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個月,今年的考研就開始了。人們說,炎炎夏日是「烤驗」高三學生的,而冽冽寒風是讓「考研族」更「清醒」的。為了取得好成績、為了不負青春、為了更好的前途……在這個冬天,無數年輕人在凌晨四五點就「狠心」離開溫暖的被窩,到圖書館門前排隊;夜幕降臨後的校園,路燈下還有學生在背書,因為這裡不會影響別人;地下車庫裡有備戰考研的身影;晚上10點,食堂裡還有學生在做題……這些天各種校園裡迎考的畫面被人們看到,拍到。努力是最好的風景,青春就應該受點苦,今天的小柔拆書給奮鬥的青春鼓勁兒。
小柔分析:
提起青春,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那麼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或許它關乎著美好的校園時光、或許它承載著美妙的愛情、或許它見證著深厚的友誼、或許它陪伴你每一次成長……
文學大師喬治·桑曾說過:「少年從不會抱怨自己如花似錦的青春,美麗的年華對他們來說是珍貴的,哪怕它帶著各式各樣的風暴。」是的,那一段光陰無論是什麼樣子,都是人生中最為難忘的一段記憶。
在眾多關於青春的關鍵詞中,「殘酷」似乎是一個繞不開的詞語,塞林格的代表作《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這樣一部被無數人奉為經典的青春殘酷物語。
小柔開拆:
在這本書裡,塞林格刻畫了一個慵懶的少年霍爾頓,在青春的掩護下,他用頹廢代替勇氣、懶惰代替反抗,甚至連他的空虛,都成為了一種少年的性感。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閱讀《麥田裡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青少年從書中獲得了無盡的同感,一些學校兄弟會甚至將閱讀這本書作為入門通行證。
這本書是成長指南,是理解和關懷的鑰匙。霍爾頓這個對周圍虛偽的環境深惡痛絕的少年,竟然被千萬讀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
但也許《麥田裡的守望者》並不僅僅是一部青春小說。它是關於一個人在看透人生註定失敗後如何說服自己去耐心地完成這個失敗的小說。
霍爾頓還不明白自己想成為麥田裡的守望者到底是為了什麼,他的夢想是天性使然。他想要守護的,是源自內心的那份本性,是一份忠於赤誠的善良。
你一定得認識到自己想往哪個方向發展,然後一定要對準那個方向出發,要馬上。你再也浪費不起多一秒的時間了,你浪費不起。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恭地活下去。
這幫聰明人就是這樣,如果不是他們自己在發號施令,就不高興跟你進行一場有意思的談話。
霍爾頓和很多「垮掉的一代」一樣,幹盡一切離經叛道之事,親手將自己的青春塗抹得血跡斑斑,在自虐中尋找自尊。從他的故事中獲得共鳴的孩子,或多或少也經歷過迷惘和陣痛的青春期。青春對於他們來說,是那沸騰的荷爾蒙、那隱藏的黑暗和乖戾,還有那些吵鬧刺激的音樂。
價值觀還未完全成形的16歲少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幻想守住社會法則之外的純潔世界,夢想著成為麥田守望者來保護每一個孩子免受成人世界的侵害。
雖然這本書描述的是二戰後美國青年的迷思,但這種迷惘和彷徨對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青年都適用。
「大家好像都在這個小說裡面看到了一個年輕的自己,看到一個青少年時期的自己或者自己覺得應該是如此的一個青少年時期。」 天真美好的本性會向時間和現實做出妥協,複雜的社會會磨平一個人原本的稜角,無論這稜角是鋒芒的還是柔軟的,最終都會趨於圓滑。
在這樣的世界中,也許我們並不能憑藉一己之力驅散整個社會的迷霧,但我們可以守護住自己的本心,讓自己在迷茫中握準方向,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拉回瀕臨懸崖的人們,在那片金燦燦的浮華裡守望住自己源於本心的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