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王朝中,皇帝就是一個高危職業,除了擔心臣子叛變,就是擔心兒子謀反篡位,還要擔心老婆的娘家人不聽話……一個能從到位穩當的當個皇帝的,實屬不易。歷朝歷代都不乏皇帝的傳奇在民間傳誦,有的艱難應對,有的順利治國。皇帝所遇之事實在是難以預料,也不好評述。
今天小編給您這算得歷史上最順利的政變之事,由太上皇親自帶兵造反的政變。此人正是明英宗,他發動的「奪門之變」不傷一兵一卒,順利地再次坐上皇位。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後被放回明朝,卻又被自己的弟弟明代宗囚禁了近八年,好在有曹吉祥、石離、徐有貞三人組織發動了奪門之變。此時的英宗一聲令下,居然零傷亡就重歸皇位,實屬幸運之人。
那麼如此一段極具戲劇化的「奪門之戰」究竟當時是怎樣一種情況呢?到底是怎樣有用有謀的一代明君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如此兵不血刃的就取得政權的勝利。
相信這其中除了有天時地利,想必更重要的是人為。這其中又有哪些臣子起了怎樣關鍵的作用呢?最後又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英宗囚與放之始末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時被瓦剌帶走,但是此戰之後瓦剌疲憊不堪無心再戰,所以和太師商意將太上皇明英宗送回家鄉。因為這個太上皇現在還在他手裡的話,就是尷尬的事,明英宗也是在這一年的敵營生活中越來越通透了。
他對皇位已然根本沒有什麼欲望,更希望得到家的溫暖,可以與皇后廝守,就算只是一個百姓也好過現在在敵營中的生活。而作為弟弟的現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自然百般阻撓,用盡方法阻攔使者出訪。
明英宗是終還是幸運的歸國了,這要歸功於楊善,一個當時並不有名的小人物,他憑著自己的上好口才,將明英宗帶回家鄉。只是英宗才出龍潭又入虎穴,回家以後就被自己的弟弟囚禁於宮中。
弟弟明代宗對英宗是敬畏的,因為當時發生土木堡之變時,他只是因為年長而被推選出來的傀儡皇帝,所以雖然他在帝位8年,群臣對他卻絲毫不敬重,而且就連太子這種事,他都沒有權力,還得四處去討好賄賂群臣,可見悲哀。
英宗的幸運高光時刻
明英宗本來已經沒有什麼心思參與皇位的重新爭奪,他幾乎是靠著皇后變賣女紅來艱難度日的。
卻沒想到,那些大臣卻聯合好了計劃了奪門之變,明英宗幸運的接管了皇位。明代宗雖然受百官擁戴。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人是于謙,可以說成也于謙敗也于謙,于謙在明代宗在這8年內始終掌握著各種大廈權,但是當太上皇明英宗造反時,于謙卻視而不見,這樣一來,自然政變就會很順利了。那于謙為什麼不動兵呢?
後人猜測,于謙恐怕也是礙於明英宗的正統帝王的身份,不願意介入這種恩怨。這屬於皇家恩怨,或者說是家裡人的事兒,他一個外臣不想參與其中也能理解。對於臣子來講,這兄弟兩個都是江山的掌管人。
誰接管了皇位都是自己家的事,所以他大概不想參與到這麼複雜的關係。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于謙是一個沒有野心的臣子,他只管國事順利,對權力欲望沒有那麼大。
另一方面就是明代宗的無奈了,他雖然掌控了國家政權,但是他卻無法涉入到後宮,也就是明英宗的生母,也同時明代宗的母親。
這些皇帝國戚仍然生活在宮中,政變之前明英宗的母親都已經知道這個計劃,就連孫太后都同意重新擁戴自己的親兒子上位,那麼明代宗從家族倫理上來講也佔不到便宜了。
沒有浪費一兵一族,看起來更像和平演變的「奪門之變」讓我看清楚了明代宗的孤獨,他看起來是坐了八年的皇帝,實則一直只是一個影子,絲毫沒有人支持他。
最終奪門之變後,於謙被明英宗所殺,可憐于謙沒有反抗卻也沒有逃脫厄運。明代宗則一直在軟禁,直到亡故。
結語:
這一次宮廷事變順利完成,將明英宗重新送回皇位,也算是一大幸事。而明代宗就輸在親人不支持,臣子不支持的孤家寡人的可憐局面上。
看歷史知古今,一切成敗都是有著深深的原因,或許今天的一個因,要等到十年或者二十年後才會成為果。所以一定要多種善因,以便得善果,這就是歷史教會我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