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理論:萊文森所說的新新媒介是什麼?

2020-12-22 北大新傳貓哥

「新新媒介」的概念源自於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的著作《新新媒介》。萊文森的「媒介三分說」理論將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媒介劃分為三種: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皆為舊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後出現的第一代媒介是新媒介,一旦上傳到網際網路上,人們就可以使用、欣賞,並從中獲益,例如電子郵件、論壇的留言板、聊天室等;

新新媒介指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第二代媒介,起源於20世紀末,興盛於21世紀初,例如博客網、維基網、臉譜網、據客網、優視網、推特網等。博客是新新媒介裡資格最老的形式,最明顯地體現了新新媒介的界定性原理。

特徵

萊文森中文版序:

第一代新媒介受到嚴格的編輯控制。在舊媒介和新媒介這兩個領域,只有少數人能把自己想要傳播的內容和生產的訊息向世人傳播。相反,新新媒介領域裡,人人都能把自己想要的內容向別人傳播。

新新媒介具有以下的顯著特徵:

1.新新媒介一般是免費的;

2.其多半是非專業人士進行信息的生產(UGC);

3.新新媒介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促進;

4.其消費者即生產者;

5.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新媒介的出版人、製作人和促銷人;

6.每個人都能憑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合適的新新媒介去進行自我表達或出版。

新新媒介等同於社交媒介嗎?

新新媒介的重要社交特點之一,就是與受眾的互動,人際傳播在新新媒介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社交不是新新媒介的獨有屬性,萊文森認為,舊媒介也承擔著社交功能,社交性是媒介固有的屬性。因而不能因為新新媒介的社交屬性更為明顯就將其固定在「社交媒介」的功能視域內,社交也不是區分新媒介、舊媒介的要素。

保羅·萊文森

Paul Levinson(1947-),美國媒介理論家,被稱作「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後麥克盧漢第一人」。

萊文森的理論主要有:

1. 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Anthropotropic)理論:人類技術開發的歷史說明,技術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人性化,技術在模仿甚至是複製人體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複製人的感知模式和認知模式。

2. 「補償性煤介」(Remedial Medium)理論:人在媒介演化過程中進行著理性選擇,任何一種後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換言之,人類的技術越來越完美。

3. 「後麥克盧漢」主義(Post-McluhManism):萊文森的技術樂觀主義揚棄了麥克盧漢的「技術決定論」,認為人可以對技術進行理性選擇,人對技術具有控制的能力。

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交融

媒介環境學認為,「媒介即是環境」,「環境即是媒介」,它有3個互相聯繫的理論命題:

(1)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媒介的物質屬性結構和符號形式具有規定性的作用, 對信息的編碼、傳輸、解碼、儲存產生影響,對支撐這些傳播過程的物質設備也產生影響。

(2)傳播媒介有偏向性:思想情感偏向,時空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會偏向,形而上偏向,內容偏向,認識論偏向等。

(3)傳播技術對文化產生影響。

網際網路誕生之初,曾有人覺得它是一個與真實世界不相干的獨立空間,研究者更多地將它稱為「虛擬社會」。但是隨著網際網路媒介和相關應用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新新媒介的出現,即是為真實世界在線上劃出了一個空間。無論是Facebook基於熟人關係的社交,還是Wikipedia協同編制的百科全書,這些新新媒介都不是獨立於真實世界的,而是延伸並拓展了真實世界的範圍和邊界。邊界的拓展和模糊帶來了文化的流動與交際,粉絲文化就是其中一種。新新媒介便利了粉絲間的交流和連接,為彼此認同並共同生產文化創造平臺。粉絲在新新媒介上為偶像做的宣傳和應援,也會影響到真實世界裡偶像的身價和人氣。

參考:

[1]梅明麗,範逸之.萊文森媒介三分說理論思辨與批判[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0):71-72+166.

[2]保羅·萊文森. 新新媒介(第二版)[M]. 何道寬.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6.

相關焦點

  • 《新新媒介》
    新新媒介的演化: 《新新媒介》認為媒介可以分為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舊媒介是指網際網路產生以前的一切信息載體或者用於傳遞觀念、表達想法、溝通交流的一切介質,舊媒介具有不可移動的特徵,比如書籍、報刊、電影、電話、電視等,這些媒介在空間上不可以隨意移動,在時間上不可以隨意收聽,是自上而下由專業生產者控制的媒介。
  •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幾乎每本傳播學教材都會詳細介紹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在這裡小編引用一篇論文裡的觀點——何道寬《加拿大傳播學派的雙星:伊尼斯與麥克盧漢》第一,地球村。這個詞語已成為幾十億人的口碑』』雖然絕大多數人對其深刻內涵不甚了了。
  • 高溫超導機理—BCS理論與電子配對新媒介
    2、在BCS理論中兩個電子要形成電子對(稱為Cooper對)才能解釋超導現象。如何形成電子對?電子之間要存在相互吸引才能形成電子對。電子都帶負電,會相互排斥,如何才能相互吸引呢?必須存在一個媒介(或者說是「膠水」)使電子之間產生吸引的相互作用。這個媒介是什麼?是晶格(也就是除了自由電子以外的陽離子)。晶格如何才能使兩個電子相互吸引呢?
  • 新傳理論丨什麼是液態現代性?
    臺灣學者華婉伶和臧國仁梳理了液態現代性對新聞業造成衝擊的多個現象:在時間與速度方面,消費者社會中的媒體為迎合受眾的「事件消費」喜好,無不提供快速且具有衝擊性且易於吸收的即時訊息,使當前訊息競賽形式由跳水轉為衝浪:跳水式訊息的思想深邃已不再受重視,唯有那些迅速且能長期停留在水面、持續保持露出與討論熱度的衝浪式訊息方受關注;傳受雙方關係中,新聞工作者不僅不復具有知識分子的領導型權威
  • 冷媒介和熱媒介|19北師大新傳學碩真題解析09
    2019年北京師範大學新傳學碩938 新聞傳播理論名詞解釋冷媒介和熱媒介答題思路 基礎概念類的名詞解釋,作答時應當從理論或概念的提出背景、基本內涵、核心要點解釋和意義評價幾方面展開,用語要準確,思路要清晰。
  • 5G時代下的媒介情境理論
    5G時代來臨,媒介情境理論對於闡釋場景的變遷及人的社會行為的變化有著不可替代的解釋力。關鍵詞:5G  梅洛維茨  媒介情境理論  情境  社會行為  1 梅羅維茨與媒介情境論活躍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梅羅維茨是媒介環境學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
  • 使用與滿足 | 新傳理論20
    1959年,在與貝雷爾森的「傳播學已死」的論戰中,E·卡茨提出,「受眾通過媒介做什麼」取代「媒介對受眾做了什麼」,便能應對傳播學走到盡頭的悲觀論調。同年,卡茨在《大眾傳播調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首次提出「使用與滿足」研究。 60年代後期,「使用與滿足」研究重新興起,進入現代時期。理論轉向考察受眾動機,研究人們利用媒介滿足社會和心理需要的類型。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在這個分析圖式中,藝術品作為闡釋的對象被置於整個理論框架的中心。其中有三類理論,即摹仿說、表現說、實用說,主要根據作品與另一要素(世界、藝術家或欣賞者)的關係來解釋作品,第四類客觀說則把作品視為一個自足體孤立起來加以研究,認為其意義和價值與任何外界事物無關。
  • 簡述議程設置和框架理論的關係︱20北師大新傳學碩真題解析16
    2020北師大新傳學碩829真題簡答題2:簡述議程設置和框架理論的關係出處胡師姐真題詳解藍皮書、胡師姐公號《辨析框架理論與議程設置理論 | 北大新傳440真題詳解3》《議程設置、框架構建、鋪墊效應,你真的分得清嗎?》
  • 「馴化」媒介社會學:理論旅行、文化中間人與在地學術實踐
    因此,研究者應努力闡明特定理論在跨越時空中的具體旅行形式,探討理論的力量在此過程中所經歷的變化。後來,他在《理論旅行再思考》(2000)一文中做了些自我修正。他在分析盧卡奇的理論對於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和後殖民批評家弗蘭茨·法儂(Frantz Fanon)的影響之後指出,特定理論可能因在新的政治和社會情境中被再釋而重煥活力。
  • 理論解讀媒介產品五:知識鴻溝理論看《人生七年》
    階層與未來知識鴻溝理論看《人生七年》18新聞 翟亞停 1970年,美國學者蒂奇諾等人通過實證研究提出理論假說——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低者更快更有效地獲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眾傳播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 上遊讀書丨鄧慧:新媒介視覺語言的新形態與新建構
    新媒介視覺語言的新形態與新建構鄧慧「視覺藝術中的新媒介」是怎樣的?「曼諾維奇的困惑」是什麼?「動作圖像」指什麼圖像?······《新媒介視覺語言論》或許可以給你答案。在數位技術影響視覺藝術之前,傳統視覺藝術的創作工具和媒介都是物質性的,有著穩定的物質性視覺樣態。
  • 【思考】從冷熱媒介理論,看抖音&快手未來發展路徑
    實際上,博主也曾經在【讀書】基於《理解媒介》的媒介演進模型中講到過這一套媒介演進模型。本篇文章,我們基於冷熱媒介理論推演下抖音、快手、視頻號、B站等主流視頻平臺未來演變路徑。由此,冷媒介是高參與度的,而熱媒介由於提供高清晰度的信息,所以接受者參與度低(或者說僅限於一種感覺的深度參與度)。據此定義,電影、廣播,照片,書籍、面授等都是熱媒介,而電話、電報、漫畫、討論課等都為冷媒介。本篇討論視角從用戶僅視覺參與(旁觀者,熱媒介),和多種感官一齊參與(參與者,冷媒介)。
  • 青年小說家的媒介情感與「新」寫實丨新觀察
    2015年,最初連載於「弄堂網」的長篇小說《繁花》獲得茅盾文學獎,成為文學場域內「媒介融合」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關於小說媒介身份屬性的爭議在意料之中發生,參與討論的學者們在文學與媒介之間預設了二元對立的邏輯,而執著於在紙媒文學和網絡文學中分出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的潛意識和潛結構,實則暗含著關於「文學批評拿什麼對『網絡文學+』發聲」(南帆)的知識構型隱憂。
  • W.J.T.米歇爾:媒介研究是什麼?|KONGBAI
    雖然這個劃分遠非均質、同一,但它確立了兩類媒介研究的方法論。我們並不貶低這些分類的價值,但我們以及文集所代表的作者們採取的方法卻有些不同。我們不是以媒介是這樣那樣的研究項目的內容為中心。相反,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更為宏觀的理論問題:何謂媒介?媒介概念與各種媒介形式之間如何相關?調節在媒介(medium)或更寬泛的各種媒介(media)的運作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 媒介融合對電視品牌傳播的影響研究
    本文從媒介融合大背景出發,結合現有研究成果,以品牌傳播理論為指導,依據實踐案例,探索新環境下電視品牌傳播的影響效果。 關鍵詞:媒介融合;電視;品牌傳播;傳播效果 品牌傳播的本質是信息傳播,即品牌信息的傳遞或品牌信息系統的運行。因此,對品牌傳播進行研究需要以信息傳播理論為基礎。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
  • 有人總是說「媒介即訊息」,但你真的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媒介即訊息」可能是通信領域最著名的句子,如今他已經超越了專業學科範疇而廣為人知。說這句話的人是20世紀最影響力麥克盧漢的媒體思想家。他的著作和理論,尤其是這句名言,直接開啟了媒介環境學派的發展歷程。正如法國的哲學家鮑德裡亞所說,麥克盧漢所倡導的革命並不依賴於媒體所呈現的內容,而僅僅依靠其技術結構。那麼,對於的人們,麥克盧漢理論有什麼樣的價值和啟示呢?此外,我們真的完全理解麥克盧漢?而深受其影響的媒介環境學派,其對媒介的解讀和定義是否具有說服力?
  • 如何理解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
    雖然可以得到一大堆測量數據,但卻無法進行上層理論建構。這樣,作為一門學科的傳播學還與其他學科有什麼差別?又有什麼學科發展的推動力量?傳播學面臨學科合法性危機。就在這一時期,來自加拿大的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帶著他的媒介理論橫空出世。麥克盧漢大聲疾呼:媒介即訊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訊息!
  • 趙立彬︱《新新》漫畫與臺灣光復初期的政治諷刺
    這篇小說作於1958年,說到的事情,在光復之初的臺灣真有影子。最早在臺介紹孫中山和三民主義的本土文人楊逵後來回憶道,「到臺灣的國民黨那批人,都是些胡作非為的,對三民主義的民族、民權、民生,那批人完全背道而馳。……當時老百姓都這樣說:那不是什麼三民主義,而是他媽的三眠主義。」從三民主義到「三眠主義」,變化如此之快,與光復初期臺灣政情社情的急轉直下密切相關。
  • 麥克盧漢的媒介電影觀,柯南伯格的《錄影帶謀殺案》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分兩部,第一部是理論篇,展開論述了麥克盧漢的四種媒介觀點,第二部是應用篇,以第一部的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從古到今的二十六種媒介。其中就包括「電影:拷貝盤上的世界」。       那麼為什麼要理解作為媒介的電影?為什麼還要去理解麥克盧漢究竟如何理解電影這一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