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回顧 | 流動的盛宴

2021-02-23 萌芽
值此新概念作文大賽二十周年之際,本欄目將帶領大家共同回顧這些年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語境的變遷與文本的發展,或許會讓有些篇目與橋段喪失新鮮感,以如今的眼光來看,更是很容易便能指出其中技巧上的不足之處。但正是在這些青澀的記錄中,一代代的作者漸漸走到了臺前。

一座城市在雨後最能體現它的朦朧與獨立,在大雨賦予城市的情意中行走未嘗不是一次探索心靈的旅行。當城市的浮華與喧囂在大雨傾瀉而下的瞬間失去一席之地時,雨的意義便清晰地浮現在這神聖的靜謐一刻。

此刻我正坐在圖書館三樓的露天椅子上,呼吸著雨後自然饋贈給這座小城的清新空氣,欣賞到天邊落日的餘暉,傾聽鳥兒自由的啼叫。微風卷帶著泥土的氣息吹過,我才發現人類此刻與自然的和諧是那麼完美。

遠處的足球場上,孩子們盡情玩轉著腳下的足球,無論中國的足球境況怎樣,足球的魅力永遠是那麼難擋。籃球場上的那些女孩子們表情堅定地完成每一個漂亮的動作,一個精彩的進球竟令我歡呼。空蕩蕩的網球場依然無人問津,一堆麻雀在那裡覓食。網球場周圍的綠色柵欄如同監獄的網子一樣隔絕著這項運動與普通大眾的關係,你所能做的只是在經過這裡的時候偶爾想起納達爾、費德勒或者德約科維奇在戴維斯杯上的矯健身影。

桌上放著歐內斯特·海明威身後出版的《流動的盛宴》,翻開的那一頁正好是海明威在養傷時期的照片。我記得朋友說看到海明威這張照片,覺得他笑得很燦爛,就像看到海子的那張照片一樣,怎麼都和自己聯繫不到一塊。是的,自殺是違背海明威性格的,這個一向以自己健康身體為豪的男人,如同他自己筆下的聖地牙哥一樣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只是當他成為一個老人,面臨著信心與意志的土崩瓦解時,他所能夠做的僅僅是靠著那微薄的意識回憶著年輕時代的自我流放之地——巴黎,以及在那裡經常酗酒的戰後「迷惘一代」的藝術家和作家朋友們。那個風流憂傷的斯各特·菲茨傑拉德剛剛出版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埃茲拉·龐德幫助不久會成為世紀最偉大詩人的T.S.艾略特出版了長篇《荒原》,西爾維亞女士在充滿年輕氣息的莎士比亞書屋承擔了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的印刷和出版,畢卡索開始探索超現實主義畫作……海明威用幽默興奮的文字回憶著他的青春與他們的迷惘,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卻是這個即將離開此生的老人在回憶時的憂傷與幸福。就像許知遠在他那部青春告別式作品《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裡所寫的那樣:在開槍的剎那間,這個老人的臉上該洋溢著怎樣的幸福與欣慰啊!他又看到了那個充滿幻想的幸福的青年時代,那時的生命是如此的燦爛光明……

我在筆記本上寫下天才詩人蘭波《地獄一季》的詩句:「以往,如果我沒有記錯,我的生命曾是一場盛宴。那裡,所有的心靈全都敞開,所有的美酒紛紛溢出來。」寫罷,又補上T.S.艾略特《荒原》裡的句子:「He Who Was Living is now dead. We Who Were living are now dying.」然後撕下這張紙用石頭壓在桌面上,裝上我的書本繼續在這座城市遊蕩,陪伴我的只有耳機裡的朋克、金屬、英倫以及民謠。

暮色逐漸降臨,屬於夜晚的喧鬧已經開始,打著閃亮招牌的娛樂場所開始成為都市人們的精神中心,那些「很忙」的職場精英們終於等到了夜生活的悠閒時刻,在酒色大餐以及溫泉桑拿的滋補下面色紅潤,不但在各自的職場運籌帷幄,在聚會酒場上也是大顯神通。都市的燈紅酒綠以及聚會的人群深處,一種空虛與浮脹漸漸升起,原始的信仰早已蕩然無存,人性背後的慾念取而代之,人們盡情參與著物質世界的盛宴,如同城市裡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一樣,未來與希望騰空升高,成功與激情像是一個五彩斑斕的夢幻般的巨大泡沫,一旦消失不見,人將心如死灰。

公交車時刻都不停歇地連接著城市的交通網絡,各式各樣的車子在公路上呼嘯而過。走在街上會不時看見亮著巨大招牌的電信、郵政、銀行、電力行業的營業廳,儘管它們早已人去樓空,卻毫不吝嗇地浪費著電力展示著那些整齊劃一的標誌。電子公告牌和大屏幕閃著廣告與標語,昭示著新興產業的財大氣粗。經過一個個亮著的公交站臺廣告,突然發現iPhone的廣告無孔不入——再一次改變世界。那些廣告不是電子時代的玩笑,它毫不掩飾地傳達了史蒂夫·賈伯斯的野心。賈伯斯就像曾經致力於將電腦與桌面系統推廣到每家每戶的蓋茨一樣,雄心勃勃地將他的天才靈感與個人意志注入那個銀色蘋果之中,等著人們頂禮膜拜。我不爭氣的手此時為此想法發了一條微博。社交網站、視頻網站的存在令社交變得如此便捷簡單,但它們的簡單必然造成更多的信任危機與隱私暴露。很多人上網的社交目的只是滿足於空虛工作之外的搶車位與偷菜。當然,在我遊蕩的時刻,又必然有不少親朋好友沉浸在這種簡單的遊戲中,樂此不疲。

我穿過大大小小、或喧囂或寂靜的街道,終於到達一個公園,此時傳來激越的秦腔。我終於發現這個城市並不缺乏傳統,只是我們安於現狀不願發現城市其他的魅力。怪異的不是時代更新,而是我們自身的存在。順著公園的小徑穿行在樹林中,不時聽到或遠或近的人聲,那些聲響混雜著酒吧裡的音樂以及戲臺上那些仿佛早已遠離這個時代的聲音。城市的這些遊戲永遠不會結束,人們正投身其中,自得其樂。

走進一家熟悉的live house,舞臺上正好是一個英倫樂隊為紀念柯特·科本而做的演出。站在人群之中,聽著主唱唱著平克·弗洛伊德的Wish You Were Here,與音樂有關的記憶頃刻間洶湧而來。後來有多少樂隊我已經記不清了,卻還記得那些年輕人在微弱的燈光下釋放出理想、信仰與骨子裡的反抗時的情景,他們用有力的聲音發出來自最底層的吶喊,或許只是為了印證生命在某一瞬間的存在。我看到了眼角泛紅的主唱們拼命撕扯著嗓子唱出那些震撼心靈的作品,鼓手們甚至有段時間無法敲出合適的鼓點,貝司和主音更是將曲子裡的悲愴渲染到極致。他們眼底那種狂熱與滄桑的背後有著無盡的辛酸與痛苦,我熟悉那些眼神,熟悉每一種表情所傳達的東西,就像我熟悉那些曲子一樣,這是有著相似經歷的人之間才有的共鳴。無論是曾經的科本還是曾經的我們,當我們的內心世界第一次被音樂動搖的時候,那種瞬間的體驗更像是某種精神感召,這種感召毫無徵兆地侵襲了我們的思想體系。於是,一種理想化的精神王國在我們的世界漸漸形成,當王國裡的人想要踮起腳尖窺視精神本質的時候,事實上他正面臨著精神的迷牆,而科本自己的王國無疑已經分崩離析。

現場有一支樂隊選擇了Dire Straits的Brother In Arms——這首懷念戰友的戰地歌曲頓時讓所有人陷入對逝者的緬懷中。當樂隊們演奏著Nirvana的作品時,看到周圍的蠟燭,我才發現自己一向排斥在科本忌日這一天參加緬懷科本的活動是多麼可笑。我還記得第一次被科本的聲音震撼的時候,少年的我已經發現了音樂裡那個隱秘的世界。對於我們這些喜歡搖滾樂的孩子或者那些做樂隊的年輕人來說,柯特·科本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我會安靜地一遍遍看Nirvana的《MTV紐約不插電》,看著鏡頭上的科本靦腆的笑容,聽到他在唱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這首古老的南部歌謠最後一聲嘆息時頓時嚎啕大哭。科本用他憂鬱的藍眼睛直視著所有的痛苦,他和死亡在氤氳的霧氣中對望,隱約中他看到了命運女神的招手。他用一瞬間的生命燃燒將音樂凝固為永恆,用肉體毀滅的涅槃選擇永劫的精神回歸,將生命的痛苦轉化為永恆的藝術,卻無法忍受精神重負從而走向自我毀滅。他從音樂中得到精神拯救,卻毀滅於自我輝煌。

離開沉浸在哀悼中的人群,心情雜亂地慢跑在晦暗的街道上,不經意間我來到了那個經常光顧的賣唱片原盤的私人書店,買了幾張硬核、工業、維京等風格的原版CD。書店的名字是「Gotzen-Damenrung」,即尼採《偶像的黃昏》的德文書名。當我在那裡第一次聽到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交響樂選輯,充滿年輕血液的我即刻在書店拜讀了尼採的原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書店,只是這樣的工業城市是不會存在這種倡導精神獨立、僅憑老闆個人興趣建立的書店的。當朋友介紹到這家書店時,我不敢相信在這座城市真的有我尋找了許久的地方。於是這家書店成為我和朋友們的歸宿,我們會花一個下午在那裡聽著一張張的搖滾樂唱片,或者會一起看詹姆斯·迪恩、伊萬·麥克格雷戈等出演的影片,或者研究充斥著雷蒙德·錢德勒式「硬漢派對話」的黑色電影和安德烈·巴贊與岡薩雷斯的電影風格,或者為某個哲學論點爭論不休。這間書店被隔離在城市的商業之外,如同隱藏在城市角落的流浪者之家一樣,等待著真正屬於它的孩子們。

E.B.懷特在《這就是紐約》這篇隨筆中說那些將紐約作為終極目的地和目標的移居者,造就了這座城市的敏感與詩意,以及它對藝術的執著和它那無可比擬的種種輝煌,只有移居者點燃了它的激情。每個人都像初戀一樣,心情激蕩地擁抱紐約,每個人都以探險者的好奇目光打量著紐約。讀到此處,你不免會想起《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耳中仿佛響起世紀初輪船到達紐約港的鳴笛聲,伴隨著恢弘卻又略帶悲愴的交響樂,鏡頭切到自由女神像的時候,擁擠在甲板上的人們幸福地高呼「America!」,那時「美國夢」一定就在他們眼前,他們毫不猶豫地踏上美利堅的土地,成為又一批移居者,拼命為「紐約客」的身份生存在這座夢想之城。此刻他們身後的郵輪的鳴笛聲傳述了移民們一整部辛酸悠長的離別與創造的歷史,自由女神像成為自由與信仰的象徵。E.B.懷特筆下的紐約,如同海明威筆下的巴黎一樣,是一場流動的盛宴,那裡流淌著希望與激情,夢想與成功,它的夢幻,它的存在,一如既往地鞏固著它作為「美國夢」中心的地位。「爵士時代」的酒食爭逐與紙醉金迷、「迷惘一代」的精神困惑、大蕭條時期「美國夢」的幻滅,都無法撼動這座城市與眾不同的魅力地位,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著理想與未來。

這裡雖不是紐約和巴黎,也不是博爾赫斯詩中充滿年輕與激情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但這裡同樣有外來者寄居,同樣有著那些生存與奮鬥的故事。儘管城市裡有著諸多的汗水和不滿,人們仍然永不停歇地挖掘著深層的生存意義,全身心地投入到城市的建設之中,令城市裡的一切生生不息。

城市的擁擠不堪與喧囂嘈雜中,整個社會群體無疑都呈現出浮躁與忙碌,功利化的精神需求更是逐漸增加,因此現在有極少數推崇梭羅那樣「到林中去」的人,像傑克·倫敦那樣走進荒野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不禁想起《非凡歲月》裡曾經年輕氣盛的E.B.懷特為了找工作而毫無顧忌的阿拉斯加之行,以及那部以真實事件為題材的電影《荒野生存》,主人公走進荒野卻死於荒野。現在的人們正在走向精神的荒野,並且渴而垂死。我們逐漸在城市裡迷失方向,尋找精神歸宿的最好方式就是將自己置於天地萬物之間,用虔敬的姿態去欣賞自然,體驗自然帶給我們的種種驚喜。在用《詩經》和《荷馬史詩》這樣偉大的詩篇蕩滌內心的時候,我們便能夠領悟到自然的真諦與生命的本質。

如果你還有閒暇的時間,那麼不妨在自然中走一走,因為這場流動的盛宴將永遠地留給那些不停行走並且用一生去思考的人。

本文選自《第十五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萌芽微信公眾號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萌芽雜誌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者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萌芽》2020年12月刊

點擊購買⬆️

相關焦點

  • 「光之博物館」:流動的藝術盛宴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待過,那麼不管你一生中後來去過哪裡,巴黎都與你在一起,因為巴黎是個流動的盛宴」。」——海明威在巴黎的這家博物館,你可以親自體驗到什麼叫做「流動的盛宴」。/ 光之博物館 /前身為建於19世紀的鐵工廠,現隸屬於法國藝術機構Culuturespaces,團隊致力於以科技投影結合藝術創作,一改畫框式的靜態觀展方式,推出一系列古典名畫的新詮釋:汲取畫家的作品元素,重組為動畫影像,並以140臺投影機從天花板、10公尺高的牆面投影到地板或牆面,讓經典藝術作品滿布於3300平方公尺的廣大空間中,配合立體環繞音樂與節奏流轉,讓觀者身臨其境
  • 西歐行(四)——法國(1)流動的盛宴
    巴黎就是一場流動的盛宴。——海明威法國之行,基本圍繞巴黎。巴黎,時尚之都、浪漫之都、藝術之都……可我敲出「巴黎」兩字後,卻不知從何說起,長久敲不出一個漢字。勝利女神如果說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那麼塞納河就是流動盛宴的餐桌。
  • 流動的盛宴
    流動的盛宴
  • 《流動的盛宴》:這是巴黎的黃金時代,亦是海明威最好的時代
    因為海明威曾經對說過,「巴黎是個流動的盛宴」這樣一句話,所以霍茨納建議海明威的這部遺作用《流動的盛宴》這個名字。於是便有了今天的讀者們所看到的這本由海明威創作的隨筆集——《流動的盛宴》。1922年,海明威與第一位妻子哈德莉一同來到了巴黎,在那裡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歲月時光。那時的海明威只有22歲,剛剛新婚不過一年,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也尚未出版。
  • 人生就是那一場流動的盛宴
    必須盛裝,去出席這一場流動的盛宴。這輩子若有一個非見不可的人,一個非去不可的地方,那也算是極其浪漫過的。而現在的我,更願意有一個非吃不可的可頌,一場非看不可的電影,一次非玩不可的旋轉木馬。以前,很想擁有一本屬於自己的書,雄心壯志萬分自信。
  • 歐陽修《戲答元珍》:洛陽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洛陽是一席流動的盛宴尾聯與首聯照應,是對首聯的回答。雖然山城二月還不見花開,但花終究還是會開的,只不過是晚些時候罷了,這又有什麼好嗟嘆的呢?甲天下的洛陽牡丹都看過了,還有什麼風景不能等待,還有什麼風景能讓自己遺憾?
  • 鯉朵市集:也許是這個夏天,最美好而文藝的流動盛宴……
    海明威在他的《流動的盛宴》裡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每當想不出什麼讚美的詞彙時,腦海中總想起海明威的這句話。想得美文化創意、小九兒、小糖手作、心肝皮手作、心田studio、昕科創意、星巴克、熊胖、宿·錦時 、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二三的二、一爿舊店、藝伎的胭脂、印樹花語、應先生創意繪畫、有點童品、有了光創意藝術館 、有賣沒賣、有時原創、有戲、有魚手工、魚與驢工作2、玉木研舍、遇見林琛、豫言茶肆房、玥集新私享珠寶定製
  • 回顧我們的2019:以我為媒 與你共賞藍天盛宴
    回顧我們的2019(十):以我為媒 與你共賞藍天盛宴自2017年以來,我市連續舉辦了兩場國內高水平的航空運動嘉年華暨全國動力傘精英賽。衡水航空運動嘉年華已經成為京津冀地區旅遊品牌。在我們《直播衡水》欄目的鏡頭關注下,衡水航空飛行營地作為航空運動主題樂園,已經發展成為京津冀休閒旅遊目的地,成為國際國內知名的體育文化旅遊目的地,今天,我們就將帶大家一同回顧2019年,《直播衡水》欄目鏡頭記錄下來的藍天盛宴。
  • 美國人心中的流動盛宴——推薦一部歌舞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每一個鏡頭,都在努力的展示美國人心中的巴黎,是怎樣的一座流動的盛宴。雖然主角在巧遇富家女以前,只是個擠在破閣樓裡的窮畫家。
  • 沉浸式園林實景夜遊演藝《根宮盛宴》文學概念方案 ——創意回顧
    《根宮盛宴》是一場精神升華之旅,在觀賞遊歷之中,讓人們逐漸領悟到唯有歷經磨難,唯有追求真、善、美才能創造出具有靈魂的藝術作品,才能功德圓滿,才能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本劇重在表達:根,始也。最高藝術境界的本質是歸根,根是生命之法則。
  • A Moveable Feast 流動的盛宴(節選)
    如果你年輕時有幸住在巴黎,那麼無論你今後走到哪裡,它都會伴隨你,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如果您也喜歡閱讀,如果您有想要閱讀分享的優質文章,或者您感興趣的話題推薦,歡迎留言交流。本文僅作交流使用,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如需轉載可後臺聯繫獲取白名單。
  • 新概念回顧 | 當時的月亮
    值此新概念作文大賽二十周年之際,本欄目將帶領大家共同回顧這些年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 課程回顧 | 杭州 素麵相見赴盛宴
    人師如他,坦誠自然,與新老同學素麵相見歡,擺出的精神盛宴,可滋補,可清養;可聞香知味,可回味餘甘;可海吞,可細嚼,令人愉悅而受用。  硬菜:格物致知  薛老師上課的風格,老同學都是熟悉的。其實啊,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課程第四天的晚餐桌前,流動的那股波瀾。老師說,他的課最終目的,不過為的是大家素麵相見,抖落一身掛礙,歡喜上課,清爽度日。周四的夜宴,是同學們對老師的回應,是彼此氣場相投的交託,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一場喜聚。
  • 新概念回顧 | 艾麗
    值此新概念作文大賽二十周年之際,本欄目將帶領大家共同回顧這些年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 上海歌舞團赴加演出,《滿庭芳》帶去一場流動的舞蹈盛宴
    女子五人舞《傣家的女兒傣家的雨》 《滿庭芳》集合了上海歌舞團近年來創作的小節目精品,包括獨舞《漫·慢》、雙人舞《只為途中與你相見》《根之雕》、群舞《天浴》《夜深沉》等,如同一場流動的舞蹈盛宴。
  • 新概念回顧 | 羅拉
    值此新概念作文大賽二十周年之際,本欄目將帶領大家共同回顧這些年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 流動兒童教育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範思立)日前,第九屆「城市的未來:外來兒童教育政策研討會暨校長論壇、流動兒童藍皮書上海發布會」舉行。會議圍繞「流動兒童教育:現狀與機制探討」「關愛留守兒童:新形勢與新挑戰」等主題進行了研討。
  • 【歐洲遊記】巴黎,一場流動的盛宴
    作者其它遊記連結:《永嘉東皋,柿子紅了》《那海,那村--七彩洞頭村》《浙商國際進口商品博覽會&香都油畫藝術展》《行走於青青之島》《印象麗江,一場蕩滌靈魂的盛宴
  • 新概念回顧 | 娜娜
    值此新概念作文大賽二十周年之際,本欄目將帶領大家共同回顧這些年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 熱鬧非凡丨九州·衝繩美食美酒盛宴精彩回顧
    跟著行樂君一起來回顧當天有哪些不容錯過的精彩環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