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9年5月19日北京工體(鳥巢)
個人演唱會還有
今日送出:【2部】iPhone 12
紅色、128GB
[1.99],[1.99],感謝老闆支持!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再送兩部紅色的iPhone12,128GB,這個顏色怕是很多人不太接受,其實還是挺好看的,既然如此就少一點,賠了再從後面其他顏色的給找回來,今天1.99感謝老闆支持,祝您發財。
固態、液態和氣態,是物質最常見的三種狀態,很多物質也可以隨著溫度的變化,在不同狀態之間自由轉換,但是你見過液態的碳嗎?我想你不僅沒見過,基本上也沒聽過,那麼到底有沒有液態碳這種存在呢?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我們知道,碳有兩種最為著名的固態形式,一種是嗷嗷貴的金剛石,是戴在小姐姐手上的鑽戒,另一種則是嗷嗷便宜的石墨,五毛錢你就可以擁有一支以石墨為主要材料的鉛筆。在這兩種固態形式中,碳原子不同的連接方式,導致了鑽石與石墨的性質有著天壤之別。鑽石是最堅硬的天然物質,而石墨則十分柔軟,關於這一點各位老闆已經很熟悉了,我們也就不廢話了。
不過即便鑽石再堅硬,它也抵不住烈火的焚燒,事實上,不論是石墨還是鑽石,把它們在空氣中加熱,最終都會燃燒起來,並直接氣化成為二氧化碳。而如果將空氣隔絕起來對石墨或鑽石進行加熱,固態碳也不會像冰融化成水那樣發生液化,雖然沒有氧氣的參與形成不了二氧化碳,但實驗證明,它們同樣會直接氣化,變成碳原子游離在空間之中。妥了問題來了,常規的將固態變成液態的手段就是加熱,但加熱這一招在固態碳身上卻並不好用,那麼液態碳到底存不存在呢?如果存在,我們又該如何得到它?它又有著怎樣的性質呢?這個問題不僅你是一臉懵逼,也長時間困擾著各路專業的科學家們。
燃燒鑽石
不過雖然無法在現實中發現液態碳的身影,但科學家還有一件武器,這就是理論,通過理論計算科學家發現,液態碳是可以存在的,不過要想創造出液態碳,所需要的條件極為苛刻,一是5000℃的高溫,二是500個大氣壓,於是在理論的指導下,科學家就開始動手了。最為傳統的做法就是對碳電極施加高壓電,激發出強烈的電弧,藉助電弧在電極尖端所產生的瞬時高溫與高壓,促使電極上的碳發生液化。與此同時,這種實驗裝置也可以比較方便地測量出電路中電流的快速變化。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多個實驗室都通過這一實驗,發現了液態碳存在的證據,這就是在電弧產生的瞬間,電路中的電阻發生了明顯的下降,這就說明,液態碳不僅存在,而且這哥們應該是導體。但是奇怪的是,到了90年代,一系列實驗又得到了相反的結論,人們測量得到的電阻反而比之前大了10倍以上,這就說明液態碳應該是絕緣體。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90年代的某種事件所導致的時間流逝的變化?對此,科學家們也無法通過實驗得到進一步的結論,畢竟這些液態碳存在的時間過於短暫了。
好在雖然不能用實驗進行研究,但在90年代,計算機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於是科學家便又從實驗室回到了紙面,開始在計算機上進行理論模型的模擬,結果計算機給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預測,這就是電弧實驗所測得的導體和絕緣體,其實都是對的,也就是說,液態碳也像固態碳一樣,其存在形式不止一種。同時理論還預測,兩種液態碳一種密度較大,約為每毫升2.6克,一種密度較小,約為每毫升2克,密度較大的那種是導體,密度較小的那種是絕緣體。另外,密度較大的液態碳,碳原子的排布類似於鑽石的四面體結構,只不過要比鑽石鬆散許多,而密度較小的液態碳,每個碳原子只和另外兩個碳原子相連,就這樣彼此連接形成了長鏈,就像麵條一般。
反正說的那是有板有眼,那麼這到底是不是真實情況呢?要想得到答案,還是要靠實驗來加以驗證,而實驗技術的突破,就要等待歷史的進程了。進入21世紀之後,歷史進程終於到來了,藉助超快雷射技術,科學家可以得到持續時間僅為幾皮秒的雷射脈衝,脈衝的時間越短,相比之下,液態碳的存在時間就顯得越長,所以利用這種雷射脈衝所產生的瞬時的高溫高壓,科學家就可以更細緻地觀察到碳在液化的瞬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同時也可以對液態碳展開更為細緻的研究,這個原理就和照相機的快門是類似的。除了超快雷射之外,另一種叫做「同步輻射光源」的大型光學設施,可以利用作高速圓周運動的電子束來產生光束,並得到普通雷射器做不到的皮秒級X光脈衝,顯而易見,這就更狠了,更有利於人們對液態碳展開觀察和研究。
同步輻射光源
最終在200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團隊,就使用這一方法,在實驗中觀察到了兩種液態碳存在的確鑿證據,同時這兩種液態碳,對X光的吸收有著微小的差異,讓人興奮的是,這種差異也正對應了前面說到的理論所預測的,在液態碳中碳原子之間兩種不同的連接方式。總之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確定,液態碳確實存在,而且至少有兩種形式。
妥了老問題又來了,液態碳存在時間如此之短,連一秒鐘都貢獻不了,那麼這玩意兒到底有什麼用呢?簡單來說,兩個用處。一是找到製造新型碳材料的方法。我們知道,除了自然形成的金剛石與石墨之外,化學家在實驗室中,已經合成出了多種結構特殊的新型碳材料,比如說形狀像足球的碳-60也就是富勒烯,還有隻有一層石墨的石墨烯,以及捲曲成管狀的碳納米管。這些碳材料有著獨特的電學、化學和機械特性,應用前景十分廣泛。但是要想大規模生產這些碳材料,尤其是碳納米管,目前的技術還不成熟。有研究指出,碳從石墨重構為碳納米管的過程中,有可能會短暫地進入液態碳的狀態,所以在工業化生產中,精確地控制碳納米管形狀的工藝,很可能就要到液態碳的性質中去尋找。
富勒烯、石墨烯、碳納米管
第二個用途是發現外星世界的秘密。在地球上我們搞個液態碳那是費老勁了,但浩瀚的宇宙從來不缺少極端條件,近十幾年來的大規模系外行星探索行動,已經為我們揭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外星世界,其中有些系外行星的外層,可能幾乎完全由碳組成,而這種碳行星的內部,很可能就有著足夠高的壓力和溫度,允許液態碳的存在。天文學家推測,可以導電、可流動的高密度液態碳,正是這類碳行星磁場的重要成因,所以對液態碳性質的深入研究,可以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理解這些神奇的外星世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