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橫行的當下,卻至今無法拍出一部可以與《陽光燦爛的日子》相提並論的影片。拍攝技術、攝影器材在進步,而人的獨創性和思想性卻不斷在這個金錢至高、票房為上的影視圈被吞噬、侵蝕。
如今,但凡是青春片,都會告訴你青春多麼美好,社會多麼殘酷。但是它們都忽視了一點,那就是青春之所以美好的原因。
墮胎、出國、死人、打架、失戀、離別……這些並不美好。青春也並不都是甜的,酸甜苦澀才是青春的滋味。我並不反感去用它們去製造矛盾和高潮,我想我們的青春或多或少經歷過其中的一些,可能有些只屬於少部分人。
然而當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再痛苦的事也已隨風幻化成記憶中的一個溝壑,那便是我們的「青春」。
某天,我們或許能夠臉上帶著一絲溫暖的笑容回憶起當時的點滴,心中感嘆道:
原來它挺美好的。高中時你痛恨朝七晚五的課程表,然而真的到了大學、去工作勒,是否有時也會感嘆高中時的我們過得是那麼純真而充實呢?
曾經為了那張二十幾分的物理考卷而心情抑鬱,為了一次數學考試不及格而在雨中跑步,而如今的我們卻都會把這些當作一個玩笑拿出來娛樂身邊的朋友。
我想所謂青春,那種美好,那種燦爛,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時間在作怪,都是記憶在犯糊塗。
這不由讓我想到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片頭的那段畫外音:
北京
變得這麼快
二十年的功夫她已經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我幾乎從中找不到認識記憶力的東西
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經破壞了我的記憶
使我分不清幻覺和真實
我的故事總是發生在夏天
炎熱的氣候使人們裸露的更多
也更難掩飾心中的欲望
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
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們
陽光充足,太亮
使得眼前一陣陣發黑
仔細讀這段畫外音,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我認為它的基本作用有四:
(1)交代背景:北京、二十年、現代化、夏天
(2)點出主題:青春、性慾、成長
(3)交代本片視角:第一人稱(即馬小軍)
(4)點題:陽光燦爛的日子
其中,我特別喜歡這句話:
"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經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和真實"
這句話,這段畫外音,這整部影片都是從主角馬小軍的視角展開的,那是從一個成年馬小軍口中述說出的故事。
開頭的這段畫外音從一開始便提醒了我們這一點,這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這表示我們看到得這部電影、這個故事其實是很主觀的,觀影者看到的畫面已經是馬小軍模糊記憶中的很多片段拼湊而成的故事。
我這裡以兩段畫外音為例,這兩段內心獨白我非常喜歡。
第一段:馬小軍與米蘭的美好午後
在處理畫面中馬小軍和米蘭的那段舞蹈時,導演採用了逆光拍攝,以營造一種朦朧和柔美,也反映了這段場景極其可能是虛構的,是馬小軍將幻想當作現實。
第二段:馬小軍與劉憶苦為米蘭反目
這組鏡頭中,馬小軍直視鏡頭,意在打破觀眾與主角之間的隔閡,拉近與觀眾距離。仿佛這個故事就是馬小軍在對著我們講,在袒露他內心的秘密,向我們述說著真實的記憶和記憶中的真實。
可以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屬於馬小軍的美好青春,不是米蘭的,不是劉憶苦的,更不是坐在鏡頭外的我們的。
然而它同樣能打動我們,那最最觸動我們的便是這個故事的私密性和主觀性,就像我們每個人的青春一樣。
當你的父母給你講起他們小時候的故事時,我想你一定會覺得那段別人的青春往事是那麼的動聽,沉醉在回憶中的父母笑得是那麼的燦爛。
當你聽到一個孩子張口就是「想當年」的時候,你覺得好笑,但是仔細想來,即使是孩子,那個「當年」也早已是美好的回憶,幻化成青春的泡沫在陽光下閃動著燦爛的光影。
或者說我們所熱愛嚮往的青春永遠活在記憶裡。
甚至有時候都忽略了自己正擁有的青春。
2017年9月10日
海風拂面·青春上岸
大連長山群島馬拉松正在報名中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報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