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莊鎮歷史悠久,古風蔚然,古韻猶存。在眾多的特色村莊中,澹臺墓村是以先賢墓地命名。千年的風風雨雨,無數個春夏秋冬,無數個日光流年,這個村巍然屹立著,傳承著先賢的俠義道骨,布道著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脈絡。
在盛夏的一天,我有幸走進那片神奇的土地,做一次精神的遊歷和靈魂的洗禮。據村裡老人講,澹臺滅明墓是一個高十餘米的土堆,墓前有石碑,墓和石碑均毀於「文革」中。「文革」毫無疑問是一次精神和文明的洗禮,先賢的墓地被摧毀,只剩下一個只供心靈祭奠的孤獨的名諱。可現在的澹臺墓更是經歷了一次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洗禮。為了採煤,整個村莊已經搬遷。不遠處的現代化礦井正在剛武勇猛地從幾百米地下提升煤炭,近處的原澹臺墓村已是在水中消失著容顏。一片汪洋,裸露著的屋頂和幾株電線桿還在苟延殘喘,一片葦蕩風華正茂。曾經的豐田沃野,已是水中藻類的樂園。曾經的院落房舍,已是水下的宮殿。先賢的墓地,已是魚鱉蝦蟹的戲場……
挖墳掘墓的親歷者秦廣元老人,已經古稀年紀。滿頭銀髮的老人仙風道骨,精神矍鑠,高談闊論,說話坦誠,笑聲朗朗,對村莊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老人18歲從赤腳醫生開始行醫近50年,對澹臺墓村的溝溝坎坎瞭然於胸,對澹臺墓村的前前後後瞭然於胸。據秦廣元老人講述,澹臺墓地原有五六畝地,遍植松柏,有的松柏屬於經年古木,有的三人合抱之粗。墓地四季常青,特別是夏季濃蔭匝地,陰森森,霧涔涔,風聲陣陣如濤,雲霧繚繞如夢幻,樹影幢幢如幽靈,常有青衣人出沒,整個墓地充滿神秘和靜謐,當地人講就是有些「緊」。神奇的是,祭奠之日,頭天燒香,第二天就有石桌石凳出現,雲山霧罩,你盡可享用,或小憩或假寐,但是不能有佔有之意,如果你想搬走據為己有,石桌石凳立即消失。還有神奇的是,澹臺墓前一百米處有一大坑,來歷不詳,坑內荷花當開則開,野鴨當遊則遊,一年四季水流不斷,不澇也不旱。坑中央有墓,墓主不詳,夏季暴雨季節,洪水再大再猛,也不會淹沒中央墓地。也就是墓地隨水而長,隨水而落。
我問起老先生挖掘澹臺墓的情況。老人只是不斷嘆息,說是當時瘋狂的人們做的瘋狂的事。澹臺墓挖開時,石墓也是石板砌成,標準的三長兩短,裡面竟有骨殖。這為一直傳說的興隆莊鎮澹臺墓是衣冠冢,又增加了神秘。可當時的人們只顧陶醉在破壞的快樂之中,對於先人的探究拋在腦後。我無師自通地問了句:「你為以前的這種做法後悔嗎?」老人只是笑笑,不予回答。靜默一會兒,老人岔開話題說以前逢年過節和祭典日,都有上海、河北、濟寧、嘉祥、曲阜等地的澹臺後人前來祭奠,燒紙上香,井然有序;虔誠祭拜,一絲不苟。即便現在的澹臺墓只是個地標,依然擋不住澹臺後人的祭奠步伐和誠意。
到哪裡去尋覓重義輕財、剛正不阿的澹臺?到哪裡去尋覓勵精圖治、積極進取的滅明?到哪裡去尋覓樂善好學、行不由徑的子羽?到哪裡去尋覓先賢遊學四方、布道八荒的足跡?到哪裡尋覓先賢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遺脈?
那曾經的衣袂飄飄?那曾經的驚鴻照影?那曾經的風塵僕僕?都隨風飄散,澹臺墓只剩下一個寂寞的名諱。村莊消失了,墓地消失了,可先賢的精神永存。在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得到一些新的東西,當然也會失去一些傳統的東西,但是我們傳承的精神文明和秉承的人文精神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壽!
澹臺滅明(前512-?),複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魯國武城(今山東費縣)人,是天下澹臺氏的始祖,先秦歷史文化名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相傳他生得面容醜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設取予去就,名施於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貎取人,失之子羽。』」
《大戴禮記-五帝禮》記載,澹臺滅明投師孔子門下,孔子見他相貌醜陋認為沒多大才能,不願收其為徒。因有礙於自己「有教無類」的主張,再加上澹臺滅明的苦苦懇求,孔子勉強收其為弟子。經過一段時間,孔子發現他是一位品德高尚、學風端正、品學兼優的人。澹臺滅明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做事一絲不苟,堅持原則,立場堅定。
澹臺滅明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並不是特別起眼,《論語?先進》篇中孔子曾經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並沒有澹臺滅明的事。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澹臺滅明在裡面也沒有一席之地。他在《論語》裡出現了一次,《論語?雍也》篇中記載:「子遊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孔子的弟子子遊做了武城宰。一次,孔子問子遊:「你做武城宰一定要有幫手,你得到了人才嗎?」子遊回答說:「我手下有一個人叫做澹臺滅明,他走路從來不抄近路,沒有公事的時候,他從來不到我(偃是子遊的名)的辦公室來。」孔子聽了就放心了。這就是史載澹臺滅明「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的品行。意思是說他辦事從不貪圖便利走捷徑,不以私事幹謁有權力和地位的人物。看起來其性格有些迂腐,其實他是歷練自身的道德修養,以達到卓高致遠的君子境界。
朱熹在評論時也說:「不由徑,則動必以正,而無見小欲速之意可知。」也是讚許澹臺滅明正直、踏實。朱熹還說:「非公事不見邑宰,則其有以自守,而無枉己徇人之私可見矣。」說澹臺滅明潔身自好,無有私心,並且不會徇私舞弊。
澹臺滅明真正為後人所記住更多是因為孔子那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臺滅明比孔子小三十九歲,雖然有君子的姿態但相貌醜陋,至少他的相貌不符合孔子心目中君子應該有的樣子,於是孔子就以他的容貌來判斷他的才能,認為他沒有什麼才能,也不會有什麼成就,並斷言他朽木不可雕。但澹臺滅明聽從孔子的教誨,刻苦學習,並加強自身修養,終於學有所成,躋身於當時的知名學者之列,終於學有所成。後來由於不被孔子看重,為施展才能,澹臺滅明南下講學。澹臺滅明離開孔子後就南下遊學到達吳地(即楚國,後老死在楚國),「從弟子三百人,設去就,名施乎諸侯」,其才幹和品德傳遍了各諸侯國,門徒達300之眾,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師。他有一套教學管理制度,影響甚大,是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有影響的學派。孔子聽到這些消息感慨地說:「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意思是:我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我憑語言判斷人,看錯了宰予。
澹臺滅明重義輕財。據唐初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記載:一次,澹臺滅明身帶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從波濤中躍出,對渡船成夾擊之勢,欲奪寶玉。澹臺滅明氣憤地說:「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力劫。」遂揮劍斬二蛟於河內,並將寶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無吝嗇之意。他的這種高尚品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魯人。數千年盛行於齊魯大地「寧讓錢,不讓言」的魯國遺風,可以從澹臺滅明身上找到淵源。
據史料記載,春秋末年,澹臺滅明去世後,其弟子將他安葬於武城故裡(今平邑縣魏莊鄉)。據曲阜《闕裡志》記載,澹臺滅明葬於澹臺墓村,看來是衣冠冢。江西也有其墓地,看來也是衣冠冢。儒家傳人將澹臺滅明列於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西廡內從祀孔子。南昌過去有進賢門,東南方有進賢縣,也都是為紀念澹臺滅明這個賢人的到來而取的名稱。清代學者周亮說過,「豫章文章自滅明。」(《書影》卷一)意思是江西的學術是從澹臺滅明開始的。
據《進賢縣治》記載,進賢原名為鍾陵縣,始建於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為紀念澹臺滅明南遊至此,易縣名為進賢。澹臺滅明來到南昌後,就是在鍾陵縣的鐘陵山上講學,當時求學者絡繹不絕,把整座山都擠滿了,澹臺滅明選了資質較好的一部分學生留下來日夜授學,南昌人好學之風從那個時候就可以略見一斑,現在此山已經改名為棲賢山。
《孔子家語?弟子行》說:「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苟利於民矣,廉於行已。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意思是別人特別尊重他,他也不格外高興;瞧不起他,他也不生氣;假如能給百姓帶來好處,就要廉潔從政。從政的目的還是為了百姓的利益,這就是澹臺滅明的品行。由此可見,澹臺滅明是一個具有高尚品格和卓高情懷的賢人。
明代著名文學家李夢陽,於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任江西提學副使時,曾為澹臺滅明墓題詩。《題澹臺墓詩》云:「子遊昔宰邑,邑有澹臺公。非公不見宰,不徑垂無窮。身歿埋豫章,豫章乃城中。長松何廖廖,石墓堅且崇。舊館晝常陰,古松多悲風。九九擁墓藤,垂垂網戶蟲。喧寂本異感,慨惋當何周。道伸故難滅,贍睇搖晴虹。」
澹臺滅明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是豐富深遠的,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勤學好問,積極進取;二是行不由徑,廉潔自律;三是為民務實,大公無私;四是修身養性,誨人不倦;五是重義輕財,剛正不阿;六是立場堅定,一絲不苟;七是樂善好施,為民謀利;八是公而忘私,耿直正派。澹臺滅明的一生踐行的是為民謀利的思想,實踐的是為民務實的群眾路線。
新時代的澹臺墓人,在支部書記喬培英的帶領下,秉承先賢的遺志,致力於新農村建設。省級計劃生育模範村、濟寧市文明村、兗州區善行義舉先進村……喬培英書記颯爽英姿,巾幗不讓鬚眉,團結帶領幹部群眾,與時俱進,常抓四德建設,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在實現「中國夢」的徵程上闊步前行!
高慶偉的書法繪畫雖已隨著老人的仙逝而駕鶴西去,可他老人家的梅花篆字、上山虎的笑傲江湖和下山虎的風馳電掣的繪畫依然活在村民的口碑裡;高鳳利經營20多年的香油磨坊香飄萬裡,咿呀咿呀的傳統吟唱還在繼續;古稀之年的赤腳醫生秦廣元還在踏遍澹臺墓村的溝溝坎坎,古舊的醫藥箱還在救死扶傷……
「有黨的英明領導,我們澹臺墓人一定傳承澹臺先人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優良品質,為富民強村再立新功!」喬書記爽朗豪放的笑聲,似一串銀鈴響徹原野,驚起一片鷗鷺。
「能復墾的土地,我們復墾;不能復墾的,我們就種藕、養魚、養鴨……轉方式調結構,種植和養殖,我們齊抓共管,齊頭並進。澹臺墓這片神奇的土地,我們決不能讓其荒蕪,而是依然讓其煥發生機……」
順著喬書記手指的方向望去,澹臺墓舊村地址上,一片汪洋浩蕩,一片葦蕩隨風起伏,一片荷花正燦燦地開放!
——本文選自《兗州春秋》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