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思想的現實意義

2020-11-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作為現代性理論的重要內容,超越於其他現代性理論之處在於馬克思不僅通過揭示勞動—資本的本質關係進而揭示現代性的真實面目,而且提出共產主義理論,建構了實現人類解放和全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藍圖。中國現代化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邏輯,建構中國現代化理論要求我們遵循將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原則。

 回答現代性問題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集中表現為對資本邏輯的批判。一方面,馬克思在談到資本主義社會時,不止一次地用「現代社會」或「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表述,馬克思本身就是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對資本進行批判的,對資本的批判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例如,他在《資本論》的序言中說道,「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另一方面,現代性和資本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資本的特性要求現代性的發展。資本的特性是增殖,是不斷追求利潤,資本的這一特性要求現代社會不斷進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變革,進而推動全部社會關係的變革,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生產工具的創新恰恰是現代性的重要表現形式。正如馬克思曾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

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揭示了資本和勞動的關係,通過對勞資關係的揭示解答了現代性的出路問題。所謂現代性的出路問題,就是指如何實現對資本—勞動二元對立的批判,人們應當如何走出資本—勞動二元對立帶來的後果。在資產階級社會中,資本與工人的勞動之間是一種佔有關係,表現為資本通過佔有工人的剩餘勞動以實現其不斷增殖的目的。在這種佔有關係下,工人的勞動就不再是自由勞動,而是異化的勞動。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資本越來越成為社會力量(只有資本家才是這個力量的執行者,而且這個力量同一個個人的勞動創造或能夠創造的東西毫無關係),然而是異化的、獨立的社會力量,這個力量作為物並且通過這種物作為個別資本家的權力而同社會相對立」。因此,資本和勞動之間是一對相矛盾的關係,工人勞動得越多,資本從他身上剝削的剩餘價值越多,工人的勞動能力越是提高,資本越是發展,「對於勞動來說作為資本的生產力起作用,因而也表現為資本的發展,而且,越是隨著這種發展而發生勞動能力的貧乏化,至少是大量勞動能力的貧乏化,就越是表現為資本的發展」。馬克思通過揭示資本和勞動的本質關係,表明只有實現共產主義,揚棄私有財產,消除異化勞動,人們才能擺脫資本的剝削與壓迫,工人的勞動才能成為真正自由的勞動。

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回答了現代性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主體性困境問題。所謂主體性困境就是人的困境,即現代性雖然強調「理性」與「主體性」,卻並沒有使得人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而是陷入「唯我論」「人類中心主義」等困境之中。現代性憑藉對「理性」與「主體性」的強調,一方面使人類擺脫了對宗教的盲目信仰,揭示了經院哲學的宗教本質;另一方面使得「理性」淪為「工具理性」,即在改變生產關係與社會關係,推動社會歷史不斷前進的同時,給世界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即現代性危機。現代性危機表現在諸多方面,如人的主體性的喪失、人與自然關係的惡化、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等。由此,人們不得不開始思考,依靠理性與主體性,是否能夠真正實現人類的解放與發展。就現代性帶來的種種矛盾與問題,馬克思認為只有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自由解放。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係和交往關係的基礎,並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這些前提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能夠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所以,實現共產主義才是人類擺脫現代性危機,實現自身發展的有效路徑。

 為中國特色現代化理論提供思想養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迅速,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國際影響力都有了極大提升。正如吉姆·羅傑斯所判斷的那樣,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1世紀則是中國的世紀。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提出表明中國現代化的發展任重道遠。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時,應當堅持將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思想與堅持立足於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的原則。這是因為一方面,馬克思曾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從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所取得的偉大勝利表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高度滿足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理論作為馬克思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應當在指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繼續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有別於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突出的特徵就是,我們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地區保護、行政壟斷、閉關鎖國的經濟向內外開放、平等競爭的經濟飛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就意味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經接軌。這不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會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為此,需要合理處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之間的內在關係,這就需要堅持將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與中國的社會現實相結合,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處理好現代化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因此,只有從思想和現實雙重維度深入思考市場與社會主義的關係,才能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序運行。

(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現代性理論變遷與中國新現代性發展趨勢研究」(KYCX20_2086)結項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歡

相關閱讀: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馬克思與技術批判

馬克思批判利己主義的三重維度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第一次宗教批判的背景、邏輯與意義
    馬克思認識到, 不能僅僅局限在對復闢政治思潮的外在的批評, 更重要的是去解釋復闢政治思想之所以產生的根源。因此, 第一次宗教批判就不僅有其自身的文獻價值與理論價值, 對於我們理解青年馬克思思想的發展轉變, 它也有其思想史價值。
  • 張汝倫:思想史研究必須批判現代性敘事
    這些基本思想預設或意識形態(並非一定是狹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不但在過去和現在清晰可見,而且一直會延伸到未來。       毋庸諱言,這些思想預設與意識形態構成了中國政治現代性的核心成分。我研究它們,不是為了證明現代性,而是為了批判現代性。即便現代性真是人類的宿命,也不等於人類只能證明它而不能批判它。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一、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的生成邏輯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革命思想並非憑空產生,而是經過對德國古典哲學的超越與重構,經過對19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發展趨勢的研究和批判,才得以最終確立並走向成熟的。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二、市民社會的內部結構考察與正義思想的深化  到巴黎之後,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考察進入定型期,開始深入市民社會的內部結構,展開對市民社會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果斷地批判市民社會中分裂的個體性存在方式,為全面闡述唯物史觀奠定了基礎。
  • 最熟悉的陌生人:馬克思和批判學派
    1841年,馬克思在德國耶拿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主攻當時被稱作政治經濟學的領域。但由於對政治領袖的批判直言不諱,所以他進入德國大學任教的途經被阻斷。不過這並沒有讓馬克思退縮,反倒是促使他更積極地投身於揭露腐敗的政府官員,並用紀實材料(如報紙)反映窮人的狀況。1842年,馬克思成為《萊茵報》的主編,並將之變成政治新聞學的一個工具,揭露農民的生活條件。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 劉寶傑: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演進
    對於機器束縛的實質,馬克思在「勞動二重性」理論中作了詳細的闡釋,他從資本的生產過程揭示了機器生產促進資本增殖的機制和控制工人勞動的實質。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之一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借用了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來闡述自己的物化概念,開啟了對發達工業社會的批判。
  • 南哲思享|周嘉昕:經濟學與辯證法之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下...
    對這樣一種物化現實和觀念的克服,要求正確理解總體範疇這一辯證方法的中心問題。而這勢必與盧卡奇對黑格爾的發現相契合,引導盧卡奇對黑格爾辯證法中「滲透到哲學中的實在的內容」進行考察。也正是在上述意義上,並且與當時蘇俄(聯)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有關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發展的探索相併行,盧卡奇專門強調了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思想繼承性。
  • 《馬克思靠譜》主創做客人民網 暢談主流思想如何"接地氣"
    近日,《開卷有理》欄目主創做客人民網訪談,圍繞節目製作理念,關注當下社會和世界格局,與網友交流馬克思的生平事跡和馬克思思想的諸多亮點,為當前青年人人生信仰理想方面遇到的問題答疑解惑。 「初衷很簡單,我們常說閱讀和理性、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閱讀本身對於增強人們的內心,特別是對於當前治療一些人的玻璃心,武裝人的頭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學術觀點 | 馮憲光:批判理論與盧卡奇美學(上)
    「這樣,我們就能用一句話表明我們雜誌的傾向:對當代的鬥爭和願望作出當代的自我闡明(批判的哲學)。這是一項既為了世界,也為了我們的工作。它只能是聯合起來的力量的事業。」[5] 馬克思對他所要創新的理論稱為批判哲學,在這裡有幾層含義。第一,批判哲學必須面對時代和現實世界,創新時代和現實所需要的既是唯物主義的,又是批判的哲學。
  • ...他的思想至今依然能激發人們共鳴」——探尋馬克思的英國足跡
    新華社英國曼徹斯特5月2日電 通訊:「他的思想至今依然能激發人們共鳴」——探尋馬克思的英國足跡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顧震球 金晶  位於曼徹斯特市區的科學與工業博物館,講解員操縱著老式紡織機,試圖再現19世紀棉紡廠的場景:織布車間機器嘈雜無比,工人們聽不見其他聲音;紡紗車間裡又悶又熱,童工們冒著生命危險在機器下方用手把斷了的線頭接起來
  • 影評———《青年馬克思》
    1844年來,恩格斯到訪巴黎,遇到了同在巴黎的馬克思。二人在思想很快達成一致,並結下真摯的友誼。我記得電影裡有個片段,燕妮對恩格斯說的一句話「你是卡爾第一個帶到家裡的人」。可見馬克思對恩格斯有很高的認同感。
  • 馬克思哲學倫理之維的歷史指向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馬克思指出了宗教批判與舊哲學批判的異曲同工之妙,通過觀念批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具有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隨著此一宗教批判同時進行的,還有對作為「德國迄今為止政治意識形式的堅決反抗」的黑格爾思辨的法哲學的批判。
  • 《韋伯與馬克思》:當代人如何尋找「生活的價值」?
    是國人對韋伯的接受史誇大了他和馬克思的對立。《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可能是韋伯最為人所知的作品,講的是宗教改革之後,以苦行教為核心的神學觀念怎麼推動現代資本主義在西方的誕生。但在韋伯的其他作品中,他也寫經濟怎麼影響宗教組織的社會分層。在社會學和法學領域,韋伯都是鼻祖式人物,尤其是在對現代性的分析上。有一種說法是,韋伯、馬克思和尼採三人構成了對現代生活的全面分析。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思想」。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世界歷史的角度,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這一思想突破了對以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道路的認識局限,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和平方式尋求民族復興、推動世界發展的智慧與決心,是當代中國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偉大命題。
  • 光明之鵠的:現代性視域下的徐悲鴻寫實主義再探索
    對現代性的理解有許多不同的思路,這裡選取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路線的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現代性的三次浪潮」之說,並充分重視現代性進程之中國特點。受盧梭—康德—黑格爾—席勒—馬克思一線的啟蒙、革命思想(即「第二次現代性浪潮」)激發相關聯的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性啟蒙的真正開篇和時代強音,徐悲鴻及其同道所堅持的寫實主義即是這一時代思潮的具體體現。
  • 黑格爾為何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卻沒有真正的歷史?
    他的思想也廣泛的影響了後世的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等眾多著名哲學家的哲學思想。 在分析中國歷史的時候,黑格爾的觀點比較明確,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和中國沒有什麼關係」,或者批判中國為「不歷史的帝國」。 黑格爾通過傳教士和探險家編譯的著作來了解中國,比如在《歷史哲學》中提到的馬可波羅。然而這些著作都無法準確反應中國的實際情況。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及其科學意義
    例如,在第二國際時期,伯恩斯坦便把恩格斯打扮成資產階級的實證主義科學家並以此來反對馬克思的辯證法,盧卡奇則從辯證法的角度認為恩格斯在歷史理解上低於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為後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學貶低恩格斯打開了一道錯誤的大門。對恩格斯的謬見和歪曲,除了受政治立場影響的意識形態偏見,都與沒有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有兩個創始人這個事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