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間,快手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IPO招股書。作為國內短視頻行業的頭部企業,快手的上市除了標誌著有可能搶得「短視頻第一股」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其公布的招股書,看到了目前行業的現狀、變化和未來。
在快手正式提交IPO申請之前,就已經有消息稱字節跳動正考慮推動抖音業務單獨在中國香港地區上市,作為短視頻行業中的佔據絕對頭部地位的兩個「冤家」,似乎要將競爭態勢延伸到IPO的「站場」上了。
搶先成為「短視頻第一股」對於企業競爭層面的確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對於旁觀者而言,通過提交IPO申請,了解到公開的招股書才是更加有料的環節。
根據快手的招股書顯示,快手2020年上半年實現收入253億元,同比增長48%。快手電商業務上半年交易總額(GMV)達到1096億元人民幣。平均日活躍用戶(僅應用)2.58億人,平均月活躍用戶(僅應用)4.85億人。IPO前,騰訊持股21.567%,快手創始人宿華持股12.648%,宿華在內管理層合計持股達25.093%。從如此靚麗的招股書數字來看,快手無疑是當今國內網際網路領域的另一大巨頭,也讓外界對比快手體量更大的抖音更為期待。
但是在初步了解到兩大短視頻巨頭的「分量」的同時,不能忽略的是在快手招股書中透露的另一個信息:雖然目前直播業務還是快手的收入核心,但從2017至2019年,直播所得收入佔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5.3%、91.7%、80.4%,今年上半年為68.5%,去年上半年為86.9%。
從外界看來,直播理所當然應該是快手的主營業務,但是從數據來看,其實直播收入的佔比正在不斷的降低,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已經從2017年的超過九成,下降為不到七成。
直播的收入佔比減少,對於快手甚至行業而言,又意味著什麼呢?直播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在快手的招股書中,其風險因素部分就表示,直播賺取的收入是公司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而該收入非常倚賴直播付費用戶數目及直播付費用戶平均收入。如果無法持續擴大或維持直播付費用戶群及無法增加直播付費用戶平均收入,公司收入未必一如預期增長,繼而可能對業務經營及財務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換言之,直播的收入依賴的是付費用戶數,而這部分用戶顯然是要在總體用戶基礎上才能夠得到的。反觀招股書內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個月,快手的中國應用程式及小程序平均日活躍用戶及平均月活躍用戶分別為3.02億及7.76億。對標阿里巴巴最最新季報公布的中國零售市場年度活躍消費者7.57億和微信的超11億用戶來看,快手在用戶數的維度上,基本已經很難再有高速的增量了。
但是需要認清的是,無論是快手還是抖音,其直播收入佔比的降低,並不代表企業的發展就會放緩。相反的,直播市場增量空間的「天花板」,正是促進短視頻平臺開拓更多業務場景的主要動力。
對於快手而言,從招股書中就可以看出,快手近年來不斷加強的商業變現能力中,電商直播就成為其重要的抓手。招股書顯示,快手2018年8月推出電商業務,通過快手平臺促成的電商交易總額由2018年的9660萬元增至2019年的5.96億元,今年上半年為1096億元。招股書披露,2020年前6個月,快手用戶的平均月復購率超60%。不過快手電商所在板塊收入收入佔比較小。快手的其他服務收入包括電商、網路遊戲及其他增值服務。2017年至2019年,其他服務收入佔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0.1%、0.6%,今年上半年為3.2%,收入僅為8.1億。與過千億的成交額相比,給快手帶來的收益卻並不高,這裡面主要的因素是大部分的直播帶貨都主要集中在主播的直播間裡,而並非快手平臺自身的電商成交。
這種對平臺而言「叫好不叫座」的現狀,顯然是需要補齊的短板,在今年5月,快手就與京東零售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短視頻直播電商新生態。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快手還是抖音,都需要從直播帶貨的「風口」中「多分一杯羹」,才能夠讓行業看到更多的希望。
【記者】葉丹
【作者】 葉丹
南方產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