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一場暢通無阻的叛變,太上皇親自起兵造反,無人敢阻

2020-12-28 琦三兒旅遊

中國封建王朝中,皇帝就是一個高危職業,除了擔心臣子叛變,就是擔心兒子謀反篡位,還要擔心老婆的娘家人不聽話……一個能從到位穩當的當個皇帝的,實屬不易。歷朝歷代都不乏皇帝的傳奇在民間傳誦,有的艱難應對,有的順利治國。皇帝所遇之事實在是難以預料,也不好評述。

今天小編給您這算得歷史上最順利的政變之事,由太上皇親自帶兵造反的政變。此人正是明英宗,他發動的「奪門之變」不傷一兵一卒,順利地再次坐上皇位。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後被放回明朝,卻又被自己的弟弟明代宗囚禁了近八年,好在有曹吉祥、石離、徐有貞三人組織發動了奪門之變。此時的英宗一聲令下,居然零傷亡就重歸皇位,實屬幸運之人。

那麼如此一段極具戲劇化的「奪門之戰」究竟當時是怎樣一種情況呢?到底是怎樣有用有謀的一代明君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如此兵不血刃的就取得政權的勝利。

相信這其中除了有天時地利,想必更重要的是人為。這其中又有哪些臣子起了怎樣關鍵的作用呢?最後又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英宗囚與放之始末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時被瓦剌帶走,但是此戰之後瓦剌疲憊不堪無心再戰,所以和太師商意將太上皇明英宗送回家鄉。因為這個太上皇現在還在他手裡的話,就是尷尬的事,明英宗也是在這一年的敵營生活中越來越通透了。

他對皇位已然根本沒有什麼欲望,更希望得到家的溫暖,可以與皇后廝守,就算只是一個百姓也好過現在在敵營中的生活。而作為弟弟的現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自然百般阻撓,用盡方法阻攔使者出訪

明英宗是終還是幸運的歸國了,這要歸功於,一個當時並不有名的小人物,他憑著自己的上好口才,將明英宗帶回家鄉。只是英宗才出龍潭又入虎穴,回家以後就被自己的弟弟囚禁於宮中。

弟弟明代宗對英宗是敬畏的,因為當時發生土木堡之變時,他只是因為年長而被推選出來的傀儡皇帝,所以雖然他在帝位8年,群臣對他卻絲毫不敬重,而且就連太子這種事,他都沒有權力,還得四處去討好賄賂群臣,可見悲哀。

英宗的幸運高光時刻

明英宗本來已經沒有什麼心思參與皇位的重新爭奪,他幾乎是靠著皇后變賣女紅來艱難度日的。

卻沒想到,那些大臣卻聯合好了計劃了奪門之變,明英宗幸運的接管了皇位。明代宗雖然受百官擁戴。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人是于謙,可以說成也于謙敗也于謙,于謙在明代宗在這8年內始終掌握著各種大廈權,但是當太上皇明英宗造反時,于謙卻視而不見,這樣一來,自然政變就會很順利了。那于謙為什麼不動兵呢?

後人猜測,于謙恐怕也是礙於明英宗的正統帝王的身份,不願意介入這種恩怨。這屬於皇家恩怨,或者說是家裡人的事兒,他一個外臣不想參與其中也能理解。對於臣子來講,這兄弟兩個都是江山的掌管人。

誰接管了皇位都是自己家的事,所以他大概不想參與到這麼複雜的關係。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于謙是一個沒有野心的臣子,他只管國事順利,對權力欲望沒有那麼大。

另一方面就是明代宗的無奈了,他雖然掌控了國家政權,但是他卻無法涉入到後宮,也就是明英宗的生母,也同時明代宗的母親。

這些皇帝國戚仍然生活在宮中,政變之前明英宗的母親都已經知道這個計劃,就連孫太后都同意重新擁戴自己的親兒子上位,那麼明代宗從家族倫理上來講也佔不到便宜了。

沒有浪費一兵一族,看起來更像和平演變的「奪門之變」讓我看清楚了明代宗的孤獨,他看起來是坐了八年的皇帝,實則一直只是一個影子,絲毫沒有人支持他。

最終奪門之變後,於謙被明英宗所殺,可憐于謙沒有反抗卻也沒有逃脫厄運。明代宗則一直在軟禁,直到亡故。

結語:

這一次宮廷事變順利完成,將明英宗重新送回皇位,也算是一大幸事。而明代宗就輸在親人不支持,臣子不支持的孤家寡人的可憐局面上。

看歷史知古今,一切成敗都是有著深深的原因,或許今天的一個因,要等到十年或者二十年後才會成為果。所以一定要多種善因,以便得善果,這就是歷史教會我們的道理。

相關焦點

  • 于謙明知道英宗復闢後自己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時他不阻止呢?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從南宮迎出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景泰元年,朱見深年僅兩歲,到了景泰九年正月的奪門之變時,朱見深也才十歲左右。
  • 勵精圖治,才能勝兄的朱祁鈺,為何在奪門之變中一夜倒臺?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明朝時期,有一位肆意妄為的皇帝,曾在一場對瓦剌的御駕親徵中損兵折將,大敗盈虧,連自己都被瓦剌擄走。
  • 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和朱祁鈺有關!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文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
  • 奪門之變:明英宗連夜記住的功臣名單,不料成為了歷史的笑柄
    事實上,明朝中期的這場「奪門之變」,對明朝的歷史走向,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可是,朱祁鎮卻說:「我回去後,不敢奢望其他,只求看守祖陵,做一個普通百姓。」對於一個囚徒來說,朱祁鎮的話,或許是真的。朱祁鎮已經對皇位看得很恬淡了,而他的弟弟,則把皇位看得越來越重。公元1449年,太上皇朱祁鎮歸來,朱祁鈺親自出城迎接,兄弟二人見面後相擁而泣,攜手入宮。
  • 康熙皇帝駕崩,十四阿哥胤禵手握重兵,如果起兵造反可能成功嗎?
    康熙皇帝駕崩後,十四阿哥胤禵的確是手握重兵,很多人也在議論,胤禵如果當時不回京,而是選擇起兵造反,成功的概率有多大,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條件比胤禵好的人也有不少,但大多都已失敗告終,胤禵如果起兵,勝利的概率也幾乎為零。
  • 朱祁鈺當了八年皇帝,為什麼會被如此輕易的發動奪門之變?
    說到「奪門之變」,勢必想起與之關聯的另一起政治事件「土木堡事變」。當初明英宗朱祁鎮好大喜功,盲從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徵結果當了俘虜。本著「國不可一日無君」的政治鐵論,郕王朱祁鈺(朱祁鎮的弟弟)在大臣于謙等人的支持下登上大寶,我相信朱祁鈺當時發自內心的感謝先人智慧過人。
  • 明朝太上皇在北京故宮太和門重新登基,史稱「奪門之變」
    後來太上皇朱祁鎮在老部下的謀劃下重新登基稱帝,地點就在今天的太和門,見證了這空前絕後的一幕。密謀景泰八年(1457 )正月十五,景泰帝朱祁鈺因病, 免文武百官宴賀。他實際上已經因病三天不上朝了。景泰有病, 群臣洶洶。
  • 皇帝自稱「朕」,那麼太上皇都是怎麼自稱的呢?最霸氣的是乾隆
    所以一般的太上皇都是皇上對自己父親死後的追封,不過也很少有先皇還沒有死,下一任皇帝就登基了的,這種情況下,大多數都是造反的。我們大家在稱呼自己的時候,都自稱是「我」,而皇上都是稱呼自己為「朕」,那麼太上皇都是怎麼稱呼自己的呢?
  • 造反有理,反動無罪/文化獵奇——那些振奮人心的造反口號
    口號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還要鏗鏘有力;抬高自己同時更要對「罪惡」進行譴責;弱化己方之過,重點突出訴求;最好還要帶點宗教色彩以便更好的凝聚人心。一個好的口號必是集語言之大成。讓我們將時間回撥,看看那些造反口號都描繪了怎樣的烏託邦。
  • 安祿山為什麼造反!看電視劇如何演繹
    劇中對安祿山起兵造反闡述了以下幾個原因。一、首相楊國忠步步緊逼楊國忠本是布衣,靠堂妹楊貴妃的關係步步高升,在首相李林甫病死後被唐玄宗任命為首相,替皇帝主持朝政。這無疑加速了安祿山起兵反唐。例如唐玄宗得知安祿山真的要反,要求安祿山進宮,許其左丞相之職讓安祿山留在京城,從而剝奪軍權。安祿山察覺到危險信號,請巫師佔卜自己命運從而決定是否起兵,而高尚上前進言並讓安祿山看自己早已寫好的徵討檄文,大致意思是「誅楊賊,清君側」起兵造反。這時猶豫不決的安祿山才下定決心。
  • 于謙沒有阻止「奪門之變」,為何最後還是被處死?
    太平坊向東則是南宋御街,於家的院落與皇城北城牆僅一街之隔,真正的皇城根腳下。曾經坐落於此的數個南宋王府帶動了附近的商業消費,杭州最出名的兩個瓦子(商業娛樂區)都在太平坊周邊,坊北還有臨安最有名的豪華酒肆三元樓,點名取「連中三元」之意,不錯,當年的杭州府學就在隔壁。作為元代杭州的第二把手,於九思的眼光果然不錯,黃金路段,堪稱完美。
  • 朱棣為何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連他大哥朱標,他也是服服帖帖的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以布衣身份經過多年的打拼,成為明朝的開國之君,在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時就把自己長子朱標封為世子,也就是繼承人,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明朝後,長子朱標被封為皇太子,成為朱元璋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 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是怎麼對待朱祁鈺留下的后妃們的?
    公元1457年,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已經被軟禁了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在一場被後世稱為奪門之變的政變當中,再次登上皇位。 直到這場奪門之變後,才再次從弟弟朱祁鈺手裡奪回了帝位。 皇帝打了敗仗被俘虜後,能重新活著回來,然後還能登上帝位的奇葩,翻遍幾千年的史書,也就只有這麼一個了。
  • 玄武門之變其實真相與我們所了解的正好相反
    李世民為了皇位而弒殺兄弟滿門的極端行為,不僅給他帶來一生都難以洗掉的汙點,而且他還親自修改了這段歷史。最終使玄武門之變的真相變得撲朔迷離,所以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就成為很多歷史學者樂此不疲的興趣。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皇宮玄武門設伏,殺害了自己同父同母的兩個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事後又逼父親唐高祖李淵讓位於他,史稱「玄武門之變」。
  • 歷史上最無意義的一次皇位之爭、最噁心的一次炒作———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歷史還會重演,不過被小人所利用,明代發生了最沒有意義的一次政變———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況且就在奪門之變當天,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禮部尚書胡濙等商議後決定共同上書請求復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而且奏疏已經寫好,只是當日時間已晚,眾人打算次日再呈上去。可見奪門之變是何等的沒有意義,可惜了于謙、王文等一幹忠臣的冤死。
  • 說說太上皇和太上皇帝
    所以,群臣上奏,讓他繼續總攬朝政,親自處理政務,並上尊號為太上皇帝,以區別於劉太公這樣不統治天下的「太上皇」。昔三皇之世,淡泊無為,故稱皇。是以漢高祖既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不統天下。今皇帝幼衝,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太上皇帝。——《魏書·卷6·顯祖紀》拓跋宏,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孝文帝。
  •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能奪門復闢,再登帝位,主要靠什麼?
    然而,被俘一年後,朱祁鎮又被也先放回來了,回到明朝,朱祁鎮被已經即位當皇帝的景泰帝朱祁鈺囚禁在南宮,景泰帝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七年後,朱祁鈺病重,朱祁鎮趁機奪門復闢,再次登上帝位。
  • 三藩之亂中的吳三桂明明已經佔據天下大勢,為什麼不能夠重新恢復...
    吳三桂起兵造反的時候,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王輔臣在甘肅起兵,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尚之信在廣州起兵,孫延齡在廣西起兵,吳之茂在四川叛變,蔡祿在河北叛變,鄭經在臺灣響應。另外,還有四川的少數民族土司造反,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造反,青海墨爾根臺吉造反,包括清朝的屬國朝鮮也開始造反。可以說,大半個中國都造反了,清朝只剩下關外及中原地區。
  • 無釐頭造反家朱高煦,他的造反之路究竟有多坎坷?
    朱高煦長相威武,有將帥之才,在靖難之役,曾幫助朱棣立下赫赫戰功,是位不可多得的勇將。戰爭結束,朱棣成功即位,而朱高煦也將戰時的勇武轉變成了對皇位的渴求,朱棣活著時,朱高煦也就是耍耍無賴,說說哥哥朱高熾的壞話,多少還是有所顧忌。朱棣去世之後,朱高煦沒有了制約,更加肆無忌憚,對皇位的覬覦之心表露無疑。史料記載「成祖北徵晏駕。
  • 《琅琊榜》:譽王造反,為靖王做了嫁衣
    比如麒麟擇主,梅長蘇和靖王的密談,比如梅長蘇第一次拜訪言侯爺的對話,比如梅長蘇和霓凰長亭相認,比如梅長蘇被關在懸鏡司,和夏江的巔峰對話,比如梅長蘇身份被夏江當面揭曉,靖王所表現出來的震驚……還有譽王造反九安山,也是本劇的一大亮點。好看之中也是驚險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