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讀書丨鄧慧:新媒介視覺語言的新形態與新建構

2021-01-11 上遊新聞

新媒介視覺語言的新形態與新建構

鄧慧

「視覺藝術中的新媒介」是怎樣的?「曼諾維奇的困惑」是什麼?「動作圖像」指什麼圖像?······《新媒介視覺語言論》或許可以給你答案。

在數位技術影響視覺藝術之前,傳統視覺藝術的創作工具和媒介都是物質性的,有著穩定的物質性視覺樣態。探究怎樣創作的工作主要就是對藝術創作工具和媒介物質性的分析、思考和實踐。但數位技術不同,它是非物質性的,雖然它也有著物質外殼——計算機或者智慧型手機,但是這個外殼僅僅是外殼,它不像傳統視覺藝術的那些物質性藝術工具和媒介那樣,創作出來的是有著明確物質性視覺樣態的藝術作品,而是一種百變的、通約性的藝術工具和媒介。它可以模擬每一種視覺藝術的樣態,無論是機械複製性的藝術品還是唯一性的手工藝術品,也可以把各種視覺藝術的樣式放在一起呈現。似乎哪一種視覺藝術語言都可以用來描述它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卻又無法準確、完整地描述出來。

但在數字視覺藝術作品的創作中,視覺藝術家的創造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這種限制並不僅僅來源於他們的藝術想像力,更來源於他們對數字視覺藝術本身的理解。由於觀念和知識結構的原因,接受過傳統視覺藝術訓練的視覺藝術家很容易將自己局限在圖像部分的創作上,而完全放棄互動部分的創造性工作。傳統視覺藝術家的這種路徑依賴並不令人意外,而那些意識到互動部分創造工作重要性的視覺藝術家的情形也並不樂觀,他們通常只能運用工具軟體或者程序中固定的互動形態來展開自己的構思。即使想要突破這些既有互動形態的限制,創造一些更為生動有趣的互動視覺藝術作品,往往也會因為不了解如何構造新的互動方式而無從下手。程序工程師也只能幫助藝術家解決程序上的工程性問題,卻解決不了如何創造的藝術性問題。

於是,一些數字藝術家開始思考,希望能構架出一整套有關數字視覺藝術的理解和言語方式,這種理解和言語方式不僅包含圖像部分的創造,還包含互動部分的創造,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視覺藝術家理解數字視覺藝術的觀念和談論數字視覺藝術的方式,讓視覺藝術家既可以方便地交流和積累在圖像方面的創造成果,又不會忽視對互動方式進行探索和研究,同時還能夠清晰地向藝術界之外的其他人,尤其是幫助藝術家來完成最終藝術作品創作的工程師更加直接、有效地表達他們的創作意圖,讓有志於探索數字互動的視覺藝術家在創作中充分自由起來。

《新媒介視覺語言論》 趙戰/著 定價:69.00元

實際上,將數位技術視為新藝術媒介進行藝術語言建構的藝術活動,在數位技術發展的整個歷程中一直都存在著,而且有著自身既定而明晰的發展脈絡,只不過這一發展脈絡更多的關涉到現在尚被認為是技術的範疇,難以得到主流藝術理論的認可,也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觀念或者立場出現。而要建構這一藝術範疇的藝術語言會面臨這樣一個比較困難的境地:藝術語言建構需要準確描述這個藝術範疇,而這個藝術範疇又是處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狀態當中。因此,與慣常藝術語言研究以現有成熟的藝術創作為研究對象和基礎有所不同,針對數字互動所做的視覺語言研究其實是需要以一種未來學的態度對未來視覺藝術語言進行建構。即試圖對這一藝術創作範疇展開的描述必須是動態的而不是固定的,不僅包含當前的技術、設備和藝術創作手段,還必須前瞻到未來的技術、設備和藝術創作手段的發展趨勢。

認識到這一點後,趙戰使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以視覺語言作為切入點,從視覺媒介的角度重新認識和思考了在數位技術的影響下視覺藝術有沒有產生出新的藝術語言這個問題。在對「互動」觀看活動進行了心理學分析和思辨之後,從知覺的層面針對觀看者在整個觀看過程中的特有感受提出了「動作圖像」概念,並以「動作圖像」為基礎,系統闡述了構成新媒介視覺語言的兩個基本要素——身體動作和圖像,以及它們的構成方式和表現方法。

如趙戰所言,從觀看方式這種非物質性的行為和心理性的事物出發,在視覺意義上建構出具有特殊性的藝術語言,算是一次不大不小的理論冒險。這不僅是從視覺藝術角度對數位技術範疇的互動概念的一次哲學思辨,更是對這門新的視覺藝術要做什麼、怎麼做的超前思考和布局。在《新媒介視覺語言論》的寫作過程當中,眼控技術、腦機接口技術等新的數位技術還在不斷地披露出來。這些技術或多或少都是對本書所表達的觀念的一種否定。即使如此,還是期待數位技術更快發展,因為快速地成為歷史或許就是從事新藝術媒介理論研究的一種宿命。只要這樣的研究能夠留下一些可供創作者選擇的路徑,就是值得的,就有理由期待這條道路上更為堅實和工整的後續腳步。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近期新書

《亦說文稿》,熊憲光/著,定價:98.00元

《碧漪或南紅——詩與藝術的互闡》,楊碧薇/著,定價:36.00元

《重慶地情概覽》,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編著,定價:52.00元

《重慶市情概覽(2019)》,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編著,定價:58.00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本:青少年法治經典故事1》,趙謙/主編,定價:26.00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本:青少年法治經典故事2》,楊攀/主編,定價:26.00元

《脫貧攻堅手記》,姚元和/著,定價:79.00元

《玩家》(長篇小說),萬啟福/著,定價:68.00元

《巴渝詩話》,藍錫麟/著,定價:68.00元

《應用寫作》,袁智忠、鄧翠菊/編著,定價:68.00元

《文說非遺》,劉德奉/主編,定價:39.00元

《花開北碚山水間》,蔣登科、周洪玲/主編,定價:58.00元

《贏在溝通——家校合作的成功智慧》,蘇偉仲、龐蘊馨、陳玉香/著,定價:28.00元

版面欣賞

相關焦點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亞里斯多德早在《詩學》中就指出了藝術媒介在藝術分類中的重要性:「史詩和悲劇、喜劇和酒神頌以及大部分雙管簫樂和豎琴樂——這一切實際上是摹仿,只是有三點差別,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對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文學用語言來摹仿,繪畫和雕塑用顏色和形態來摹仿,舞蹈用融合在舞姿中的節奏來摹仿,音樂用節奏和音調來摹仿。
  • 青年小說家的媒介情感與「新」寫實丨新觀察
    如果說在經典文學視域內,理論的凝固造成對「老一輩」作家媒介情感的遮蔽,那麼,對於代際文化坐標在新世紀的青年小說家 當然,修辭的時代感不僅在於結構,更在於語言。學者黃髮有曾在文學經典語言的尺度上,通過對劇本式小說和網絡小說文本的細讀,發現在多媒介文學的交互現象中,語言發生了令人不安的變異。的確,電子媒介的「技術-文化」聯合體形成了對語言一定程度上的壓力,一方面可能會壓縮語言的豐富性,譬如語言學家對語言形態是否會減少而爭論不休,不過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對既定語言邊界的某種反叛。
  • 致敬「電影搖籃」 暢想電影未來「電影與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主題論壇在長春舉行
    9月6日上午,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電影與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主題論壇在長春舉行。為此,長影集團邀請國內知名學者,在探討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同時,分析中國影視行業發展現狀,探究電影劇本創作路徑,完善電影文化工業體系,提煉新的電影美學理念,進而思考中國電影的未來。 論壇分為上、下兩場。
  • 中國晚會簡史:從「復刻春晚」到「媒介融新」
    春晚、跨年、中秋歌會、娛樂盛典,從電視臺到網際網路大廠,各類晚會熱熱鬧鬧從年頭開到年尾,晚會形態也隨媒介變化歷經了數次躍遷。梳理來看,或可將國內晚會的發展劃歸為三個階段,形態演化上呈現出1.0到3.0的進階。
  • 市井卻迷人:五條人的媒介形象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電視這一視聽媒介並不像網際網路流媒體那樣帶有強烈的去中心化屬性,網際網路作為一種不同於傳統媒介的 「高維媒介」,其最大的特點是改變了以往以「機構」為基本單位的傳播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社會傳播。網際網路媒介更有利於像五條人這樣的樂隊的形象建構。一方面,參加擁有高社會知名度的節目,為五條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媒介可見性。
  • 博士生新論丨媒介景觀: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城市意象研究 (2000-2017年)
    Arjun Appadurai曾指出「媒體景觀(mediascape)」是指在全球化時代傳播媒介創造出的世界景象。[3]當代臺灣電影中的臺北影像,是由電影作為媒介建構的、基於臺北這座東亞後殖民、全球化後現代都會的「想像的地理」,臺北在華人社會中不可複製的歷史文化經驗使電影將其地理繪製為「意義的地圖」,臺北影像通過電影這個媒介被再現與傳播,電影所再現的臺北亦即為一種「媒介地理」。
  • 推動新時代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
    文藝批評應當用獨特的眼光、特定的語言、特別的邏輯,發現好的作品並予以評述,在評述的過程中表現出自我的個性。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曉明教授認為,70年來,中國文學批評產生了一大批非常優秀的成果,培養了一大批訓練有素的中青年批評家,這是一個可喜的成就。
  • 曹澍和他的「新日暮裡」
    C:這個詞蹦到腦子裡的時候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一定要用它作為展覽標題。「新日暮裡」是一個架空的地點,它的來源是2007年美國GV男星比利海靈頓在日本NICONICO網站一夜爆火的事件,他的一系列摔跤視頻被惡搞,也誕生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鬼畜。新日暮裡就是這個事件的語境不斷累加,更多網友意淫出的故事堆疊之後,所架空的一個幻想鄉。
  • 青年身份認同的「微」建構
    聚焦微空間中青年身份認同建構,需要吸納微話語,強化微敘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傳播;建構微文化,提升微引領。伴隨數位技術的迅速發展,微空間日漸成為青年公共表達、日常交往、文化娛樂的新場域。當群體發展到足夠穩定和成熟的時候,其內部會孕育和生長出體現群體價值、意義和目標的文化,其具體形態可能是共同的語言、信仰、風俗、記憶或儀式等。文化作為一種「大我」的存在,其要素會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入到「自我」的範疇,構成自我身份認同的內核。某種意義上講,身份認同集中體現為文化身份認同,建構青年身份認同本質在於培育青年的文化歸屬意識。
  • 新傳理論:萊文森所說的新新媒介是什麼?
    「新新媒介」的概念源自於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的著作《新新媒介》。萊文森的「媒介三分說」理論將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媒介劃分為三種: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皆為舊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後出現的第一代媒介是新媒介,一旦上傳到網際網路上,人們就可以使用、欣賞,並從中獲益,例如電子郵件、論壇的留言板、聊天室等;新新媒介指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第二代媒介,起源於20世紀末,興盛於21世紀初,例如博客網
  • 郭齊勇:新時代「六倫」的新建構
    有的小夫妻近在咫尺,卻各在自己的房間埋首操作電腦、手機,面對面的親密交流、溝通中間,徒增了電子媒介。至於父母與子女之間,同事與朋友之間,個人與社會、國家之間,陌生人之間,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都有了新的面相與新的問題。本文擬從古代「五倫」談起,試談今天的「新六倫」秩序的建構,聊備一說,就教於各位讀者。
  • 上遊•互動丨新女報丨【林芝巡遊】三月桃花天 - 殷恕
    【林芝巡遊】三月桃花天殷恕杜甫詠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他一不小心,就說漏了嘴。原來詩聖也喜歡「打望」呀,哈哈哈!各種華服、各種臺步、各種才藝,評委的弱智提問、親友團的嗚噓吶喊、媒體的長槍短炮、領導的親臨現場,都成為這場視覺盛宴的背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藏女自有藏女之美。她們身兼康巴的高大、衛藏的輪廓、工布的嫵媚與蜀漢的聰明。前三名楊婉、央珍、米瑪,分獲獎金1萬、8千、6千元。
  • ——探元計劃「視頻新物種與工業化升級」研討會給...
    ——探元計劃「視頻新物種與工業化升級」研討會給出這些答案   視頻是內容消費最重要的承載形態之一,在技術力和工業化的雙重驅動下,未來視頻將有什麼新變化,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如何讓他們理解這不是增加工作量,而是幫助解決問題,提高效率,從而敞開心扉接受新工具,這是一項挑戰;此外,工業化鏈條上還缺乏一些支撐環節,如完片擔保,影視保險以及第三方金融服務等。   騰訊視頻基礎技術中心副總監朱子榮也提出:在上遊製片成品完成後,視頻平臺在進行加工和分發環節的工業化。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技術、媒介與人文的關係問題,延伸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大學教育形態、電影範式轉型、哲學範式轉型、現代性起點的反思、人類學範式轉型、文學範式轉型、網絡電影以及各種技術文化形態的新境地所帶來的對藝術認識的技術路徑的拓展,還有新的技術語境下中外文化間交流模式的更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 多模態視野下的國家媒介形象:概念與特徵
    隨著大眾媒介類型的進一步豐富以及其傳播半徑的不斷拓展,廣告、電影、電視乃至網絡等早已成為國家媒介形象建構的中介,也應該納入概念界定的範圍。基於此,本文將國家媒介形象界定為一國在系統運動過程中發出的信息在特定條件下通過語言及多模態媒介話語所建構和呈現的形象。
  • 新傳理論丨什麼是液態現代性?
    流動的現代性昭示著權力的流動和無邊界時代的到來,在液態社會中,短視頻作為代表性的融合媒介依靠技術變革從外部構建起流動的記憶語境,引發了文化邊界調適、社會資本整合、權力屬性置換與互動方式重構,集體記憶的內部「統治」權力面臨著巨大的矛盾與張力,呈現出一種不確定性。短視頻等新傳播技術的驅動實現了集體記憶內容與意義的消費性轉變,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之中。
  • 視覺創意大師日本「福田繁雄」的經典作品
    矛盾空間通常是利用人們視點的轉換和交替,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立體形態,但在三維形態中又顯現出模稜兩可的視覺效果,從而造成空間的混亂,產生了介於兩種狀態之間的空間狀態。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使人產生新、奇的聯想,給人以人性化、哲理性和出人意料的視覺體驗。這些都充分顯示了這位國際平面設計大師對圖形語言駕御的遊刃有餘。福田的設計理念及其設計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為平面設計後來的探尋者,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資源和無限的創造啟迪。
  • 目光交匯之處:視覺文化中的看與被看
    以視覺為主導的媒介形態不僅主導了現代人的感知體系,與思維範式更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且文字和影像在敘述上的技術潛力有較大的差距。抽象的文字作為儲存信息和經驗的符碼,在再現現實的時候天然地為敘述對象提供了一種有待證實的距離感,使得讀者在閱讀它們時能把敘述的事件和現實區分開來,把自身抽離出來並對有可能出現的對該事件的推翻抱有一種自然的期待。
  • 臺灣世新 李明哲 講座全文:文本變遷下,看網絡新聞新趨勢
    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專任副教授;臺灣立報網站資訊長。◆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現代中國形塑·從影像看二十世紀中國」專題研究員從媒體匯流看網絡新聞呈現的新趨勢從鏟入式、多媒體到互動新聞文本轉向一、鏟入式:把傳統媒介的表現形式原封不動放到網絡裡。1.網絡只是新channel(頻道),不是「新媒體」。
  • VR全景讓閱讀身臨其境 首席文化官張邁獻唱祝上遊開啟新航程
    18日的上遊新聞新品發布,無論是產品,還是技術運營,每一處都展現著與科技、智能的融合,而整場發布會,也是處處展現著上遊新聞與科技、新技術的擁抱,引得與會嘉賓嘖嘖稱讚。現在,就跟隨上遊新聞記者一起來感受和體驗這場科技和新技術融合的新品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