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民族主義者,我反對全球主義,我支持本國人優先。」
川普一次次的高調呼喊,再一次把我們帶向民族主義這一「沒落」的潮流。
反觀近代歷史,民族主義據說是締造現代國家的核心力量,帶來了無窮的力量,西班牙、俄羅斯反對拿破崙的侵略,義大利、德國的統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塞爾維亞青年的刺殺,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報復,二戰殖民體系的崩潰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勃發,乃至現今的民族國家的國際體系,以及時不時鬧心的公投,無一不是民族主義在背後發力。
但是,在歐盟不斷擴張,全球化深度發展,各種國際組織侵蝕主權的時候,意識形態、文明衝突、宗教聯盟等各種跨民族的思想興起後,人們似乎要把這一思想丟進垃圾桶了。環境危機和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反恐裁核、多元對話和多邊會談,才是世界的主流。但是川普的回潮,英國的脫歐,蘇格蘭、加泰隆尼亞的公投,庫德人的奮鬥,再次讓我們看到了民族主義力量的暗潮。即使在東亞,中日韓之間時不時暴露出民族的衝突,西藏、新疆某些分子的問題,民族主義離我們並不遠。那麼中國民族主義的歷程是怎樣的呢?
細分起來,大概有三個階段。
一、宋以來潛在的民族主義萌芽及覆滅
唐末五代紛爭,到宋朝統一中原,但卻始終面臨西夏、遼、金、元的威脅,在長達三百多年的對峙中,宋第一次面對強大的外族政權,同化既不可能,就只能平等對待,傳統的天下、中國與四夷的觀念不再有效,新的對等的華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出現。歐陽修說「四夷不服,中國不尊」,石介有《中國論》,理學家更是倡導「尊王攘夷,維護道統」。連當時的金國人,都有「金人當死在金人的土地上」的民族意識。元朝建立之後,也開始出現了中國首批「遺民」。元朝或多或少奉行漢化,卻始終有叛逆的民族思潮,延續到明朝,到清朝,誕生了《黃書》《明夷待訪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民族主義著作,以道統來維繫中華文化的正統性。
但清朝康乾盛世,以及橫跨漢、蒙、藏、回、滿等多個民族的高超統治技藝,民族思潮讓位給了儒家文化思想,滿漢的分離,甚至四庫全書編審過程中的刪減,也沒能激發出民間的民族思潮,儒家文化再一次超越了民族對立,傳統的天下主義和朝貢體系,在清朝恢復到極致。如果說唐朝的皇帝是天可汗,那麼清朝的皇帝則是皇帝, 是大汗,也是菩薩。剃髮易服之後,雖然朝鮮日本不認同,但國人倒也形成了一種新的辮子認同。天朝上國,皇帝子民,4萬萬的中國人依然是一個堅實的群體,也使得清朝沒有像奧斯曼帝國那樣在政權變革後瓦解,而是保持了大致的版圖。
二、同盟會的民族革命號召及轉折
鴉片戰爭之後,偌大的清帝國竟然打不過外邦小國,雖然經過同治中心,卻一敗塗地於甲午戰爭,清帝國的威望下降,同時,西方思潮大量傳入,民族主義、反皇權思潮、共和思想等成為主流,被當做解藥。同時,曾經埋沒的《明夷待訪錄》等書籍再次流行,失敗被歸結為滿族,現代化首先被理解為民族解放,首先得從滿洲皇族中解放出來,才能從日本、俄國等列強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孫中山、章太炎、陳天華、秋瑾、鄒容等反滿民族思想風行於世,重新打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明朝口號,但是意思卻更加清晰,引起許多人的認同,乃至最後爆發辛亥革命,將滿清政權推翻了事。
但是辛亥革命並不僅僅由於民族主義,反而更多的是立憲共和思想,更現實的是力量的傾斜,是袁世凱集團對清王朝皇族的拋棄。民國建立之後,也並沒有將漢地18省與滿(包括東北)蒙回藏等分開,而是隨即提出五族共和,梁啓超也提出了中華民族這一傳統,試圖延續清朝領土的廣大。要知道,當時的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都因為民族主義四分五裂,領土大為壓縮。
中國的民族主義也以中華民族的新面貌出現,背後的基礎並不是現在所謂的共同的語言、種族、文化、宗教,而是共同的歷史和政治統治,唐朝以來的緊密聯繫,以及元明清以來的政治聯繫。各地都有一定程度的漢化,但是漢化最多形成一種中心意識,而不是同一意識。國民黨立刻拋下反滿,走向五族共和,就是為了維持國家的統一。
但從西方傳入的正統民族主義思潮來說,民國是一個五族共和的多民族團結的國家,而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幸運的是,這一統一至今延續下來。當然,這也就隱含著分裂的危險,激進的民族主義可能無法認同這一點,在列強的支持下,也確實發生過諸如外蒙獨立的事故,當時的新疆、西藏事實上也處於半獨立自治的狀態。
三、抗日戰爭的民族高潮及低谷
民國之後,軍閥混戰各自為政,中國仿佛回到了歷史上熟悉的分裂狀態,奇怪的是,卻沒有四分五裂,二十一條的醜聞、巴黎和會的羞辱、九一八的敗退,反而激化了中國人的民族思潮,乃至到了日本發動盧溝橋事件之後,各地軍閥反而摒棄前嫌,精誠合作,結成了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而這一狀態的根本其實就是民族主義,是以反侵略、反壓迫、反帝國主義面貌出現的被動式民族解放思潮。
而這一切團結的背後可能原因在於五四運動,以及其帶來的公共媒體的發展,交通發展帶來的聯絡,白話文的推廣,以及歷史意識的出現,再加上被壓迫民族的共同受難意識,凝聚成了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國民黨的民族意識是政治的,那麼此時的民族意識則是政治+文化的。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民族的最高調,蔣介石在國際上,也是靠民族被壓迫、受侵略,來換取英美等國的支持。
抗日戰爭勝利了,但是作為民族救星的國民黨集團在三年之後就被國人拋棄,敗退臺灣,不能不讓人唏噓不已。民族救星就這樣因為腐敗等社會正義問題而被民意拋棄?
其實從五四運動就可以就看出來,當時的國人在民族思潮後,也陷入意識形態的內鬥中,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國際主義思潮風行一時,壓抑了民族思想,傳統的文化同化論也非常有市場,日本的大東亞共榮理論,俘虜了像周作人、汪精衛這樣的民族主義領袖,可見民族思潮並不堅定,漢奸理論、賣國賊理論,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沒有感覺。冷戰開始之後,中國也能夠無私援助朝鮮、越南等東南亞及亞非拉的解放鬥爭,背後並不是出於民族主義思想,而是國際主義思想。
四、探尋一種怎樣的民族主義?
從歷史上來講,中國一直秉持著天下觀念,以文化區分彼此,道不同不相為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華民族也是多民族融合誕生的新族群。黃仁宇說,「中國人自己提倡一種神話,認為亞洲所有的民族都是黃帝的子孫,只因地域之阻隔才有了人種的區別。古典文學重「文化主義」(culturism)而輕國家主義。被稱為亞聖的孟子,曾經強調要是能使一般群眾生活有助益的話,則向外來的主子臣服,既非不擇手段,也算不得卑躬屈節。」
而從近代以來,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也必須學會把自己當作一個民族,一種文化,而不是世界中心。這種身份意識的轉換前路漫漫,從以上分析來看,常常在兩者之間反覆。時而回到民族主義,時而也有天下主義,國際主義的回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如今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中華民族正處於復興之路上,同時也在塑造全球命運共同體。就民族思潮而言,其實還比較混亂,既有傳統的朝貢的天下觀,也有馬克思主義的國際觀,也有戰狼主義的民族觀,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近幾年的南京大屠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等日期,也受到到了更隆重的紀念,無疑強化了民族思想。
當今世界全球化退潮,民族主義崛起,仿佛回到了一戰的狀態,隱含著危險,對於中國來說也充滿挑戰。如何維持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實現民族國家超越文化、宗教、語言之上的身份認同,至今可以說還沒有明確答案。
參考文獻:
葛兆光《宅茲中國》
石介《中國論》
章永樂《舊邦新造》
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