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寫一篇關於1967年電影《畢業生》的評論,於是對於新好萊塢電影,又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同時還注意到,第40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簡直就是神仙打架。
沒算錯的話,這應該是海斯法典廢除後的首屆奧斯卡。
海斯法典對宗教,性與犯罪等內容有著苛刻的要求,對電影創作者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所幸隨著時代的發展,海斯法典逐漸形同虛設,最終於1966年被正式廢除。
1967年,解禁的好萊塢電影大展拳腳,以《雌雄大盜》為代表的新好萊塢電影浪潮來襲。
這也使得1968年的第40屆奧斯卡被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①最佳影片
《雌雄大盜》和《畢業生》兩部新好萊塢開山之作都殺進了最佳影片,前者一共獲得9項提名,後者獲提7項。
可能當時的評委們還沒完全接受如此新穎的片子,這兩部新好萊塢電影都沒能成為大贏家。
表現種族主題的《炎熱的夜晚》打敗了他們,不僅斬獲了最佳影片,而且囊括了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其他四個獎項,7提5中,逆襲成為大贏家。
不過今天看來,當年奧斯卡的選擇並不準確。
經過時間的考驗,《雌雄大盜》或者《畢業生》無疑才是真正的最佳影片。
②最佳女主角
這一年的最佳女主角競爭慘烈。
兩個傳奇的赫本同時獲得提名。
奧黛麗·赫本憑藉《盲女驚魂記》入圍,如片名所示,她扮演的是一位盲人,非常考驗演技。
這時的赫本不再是《羅馬假日》中那個青春靚麗的公主,而是一個已經38歲的中年老戲骨。
凱薩琳·赫本憑藉《猜猜誰來吃晚餐》入圍,此時她還只在1934年拿過一次影后,與奧黛麗·赫本一樣。
哪一個赫本能多拿一次,就成了那一年奧斯卡的最大看點。
與兩個赫本競爭的,還有《雌雄大盜》和《畢業生》裡的兩位女主。
費·唐納薇,依靠《雌雄大盜》成為好萊塢的超級新人,片中女強盜邦妮的形象深入人心,當時的人氣完全不輸兩位赫本小姐。
安妮·班克羅夫特,在《畢業生》之前,她就已經在1963年加冕影后。電影中她對出軌婦女的演繹堪稱一絕。
再加上《私語者》中,獲得1967年柏林影后的伊迪斯·伊萬斯,本屆奧斯卡影后變成了四位影后級人物加一位超新星的角逐。
你說夠不夠慘烈。
最終,演技超神級別的凱薩琳·赫本力克群芳,奪得了她的個人第二座小金人。
由於她本人不喜歡評獎,所以還是沒有出席頒獎禮。
之後她分別在次年和1982年再奪影后,成為了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奧斯卡女王。即便她始終都很牴觸奧斯卡。
③《雌雄大盜》VS《畢業生》
風頭最為強勁的兩部,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在多個獎項上針鋒相對。
最佳導演方面,《畢業生》的邁克·尼科爾斯力克憑藉獨具視覺衝擊的拍攝勝出,《雌雄大盜》的阿瑟·佩恩錯失良機,之後再也沒能彌補遺憾。
最佳女配角,《雌雄大盜》的老戲骨埃斯特爾·帕森斯力壓《畢業生》的新銳凱薩琳·羅斯。
最佳攝影,《雌雄大盜》和《畢業生》基本是55開。
也許是前者的高潮戲技術性更強,用總共超過60個鏡頭,講述邦妮和克萊德最終的悲壯命運,所以贏得了更多評委的青睞。
遺憾了《畢業生》,最終只拿到最佳導演一個獎項。
而《雌雄大盜》共拿到3項大獎,是僅次於《炎熱的夜晚》的第二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