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創傷:被拒絕的傷與痛丨如何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2020-12-23 壹心理

文:壹心理主筆團 | 心理公開課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我是一個特別怕拒絕的人。所以長這麼大有很多事情我都不敢做。

比如主動跟一個人表白,爭取一份可能性不大的工作,邀請一個朋友去我想去的地方參加活動,甚至是上學時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因為「害怕被拒絕」而導致很多想做的事情不去完成,這是很痛苦的體驗,也確實讓我失去了人生很多機會和豐富的可能性。

01

「我死也不要再經歷那樣的時刻」

向一位陌生人提出借100美元

向漢堡包店店員提出「漢堡包續杯」

請求甜甜圈店幫他做個奧運五環形狀的甜甜圈

或者捧著一束鮮花敲開陌生人家的門,問是否種到主人家的後院裡去

又或者對一位不認識的大學教授提出,想幫對方去上一堂課……

這樣的事情,你敢做嗎?港真,我死都做不出來。但是一位年輕人卻主動的去做了這些事情。

他叫蔣甲。

蔣甲6歲時,老師為了讓同學們學會表揚他人組織了一次活動。每位同學都要找一位對象進行表揚,得到表揚的同學,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蔣甲,是最後一個被剩下的。

「我死也不要再經歷那樣的時刻:在眾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絕。」

對蔣甲來說,拒絕曾是他的惡夢。6歲之後,他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選擇不去做,這個問題困擾了他一生。直到…..他決定主動尋找「被拒絕」的體驗。

100次被拒絕後,他終於不再懼怕「被拒絕」了。現在,他的故事影響了數千萬美國人,幫助他們去克服被拒絕的恐懼。幾十家主流媒體報導他的故事,他記錄「被拒100天」經歷的個人網站成為熱門網站,他週遊美國做演講,還登上了TED的講臺,出版了自己的書。

我想,我們沒有人不想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02

「你是不是對我不爽?——

被拒創傷與「拒絕敏感度」

在工作裡,我們一定會需要他人的幫忙的時刻,但很多人是懼怕這件事的。為什麼?

比如第一次找一位同事幫忙,他沒有很熱情的回應,而是語氣「冷淡」,身體沒有面向我們,有點「迴避」,我們會覺得有種「被拒絕」的感覺。

「他是不想幫我吧」「我是不是煩到他了」「他是對我不爽吧」「我是哪點沒做好吧」「他是不是……」內心的擔心奔湧而出,一發不可收拾。

然後我們會形成一個傾向:「好,下次再也不想找人幫忙了。」

或許只是他真的只是當時很忙或者沒有聽清楚你所講的話,並不是想拒絕你。

每個人特別懼怕拒絕的人,或許都有「被拒創傷」。

心理創傷在精神病學上創傷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通常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或是無助感和麻痺感。被拒創傷可以理解為「遭到拒絕後形成的對拒絕行為的巨大無力感和恐懼感。被拒創傷可能會導致一個人成為高拒絕敏感個體。

拒絕敏感者(高拒絕敏感個體)對信息非常敏感。他人毫無意識的表情和舉動,拒絕敏感者都會認為他是在拒絕自己。

對於親密的人,他們則很容易從蛛絲馬跡推斷或憑空想像判斷對方對自己的態度是冷漠的,將種種跡象解釋為:對方故意拒絕自己。

03

「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被拒創傷的傷與痛

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感到被拒絕」有關。

因為我們內心的拒絕敏感性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憤怒、受傷害、自責或責備他人等負性情緒。引發沮喪、攻擊性情緒、消沉等心理應激反應。這些情緒和反應使我們的心理、社會適應能力下降,破壞我們對他人的信任,阻礙我們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形成低自我價值感和自尊

「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跟別人交往時也低人一等」。

「當我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第一反應就是TA可能不會喜歡我,哦不,他根本就不會關注到我。」

這些感覺和認知跟創傷有關。創傷會直接打破我們的自我價值和自尊,讓人從根本上開始質疑自己的價值、以及自己被愛的可能。被拒創傷會讓人特別害怕被拒絕,一旦遭受拒絕,就更加懷疑自己的價值感。

■恐懼親密關係

Lauren Howe在對拒絕對親密關係的影響研究中發現,那些傾向於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己的自我身份/自我形象聯繫起來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出現以下3種後果:

1.痛苦的持續時間會格外長

被拒絕的痛苦持續時間最長的人,正是那些會把親密關係中的拒絕和自我身份聯繫在一起的那些人。

越經常質疑「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就越可能在想到拒絕自己的人時仍然悲傷沮喪。在一小部分報告者身上,這樣的影響甚至會持續10年以上的時間。

2.對新的關係產生恐懼,開始質疑「愛」這件事本身

「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很多人被拒絕後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其實,背後想說的話是:「我其實是害怕被拒絕。」

有一部分人單身的原因,是還沒有從「被拒絕」的創傷中走出來。以至於我們遇到下一段感情時,還會戒備和恐懼:會不會又會「被拒絕」?

當你因為被拒絕的經歷開始對自我的一部分產生懷疑,你可能會產生對愛的恐懼,你會給自己砌一堵牆,對於進入新的關係感到更加戒備。如果我們認為過去被拒絕的經歷揭示了自己的某些缺點,就會害怕在和新的人相處的過程中認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關係都會再一次失敗。

被拒絕還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愛的看法,從而對愛情、親密關係本身充滿悲觀失望的情緒。開始質疑「愛」這件事本身。

■影響軀體感受

「被拒創傷」是如何影響軀體感受的呢?

有一個人只要遇到難題就會莫名其妙地頭疼。通過自由聯想,他回憶起在他很小的時候,只要做不出題媽媽就在後腦勺「啪」地打他一下,然後這記憶一直封存在那裡。從此,只要他碰到難題或其它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抑或他沒有自信時,相同部位就會出現疼痛的感覺。

在那一刻,幼時被懲罰的感受重現了,變成了一種軀體的記憶。

所以,有些人在被拒絕和害怕被拒絕時,身體會有相應的不適反應,這就是創傷會影響我們軀體的感受。

04

我們這一代的「被拒創傷」

我們這一代大多數人都經歷過「拒絕」,除了不可控的個人經歷外,「拒絕敏感者」是怎麼形成的呢?

Romero Canyas 等認為個體在早期成長中的拒絕經驗會使他們形成一種對他人會拒絕自己的焦慮預期。

■控制型,高壓型教養方式——:「不準說不」

怕說「不」的人,在他過去經歷和人際環境中,一定存在「不許你」太多。這跟「獨斷專權」高壓型的教養方式有關。

如果父母或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不許你自由思考,人的所作所為無形中被一種勢力控制著,總是聽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會…」的指引,腦海容納了與「不」相關的內容,為達到「不」之要求和避免違犯「不」的懲罰,一個人的個性裡會漸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從權威。

但他又厭惡和敵視權威的「不許你」,他心裡體驗著「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種種焦慮。

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響下,害怕被拒絕的原始創傷。

■ 不安全依戀水平越高,拒絕敏感性越高。

安全依戀的水平越高,即親子依戀的質量越高,拒絕敏感性越低。不安全依戀的水平越高,則人們拒絕敏感性越高(Erozkan2009) 。

尚秀華,崔爽(2013)的研究發現如果兒童處在不安全的依戀環境中,父母對兒童的正常的、必須的心理需求的淡漠、忽視或不恰當的拒絕會轉化為對將來兒童對他人拒絕的焦慮性預期。

久而久之,這種焦慮性預期會內化為自己的一種工作模式,在兒童後續的與社會交往中逐漸得到強化,所以拒絕敏感性會居高不下。

■ 文化影響——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中國傳統的恥感文化——「愛面子」形成了束縛人們內心的枷鎖。

原本就自卑的人,在一個講究面子的文化環境裡會備受人際焦慮折磨。他們習慣於是活在別人的印象中,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評價上的,在人際交往時他們會高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反應,他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

如果他在意了別人和滿足了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好感和評價,會感覺被重視。如果遭遇拒絕的行為,就會覺得非常「傷自尊」,從而害怕被拒絕。

05

如何療愈被拒創傷——

培養「心理彈性」,用行為改變一切

■梳理自己的「創傷事件」

蔣甲感受到自己「害怕拒絕」時就意識到,童年經歷大部分造成的他的「被拒創傷」。之後他開始在網絡上尋找解決辦法他搜索「怎麼克服被拒絕的恐懼」查閱了大量心理文章,了解到關於恐懼和痛苦的來源,還看了不少勵志文章。這些都幫助他之後克服「被拒絕」的恐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拒絕敏感度高的人,在童年經歷和成長過程中肯定遇到很多被拒絕的痛苦體驗,我們要試圖去仔細梳理這些製造創傷的體驗,找到創傷的根源,這是療愈的開始。

■學會向外歸因

人們理解和處理拒絕的方式是不同的。史丹福大學Lauren Howe等人的研究把人們在面對拒絕時的反應分為了兩類:一類人會傾向於向內歸因,他們會把被拒絕的經歷和自我認同聯繫起來,會認為「拒絕」事件某種程度上定義了他們。另一種人則認為,被拒絕這件事和自己的關係並不大,傾向於從外部歸因。

面對拒絕,向內歸因會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Lauren Howe讓891名參與者反思自己被親密的人拒絕的經歷。結果發現,拒絕的經歷使一部分人覺得,是對方發現了自己身上某種非常不受歡迎的 「缺點」而拒絕了他們。然後他們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甚至質疑自己的基本價值。

比如:

「我猜是我太粘人,所以才把Ta給嚇跑了。」

「是我過分敏感,所以在他推開我之前,我已經推開了他。」

「自私、貪婪、佔有欲太強——是我個性中的某些東西毀掉了我的幸福。」

「我這樣的人不配擁有幸福。」

我們要學會按照客觀事實向外歸因,弱化被拒絕這件事和自己的關係。因為,某些情況下,被拒絕的確是一件不可預測的、受外力控制的事情,並非是由一個人決定和改變的。

■行為改變——多嘗試被「拒絕」

就如賈甲做的一樣,他發現那些認知療法或心理暗示對自己克服拒絕沒有太大用處時,他開始用行動去「習慣」被拒絕。

在過程中對「拒絕」的抗拒和恐懼反應會越來越小,最後完美的克服「被拒絕」,治癒了「被拒創傷」。

以前,他遇到一點小小的拒絕,就會撒腿就跑。後來他發現,在遭到拒絕之後,只要不逃之夭夭,他就可以把「不行」變成「行」,秘訣就是問對方「為什麼」。

■培養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的英文是」resilience」,跳回、彈回的意思。Block將心理彈性定義為「一種個體改變自身以適應多變環境的行為傾向和從壓力情境中恢復的能力」。

APA Help Center(2002)提出: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它意味著從困難經歷中「恢復過來」。

心理彈性會使逆境對個體的消極影響最小化,使個體適應和成長最大化。

最後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也在人生經歷裡積累了一些「被拒創傷」,也有人深受其擾。但這個問題並不可怕,就像蔣甲一樣,我每天都在尋求機會去「被拒絕」。

例如,上周我主動的請一個人幫我修改稿件,我主動的邀請一個朋友來家裡聊天,我也主動的報名了一個藝術項目的志願者……..

直到有一天,我相信我們都會療愈這種創傷,大膽自由的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

李媛媛 楊曉 慧張林《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焦慮的關係:拒絕敏感性、成人依戀的中介效應《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ISTIC -2013年3期

段莉 王豔娜 劉亞莉 辛小林 郭奕嬙《拒絕敏感性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進展》《承德醫學院學報》 -2013年6期

李霞 《拒絕敏感性的相關性研究》基礎心理學 江西師範大學 2007(學位年度)

劉燊 趙豔林 張林《拒絕敏感:研究與展望》《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ISTIC -2016年1期

Aron, A., Aron E. N., & Smollan, D. (1992).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596-612.

Slotter, E. B., Gardner, W. L., & Finkel, E. J. (2010).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2), 147-160.

相關焦點

  • 「我害怕被拒絕,所以選擇什麼都不做」 | 如何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因為害怕被拒絕,我們不敢和喜歡的人表白,從而錯過了一段美好的戀愛;因為害怕被拒絕,我們不敢向朋友請求幫助,反而我們患得患失,和朋友漸漸疏遠了;因為害怕被拒絕,我們的人生旅途中錯過了太多美好的風景... 03究竟怎麼才能告別「被拒敏感者」現狀呢?很多時候,我們沒法做出改變,是因為自己在不斷地暗暗下著「不改變」的決心。
  • 身體的痛,是心靈的傷!
    我們的諮詢,給她提供了一個足夠安全的環境,才可以引導她的身體回到她曾經經歷創傷的現場,去繼續完成那個時候本應表達卻沒有表達出來的恐懼、害怕和不安等所有情緒。有了這些疼痛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允許自己不做不想做的事;可以輕鬆地幫助自己逃避不想面對的人和情緒;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拒絕某種改變。既然身上的痛可以給我們帶來如此多的益處,聰明絕頂的潛意識怎麼能夠放過它們呢?於是,我們的心靈綁架了我們的身體,我們用身體上的各種疼痛保持了我們的現狀,隔離了心靈深處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 恐怖電影如何幫助人們克服現實世界的創傷?
    這種效果符合所謂的暴露療法的一個基本原則——強迫自己面對恐懼,以此來克服恐懼。受控的恐懼體驗,如觀看恐怖電影,"可能會在微調應對策略方面產生積極影響,"丹麥奧胡斯大學文學與媒體副教授、娛樂恐懼實驗室主任Mathias Clasen說道。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項針對300多人的研究顯示,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幾個月裡,恐怖迷的心理狀態比非恐怖迷好得多。
  • 直面恐懼,才能最終克服恐懼
    最近在讀希阿榮博堪布的《次第花開》,裡面有一章是寫關於克服恐懼的話題。「恐懼」 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自己仍然清楚的記得,在過去的這幾年中我也曾無數次深陷在焦慮和恐懼的漩渦中抽不了身,那種狀態真的可以用煎熬來形容。
  • 碰壁100天挑戰:被拒絕的100天裡,我學到了什麼?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有意思的人,為了克服被拒絕的恐懼,他做了個100天挑戰,還建了個網站!關於拒絕,誰沒有點慘痛的經歷呢?我最慘的一次,是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跟男神發完表白信息,緊張得在家裡轉圈轉了半小時,後來怕得直接關了機。結果你猜怎麼著,竟然第二天早晨才收到他的回覆:不好意思,昨晚回家太晚。……直接迴避!
  • 12星座如何克服內心恐懼
    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獨自走夜路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那麼要如何才能克服心中的恐懼呢?就請隨小編來一起看一看12星座是怎麼做的吧,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哦!  白羊座克服恐懼的絕招  「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沒關係!沒有鬼!走走走啦!」  羊兒們生性喜歡單刀直入,挑戰困難。
  • 答疑:如何克服電話銷售和陌拜中的恐懼害怕心理?
    我們每個公司都有銷售員,他們在工作中肯定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那麼,平時你是如何讓他們克服的呢?(本文3000字,閱讀時間略長)問:我看到您的文章寫的很棒,裡面舉的例子更是接地氣,我做銷售兩年,看了不少書,聽了不少音頻,自己覺得也掌握一些和客戶交談的關注點和提問方式,但還是在打陌生電話或者陌生拜訪這塊欠缺有效的方法,主要是克服那種緊張和恐懼心理。
  • 《浪漫醫生金師傅2》安孝燮李聖經攜手克服了創傷和恐懼登上手術臺
    宇振急忙表示「不知道為什麼要救活想死的人」,「很抱歉,但是我不能治療這個患者」,拒絕了手術。宇振說:「我就算死了也醫治不了。」因精神創傷而痛苦地說髒話,聽到這個消息的金師傅說:「剛才說了什麼?」接著恩彩受到了師傅的呵斥。接著得到了師傅的信任,並得到了做手術的提議。
  • 在被拒絕的100天中,我學到了什麼?
    北京小夥蔣甲曾為戰勝對被人拒絕的恐懼,開啟了一場為期100天的主動尋求拒絕的社會實驗,從一次次的拒絕中磨鍊出力量和自信。這篇演講語言風趣幽默,很有意思。只要開口請求你想要的,就有可能絕處逢生。當我6歲的時候,我收到了份禮物。我一年級的老師有一個很棒的主意,她想讓我們在接受禮物的同時還能學習如何表揚他人,所以她讓我們走到教室前面,她給我們每個人帶了禮物,堆在牆角。
  • 害怕被拒絕的真實心理原因
    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響下,害怕被拒絕的原始創傷。過重的自尊來自東方哲學薰染,中國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恥感內涵的,造成了中國人高度重視做人的「禮儀、節氣」,高度重視人的「臉面」,這些文化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現代社會仍然很講究「面子工程」的。可以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是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情結。
  • 被拒絕後,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與人交往,就難免會遇到被別人拒絕的情景,比如: 請別人幫忙被拒絕向朋友借錢被拒絕找工作面試時被拒絕;向喜歡的人告白被拒絕和客戶談業務時被拒絕等等 其實不管事情大小,任何的拒絕都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
  •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這幾種方法值得嘗試
    不喜歡人群,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打交道,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裡,害怕社交,這是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典型症狀。對於很多人來說,會覺得社交恐懼是一種膽小、內向的表現,只要大膽一點就可以改變。但對於社交恐懼症患者而言,這是一種煎熬,一種難以擺脫的痛苦。
  • 被拒絕了100次後,世界開始對他說Yes!影響700萬人的視頻……
    因為大部分人都害怕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拒絕。Jia Jiang是一位作家、博客主,也是一位創業者。6歲時在全班面前成為唯三被人拒絕表揚的尷尬經歷讓他直到成年都記憶猶新,而在創業過程中遭到投資人拒絕的打擊讓他一度想放棄自己的夢想。出於想克服自己對「被拒絕」的恐懼,他決定連續100天「找拒絕」,並把過程錄了下來。
  • 被拒絕、丟臉面、沒勇氣、怕風險,被各種恐懼嚇破膽,2招化解
    未知、迷茫、擔憂,早已被各式各樣的「恐懼」嚇破了膽。我們害怕未來,害怕風險,害怕失敗,害怕被拒絕,害怕被批評,害怕著一切未知的世界。如何打破心魔,無所畏懼的生活,已然成為最重要的事情。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恐懼」。《恐懼心理指南》這本書的作者名叫克裡斯滕·烏爾默。烏爾默的身份極為特殊,她不僅是一位心理引導師,幫助個人或團體解決有關恐懼的相關問題。
  • 恐懼是怎麼來的?如何克服它?
    在現在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產生許多的恐懼!薩古魯是一位偉大的靈性導師、神秘學者、瑜伽大師、詩人、一位高瞻遠矚的人道主義者、環境保護主義者。此篇文章他講述了恐懼的來源,如何沒有恐懼。希望也能給您有所收穫!恐懼是怎麼來的?如何克服它?恐懼是因為您沒有活在生活中,您只是活在您的念頭裡、活在自己的思想裡。您總是擔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就是說,您的恐懼總是與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有關。
  • 作為一個新媽媽,餵奶乳頭被吸得很痛,怎樣克服餵奶前的恐懼?
    只不過,每次在餵奶的時候,這個心裏面還是有些排斥和恐懼的,畢竟這樣的疼痛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乳房是比較敏感的部位,疼痛等級也比其他部位來的高。那麼,餵奶乳頭被吸得很痛,但仍打算忍痛親喂,如何克服餵奶前的恐懼和排斥心理?要知道,基本上每一個母乳餵養媽媽都會遇到這個情況的,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遇到,或者是少部分的媽媽遇到。
  • 12星座表白被拒絕怎麼辦?
    但他們也不會像其他星座那樣傷春悲秋。 因此,「表白被拒」就像是考試失利、獎金縮水一樣,雖然不願接受,但也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這只是他們一個可以把哥們兒姐妹兒約出來喝酒談心、吹牛胡侃的由頭罷了。吃一頓,聊一夜,煩惱自消。
  • 【交易雜談】如何克服交易中的恐懼心理?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在交易的過程中總會有對某些市場行情或是產生恐懼,不知道如何操作,買賣的方向,持倉時心中的按耐不住。面對行情的走勢與你心中的預想所不同便開始慌張,恐懼著接下來的行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恐懼心理,這也是存在於交易者群體中最為廣泛的一種心態問題,甚至會影響到一大批交易者的日常操作,可謂是萬惡之源。
  • 拒絕、孤獨、喪失、內疚......情緒生病了,該如何自救?
    這本書涵蓋了7種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傷害因素,包括拒絕、孤獨、喪失、內疚、反芻、失敗和自卑,這些情緒一旦感染,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引發各種心理疾病。全書共有七個章節,每一章都清晰描述了每種因素所引起的具體心理傷害,並向讀者提供了切實有效治療傷害的具體方法。下面我從「如何面對拒絕、如何對抗孤獨、喪失我愛怎麼辦」來分享一些日常心理傷害的策略和方法。
  • 拒絕神作的明星:黃曉明拒一個火一個,傑森斯坦森三拒漫威很硬氣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這裡是雙張說娛樂,雙張今天帶你走進:拒絕神作的明星:黃曉明拒一個火一個,傑森斯坦森三拒漫威很硬氣。,當年李連杰是拒絕電影最多的演員之一:例如《新龍門客棧》中的主角就是為他量身,但他做但他的經紀人蔡子明卻突然死亡,李連杰在驚恐中拒絕了這部神作;1993年李連杰再度拒絕了已經拍好定妝照的重案組,忙著組建公司去了,前來救場的成龍因此拿下了金馬影帝;1999年李連杰因為妻子利智懷孕,拒絕了李安導演為他量身定做的並在後來獲得了多項奧斯卡提名的《臥虎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