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華巖全景 楊中瑜 攝
《陽華巖》板書拓片 鄭萬生 攝
《陽華巖詩》拓片 瀟湘意提供
《道州江華縣陽華巖圖並序》拓片 瀟湘意提供
陽華巖,位於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竹園寨鄉的回山之下,距縣城6公裡,山勢向陽,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清道光《永州府志》載:「江華夏嶺重岡,地遠而險,其山之秀異者,自古稱陽華巖」。因為唐代時期的道州刺史元結巡察至此,寫下一篇《陽華巖銘有序》,並刻在石壁上,後人尋跡,紛至沓來,並競相效仿,至今存石刻41方,字跡清晰可辨的38方,皆為陰刻。其中:唐代石刻2方、宋代石刻32方、明代石刻3方、清代石刻1方、時代不詳3方。2006年,陽華巖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
仿佛是一塊藏在鄉間的美玉,總在吸引著人們的眼光;仿佛是被歲月之河阻隔在彼岸的世外桃源,總是令人充滿嚮往;仿佛是一支穿越洪荒的天籟,一直在人們的耳畔迴響……
它,就是永州之野的陽華巖。
陽華巖位於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竹園寨鄉的回山之下,據縣城6公裡,山勢向陽,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清道光《永州府志》載:「江華夏嶺重岡,地遠而險,其山之秀異者,自古稱陽華巖」。
當我在江華當地文友的陪同下,叩訪心儀已久的陽華巖時,居然還是像年輕人初戀時那樣的心潮澎湃。除了激動,還有感慨;除了感慨,還有感恩;除了感恩,還有感想。
看見眾多的精美石刻,我十分激動,想起它們的前世今生,我對開闢者充滿感恩;站在歲月風口,環顧四周,我又禁不住遐思翩躚,目光也由此穿越時空,與一年二百多年前的那個年代進行無縫對接……
二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年輕時比較調皮、入仕後頗有建樹、致仕後口碑甚好的人,他的名字叫元結。
元結的身世,頗有來歷,他是後魏常山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孫。年少時有些吊兒郎當,無所事事,到了十七歲那年,在鄉鄰的規勸中才驀然醒悟:如果不加油讀書入仕,恐怕會愧對列祖列宗。於是,他改變志向認真求學,拜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元德秀為師。元結很信奉「名師出高徒」這句古話,原以為自己拜在名師門下,可以輕而易舉地考取進士,哪知道天寶六年(公元747年)第一次參考,居然名落孫山。於是,他痛改前非,勤奮讀書,等到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再次參加考進士時,修養得以精進,以至禮部侍郎陽浚看了他寫的文章後,讚嘆地說:「評為一等也辱沒你了呀,考官靠錄取你表功!」元結果然考中上等,又考中制科。不料時值戰亂,元結未能出仕。肅宗召見國子司業蘇源明垂問天下的賢士人才,蘇便推薦了元結。當時史思明正攻打河陽,天下形勢緊張,皇帝將元結召來京師,問他有何奏議。元結第一次朝見皇帝,頗為拘謹,心有顧忌,又怕辭不達意,便呈上《時議》三篇。皇帝閱畢大喜,便提升他為金吾兵曹參軍。史思明叛亂,皇帝決定親徵,元結進言:「賊兵精銳,我們最好不要直接同他爭戰,應該用計謀打敗他。」皇帝認為他說得對,便依計而行挫敗賊兵的先鋒,元結屯兵泌陽堅守險要,保全了十五個城池。因討賊有功遷升為監察御史裡行。後又到山南東道來調府參理軍務。
代宗即位後,元結堅決辭官,乞求恩準回樊上侍奉雙親。第二年七月,唐代宗改元廣德,到了冬天,忽然想起辭官的元結,覺得他是一個人才,恰好當時道州賊亂,於是一道聖旨從長安城飛出,把元結調往湖南,出任道州刺史。於是乎,一個疲憊的詩人坐著一條官船從洞庭湖逆流而上,走走停停。第二年五月,元結來到任所道州。
對於元結的到來,道州起初沒有表達出應有的熱情,而是用一片荒蕪迎接他。因為西原蠻曾掠走該州居民數萬人,剩下的才四千戶。偏偏官府橫徵暴斂卻有增無已,元結目睹民不聊生的慘狀,便上書為民請命,寫下了兩首著名的詩歌《舂陵行》《賊退示官吏並序》。在任期間,元結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頗得人心。經過近兩年的治理,道州社會秩序逐漸得以恢復,經濟也慢慢復原。這時候,他就經常到轄縣巡察。
三
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元結巡察至屬縣江華,來到了陽華巖這個地方。他見巖洞幽奇,景色怪異,便寫下一篇《陽華巖銘》。江華縣令瞿令問見了,說大人這麼好的銘文,應當刻在這石頭上,以示後人。元結聽了之後,表示同意,就在銘的前面加了一段序言,使之變成《陽華巖銘有序》。瞿令問便親自書寫,並僱人來摩崖,將銘文刻在了陽華巖的石壁上。
《陽華巖銘》由元結撰文,瞿令問書,是陽華巖石刻的開山之作。石刻全幅寬290釐米、高 75釐米,包括題名、序文、銘文、年款在內共404字,分為44行。最具特色的是,作為書法家的瞿令問,在書寫此文時,模仿曹魏《三體石經》體例,每一字都以先大篆、次小篆、再隸書的方式書刻,可謂別具一格。
時至今日,它是陽華巖石刻中年代最久遠、字體最豐富、歷史文化價值最高的一方。此石刻與祁陽縣浯溪摩崖石刻《大唐中興頌》、零陵區朝陽巖石刻《朝陽巖題銘》並稱為元結「永州三銘」。北宋文學巨匠歐陽修跋元結《陽華巖銘》時云:「元結好奇之士也,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惟恐不奇, 而其文章用意亦然。而氣力不足,故少遺韻。君子之欲著於不朽者,有諸其內,而見於外者,必得於自然。顏子蕭然臥於陋巷,人莫見其所為,而名髙萬世,所謂得之自然也。結之汲汲於後世之名,亦已勞矣。」
細細品讀,我們可以體會到元結在序中的感慨:「吾遊處山林幾三十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家者,未也。」元結在銘中稱:「九嶷萬峰,不如陽華。」他對陽華巖推崇備至,很有一見鍾情的味道。這一摩崖石刻名顯、文美、字特,被後人稱為「三絕碑」,1200多年來傳為名跡。自元結之後,勒石銘文者紛至沓來,到此打卡,時歷唐、宋、明、清諸朝,聚楷、行、草、隸、篆、籀各種書法於一巖,納詩、詞、圖、銘、記於一地,可謂江華石刻書法的集大成者,在眾多的巖崖石刻中實為鮮見,成為古人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2006年,陽華巖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堪稱「國寶」。
四
在陽華道州巖,我還見到了一方很特殊的石刻——《道州江華縣陽華巖圖並序》。這方摩崖圖刻於南宋紹興丙子年(公元1157年),由右從政郎、江華縣令、主管學事、勸農營田公事安珪序並立石、豫章羅煜書,距今已有863年歷史。它高93釐米、寬113釐米,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陽華巖圖並篆額,下部為楷書圖序,共44行,每行15字,圖文真實地記錄了陽華巖鼎盛時期的狀況。圖刻不僅有天然溶洞,還有仙田、浮嵐閣、朝徹亭、思來亭、華巖寺及巖門,圖畫裡的羊腸山道、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臺階護欄等設施,無不描繪得形象生動。「上有回山而面南,下有大巖而當陽,巖高且明,洞高氣爽。其中石巉然可怪,多不能入畫。泉流之清,瑩然秀澈,玉潄泠泠之聲,與地籟唱和,不待笙磬而五音迭作,前有浮嵐閣,後有朝徹亭,次有仙田,高下數頃,長虹架水,縈繞如帶。由外而入,宛若壺中,飄飄然忘軒冕之累,浩浩然有棹之志,信乎人間別有天也。後之人有為山水題評者,當不落天下第二也。」 序文更是極盡稱讚陽華巖的自然之美。據考證,此《江華陽華巖圖並序》是國內少有、湖南省僅存的摩崖圖刻,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和書畫藝術價值。
看見這方充滿詩情畫意的摩崖石刻,我不禁想起了中國古代的一幅名畫——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是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真實寫照,見證著當年城市面貌和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彰顯出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的繁榮。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與之相比,《江華陽華巖圖並序》則彰顯出一種中國畫大寫意般的超然,仿佛是陶淵明等人的靈魂棲息地。開封根據張擇端的畫建了一個同名主題公園,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在陽華巖周邊以陽華巖圖為範本也建一個主題公園呢?只是我們這個主題公園不要跟人家比奢華,只跟人家比山水自然之美,儘量不改變現有的地形地貌,不搞現代化建築,亭臺樓閣以木質建築為主,努力還原圖中美景,也許是可行的。
五
當太陽當頂的時候,我還是捨不得離開。在朋友們的再三催促下,我才懶洋洋地移步。說實話,陽華巖天然去雕飾,真的太美了,美得令人心疼。作為永州之野名人發掘的巖洞之一,陽華巖也是永州摩崖石刻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如果說在它之前零散的永州石刻,如同寥落的星辰,那麼,陽華巖的集束摩崖石刻,則呈現出一道肇興的曙光。這道曙光由元結身上散發而出,最終影響到了一大片,它們如同涓涓溪水,匯流成河,最後流淌成博大精深的永州摩崖石刻文化。(作者 楊中瑜)
【來源:永州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