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面臨生死抉擇,母親選擇了弟弟

2021-01-10 星晨影院

今日小編推薦大家一部比較老的電影——《唐山大地震》。這部影片的由來是一個真實的事件,在1976年,中國唐山發生了7.8級的大地震,房屋倒塌,死傷無數。這部災難片是通過一個普通婦女的生活來反應災後心靈創傷的影響。此影片是由馮紹剛導演指導的,口碑也是極好,豆瓣點評7.6分。

《唐山大地震》講述的是在1976年時,在半夜唐山發生了7.8級大地震,人們絲毫沒有一點點防備,在這場災難中死傷無數,而劇情中的妻子李元妮和丈夫方大強為了救被建築物壓住的孩子們,不幸的是丈夫在解救過程中,不幸的去世了,然而兩個孩子還是被困在一塊水泥板兩端,如果解救女兒那麼兒子就必死無疑,如果解救兒子,那么女兒則會一命嗚呼。這對於一個母親來說簡直是面臨最痛苦的選擇,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可以她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來換取自己兩個孩子的生命。

但是事實就是這麼的殘酷!在最後那一刻,母親選擇了救兒子,在這次救援中,女兒並沒有死,而是被軍人王德清收養了,但是在那個時候女兒已經懂事了,面對母親的選擇,她十分痛恨自己的母親,以至於在被解救後,也不願意回到自己母親身邊。而被當年解救的兒子則是在這場災難中失去了一隻手臂,母親自己的愛無私的撫養自己的兒子成長,在長大後的方達去杭州打拼致富,對自己的母親也是極為孝順,想要給自己的母親換一棟舒適一點的房子,但是自己的母親不願意離開那裡,因為怕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女兒找不到回家路,在這麼多年我相信這個母親也是十分的自責,活著的人比死去的人生活得更加煎熬。

為什麼在這場和災難中,母親李元妮在女兒和自己的兒子中為什麼選擇了兒子?可能是因為自己剛失去家裡的當家之主,不能再讓這個家失去唯一的繼承人了,並在在那個年代思想也沒有現在這麼開明,重男輕女的思想也是很嚴重,可能在那個時候面臨這樣的問題基本上會選擇救兒子,在他們的觀念裡傳宗接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影片的細節裡,弟弟兩次佔著西紅柿,而且母親也讓自己的女兒將西紅柿讓給弟弟,由此看出那個是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有點根深蒂固的。

在當今社會,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很多重男輕女的事,很多年長的長輩都想要自己有個孫子,為了孩子幹預年輕夫妻的生活,似乎好像自己家裡有王位要繼承一樣。但是孩子都是父母親身上的一塊肉,誰願意做二選一,偏袒誰的難題。如果自己在自己條件充裕的情況下,都想要把自己最好的給自己的兒女。

但是一味的認為母親不愛自己的女兒也是錯的,畢竟在選擇救誰時,母親還是難以抉擇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弟弟的情況還是比姐姐樂觀,也是存在救弟弟存活下來的希望大一點。

當然也存在另一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姐姐相比較弟弟而言,更加年紀大一點,姐姐已經在那個時候已經有點長大懂事了,媽媽可能會想,自己的女兒可能會理解自己做的這個決定,讓自己年幼的弟弟能夠存活下來。畢竟在現在也是這樣,在家裡總會多照顧一點年齡小的孩子。

在影片的最後,這對長大後的親兄妹在汶川地震中相識,並且發現對方是自己的親兄妹。女兒在汶川地震中,體會到了當時人們的絕望與無助;也經歷自己未婚先孕,有了自己的女兒後,體會到了當母親的不容易,因此她選擇原諒自己的母親,並且回家看望一直拒絕聯繫的母親。

在這場災難中,家園是被重建了,但是災後人們的內心創傷能否也能復原如初。女兒經歷了自己母親的被迫拋棄,在大學裡和學長未婚先孕,經歷過生死一線過的女兒不能忍受自己的男朋友要求打掉這個生命。既然選擇了生命的到來,為什麼還要去扼殺她,即給了生的希望卻沒有給她繼續生存下去的權利。作為一個沒有經歷過這些災難下的男朋友或者是在座的我們,都無法切身體會到女主的那時候的心情。她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好母親,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自己小時候沒體會到的母愛。

你認為母親選擇救弟弟還有其他原因嗎?

免責聲明:文章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電影畫面,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謝謝!

相關焦點

  • 《唐山大地震》,一句「救弟弟」,母親永生的痛,女兒32年的傷
    由馮小剛執導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影片中,面臨突然地震災難,爸爸方大強自地震開始,就護著李元妮,沒有獨自逃跑,而是一直拉著她的手,逃離危險境地。面對大吊架倒塌的危險,一雙手始終護在妻子的身後。在面對還在房子裡的方登的呼喊,方大強自己拽回了要不顧危險衝上去的媽媽,自己卻是毫無停留地衝向了房子救姐弟倆。
  • 為什麼電影《唐山大地震》裡媽媽選擇救弟弟?
    」為什麼電影《唐山大地震》裡媽媽選擇救弟弟?這個問題,就是張子楓在拍這個戲時也沒有想明白,媽媽為什麼選擇救弟弟而非自己。明明自己比弟弟表現更好,更關心媽媽。除此之外影片有一個小小的細節,就是吃西紅柿時,母親叫姐姐讓一下弟弟。這種孔融讓梨式的細節,僅僅只是一些細如牛毛的疑點罷了,它符合我們一直以來的教育傳統。你也很難說清元妮是因為姐姐年齡大所以讓弟弟,還是僅僅因為弟弟是男的就讓著弟弟,微不足道。
  • 《唐山大地震》:女兒,媽媽選擇救弟弟,不代表不愛你
    在這個多災多難的一年裡,疫情、洪水、地震,像是宣告鼠年不易。基於以上,導致了我又重溫了一遍《唐山大地震》。在這部影片裡,我最心疼的就是姐姐方登了,好像在父母的眼中,最大的那個孩子總是應該自己懂事。當地震發生後,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一起被埋在水泥板的兩端,這個時候需要媽媽李元妮做出選擇。其實在電影最開始,伏筆就已經埋下了。當方登和方達都要吃西紅柿的時候,李元妮選擇把唯一的西紅柿給了弟弟。
  • 《唐山大地震》當年一經播出就讓不少唐山人淚流滿面
    那個夏天,比任何一年都要炎熱,唐山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即將有一場大災難侵襲於此,就在那天凌晨三點多,人們都已熟睡,他們沒有任何防備,就這樣一場大地震席捲而來,整個唐山城轟然倒塌,一夜之間變成廢墟。而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電影就是以這樣一個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動人親情故事。
  • 《唐山大地震》:李元妮選方達放棄方登的理由是什麼?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方登與方達在汶川地震的救援中偶遇。當別人詢問起方達失去一條胳膊的事情時,坐在一旁的方登才意識到這是她的弟弟。自從唐山大地震後,再未見過面的弟弟。聽弟弟對當年事情娓娓道來,讓方登第一次知道母親這些年的經歷。方達說:「你知道我媽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 《唐山大地震》:天災面前,人多渺小
    現而今「疫情」的熱度還未退去,7月12日,唐山又發生了芮氏5.1級地震。距離上次舉世矚目的芮氏7.8級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44年了。今天凌晨,我趁著小傢伙兒還在夢鄉,戴上耳機,重溫了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
  • 經典電影《唐山大地震》——天災之後的人情冷暖故事
    影片《唐山大地震》是根據張翎的小說《餘震》改編而成,由導演馮小剛執導。徐帆、張靜初、李晨、陳道明、陸毅、張國強和陳瑾等聯袂出演。為了呼應影片的主題,該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
  • 《唐山大地震》中媽媽為何選擇救兒子?真相令人心酸
    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個深夜,在中國河北唐山,許多人都已經進入了夢鄉,一場災難悄悄地降臨了。這場災難震驚全國,因為它的來臨,直接毀了唐山,造成了40餘萬人傷亡,當時罹難場面極慘,在世界上也比較罕見。這個次事件也成為了許多小說電視劇的主線,其中大家一定都看過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吧。俗話說:天災無情,人有情。
  • 還原44年前災難實況,馮小剛版《唐山大地震》演員現狀如何?
    曾經兩個孩子同時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被告知只能救出一個孩子時,元妮思忖片刻選擇了救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直到08年汶川地震,闊別32年後姐弟兩個的生命軌跡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方登親眼看著廢墟下的母親也面臨著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她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 唐山大地震:一個細節暗示媽媽會選擇救弟弟!
    小影昨天晚上重溫了唐山大地震,不是第一次看了,仍然看的眼淚鼻涕一大把,第二天醒來眼睛腫得直逼核桃……地震前,方登和方達都要吃西紅柿的時候,媽媽給了方達;地震後,方登和方達被壓,只能救一個的情況下,媽媽選擇了方達。方登怎麼能釋懷?
  •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選擇「救兒子」,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最近宜賓6.0級地震引起了全國各地所有人民的關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但無論設備如何先進、預測如何及時,天災人禍總是無法避免。這不禁讓人想起特大汶川地震與傷亡最慘重的唐山大地震。1976年發生在半夜的7.8級唐山地震瞬間奪走了24萬人的生命,《唐山大地震》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發生的故事。
  • 剖析《唐山大地震》女主角——「姐姐」方登
    回到《唐山大地震》。去年看到張靜初接這部戲的新聞,很為她擔心,因為又是一個姐姐,又是文革後的年代,弄不好又擺脫不了《孔雀》裡姐姐的影子,或者是重複。但這個姐姐不同。  《唐山大地震》改編於加拿大華人作家張翎的《餘震》,她提供了唐山大地震中一個極具戲劇化的戲核,孿生姐弟被一塊石板壓著只能救一個生存,母親選擇了救弟弟,而生死線上的姐姐聽到但她最後卻奇蹟般存活下來,從此,一塊巨大的「石板」壓在她的心頭揮之不去,對母親的怨恨。可以說,這個戲劇核,很像老婆和老媽都同時落水,做兒子的先救誰的段子。親情的割捨,可以是任何一個突發的災難,而不僅僅是大地震。
  • 《唐山大地震》在片中向我們展示了地震中的天災人禍和撕扯的情感
    我相信很多觀眾都是從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真正體會到了地震的嚴重性和對人民造成的傷害,尤其是生命的離開讓觀眾感到頗為震撼。當今天造成六點,唐山再次傳來地震的時候,這一消息瞬間在網上傳開,把全國的觀眾再次拉回到當年地震的陰影中。
  • 唐山大地震紀念日:聊聊電影《唐山大地震》
    明天就是7.28了,是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筆者特地重溫了由馮小剛導演在2010年拍攝,陳道明、徐帆主演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電影《唐山大地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影片用長達136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前後跨度32年。
  • 《唐山大地震》,比災難本身更可怕的,是人心的餘震
    《唐山大地震》改編自張翎的小說《餘震》,小說又是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為創作的靈感。1、災難面前,人如螻蟻這部電影,是馮小剛的作品。李元妮還沒有從喪夫的悲傷中緩過勁來,就面臨這樣的決擇,網上曾經一大片的討伐聲,說她最後的決定是救兒子方達,那她就是重男輕女。女兒方登在廢墟中聽到了母親的決定,她受到的傷害,小到家中有一個西紅柿時得讓給弟弟,大到兩人同處險境時,她是被犧牲的那個小孩子。
  • 盤點8部高分災難片:《唐山大地震》最經典,《末日崩塌》特效佳
    》(馮小剛導演)距離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44年,44年間,說起最能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莫過於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除了對地震時畫面的還原外,影片以一個家庭為主體闡釋的命運交織和血濃於水的親情才是最讓人動容的。影片中,徐帆飾演的母親拼盡全力去扒開石塊去救自己的兩個孩子,卻在最後關頭仍要面臨二選一的抉擇,在徐帆的演繹下,我們很難不對自然災害來臨時失去親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 盤點8部高分災難片:《唐山大地震》最經典,《末日崩塌》 特效佳
    > 距離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44年,44年間,說起最能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莫過於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 除了對地震時畫面的還原外,影片以一個家庭為主體闡釋的命運交織和血濃於水的親情才是最讓人動容的。 影片中,徐帆飾演的母親拼盡全力去扒開石塊去救自己的兩個孩子,卻在最後關頭仍要面臨二選一的抉擇,在徐帆的演繹下,我們很難不對自然災害來臨時失去親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 重溫傳世經典《唐山大地震》觀後感:一個母親的選擇
    你拍的跟唐山大地震有什麼大關係麼?聽說很感人,我特意沒看影評就去看了,結果我看了我看電影歷史上最好的坐位,全場隨我挑。看的是周一晚上6:30的場,全場只有四個人。聽說過5億了。不錯晚到了一會,沒看到開頭。作為一個沒經歷過大地震的唐山人,徐帆的模仿的唐山口音讓我不停地想笑,徐阿姨,如果口音咱學不像,可以用普通話的,我們能理解。
  • 她是《唐山大地震》「保弟弟」的母親,卻在劇外與哥哥這樣約定
    相信大家對「唐山大地震」印象深刻吧,2010年根據事實改編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給我們演繹了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是如此的脆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片頭那位「保弟弟」的母親呢?今天的主人公就是她。兩兄妹也是從小玩到大,在嚴格的家庭裡,兩人的一言一行都顯得格格不入,外面的小朋友也不願他們玩,就這樣哥哥就一直陪著她,還做了一個不成熟的約定,兩人一輩子不結婚,就互相照顧。
  • 《唐山大地震》感動億萬網友的災難大片,葫蘆視頻免費觀看
    「唐山大地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方達有句臺詞是這麼說的:「倒塌的房子都蓋起來了,可我媽心裡的房子再也沒蓋起來,三十二年守著廢墟過日子。這部電影是馮小剛根據《餘震》這部小說改編的,由陳小藝、張國立主演,這個感動了很多人,影片一開始,漫天飛舞的蜻蜓和炎熱天氣就預示著不正常,但是地震這種百年不遇的現象誰能想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