史回眸:那一場驚心動魄的「空城計」《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題曰「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這一回的「戲眼」,就是諸葛亮的編導的「空城計」。說的是,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擊潰馬謖奪取街亭,又乘勝連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逼蜀軍的後方機關西城。
  • 晉劇:孫紅麗<空城計>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 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什麼可以把司馬懿算計上了?
    諸葛亮的「空城計」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諸葛亮是一位有著很高才華的人,大家都被他的才華所折服。諸葛亮真的能算嗎?他能預測未來嗎?如果你仔細思考,你會發現諸葛亮其實是一位,比普通人更有見識更有學問的人。諸葛亮精於心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