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作為漢語分支,中國方言文化也非常博大精深,各大方言之間的差異可以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某些罵人用的詞彙卻是通用的,比如這3個字:「二百五」。
「二百五」罵人的意思很重,主要用來形容一個人傻頭傻腦、不懂事卻又頑固莽撞。大部分地方都把這3個字用作口語調侃,但也有部分地區例外。大家對於用「二百五」罵人肯定很熟悉,不過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就少有人知了。
據考證,「二百五」的來源可能與戰國時期的蘇秦有關。蘇秦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公元前334年,他來到燕國,得到燕文侯賞識,從此開始了自己合縱的事業。雖然蘇秦憑藉合縱之術成為了戰國風雲人物,但他最終卻死在了刺客的劍下。
蘇秦之死與齊國的士大夫們有關,於是蘇秦告訴齊王,只要說我蘇秦是間諜,破壞齊國,並且把我的屍身當眾車裂,貼出懸賞,重金尋找刺殺蘇秦的功臣,刺客肯定會自己冒出來。齊王聽完,果然按照蘇秦說的做了。
可沒想到重賞之下不僅有勇夫,還有冒充者,懸賞告示一貼出去,跑到齊王面前的人居然有四個,都說自己殺了蘇秦,懸賞的千金應該歸自己。齊王大怒,覺得這些人擺明是在坑蒙拐騙,於是他說:「你們有4個人,這一千金該怎麼分呢?」
四人完全沒覺得危機來了,反而自作聰明說:「不如劃分4份,一人二百五。」齊王聽完下令道:「把這四個『二百五』處死!」就這樣,四人因為太貪心而殞命,淪為後世笑談,「二百五」也成了一句嘲笑人的話。不過,史學界還有另外的解釋。
史學家分析,「二百五」應該是從晚清民初起開始流行,清代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面就有:「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至於「二百五」的民間起源,很可能與過去的錢幣有關。
在過去,普通人日常使用的不是紙幣,而是一串一串的銅錢,一千個銅錢就是一千文,也叫一吊錢,而人們口語中有用「半吊子」形容一個人能力不強的習慣,另外還有用「半瓶醋」形容一個人不懂裝懂,水平不過關的習慣。
「二百五」的用途與這兩個詞相近,古人把銀子按兩劃分,五百兩銀子就是「一封」,二百五十兩銀子就是「半封(諧音半瘋)」,久而久之,「二百五」也就成了一句罵人的話,形容人做事糊塗,瘋瘋癲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