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悲劇人物,賈寶玉和哈姆雷特在性格上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2021-01-07 我想做一個像樣的人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一位天才的哲學家。他一生著述極豐,以知識的廣博著稱,以擅長「駕馭」學問聞名,被馬克思稱為「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則稱其為古希臘「哲學家中博學的人」,他的《詩學》開啟了西方悲劇理論的先河。賈寶玉和哈姆雷特這兩個中西方不同時代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悲劇人物,雖個性迥異,但在曹雪芹和莎士比亞的妙筆下,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藝術形象。本文以亞里斯多德的性格悲劇理論,比較分析賈寶玉和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徵,探究悲劇命運之緣。

一、賈寶玉與哈姆雷特性格悲劇之「瘋癲」

《紅樓夢》(又稱《石頭記》《金玉緣》)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首,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巨著。作者以核心人物賈寶玉的悲劇命運為視角,描寫封建社會的一個大家族由盛轉衰的悲劇過程。《紅樓夢》被認為是中國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和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巔峰之作,小說中「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者」賈寶玉成為後人爭相研究的悲劇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具代表性的作品,1601-1608年是他創作的成熟時期,也被稱為「悲劇時期」,莎翁的戲劇代表著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藝術的輝煌成就,其作品被公認為「受歡迎的聖經」,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人物成為世人耳熟能詳、無可複製的悲劇形象。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亞把貌似平常的丹麥神話故事釀成一出無與倫比的人類精神悲劇,賦予哈姆雷特「橡樹栽在花瓶裡」的鮮明生動的悲劇藝術形象。

「瘋」是賈寶玉和哈姆雷特的同質特點:賈寶玉「頭上戴著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又有一根五色絲絛,繫著一塊美玉」,但在世人眼中他往往「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哈姆雷特則在「tobeornottobe」的問題前裝瘋賣傻,復仇之路上內心充盈著對人生意義的疑惑與苦悶。

賈寶玉出生於中國封建制度頹廢飄搖之際,賈府經歷過「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的鼎盛繁華,承載著「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輝煌讚譽,在寶玉成長時,「榮寧兩門,也都蕭疏了,不比先時的光景」,儘管如此,賈寶玉在賈府罹難淪落骨肉分離之前,一直保持著不諳世事的「孩童」形象,流連在大觀園裡姐妹們的裙衩粉黛之中,疏於達官貴人間的往來,「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子,男兒們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

當賈府難挽家道衰落的末世之勢時,寶玉作為嫡系子孫成了振興賈府的希望,背負起生命無法承受的重任。但寶玉離經叛道、厭讀四書、鄙視科舉、追求愛情、嚮往自由,其父賈政怒其不爭:「明日釀到他弒君殺父。」其母王夫人向黛玉介紹他時也說:「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裡的混世魔王。」賈寶玉被叱為蠢物,笑為痴傻,在世人眼中,他不忠不孝、又瘋又癲,實則是自身崇尚「天地鍾靈毓秀之德」。

如果說賈寶玉是封建禮教下的「真瘋」,那麼哈姆雷特「裝瘋」,則是在父王神秘暴死、叔父弒君篡位、母親匆忙改嫁、亡父顯靈現身時被迫尋求的自我保護。在危機四伏、邪惡黑暗的環境下,哈姆雷特內心充滿了矛盾,只有用「裝瘋」斡旋在複雜的宮廷鬥爭中,完成保護自己、剷除奸王、替父復仇的神聖使命,即使在心愛的奧菲利婭面前,他也只能忍受著孤獨而活在瘋癲的面具下,他面容憔悴,身體瘦削,一襲黑衣,襯衫領口敞開,頭髮「烏黑」「散亂」地貼在前額。

哈姆雷特意識到「丹麥是一所監獄」,意識到「時代整個兒脫節了」,而父親的復仇命令,自然升華為「重整乾坤」的重大歷史使命],「復仇」註定了哈姆雷特通向毀滅的人生悲劇,「裝瘋」詮釋了哈姆雷特難救贖的性格悲劇。面對賈寶玉和哈姆雷特的人生困境,曹雪芹和莎士比亞殊途同歸地讓他們進入「瘋癲」狀,終突破了敬畏命運的界限,分別在出家循隱、復仇自殺的極悲之中感悟性格悲劇的悽涼與至美。

二、賈寶玉和哈姆雷特性格悲劇之「軟弱」

賈寶玉和哈姆雷特都出身顯赫,或許也可稱為當世的「獨醒者」,但他們的反叛行動卻都不那麼乾脆徹底,顯現了他們軟弱的性格特點,不可避免地陷入無法逃離也無法融合的、或皈依或死亡的悲劇結局。賈寶玉「銜玉而生」,是「姐妹堆裡廝混出來」的孩子,從小錦衣玉食,上有老祖宗寵愛,下有丫環伺候,無論相貌還是性格都多了些陰柔之美,少了陽剛之氣。

儘管他並不認同和牴觸封建士人的志趣,但他的反叛不自覺也不堅定,僅僅停留在萌芽階段。他厭煩充徹在榮國府中的世俗與醜惡,卻又留戀大觀園帶來的快樂和逃避。他雖有求真扶善的純潔天性,卻疏離和漠視下層人民的疾苦,無法真正融入他們的生活。「這種對社會中兩大對立階級的雙重遊離,使他的形象不完滿卻真實,充滿了令人惋惜的悲劇色彩。」

悲劇主人公自身性格缺陷是造成悲劇的主要原因,也是他們致命的弱點。哈姆雷特雖貴為丹麥王子,但骨子裡滲透著顧影自憐的軟弱。他在著名學府受過人文主義教育,滿著美好的人生理想,當他學成歸來卻不得不接受一系列驚駭巨變:父親莫名暴死,母親喬特魯德急於嫁給叔父克勞狄斯,昔日朋友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不再親密無間,心愛的姑娘奧菲利婭似乎貌合神離等等。

在悲慟孤獨中,當聽到亡父之靈的傾訴時,當發現叔父弒兄、篡位、霸嫂的真相時,他雖有匡扶正義的雄心,但軟弱的性格讓他總是思考、尋找報仇的內在邏輯,屢次錯過了動手的好時機。他無法當機立斷地肩負起復仇大任,也成為他不能掙脫痛苦的階級束縛[8]。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他軟弱的性格導致了自己的毀滅,直至生命的後一刻,哈姆雷特才拼盡後的氣力將毒劍刺中克勞狄斯,完成了復仇使命。

三、賈寶玉和哈姆雷特性格悲劇之「猶豫」

「在賈寶玉和哈姆雷特的人生之途中,都有一個洋溢著愛情光輝而又悽惶無助的女性形象,在令人心悸中走向毀滅,這無疑更加深了兩位男主人公生活的悲劇意蘊。」在追求愛情的問題上,賈寶玉和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劇也表現出驚人的相似——猶豫不決。林黛玉是《紅樓夢》頗具病但獨有魅力的藝術形象,散發著深蘊在內心的性靈光輝。賈寶玉雖自小廝混在眾多姊妹之中,卻獨愛寄人籬下的黛玉,即使在失玉變得呆傻時,他「但只聽見娶了黛玉為妻,真乃是從古至今天上人間第一件暢心滿意的事了,那身子頓覺健旺起來」。

黛玉雖因家道中落,寄居在紙醉金迷的富貴人家,卻輕怠功名利祿並嗤之以鼻,這恰好與寶玉心靈相通成為知音。她愛寶玉,不惜拖著體弱多病的軀體,在鬱鬱寡歡的生活中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寶玉身上。她似乎看到封建家族對寶黛之戀的不屑與壓制,看到封建聯姻對寶黛結合的不容與排斥,只能以自己柔弱之軀、泣血之聲喚起寶玉的堅定和反抗。

寶玉始終對以父親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愛恨交織,既充滿依賴與畏懼,又不斷猶豫與彷徨,終還是辜負了黛玉至情至愛,黛玉因絕望而死,寶玉失去了唯一的粉黛知己,終皈依佛門而遠離塵世。

哈姆雷特同樣忠誠愛情,他曾向奧菲利婭表白:「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陽會轉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謊言,可是我的愛永沒有改變。」他深愛奧菲利婭,讚美她「像冰一樣堅貞,像雪一樣純潔」,奧菲利婭也深愛著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劇表現出的猶豫不決,他清楚明了自己報仇的責任,但「他所猶豫的不是應該做什麼,而是應該怎樣去做」,他的猶豫不決反映出其與生俱來的軟弱與彷徨。復仇如此,對奧菲利婭的愛也是如此。哈姆雷特在第一幕就說到:「世界是汙濁的瘴氣的集合,是長滿惡毒莠草的荒園,世界就是一座大監獄,而丹麥就是其中壞的一間。」

突如其來的變故更凸顯出他靈魂深處的軟弱、猶豫等性格特質。哈姆雷特似乎看透到人性的汙濁和人在本體意義上的墮落,在情慾逼近時,奧菲莉婭也會「讓貞操像蠟燭一樣融化」,他的不斷猶豫終釀成了奧菲利婭發瘋落水溺亡的悲劇。性格悲劇的特點是以人的個性力量為主體,突出表現個人情慾衝突,並將悲劇的原因深化為悲劇主人公自身性格內部的矛盾。性格內部包含著軟弱、缺陷甚至惡的因素,正是性格中的這些弱點引起錯誤行動,導致悲劇。布萊德也曾說,「當悲劇發展到它的結局是……這些行為的主要來源就是性格」。

五、結語

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曹雪芹一生高傲放達、蔑視流俗、厭惡禮教。這樣一個「叛逆」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得到世俗的理解的,他把自己的人生悲劇中悲慘境遇以及對世俗的鞭撻、嘲諷和譴責都傾注在《紅樓夢》上,「能解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當真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在西方文學史上,莎士比亞的悲劇充分體現了性格悲劇而導致主人公悲慘結局。布拉德雷認為莎士比亞悲劇的大特點就是「其悲劇中的矛盾衝突並非發生在悲劇主人公和他人之間,也非互為對立的集團之間,而發生於分裂的主人公內在」。莎士比亞悲劇所體現的是「人的弱點與勇氣,愚蠢與卓越,脆弱和力量之間永恆的矛盾」,強調了「在悲劇主人公身上崇高與卑鄙的並存」。

莎翁的悲劇被公認為性格悲劇的代表,西方理論界甚至將「莎士比亞悲劇」作為性格悲劇的代名詞。「潔來還潔去」,賈寶玉和哈姆雷特承載著曹雪芹和莎士比亞兩位中西文學巨匠剖析人性的使命,以亞里斯多德《詩學》的性格悲劇理論比較賈寶玉和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徵,可以發現他們均因無法超越自身的瘋癲、軟弱和猶豫等性格悲劇,終也無法逃脫悲劇命運。

相關焦點

  • 《哈姆雷特》的解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莎士比亞的成功之處
    縱觀全球的文學史與世界戲劇史,莎士比亞戲劇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動的,其代表作品《哈姆雷特》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堪稱經典的悲劇人物哈姆雷特。本文所提及的好萊塢大片《超人:鋼鐵之軀》中的超人同樣也是極具「哈姆雷特式」的人物色彩。由此,本文針對哈姆雷特的復仇之路和《超人:鋼鐵之軀》中超人的英雄之路中體現的「自我意識」進行分析探究,並挖掘自我意識在文本和電影中的雙重心理映射。
  • 哈姆雷特的悲劇:從二元對立的文化心理結構到時代的悲劇文化性格
    莎士比亞創作《哈姆雷特》時,英國正處於伊莉莎白時代,這個時代正邁出中世紀的千年黑暗時期,人文主義之光開始投射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此時,一方面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將其思想意識上升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他們無法無天地創造一切,不能容忍自己的自由受到任何約束,生命和理想都充滿了無限的張力。
  • 賈寶玉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賈寶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為榮國府嫡派子孫,他出身不凡,又聰明靈秀,是賈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繼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卻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 淺論賈寶玉的文化性格
    由於人物角色性格的複雜性,對於賈寶玉的文化性格定位不能一概而論,筆者認為,應將賈寶玉的言行舉止特徵與中國哲學思想相比照,得出一個多元化的文化性格定位。《紅樓夢》第三回中《西江月》二詞對寶玉的評價極為恰當, 內有詞曰:「潦倒不通世務, 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 那管世人誹謗!」
  • 淺談紅樓:論賈寶玉叛逆性格,與李贄「童心說」的思想淵源
    引言:《紅樓夢》中賈寶玉這個人物形象一直受到廣泛的爭議,而爭議的焦點問題便是賈寶玉的叛逆思維,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人也無法理解賈寶玉不以世俗為要,並貶低認真讀書考取功名的人為「祿蠹」,這種思維嚴重脫離了人的社會屬性,實際上是對長期以來在思想方面佔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的挑戰,而賈寶玉的這種叛逆思想並非曹雪芹獨創,細究歷史淵源,賈寶玉和明代著名思想家、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李贄有著諸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 《哈姆雷特》:從三個方面解讀造成奧菲利亞愛情悲劇的主要因素
    但作為悲劇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如果缺少了愛情這一重要的悲劇元素,它的悲劇效果必將大打折扣,而哈姆雷特作為劇中當仁不讓的男主角,他人物性格的豐滿程度也定會大大削弱。與哈姆雷特的愛情本來可以使他們倆成為一對幸福的夫妻,然而,奧菲利婭不但沒有能夠和哈姆雷特結為夫婦反而很快就在殘酷的宮廷鬥爭中成為一個無辜的犧牲品。悲劇人物一般都具有某種內在的悲劇性的性格,奧菲利婭也不能例外。在封建、閉塞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奧菲利婭極為單純和善良,也正是由於她的單純而滋生出了她順從、懦弱、沒有主見的悲劇性格特性。
  • 賈雨村與賈寶玉
    如此看來,賈雨村與賈寶玉也可作為「捉對」人物,同樣存在可比性,不妨把他們放在一起討論,或許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其實,之前將這兩個人物撮合在一起來討論的文章也不少,現筆者不如老調重彈,再寫一篇覆甌之文,以請益於大家。 賈雨村與賈寶玉同是「末世」之人,然而,兩者的身世、思想及追求的目標不同,由此折射出的人物意義也不同。
  • 第五人格:已有麥克白和哈姆雷特,這是要湊齊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隨著求生者入殮師卡爾的演繹之星紫皮「哈姆雷特」海報的公布,細心的玩家們赫然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官方似乎打算湊齊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到底是怎麼回事?「哈姆雷特」,同樣是出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人物,這也引發玩家們的好奇心,莫非官方有意湊齊他們?
  • 哈姆雷特——一個丑角的鏡中之死(一)
    猶豫不決的性格特徵在無盡往復的鏡像中鋪展開來,卻一任自我的真實淹沒於虛無。鏡像無處不在。哈姆雷特在母后、莪菲麗亞以及所有正常人那裡都會看到「塗脂抹粉」的偽裝,甚至在父王鬼魂和弄臣骷髏面前他也會看到自己的形象。一方面是拒絕,一方面是認同。他幾乎無力擺脫、更無力抨擊這些虛假的幻象——因為鏡像是唯一能使生活進行下去的視界。鏡像已成為生活本身。
  • 浪漫詩人賈寶玉和現實詩人林黛玉—紅樓悲劇)(四)
    她對於環境經常有一種逼仄感,自尊和孤傲的反射不特不能減輕而適足以加重這種感覺。因此她鎮日被悲悽的情思所折磨。當這種情思達到一定的飽和度,而又恰好有興會勃發起她的藝術靈感時,她就做出了撼人肺腑的悲苦的詩,這時候一個詩人的耀限的光華就從她身上放射出來。賈寶玉對這位孤傲的姑娘的愛,是超越對異性形質的傾向心的高級情受,他最傾慕的是黛玉的「靈竅」和「才思之情」(見《續南華經》)。
  • 《哈姆雷特》:這齣悲劇既複雜又簡單 卻沒人能說透它的秘密
    沒能在舞臺上或銀幕上執導 《哈姆雷特》,是塔可夫斯基的一樁憾事,他放不下這個劇本,寫道:「這齣悲劇既複雜又簡單,關於它的著作汗牛充棟,但無人說透它的秘密。唯一明白的,是它的存在,有了它,我能看清一切。」    就像塔可夫斯基寫的,《哈姆雷特》 是最簡單也最複雜的戲,那句「一千個人眼裡的哈姆雷特」真正的含義在於,不同的創作者或讀者在這部戲劇裡看到截然不同的東西。
  • 「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電影版,你看過嗎?
    《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威廉·莎士比亞肖像《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 賈寶玉寧死不碰薛寶釵?她褪下麝香串時,賈寶玉的想法已暗示一切
    薛寶釵名中帶寶,林黛玉名裡有玉,這一寶一玉,實則暗示了兩人身份的特殊之處。不過,正如前文所講,林黛玉終究還是輸給了現實,生前未能與賈寶玉共結連理,死後賈寶玉迎娶了後來居上的薛寶釵。薛寶釵嫁給賈寶玉,雖然風光無限,卻終究未能逃脫悲劇二字。熟悉《紅樓夢》的朋友都知道,這部被視為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的偉大名著,頗與「斷臂的維納斯」相似,後幾十回本已亡佚,傳世版本中僅有前八十回能確定出自曹雪芹之筆。
  • 87版《紅樓夢》演員人生軌跡,和劇中人物驚人相似
    而陳曉旭性格不知道是入戲太深了還是其他原因,現實生活中的林妹妹雖然進入商界且掙了大錢,卻始終是鬱鬱寡歡很少言笑,最後皈依佛門,……,和劇中人物真是如出一轍。「面如銀盤,眼若流珠」,她溫文爾雅的氣質和一身富貴姿態,必然成為了大觀園裡的最有氣質的存在。
  • 林黛玉性格的悲劇
    而對這樣的一種悲劇,小說又做了一種更深層面的了解,就是她的性格的特徵。這種性格特徵包括外在的因為疾病造成的性格特徵和她內在的心裡上的壓抑。從外在的角度來看,小說專門描寫了林黛玉的那種病態,那種與生俱來的那種疾病,是一種不治之症。她和薛寶釵不一樣,薛寶釵也天生地有一種病,但這種病是一種富貴病,她吃的是養生的藥。所以薛寶釵外表上長得非常健康,而林黛玉不一樣。
  • 2020柏林戲劇節 - 哈姆雷特
    柏林戲劇節轉到線上如期舉行,然而放出的戲竟然只有德語字幕??沒關係,作者已為大家翻譯好,關注公眾號TheatreManiac並回復 「tthamlet」 就能獲得英語和中文的外掛字幕和開源字幕軟體,在線上看柏林戲劇節也能享受在幾百塊看NTLive一樣的中文字幕待遇!
  • 蓮為玉隱——甄英蓮與賈寶玉之間的隱射關係
    甄英蓮被稱為「有命無運,累計爹娘之物」, 在《紅樓夢》中只有「頑石」被稱為「蠢物」,而頑石幻化成通靈寶玉,實質上是《紅樓夢》主人公賈寶玉的一種物格形式,記錄並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著賈寶玉的思想行為。甄英蓮是《紅樓夢》中唯一一個用「物「來稱呼的女子。細想之下,由頑石幻化的通靈寶玉不正是「有命無運,累計爹娘之物」嗎?
  • 哈姆雷特——一個丑角的鏡中之死(二)
    真理的終極所在(「end」)和真理的實現意向(「purpose」)之間仍然存在距離、留有間隙。鏡像摹仿對於反映生活真實而言是手段,就其作為戲劇真實而言則可能是終極存在本身。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潛詞用句中表面上的重複,正是其深刻之處:這也為我們下面關於再現與呈現、理論與實踐、語言與表演、鏡像與真相的研究敞開了方便之門。摹仿必定與真理或真實相關。
  • 《源氏物語》和《紅樓夢》:兩段不同倫理之戀,封建時代的罪與過
    雖然時間上有近兩個世紀的跨度但是其背景卻都是在描寫封建社會的貴族生活,分別以源氏公子和賈寶玉為主要人物,不僅如此,書中的人物也具有相似性,像是《紅樓夢》中封建女子的代表薛寶釵和《源氏物語》中的紫姬,源氏公子和賈寶玉,還有夕顏和林黛玉等等。
  • 說說電影《哈姆雷特》的正確打開方式
    1948年勞倫斯·奧利弗執導並主演的的電影《王子復仇記》,改編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哈姆雷特》,同時獲得了第21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和第9屆威尼斯影展國際電影大獎(Grand International Award)。一般說來,側重產業意義的奧斯卡獎與凸顯藝術成就的歐洲影展,代表著兩個不同維度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