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下到中華:中國民族主義已經走向成年了嗎?

2020-12-28 有痛點

「我是個民族主義者,我反對全球主義,我支持本國人優先。」

川普一次次的高調呼喊,再一次把我們帶向民族主義這一「沒落」的潮流。

反觀近代歷史,民族主義據說是締造現代國家的核心力量,帶來了無窮的力量,西班牙、俄羅斯反對拿破崙的侵略,義大利、德國的統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塞爾維亞青年的刺殺,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報復,二戰殖民體系的崩潰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勃發,乃至現今的民族國家的國際體系,以及時不時鬧心的公投,無一不是民族主義在背後發力。

但是,在歐盟不斷擴張,全球化深度發展,各種國際組織侵蝕主權的時候,意識形態、文明衝突、宗教聯盟等各種跨民族的思想興起後,人們似乎要把這一思想丟進垃圾桶了。環境危機和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反恐裁核、多元對話和多邊會談,才是世界的主流。但是川普的回潮,英國的脫歐,蘇格蘭、加泰隆尼亞的公投,庫德人的奮鬥,再次讓我們看到了民族主義力量的暗潮。即使在東亞,中日韓之間時不時暴露出民族的衝突,西藏、新疆某些分子的問題,民族主義離我們並不遠。那麼中國民族主義的歷程是怎樣的呢?

細分起來,大概有三個階段。

一、宋以來潛在的民族主義萌芽及覆滅

唐末五代紛爭,到宋朝統一中原,但卻始終面臨西夏、遼、金、元的威脅,在長達三百多年的對峙中,宋第一次面對強大的外族政權,同化既不可能,就只能平等對待,傳統的天下、中國與四夷的觀念不再有效,新的對等的華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出現。歐陽修說「四夷不服,中國不尊」,石介有《中國論》,理學家更是倡導「尊王攘夷,維護道統」。連當時的金國人,都有「金人當死在金人的土地上」的民族意識。元朝建立之後,也開始出現了中國首批「遺民」。元朝或多或少奉行漢化,卻始終有叛逆的民族思潮,延續到明朝,到清朝,誕生了《黃書》《明夷待訪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民族主義著作,以道統來維繫中華文化的正統性。

但清朝康乾盛世,以及橫跨漢、蒙、藏、回、滿等多個民族的高超統治技藝,民族思潮讓位給了儒家文化思想,滿漢的分離,甚至四庫全書編審過程中的刪減,也沒能激發出民間的民族思潮,儒家文化再一次超越了民族對立,傳統的天下主義和朝貢體系,在清朝恢復到極致。如果說唐朝的皇帝是天可汗,那麼清朝的皇帝則是皇帝, 是大汗,也是菩薩。剃髮易服之後,雖然朝鮮日本不認同,但國人倒也形成了一種新的辮子認同。天朝上國,皇帝子民,4萬萬的中國人依然是一個堅實的群體,也使得清朝沒有像奧斯曼帝國那樣在政權變革後瓦解,而是保持了大致的版圖。

二、同盟會的民族革命號召及轉折

鴉片戰爭之後,偌大的清帝國竟然打不過外邦小國,雖然經過同治中心,卻一敗塗地於甲午戰爭,清帝國的威望下降,同時,西方思潮大量傳入,民族主義、反皇權思潮、共和思想等成為主流,被當做解藥。同時,曾經埋沒的《明夷待訪錄》等書籍再次流行,失敗被歸結為滿族,現代化首先被理解為民族解放,首先得從滿洲皇族中解放出來,才能從日本、俄國等列強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孫中山、章太炎、陳天華、秋瑾、鄒容等反滿民族思想風行於世,重新打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明朝口號,但是意思卻更加清晰,引起許多人的認同,乃至最後爆發辛亥革命,將滿清政權推翻了事。

但是辛亥革命並不僅僅由於民族主義,反而更多的是立憲共和思想,更現實的是力量的傾斜,是袁世凱集團對清王朝皇族的拋棄。民國建立之後,也並沒有將漢地18省與滿(包括東北)蒙回藏等分開,而是隨即提出五族共和,梁啓超也提出了中華民族這一傳統,試圖延續清朝領土的廣大。要知道,當時的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都因為民族主義四分五裂,領土大為壓縮。

中國的民族主義也以中華民族的新面貌出現,背後的基礎並不是現在所謂的共同的語言、種族、文化、宗教,而是共同的歷史和政治統治,唐朝以來的緊密聯繫,以及元明清以來的政治聯繫。各地都有一定程度的漢化,但是漢化最多形成一種中心意識,而不是同一意識。國民黨立刻拋下反滿,走向五族共和,就是為了維持國家的統一。

但從西方傳入的正統民族主義思潮來說,民國是一個五族共和的多民族團結的國家,而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幸運的是,這一統一至今延續下來。當然,這也就隱含著分裂的危險,激進的民族主義可能無法認同這一點,在列強的支持下,也確實發生過諸如外蒙獨立的事故,當時的新疆、西藏事實上也處於半獨立自治的狀態。

三、抗日戰爭的民族高潮及低谷

民國之後,軍閥混戰各自為政,中國仿佛回到了歷史上熟悉的分裂狀態,奇怪的是,卻沒有四分五裂,二十一條的醜聞、巴黎和會的羞辱、九一八的敗退,反而激化了中國人的民族思潮,乃至到了日本發動盧溝橋事件之後,各地軍閥反而摒棄前嫌,精誠合作,結成了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而這一狀態的根本其實就是民族主義,是以反侵略、反壓迫、反帝國主義面貌出現的被動式民族解放思潮。

而這一切團結的背後可能原因在於五四運動,以及其帶來的公共媒體的發展,交通發展帶來的聯絡,白話文的推廣,以及歷史意識的出現,再加上被壓迫民族的共同受難意識,凝聚成了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國民黨的民族意識是政治的,那麼此時的民族意識則是政治+文化的。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民族的最高調,蔣介石在國際上,也是靠民族被壓迫、受侵略,來換取英美等國的支持。

抗日戰爭勝利了,但是作為民族救星的國民黨集團在三年之後就被國人拋棄,敗退臺灣,不能不讓人唏噓不已。民族救星就這樣因為腐敗等社會正義問題而被民意拋棄?

其實從五四運動就可以就看出來,當時的國人在民族思潮後,也陷入意識形態的內鬥中,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國際主義思潮風行一時,壓抑了民族思想,傳統的文化同化論也非常有市場,日本的大東亞共榮理論,俘虜了像周作人、汪精衛這樣的民族主義領袖,可見民族思潮並不堅定,漢奸理論、賣國賊理論,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沒有感覺。冷戰開始之後,中國也能夠無私援助朝鮮、越南等東南亞及亞非拉的解放鬥爭,背後並不是出於民族主義思想,而是國際主義思想。

四、探尋一種怎樣的民族主義?

從歷史上來講,中國一直秉持著天下觀念,以文化區分彼此,道不同不相為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華民族也是多民族融合誕生的新族群。黃仁宇說,「中國人自己提倡一種神話,認為亞洲所有的民族都是黃帝的子孫,只因地域之阻隔才有了人種的區別。古典文學重「文化主義」(culturism)而輕國家主義。被稱為亞聖的孟子,曾經強調要是能使一般群眾生活有助益的話,則向外來的主子臣服,既非不擇手段,也算不得卑躬屈節。」

而從近代以來,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也必須學會把自己當作一個民族,一種文化,而不是世界中心。這種身份意識的轉換前路漫漫,從以上分析來看,常常在兩者之間反覆。時而回到民族主義,時而也有天下主義,國際主義的回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如今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中華民族正處於復興之路上,同時也在塑造全球命運共同體。就民族思潮而言,其實還比較混亂,既有傳統的朝貢的天下觀,也有馬克思主義的國際觀,也有戰狼主義的民族觀,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近幾年的南京大屠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等日期,也受到到了更隆重的紀念,無疑強化了民族思想。

當今世界全球化退潮,民族主義崛起,仿佛回到了一戰的狀態,隱含著危險,對於中國來說也充滿挑戰。如何維持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實現民族國家超越文化、宗教、語言之上的身份認同,至今可以說還沒有明確答案。

參考文獻:

葛兆光《宅茲中國》

石介《中國論》

章永樂《舊邦新造》

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

相關焦點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如本文第一作者在《民族主義:走向現代的五條道路》和《資本主義精神:民族主義和經濟發展》等書的論證,「羨恨交織」是十八世紀以來西方世界裡許多民族主義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然而,歷史上,它卻沒有成為在一神論文明以外的國家的民族主義的特點。日本和中國就是明顯的例子。基於以上對民族主義的實證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系統地解釋在當今和過去出現的眾多的民族主義現象。
  • 中國傳統文化正在被「偷走」?追溯韓國極端民族主義之源
    而實際上,韓國的此類言論又不得不追溯到它夾在大國之間的命運、受害者情結和歷史悲情主義,以及由此生發的極端民族主義情感上去。《日俄戰爭》一書作者、歷史學家和田春樹告訴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日據時期到現在,朝鮮半島的人民受到了很多層次的屈辱,與此同時也逐步形成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他認為,這些屈辱大多是日本帶來的。
  • 華語動作片,從天下無敵到「天下無敵」
    《黑客帝國》時,中華第一武指遠赴好萊塢教美國演員中國功夫;到了《葉問4》,第一功夫IP遠赴美國就為了找一個反派吧。到了內地,民族主義情懷很好用,但所謂的進步理念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中國大陸從抗戰到內戰到冷戰時代中國自己的動亂,社會進步思潮一直是激進的革命主義,自認已經非常先進。內地的政治話語不斷在強化這一點,制度優越性、先進性、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等。這種東西會潛移默化到民眾意識中。
  • 當「暹羅」改名「泰國」 ——從1939年的往事說到歷史學與民族主義 | 葛兆光
    3 民族主義向來是一柄雙刃劍。 在面臨外敵侵略和國族危機的時代,正義的民族主義常常是國族凝聚力和動員力的來源,在和平的國際秩序和合理的全球貿易時代,狹隘的民族主義(尤其是政治民族主義)往往造成人類之間的敵意。
  • 李小龍激情的「民族主義元素」如何影響著中國功夫電影?
    《精武門》可說是一種復仇性民族主義。電影中相似的一景則是李小龍到公園散步,但卻被門口的印度警衛攔下,印度警衛手指門口「狗與X人不得進入」的告示。受到侮辱的李小龍,只有再以拳腳功夫找進出公園的日本人解氣。1970年初期,是李小龍的年代。
  • 鄭也夫︱超越狹隘民族主義
    近日讀《宮崎市定中國史》。宮崎說:「將中國與西域相比較,無論如何西域都是擁有古老文明的發達國家。當然中國也有絲綢之類的特產,但這些還是更接近於初級產品。」這觀點顯然與筆者自幼年起接受的正統教育不同。從拙作可以看到,筆者已經完成了對狹隘民族主義的超越:印章、石碑、青銅冶煉,統統是自西域傳遞到中國,而那時候還沒有開通「絲綢之路」。
  • ——聖誕正義與文化民族主義|田飛龍
    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系統論述建構,執政團體在合法性及意識形態上與傳統文化進行了決定性的和解,不僅續補傳統馬列主義教義在全球化時代的理論短板,而且有重整「文化河山」共拒「文化殖民」的政治問題意識。同時,大陸新儒家日益突破海外新儒家的「心性低端」及其卑微姿態,從文化到政治的廣泛譜系上開展著「儒家重新公共化」的學理與政策儲備及行動。
  • 湯因比的預言:中國文明將照亮21世紀
    湯因比非常睿智地指出,人類歷史上長時間的和平和「世界主義」國家從來都不是出現在民主協商之中,而民主的雅典恰恰在民主內部爭端中而走向衰亡。湯因比的觀點特別值得我們在後美國時代和後西方時代深思,西方式的民主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的變遷,曾經是人類制度文明象徵的西方民主制度現在已經逐漸僵化和腐化,成為西方前進的障礙,以至於西方的一些學者已經開始意識到「後民主時代」不可避免地到來。
  • 傳承中華商脈:中國電信打造心繫天下三星W21 5G的文化考量
    近日,中國電信攜手三星電子發布年度機皇心繫天下三星W21 5G新品,定價19999元,集匠心工藝、尊貴設計、震撼科技於一身,升級雙卡雙待功能,在摺疊屏和5G時代加冕登場。從2008年第一款高端旗艦手機心繫天下W699問世至今,W系列手機已經出品了13代。
  • 湯因比預言:中國文明將引領全世界
    湯因比非常睿智地指出,人類歷史上長時間的和平和「世界主義」國家從來都不是出現在民主協商之中,而民主的雅典恰恰在民主內部爭端中而走向衰亡。  湯因比的觀點特別值得我們在後美國時代和後西方時代深思,西方式的民主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的變遷,曾經是人類制度文明象徵的西方民主制度現在已經逐漸僵化和腐化,成為西方前進的障礙,以至於西方的一些學者已經開始意識到「後民主時代」不可避免地到來。
  • BBC批《戰狼2》民族主義 吳京直懟:愛國無罪!| 英語頭條
    截止8月18日,中國1.4億人觀看了這部影片,力壓《鐵達尼號》,成為單一市場觀影人次最多的電影。然而,海外媒體的報導卻集中在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類詞語,而非正面的描述。「民族主義」: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運動。
  • 【張瑋珊】文化自信與中華復興── 認識中國、認識臺灣、認識自己
    因為「美國人」似乎象徵著一種進步、一種文明,他是自由的、人權的、民主的,到美國生活、做美國夢,幾乎像極了被上帝選上、進了天堂一樣。但為什麼說到做中國人,往往概念上會跟美國人有著截然相反的答案?難道進步、文明、自由、人權、民主是美國獨有、特有的專利嗎?1972年12月在臺大校園內發生一場民族主義論戰,筆名「北劍」者發表一篇〈中國的良心在哪裡?
  • 國潮正當時,「中華氣魄·龍行天下」海報設計大賽引熱議!
    作品用玉豬龍來詮釋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是龍的後代,中華氣魄,龍行天下,涅槃重生,中國龍。▵斯科《龍(橫平豎直中國字/頂天立地中國人)》橫豎畫做為間隙,構建粗體龍字整體。▵龐瑞《雙龍氣魄》本作品採用原子筆手繪的方式,以黑白線條的表達方法,畫面中兩條龍蜿蜒纏綿,氣勢宏大,體現出祖國的偉大,也凸顯出本次大賽主題「中華氣魄,龍行天下」。
  • 《南漢山城》反民族主義
    並且往往自己人更壞,給朝鮮的王帶路,老人連一碗粥的賞賜都沒要到,清兵來了或許還會要好一點。對生存都成問題的老百姓,談大義和民族氣節什麼的是可笑的。 2、明朝滅亡,大清坐擁紫禁城,朝鮮的使團來拜。當時漢人剛被剃了頭留了辮換了衣服,朝鮮的使團還保留著明朝的衣飾,很多人在北京城看到朝鮮使團泣不成聲,想起了先帝崇禎和大明。
  • 「中華五千年」 王者天下 一統天下的始皇傳說
    中國歷史悠久,可謂上下五千年,時至今日大部分的歷史已經淹沒於時間長河,唯有少數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事件一直流傳。接下來三期內容我都會為大家推薦講述我國歷史的動漫。我知道這類動漫相較於熱血、腐宅、魔幻等類型要較為小眾,但作為一個自認為愛自己國家的普通老百姓,還是想要拿出來推薦給大家。
  • 崇王賤霸,天下大同——從孫中山大亞洲主義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不僅是對當代人類命運的關切,更是對人類文明走向的追問。當我們恢廓的家園,成長為狹窄的地球村,如何容納現代文明的大爆發?綻放世界民族的百花園?文明道路的選擇,關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能沒有中國答案,不能沒有東方智慧。畢竟,這裡有締造文明的中心,乃萬物生發的地方。
  • 回首918:昭和小粉紅,坦克車,舊日本在民族主義狂潮中走向滅亡
    在以中國大陸為主的東亞戰場上,由於戰爭水平低下,89式坦克、97式坦克這樣,火炮主要功能是發射初速僅300米榴彈的貨色,確實是夠用的。 相同的邏輯,浸透了舊日本從外交到軍事、從戰略到戰術上的每一個層面,小至幾個坦克的型號,大到整個舊日本的國運,其實都是沿著相似的軌跡走向末路:
  • 中華文明融合外來文化從歷史走向未來(上中下篇)——智慧人生系列
    蒙古人的胡樂胡舞、胡姓胡字,在漢族中國流行了近一個世紀,以至於人們「俗化既久,恬不為怪」,甚至蒙古族、回回與漢族通婚的婚喪禮俗,也影響到漢族的家族倫理。        經歷一個世紀的蒙元統治,宋代「一道德,同風俗」的努力,似乎遭到很大的消解,異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交錯融匯,已經到了很深的程度。
  • 文化|你知道中華母親節嗎?
    你知道今天是母親節,可是你知道母親節的來歷嗎?- 西方母親節 -  西方的母親節的傳統起源於古希臘,每年1月8日這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瑞亞致敬。到古羅馬時期,這些活動的規模就變得更大,慶祝盛況往往持續達三天之久。當然,古時人們對女神的崇拜只不過是一種迷信,它同今天人們對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 什麼是民族主義?概念的理解,以及對民族主義起源的5種解釋
    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它把民族作為關注的焦點,並力求促進民族利益。民族主義有3個基本目標:民族自治、民族統一和民族認同。對民族主義起源的解釋民族主義的興起,是與人類向現代社會轉型有關的。古代沒有民族主義,甚至沒有民族觀念,到了現代社會才有。對於民族主義的出現,有5種主要的解釋。一是經濟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