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態現代性是齊格蒙特·鮑曼在《液態的現代性》一書中為取代後現代性而提出的概念。鮑曼的這一選擇不僅是因為「後現代性」是一個容易產生歧義的概念,使人誤以為到了後現代,現代就已經結束了,更重要的是它沒有表明「我們是誰」。而「液態的現代性」概念及與之對應的「固態的現代性」則提供了更為清晰的分析框架。
鮑曼認為,傳統和舊秩序正在被扔進「熔爐」,人們賴以作為行動依據的模式、規範和準則正變得日益缺乏起來。依附和互動模式的轉變——「液化」已經開始,液態化的過程使得我們正從一個前設的「參考群體」時代走向一個「普遍觀照」的時代,這一時代的模式和框架不再是「已知的、假定的」,更不用說是「不證自明的」。
所以,他使用液態性來比喻社會現狀,以與以往的固態現代性相區別。液態化是與固態化相較而言的,他用這一概念將流動的、易變的社會本質呈現出來:人們對瞬時與快速的追求取代了對連續持久的期待,流動性與速度成為社會分層的決定性因素;既有的規則與標準都正快速液化,不再存有穩固的單一權威;結構性失業及彈性的勞動力市場使工作漸趨不穩定,引發工作者的焦慮與不安。
在社會由固態至液態、由沉重至輕盈、由長久穩定至短期快速的變遷過程中,整體社會情境的不穩定滲入了生活的所有層面,新聞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原有的生產模式、傳受者關係、價值體系、形象定位都遭到侵蝕。臺灣學者華婉伶和臧國仁梳理了液態現代性對新聞業造成衝擊的多個現象:
在時間與速度方面,消費者社會中的媒體為迎合受眾的「事件消費」喜好,無不提供快速且具有衝擊性且易於吸收的即時訊息,使當前訊息競賽形式由跳水轉為衝浪:跳水式訊息的思想深邃已不再受重視,唯有那些迅速且能長期停留在水面、持續保持露出與討論熱度的衝浪式訊息方受關注;
傳受雙方關係中,新聞工作者不僅不復具有知識分子的領導型權威,還需在消費者社會與其他眾多資訊來源競爭中盡其所能地誘惑、吸引受眾目光以鞏固權力並維持其地位,自此改變了既有的傳受雙方之關係;
工作穩定性方面,媒體組織原有的龐大資產與人力成為發展負擔,為維繫生存與減少開支而採取的短期約聘、裁員甚至停刊等策略使新聞工作趨向短期與不穩定,原有的「家庭」隱喻亦土崩瓦解;相應地,媒體組織角色,對於從業者而言,與其說是大家庭或共同住所,更像是得以隨時轉換及離開的宿營地。
流動的現代性昭示著權力的流動和無邊界時代的到來,在液態社會中,短視頻作為代表性的融合媒介依靠技術變革從外部構建起流動的記憶語境,引發了文化邊界調適、社會資本整合、權力屬性置換與互動方式重構,集體記憶的內部「統治」權力面臨著巨大的矛盾與張力,呈現出一種不確定性。
短視頻等新傳播技術的驅動實現了集體記憶內容與意義的消費性轉變,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之中。一方面,集體記憶的內容生產仍舊是以專業化的媒介機構主導,但普通大眾的自主性增強,其日常生活呈現也能成為集體記憶的某個截面,藉助技術地位的提升甚至能夠主導集體記憶的生產、分發與消費;
另一方面,集體記憶的意義隨著新傳播技術的更迭,文本、口述等類型的闡釋力度讓位於視覺影像的記憶再現,無論從內容還是意義的角度來講,集體記憶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都隨著大眾多元的價值取向和消費取向而日趨多元化,呈現出液態社會中的典型特徵。
參考文獻:
[1]王俠.液態社會中新聞生產的變革與延續——基於對新聞客戶端M的分層訪談[J].國際新聞界,2019,41(05):60-79.
[2]華婉伶, 臧國仁 (2011) 。液態新聞:新一代記者與當前媒介境況--以Zygmunt Bauman「液態現代性」概念為理論基礎。《傳播研究與實踐》 (臺灣) , (1) , 4-40。
[3]夏德元,劉博.「流動的現代性」與「液態的記憶」——短視頻在新時代集體記憶建構中的特殊作用[J].當代傳播,2020(05):38-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