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山寺,位於璧山區丁家鎮石婭村1社,始建於唐。據清同治《璧山縣誌卷一寺觀》載,「歷山寺,縣南六十裡」。
從丁家鎮往西行約3裡,有山坵渾圓,狀若覆缽,名曰麒麟山,山雖不高,卻通體青翠,林雖不茂,草木清幽。
登上山頂,可俯瞰方圓數十裡之景,只見四圍起伏的土坵上綠樹婆娑,鳥鳴聲此起彼伏,錯落有致的樓宇農舍,因勢而建,層次疊現,富有禪意的田野、小橋等鄉村景色盡收眼底,恍如世外桃源,真乃修寺建廟的風水寶地。
古寺即建於麒麟山上,依山而築,面向木魚堡。相傳古有高僧雲遊至此,入夜在山間休憩禪定之際,觀見嶺上顯出五彩霞光,復又金光萬道,直入天際。
天明出定後查勘地脈,見山形有雙獅捧聖之勢,知此處為修行的福地,遂立志建寺住錫。
他四處募化資財,動員鄉紳富戶施捨常業,檀越信士,四眾弟子,隨緣解囊,鼎力襄助,歷經數載艱辛,立山寺終於面目一新。又經歷代祖師苦澹經營,寺院漸成規模,香火旺盛,盛積一時。
據村民回憶,古寺原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整個寺院為四合院布局,建造者循山勢巧妙地把整個建築群,設計為三進院落的複合四合院,並按佛教禪宗的規制形成布局。
山門建在山麓,前有照壁,穿過山門後即是天王殿,迎麵塑有彌勒佛造像,韋陀護法天尊背身而立,殿堂兩側神臺上分塑關聖、川主神像。
沿殿後二十一級青石臺階拾級而上為大佛殿,有房屋五間,明間供有大佛三尊,次間有文殊、普賢菩薩,梢間分塑有銅鑄鎦金的十八羅漢,殿後原有一口甘甜水井,水質清淡爽口。
穿過大佛殿後沿臺階直上就是玉皇殿,有房屋五間,分別祀奉玉皇、觀音菩薩、文昌、三仙、牛王、太陽菩薩。
寺院常年香火不斷,鼎盛時期有寺僧上百,晨鐘暮鼓之聲響砌山林,為遠近聞名的璧南佛教聖地。
清末民初,立山寺廟宇頹敗、香燈冷落,寺廟瀕於荒廢。邑中僧俗人等同聲懇請華巖寺宏亮和尚前來主持立山寺,中興道場。
時宏亮和尚任華巖寺四十三代住持屆滿退居之機,應邀欣然前往立山寺,革弊澄穢,出缽資贖廟產,將寺廟修葺培修,不數年立山寺面貌一新,古剎得以重興。
宏亮和尚本為華巖寺得道高僧,諱寂珍,號啟宗,後更號宏亮,貴州仁懷縣人,俗姓馮,母徐氏,清鹹豐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生於東皇場柿子坎。公元1936年3月,宏亮和尚病中手書遺囑:廟事、喪事全由宗鏡和尚安排。湛然歸化,以證涅槃,世壽八十一,僧臘七十四,塔葬於華巖寺。立山寺亦建有老和尚的衣冠冢,後於八十年代初被毀,現某村民家中仍存有墓碑一塊。
上世紀五十年代,寺宇為村民借居,寺僧還俗。2013年,璧山區信士葉小金髮心捐資3000多萬元,復建擁有千年歷史的立山寺,古剎的復興,亦指日可待。
立山寺遺址現存石碑二通,題刻石一件,位於遺址西側民居牆簷下,保存較好,文字基本可識,如下:
碑一:
欽加同知銜,特授重慶府璧山縣,正堂覃恩加二級紀錄十次□為據情示諭事案。據登五甲圑紳代春林、劉資生、保正、羅炳文、謝蓉初、李□臣、虞海陵,圑首徐海帆、薛福興、雷洪盛、陳光耀、隣圑徐榮成、張克卿、房族、僧昌元、僧隆光、僧隆芳、僧隆欽,諸山僧廣悟、僧心輪等以協懇存案等情,稟稱情正等體德辦公,毫不□責。緣登裡而五甲,立山寺創始前朝國初,僧克明插佔、募捐、重建,招松嚴、松隱於乾隆年間,克明、松隱分錫巴邑華藏寺,松巖經管立山寺衣缽,□源宗傳無□釁由。光緒十八年寺住持僧自宣□□遭不法之僧加押寡租,浪費一空,經地方紳糧稟逐□訟連年沐前趙之主堂諭正等,自宣愚昧,另覓人副理嗣舉僧永川代管,又年□醉退。今自宣病重無徒、焚獻乏人,乃協同諸山房族於三月廿五,帖請正等在場□商押重收租,無幾□廟存會欵,百餘流息應償無出,□之廟宇頹敗、香燈冷落、欲興無策,甘傾將寺產交與□房經管正等訪□僧宏亮,松巖嫡派曾主席巴縣華巖方丈,現退院,僧俗兩□□能焚□正等協請承頂衣傳管業,宏亮不忍祖廟廢弛,出□銀數百兩,退押佃□租並捐置家具什物繳費等項,於前四月入廟接理,嗣再退押加租重整佛規,但僧自楞前已驅出廟,將各□攜去正等不得不□,僧自宣尋護僧自楞,將約據憑眾交出,協同自宣出約交廟,以杜弊端。今自楞交廟之後,各去留不得滋擾,自宣仍在廟養老。但寺□訟如鱗,恐前□僧經前,又縣主及地方驅逐,仍復入寺逗留、尋禍滋非並禁覬覦,棍徒營謀百計藉端生事。為此懇恩存岸賞示培植,三寶實□無虛,頂祝□□□等情,據此除批示立案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該處圑保及諸山人等一體知悉,自示之後前已驅逐。僧自楞出廟攜去各約,即飭僧自宣速尋獲。自楞將各約據仍恁圑紳交出並同僧自宣書約交廟,免再藉事生端,不法棍徒□當欽跡毋許入廟滋擾,告示刊碑。餘俱如稟辯理,其各遵照毋違特示。
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五月十一日示。
碑二:
縣正堂哈判既據,該圑保羅炳文協同諸山寺族等僉□,僧宏亮以立山寺嫡派接管該寺,並非由己逐。僧自楞串謀頂賣毀牌霸產,並能出銀退押加租培修廟宇,僧俗稱善應準存案。僧自法以曾經被逐之僧,兩次還俗在外遊蕩多年。近因宏亮接管該寺逐漸就緒,覬之生慾,籍自楞交還契約,為口實希圖以惡蹟□□之人闌入坐享摭詞妄誣其為素不安分守己可概見僧自法本應查實惡蹟,予以重懲,姑念事屬已往從寬免究,薄責示懲,該僧投經圑保送由官訊,實究治再查,該寺除該僧自法外,還俗者尚後不少,難保不別有剃髮效尤攬擾爭域諸情事,並準由該圑保等隨時認真稟究、儆刁保廟為要,各字約附,備查此判,告示寶貼立山寺,曉諭勿損。
碑三:
署四川重慶府璧山縣,事先用縣正堂加五級,隨帶加二級記錄,十次記大功一次楊為示禁,事□據登五甲,立山寺主持僧廣禮、僧廣鎰,紳糧□仁劉正榮、白玉山等,呈稱情僧住持立山寺焚獻香燈,殊有附□惡徒陳超率族痞等來寺滋擾,冒充施主□索酒食之後,反將僧等兇辱毀摟,僧等具控在案,沐恩集訊斷陳姓等□應來寺兇橫、□賞枷責諭伊等,嗣後不得再行擾寺、欺壓僧等,具結備案諒無□慮,但附□惡徒、欺壓僧人、習為慣尤、不沐仁恩、賞示嚴禁、後禍難熄,為此協懇示禁,以免惡等再來滋擾。俾僧得以清淨焚獻□□,保廟均沾,伏乞等情據此,除呈批示外合行出示,嚴禁為此。仰立山寺住持及附□紳糧諸色人等,知悉且示之後,如有陳姓痞棍附□惡徒,膽敢來廟騷擾,冒充施主估借銀錢,惡佃橫踞、霸伐樹竹、需索酒食等事,許該爾等指名扭稟送縣,以憑拘岸嚴究重懲,絕不姑息。各宜凜遵毋違特示,右諭通知。
同治三年二月初四日告示寶貼立山寺曉諭勿損。
碑四:
瑞藹慈門
乾隆癸卯春書
碑五:
徒經華、經榮、經乾 徒孫妙悅、妙初、妙參
圓寂恩師上宏下亮老和尚之塔
徒曾福、道、行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丙子歲全月中浣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