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題字:
劉繼銳,山東廣播電視臺資深導演,山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曲阜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商河廣播電視臺高級顧問。影視理論學者,品牌策劃與推廣專家。編著圖書30餘部,其中,影視理論專著2部。發表論文40餘篇,涉及電視節目創作、品牌創意策劃、文化產業管理等多個領域。創作電視作品近千部,其中,20餘部作品獲國家級、省級獎項。近年來,應中共中央組織部電教中心、國家教育部新聞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影視傳媒網等多家單位邀請,赴全國各地講學,在電視節目創新創優與優秀傳統文化領域孜孜以求、躬耕不輟。
今日薦聽:
《經典有聲》收聽下載地址:
1、喜馬拉雅FM
http://www.ximalaya.com/74576002/album/6828720
2、蜻蜓FM
http://neo.qingting.fm/channels/208168
簡介:
《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序卦傳
有天地,
然後萬物生焉。
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
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
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
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
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養也,
故受之以《需》。
《需》者,飲食之道也。
飲食必有訟,
故受之以《訟》。
訟必有眾起,
故受之以《師》。
《師》者,眾也。
眾必有所比,
故受之以《比》。
《比》者,比也。
比必有所畜,
故受之以《小畜》。
物畜然後有禮,
故受之以《履》。
履而泰然後安,
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終通,
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終否,
故受之以《同人》。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
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
故受之以《謙》。
有大而能謙必豫,
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隨,
故受之以《隨》。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
故受之以《蠱》。
《蠱》者,事也。
有事而後可大,
故受之以《臨》。
《臨》者,大也。
物大然後可觀,
故受之以《觀》。
可觀而後有所合,
故受之以《噬嗑》。
嗑者,合也。
物不可苟合而已,
故受之以《賁》。
《賁》者,飾也。
致飾然後亨則盡矣,
故受之以《剝》。
《剝》者,剝也。
物不可以終盡,
剝,窮上反下,
故受之以《復》。
復則不妄矣,
故受之以《無妄》。
有無妄然後可畜,
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後可養,
故受之以《頤》。
《頤》者,養也。
不養則不可動,
故受之以《大過》。
物不可以終過,
故受之以《坎》。
《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麗,
故受之以《離》。
《離》者,麗也。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有君臣,然後有上下;
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故受之以《恆》。
《恆》者,久也。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
故受之以《遁》。
《遁》者,退也。
物不可以終遁,
故受之以《大壯》。
物不可以終壯,
故受之以《晉》。
《晉》者,進也。
晉必有所傷,
故受之以《明夷》。
夷者,傷也。
傷於外者必反其家,
故受之以《家人》。
家道窮必乖,
故受之以《睽》。
《睽》者,乖也。
乖必有難,
故受之以《蹇》。
《蹇》者,難也。
物不可以終難,
故受之以《解》。
《解》者,緩也。
緩必有所失,
故受之以《損》。
損而不已必益,
故受之以《益》。
益而不已必決,
故受之以《夬》。
《夬》者,決也。
決必有所遇,
故受之以《姤》。
《姤》者,遇也。
物相遇而後聚,
故受之以《萃》。
《萃》者,聚也。
聚而上者謂之升,
故受之以《升》。
升而不已必困,
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者必反下,
故受之以《井》。
井道不可不革,
故受之以《革》。
革物者莫若鼎,
故受之以《鼎》。
主器者莫若長子,
故受之以《震》。
《震》者,動也。
物不可以終動,止之,
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
物不可以終止,
故受之以《漸》。
《漸》者,進也。
進必有所歸,
故受之以《歸妹》。
得其所歸者必大,
故受之以《豐》。
《豐》者,大也。
窮大者必失其所居,
故受之以《旅》。
旅而無所容,
故受之以《巽》。
《巽》者,入也。
入而後說之,
故受之以《兌》。
《兌》者,說也。
說而後散之,
故受之以《渙》。
《渙》者,離也。
物不可以終離,
故受之以《節》。
節而信之,
故受之以《中孚》。
有信者必行之,
故受之以《小過》。
有過物者必濟,
故受之以《既濟》。
物不可窮也,
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聲明:
以上聲音為原創,歡迎免費分享。
以上文字轉載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誦讀中華經典,啟迪幸福人生!
商河正能量(微信號:shdstgydjt),致力於打造商河最受歡迎的正能量傳播平臺,歡迎並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