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社交恐懼的人,內心曾受過很深的創傷,你需要這樣走出來

2021-01-10 盧無涯

作者|心理盧先生

嬰兒從出生那一刻起,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兩隻小手揮舞著,恨不得擁抱整個世界,大聲地告訴世界,我來了。

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都擁有著健康陽光的心態,然而隨著成長,不同嬰兒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卻進化成了不同形態的成年人。

有些人充滿陽光,喜歡跟周邊的人接觸,喜歡熱鬧,喜歡娛樂的場所人多的地方,他們一直保持著嬰兒純真的心態,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而有些人,卻喜歡獨來獨往,拒絕與人交往,不願意麻煩別人,也不希望別人麻煩他自己,他們躲著人,沒有朋友,回到家後習慣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做自己的事情,就好像見不得光的「「鬼魂」一樣,喜歡陰暗的地方,也覺得世界是灰白色的。

曾遇到過一個非常孤僻的人,我問他,你為什麼不願意與人交往?內心是在恐懼什麼嗎?

他說:

我對別人不感興趣,也不想別人對我感興趣,我更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付出去了解一切,當別人跟我說話的時候,卻要裝作成對他們的話題感興趣一樣,很累。我對所有的社交都是稀裡糊塗對付過去,然後回家自己呆著,能不見人就不見人,能不說話就不說話,對親情友情很淡漠,感覺活著沒有什麼意義。

這種人,我們可以稱作他們是社交恐懼的人。

害怕交往。

恐懼陌生人。

不敢與人相處。

逃避現實。

雖然他們表面上說的是不喜歡與人交往,或者嫌麻煩,但深層次刨析,他們的內心世界絕沒有說的那麼簡單。

社交恐懼的人,通常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不會與人交往,過於討好別人,或者過於無情。

當有些人過度的討好別人後,卻發現對方不是那麼喜歡自己,而且還很討厭,那麼他們就會由討好型變的冷漠無情,於是開始厭倦交往,產生了深深的羞辱感。

既然我的付出沒有換來回報,幹嘛熱臉貼冷屁股,還不如變得冷漠,給自己留點尊嚴。

雖然直接迴避和拒絕交往能避免很多麻煩,但同時這些人的心理又有些矛盾,他們會擔心一個問題:如果拒絕人際交往,會不會讓自己錯過很多機會?

如果你是這種人格的人,那麼就要避免了,畢竟,在社交圈過於孤僻,將不利於自己的發展,方法我會在下面告訴大家。

第二種社交恐懼的人是因為,他們內心曾受到過很深的創傷。

迴避型:

有些人對別人的期望值很高,於是當別人達不到他們的期望後,他們的內心就會對所有人封閉,表現出對所有人都很失望的樣子。

比如伴侶沒達到他的要求後,他心裡會想,算了算了,就這樣吧。(回頭就把對方畫x了)再比如,跟親人或朋友發生矛盾後,他們懶得爭吵也懶得解釋,逃避所有事情的發生,只要你不打擾我,別再煩我就好,

還有些社交恐懼的人曾受過很深的傷害,傷害的經歷大多是在他們早期發生的,給他們內心造成了很大的陰影。

比如被最好的朋友背叛,拋棄,或者是傷害。

小q是個天真爛漫充滿陽光的女孩,他活潑開朗,樂於助人,也很願意交朋友。

大學畢業後跟最好的閨蜜來到同一家公司工作,可是兩年後,她最好的閨蜜為了升職,不惜一切代價在背後算計她,最後踩著小q的肩膀成功的上了位。

這件事對她的打擊很大,再之後的歲月裡,小q用一層堅固的外殼包裹住了自己的內心,不在與任何人交往,也不再相信任何人,變得冷酷無情,因為很怕再次被傷害。

這跟談戀愛被傷害的人是一個道理,造成感情重創的人,不在相信愛情,對每一個愛他的人都有防備心理,他們很難在敞開心扉的接納一個人。

然而有些人也在試圖接納這個世界,就像上圖中的小寶貝一樣,抱著一顆希望的心,小心翼翼地放下外殼,可當走出去後,又再一次遭受重創,咣...結果內心再一次變得冰冷,仇恨這個世界,恐懼與人交往,那種被傷害的痛,如遭電擊一樣讓人感動恐怖,於是只好把自己重新封閉到自己的世界裡。

文章開頭說過,每個人出生後都有著健康陽光的心態,嬰兒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嚮往,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人變得自閉和恐懼社交呢?

答案是!

1是最原始的家庭給他們造成了自卑的性格,膽怯與人過多的交往。

2是在成長的途中被一些人傷害和指責,一個人受到的傷害越大,指責越多,就會越對社交充滿恐懼,或羞恥感,這樣他們與人建立關係就會有很大的障礙!

那麼,怎麼走出社交恐懼的陰影呢?你需要這樣走出來。

不管你曾經受到過多大的傷害,或經歷什麼,你仍然要勇敢的邁出那一步,社會在變化,周圍的人也在不停的在變化,你需要給世界一個機會,世界才會給你一個機會。

為了再次受傷,首先我們要做到,對外界保持信任,一定要先從安全感的人開始,你可以先接觸讓你感到有安全感的人或群體。

相信你內心的直覺,只要你想,你總能找到這些人,他們可能是你的愛人,親人,或聊得來的好朋友。

你可以在你信任的群體裡面,獲得更好的尊重,鼓勵,支持和關心,同時,你也要尊重帶給你安全感的人,別人帶給你快樂,你也要帶給別人快樂,支持並回饋他們。

當你受到他人的善待後,你堅固的內心世界才會一點點的向外界打開,從而更勇敢地接納他人。

當你享受與對方互相成就的快感中,那麼就證明,你已經走出了這一步,勇敢地繼續走下去,你將擺脫社交恐懼的心理。

因為,心情愉悅,就是你與人交往中最有效的方法,讓你重新接納世界的是,愉快的心情和互相幫助的成就感!

如果你看懂了,並做到了,那麼恭喜你,你將擺脫社交恐懼的症狀。

最後說一句,別害怕,先從最親密的人開始,在他們身上找到認同感,存在感,這樣你才不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勇敢的跟他們去聊天互動吧。

心理盧先生相信你。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內心受過傷害的人,會有這4個特徵!
    我們常說:你傷害了我,給我內心留下了深深的傷痕,感覺不會再愛了。很多人以為,這只是一個比喻句。其實,我們的內心真的會因為曾經的事情而留下傷痕。就像皮膚受傷之後會留下疤痕一樣,內心受過傷害之後,也會留下印記。這種印記,不是用眼可以看到的,但是通過對一個人行為的觀察,可以看到他內心傷痕印記的存在。
  • 社交恐懼症:內心恐懼探測儀,測測你內心最恐懼的是什麼?
    答案就是內心的恐懼。2恐懼從何而來?恐懼有許多種類型,有的人害怕死亡,有的人害怕被拒絕、失去、遭受背叛……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的存在讓我們本能地對一些可能受到傷害的情況提前進行規避,以保護生命。
  • 心理學:內心受過傷的人,才會有這5種表現,你中了幾個?
    心理學研究發現,曾經受到過心理傷害的人,會有很多地方與常人不一樣。有時候,哪怕你已經忘記了你曾經受到過的傷害,但這些心理陰影仍然會影響你的生活。擁有下面這5個表現的人,內心往往都受到過巨大的傷害。(1)內心過於敏感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暴力和壓抑環境下成長的人,往往相對同齡人更能洞察人心,內心更加敏感多疑。
  • 超準心理測試,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你內心最深的恐懼
    ,是畫中的具有衝擊性的顏色主調、點線面關係、構圖等元素,刺激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經,深藏於內心的那份恐懼被放大出來,在腦海中形成具象的視覺形象。原來,詭異的不是畫本身,而是人的心理,在我們內心深處,那些深層次恐懼,是可以透過外物,投射出來。
  • 心理學:一位曾8年不敢見人的嚴重社交恐懼症者,是這樣改變的
    我的社交恐懼就這樣開始了。我越來越迴避社交,時間久了,連朋友和熟人都不敢見,因為我很害怕他們的眼光,擔心他們發現我怎麼變成這幅樣子了。在公眾場合,我總感到有無數雙眼睛盯著自己,而那些目光似乎都帶著厭惡和鄙夷。再後來,情況越來越惡化,我只要一想到跨進車間的大門,都會心驚肉跳。
  • 心理學:第一眼被哪個雕像嚇到了?測出你內心在恐懼著什麼
    心理學:第一眼被哪個雕像嚇到了?測出你內心在恐懼著什麼!選項A:選項B:
  • 心理學:童年受過創傷之人,大多有這3個「特徵」,藏不住的!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對於那些經歷過灰暗往事的人來說,童年對於他而言,簡直是一場噩夢,在這場夢中,那個弱小的自己受足了傷害,這類人在成年以後,以為能夠擺脫過去的陰影,迎來新生,但是一些經歷卻仿佛刻在骨頭裡,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 被拒創傷:被拒絕的傷與痛丨如何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對蔣甲來說,拒絕曾是他的惡夢。6歲之後,他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選擇不去做,這個問題困擾了他一生。直到…..他決定主動尋找「被拒絕」的體驗。100次被拒絕後,他終於不再懼怕「被拒絕」了。現在,他的故事影響了數千萬美國人,幫助他們去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 心靈測驗:揭露你內心【最深的恐懼】
    偶爾一個人獨處時,回想過去種種事,重新回頭看看自己,而感到情緒低落丶沮喪,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過,是什麼樣的原因,會讓你有如此感受呢?人的內心中,總存在著容易讓你焦慮的不安因子,一旦開啟那潘朵拉的盒子,心裡頭最深的恐懼,便會一一飛出打擊你,使你自信心受挫,甚至對許多事情感到卻步。
  • 難道只有恐怖襲擊才會造成心理創傷嗎?No no no....帶你走進治癒心理學,治療你的日常心理創傷
    然而,恐怖襲擊最大的破壞並不在於致死致傷,而是引發人們持久的恐懼、混亂和不安。這種恐懼甚至會傳染和滲透,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所診斷的症狀。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 心理學:大學生的社交恐懼,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原因很簡單
    那麼,面對大學生群體出現的社交恐懼心理該何去何從,就需要客觀的分析與面對,才能幫助他們找到心理上的出路,讓他們更好地踏浪前行。 看過德國著名性格諮詢專家西爾維婭·洛肯的《內向高敏者》的朋友都會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存在社交恐懼障礙的大學生們,往往都具備內向的性格特點。
  • 修復孩子內心創傷的六句話,一生受用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傷害。或許現在的我們已經為人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還是會有意無意傷害自己的孩子。我們都知道,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會伴隨一個人一生、會對一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影響。那麼,該如何療愈孩子內心的創傷?如何療愈自己童年受到的傷害?
  • 淺談我理解的心理創傷(抑鬱症等)和理想的幹預方法(上)
    世界知名心理創傷治療大師巴塞爾在他的《身體從未忘記》中寫道:"每個人都可能遭受大大小小的心靈創傷,這可能會將我們變成另外一個人:經常感到焦慮、麻木和狂怒,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難以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際關係……這是因為,雖然你很想遺忘,但大腦和身體從未忘記事件發生時的恐懼,即使時隔已久,還是會因為微小的危險信號,誘發過於激烈的負面反應,擾亂我們的正常生活。"
  • 遭受過重大感情創傷的人是怎麼走出來的?
    溫尼克特說世界上有兩類藝術:一類讓人感到審美的衝動;另一類直擊我們傷痛的靈魂。能從重大情感創傷中走出來的人都該是強者!這個問題是一個比較悲傷,也比較喪的問題,有許多匿名網友給心靈最柔軟的地方投稿,講述他們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內心,感受他們的情感,了解他們的經歷。讓事實告訴我們怎麼才能從創傷中走出來。
  • 你所有的不安,都是創傷記憶在呼救!
    因為小時候被父母忽視過,所以在親密關係中總喜歡過度付出;孩童時期受過創傷,一直沒有走出那個陰影,每次想起還會感到痛苦;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察覺,那些看似很久遠,已經過去的事,比如童年被忽視、某次和家人的爭吵、一次工作上受挫,被指責,委屈,哭泣.其實並沒有真正過去,那些受傷的記憶依舊留在身體上,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心理乃至人生。
  • 「一被懟,就發瘋」:「狂躁」的背後,藏著怎樣的心理創傷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青青一樣,表面上迴避創傷記憶,結果卻不斷在愛情、工作、生活中被「喚醒」甚至影響,活在絕望、恐懼和痛苦之中。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潛在心理創傷」,指成長過程中,那些看似平常、甚至毫不起眼的事情,卻在無形中帶給你的傷害。
  • 心理學:脆弱時,經常做這五件事,你的內心會越來越強大
    世事複雜,如果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我們很容易被生活打敗。而如果我們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那麼我們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終究收穫自己幸福。而心理學發現,其實內心強大也是可以鍛鍊出來。當我們經常做這些事的時候,無形中也會強化我們的內心,在時間的錘鍊中最終變得強大起來。
  • 【深度丨連載】(016)《餵養你的惡魔》與恐懼惡魔工作
    接近那些讓你反感的事物!不管你認為你幫不了誰,就去幫他們吧!任何你依戀的東西,都讓它去吧!去那些讓你恐懼的地方,比如墓地!有情眾生,無垠如天,請注意!——丹帕桑耶 (1045–1117)致瑪吉拉準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某種形式的恐懼是常見的。
  • 心理學:你是恐懼型依戀人格嗎?
    換句話說,他們尋求安慰和回應的人也正是造成他們痛苦的人。於是他們雖然想要這樣的親密關係,但卻又本能的害怕它,逃避它。 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就曾做過一個「靜止臉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剛開始愛德華讓父母與孩子正常交流,這時孩子表現的十分開心。
  • 替代心理創傷:面對災難,你需要更加強大的心理
    所有問題回答完後,編導對攝像說,「你記得,一會再拍幾個空鏡頭。」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工作上的提醒,攝像記者突然勃然大怒,開始指責編導。編導也很生氣,吵了幾句悻悻地走了。一時間氣氛變得很尷尬,我也不知說啥,攝像便開始拍空鏡頭了。幾分鐘後,這位攝像記者突然對我說:「徐博士,我可以和你聊一下嗎?」我一下子便明白了,我問道:「您是剛從四川回來嗎?」接下來我們深談了一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