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推薦】世界上最性感的女鋼琴家Lola Astanova演奏《G小調的巴赫》

2021-12-24 古典音樂家網

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鍵盤演奏家,其音樂作品體裁豐富,聲樂作品以宗教音樂為主,器樂作品則涵蓋獨奏曲、協奏曲、管弦樂合奏曲、重奏曲在內的各類體裁及其大量作品,因他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他的音樂作品眾多,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倪欏改編Johann Sebastian Bach《C小調前奏曲》的這首《G小調的巴赫》,這首作品大概是倪欏2010年3月左右寫的,當時他在研究流行和聲,雖說是改編自Johann Sebastian Bach,但實際上作者只是用了Johann Sebastian Bach的idea,僅有那種類似於託卡塔一樣的音型與原作相近,至於和聲的框架、曲式結構等,都完全是全新的東西了。

目前改編版的《G小調的巴赫》廣受眾人喜愛,眾多音樂人紛紛演奏,今天推薦來自美國籍的烏茲別克斯坦鋼琴家Lola Astanova演繹版本。

憑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以及足夠酷炫的琴技,Lola Astanova成為網際網路上最火的鋼琴家,在某次專訪中,有記者問她:很多人不僅欣賞您是一位音樂家,更欣賞您擁有美麗的女性身體,您對此怎麼看?

Lola Astanova淡然答道:任何一位藝術家的表演都是多種元素的綜合,每位觀眾也都把注意力投注在他/她最感興趣的地方。有的人更多地在聽音樂,有的人看服裝,而對有的人來說演奏會只是登個臺罷了。我的身體是我的一部分,如果觀眾中有人只對這個感興趣,看在上天的份上,我也不會因此失落。

相關焦點

  • Lola Astanova 月光奏鳴曲
    在越來越開放和包容的今天,多元化是世界潮流,羅拉的出現其實也不足為奇,每個人都有自己決定自己審美的權利,古典與時尚,嚴肅和性感,它們一定無法相融嗎?在古典樂界以及網際網路中,有不少人指責羅拉過於暴露的著裝,太過自我的言論和做派。而也有很多粉絲和網友支持羅拉,讚賞她不畏人言,做自己的真性情。
  • 世界上最性感女鋼琴家Lola Astanova:古典與時尚,嚴肅和性感的完美結合
    ,嚴肅和性感,它們一定無法相融嗎?這樣想可就錯了,眼前這位性感火辣的鋼琴手有著一般職業鋼琴家都稱羨的職業履歷。羅拉6歲就進入烏茲別克斯坦天才兒童音樂學校學習,後來考進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老師是大名鼎鼎的鋼琴教授LevNaumov。八歲全球巡演。
  • 【講學音樂會】鋼琴家休伊特講解如何演奏巴赫(附文字稿)
    「巴赫女王」安吉拉·休伊特講學音樂會—《如何演奏巴赫》(實錄一) 安吉拉·休伊特被認為是詮釋巴赫作品最傑出的當代鋼琴家之一
  • 法國鋼琴家埃萊娜-格裡莫丨「巴赫的C小調是黑色的,D小調與我本人最接近,是藍色的.」
    在她的第二部著 作《女鋼琴家的心靈之旅》中,託爾斯泰、奧茲、黑塞、荷爾德林、裡爾克、蓋拉桑-卡呂、塞繆爾-貝克特、亨利-米勒的語詞,都被屢次提及;13歲時,格裡莫成為法國巴黎國立專業音樂學院史上最年輕的學生,15歲,她便錄製了首張個人專輯;她像愛音樂一樣愛狼,為了創辦野生狼保護中心,她一度終止了自己的音 樂事業。格裡莫說:「音樂改變了我,狼則拯救了我的生命。」
  • 巴赫《B小調彌撒》 | 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
    ▲ 加德納/蒙特威爾第合唱團/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在今天,無論嚴謹的音樂學者還是音樂家,或是普通愛樂者,自然不會認真看待這樣的「最偉大」之說,也很少有人以如此主觀的斷言在嚴謹的文獻中如此評價一個藝術作品。但上世紀中期著名的美國指揮家斯託科夫斯基也將巴赫這部作品稱為「音樂世界最崇高的作品」。而德國同時代的偉大指揮家克倫佩勒則稱這部作品為「曾經寫下的最偉大和最獨特的音樂」。
  • 《g小調賦格曲》無伴奏合唱版,為巴赫爸爸慶生!
    今天是巴赫335歲的生日,為大家推薦一首來自俄羅斯「Mlada」青年合唱團演繹的巴赫《g小調賦格曲》。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LoLa與Hauser演奏 1898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1801年創作的《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據說那時貝多芬正在與朱麗法塔·貴恰爾第熱戀,這首樂曲本是為她所寫,但不久貝多芬便陷入了失戀和開始出現耳聾失聰的痛苦之中。這首樂曲綿延柔情,卻又充滿著愁思和憂鬱,有貝多芬的冥想思憶,也有惆悵和痛苦。
  • 14位美麗的古典女鋼琴家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外國經典音樂14位美麗的古典女鋼琴家剪影按視頻播放順序
  • 【經典推薦】鋼琴家盛原的演奏和講座都那麼耐聽!人人聽得懂!
    我最早聽盛原演奏的唱片大概是2007年左右,記得那時他剛從美國回來。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我得到了他在美國演出的實況錄音,曲目有巴赫和蕭邦的。我帶回家裡在臺式音響上聽,一聽鍾情。好的演奏都一樣,只需要聽幾句你就知道它屬於哪個級別的好。最能打動人的演奏,是會讓聽者聆聽時不自覺地聽完整首曲子或整張唱片的。
  • 巴赫經典唱片推薦丨古爾達演奏巴赫
    簡介:這是一張由古爾達在不同時期的錄音組成的一場巴赫演奏會,有1966年的《第二號英國組曲》,1969年的《第三號英國組曲》(這2套組曲也是專輯中最出彩的演繹),此外還有《義大利協奏曲》,《c小調託卡塔》,《隨想曲》等,最後是古爾達向巴赫致敬的作品——《前奏曲與賦格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以聆聽完整唱片。
  • 巴赫與小步舞曲
    「消過毒似的純淨與正確」朱賢傑丨觀摩日本濱松國際鋼琴比賽如何進入俄羅斯鋼琴家的精神世界?他用音樂搭建人類通往天國的階梯古典鋼琴協奏曲的結構欣賞古典的三種境界 導讀:J.S.巴赫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管風琴家和教育家,是巴洛克音樂的高峰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巴赫在復調音樂的創作上,使之達到了最高成就。
  • 著名鋼琴家盛原即將帶來三場專題音樂會精選蕭邦、貝多芬、巴赫...
    從貝多芬、蕭邦到德彪西,獨具匠心的曲目安排10月17日晚音樂會主題為「蕭邦與他的傳承」,從曲目編排上就能看出盛老師的精心設計。上半場由貝多芬:降A大調第十二鋼琴奏鳴曲,Op.26開場,後接蕭邦: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Op.35。
  • ...哥德堡變奏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g弦上的詠嘆|黎明|鋼琴家|巴赫...
    巴赫因為「西方音樂之父」的稱號往往讓人感覺非常高深、遙遠……但其實,他可能是你最熟悉的作曲家只要,你愛看電影 !快來跟小編一起看看巴赫的音樂都藏在了哪些電影中吧!屠殺遍地的的背景下,巴赫的音樂似乎給了世人一份短暫的寧靜和安詳……05鋼琴家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很多人對電影《鋼琴家》配樂都有較深的印象,一個波蘭籍鋼琴家在二戰中掙扎求存,電影裡的配樂也大部分選用波蘭作曲家蕭邦的作品,但其實巴赫的音樂也出現在其中。
  • 【傲驕】這首風靡世界的巴赫改編曲,原來是中國出品
    它就是《g小調的巴赫》。《g小調的巴赫》女神版演奏:Mirana Faiz 這首世界網絡神曲改編自巴赫《十二平均律》第1冊第2首的C小調前奏曲(BWV 847)。巴赫原作:C小調前奏曲(BWV 847)演奏:奧拉夫松 顧名思義,《g小調的巴赫》定位G小調,和聲採用了經典的小調密碼——連續5度下行,這個和聲進行百聽不厭,造就了無數的動聽曲調。
  • 女鋼琴家 徵服情感世界的柔美力量
    我們探究器樂音樂,很多時候是從認識鋼琴家開始,他們讓偉大的作品得以精彩重現,他們本身也以一些細碎而富於魅力的斷片呈現在我們眼前。作為女鋼琴家,她們一顰一笑,黑白琴鍵上靈動飛舞的音符以及生平故事都對後來的鋼琴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
  • 古爾德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巴赫的平均律共寫了24個大小調(C大調,c小調,升C大調,升c小調,D大調,d小調,降E大調,升d小調,E大調,e小調,F大調,f小調,升F大調,升f小調,G大調,g小調,降A大調,升g小調,A大調,a小調,降B大調,降b小調,B大調,b小調),每一個調都包括了一首前奏曲與一首賦格,所以一共是48首前奏曲與賦格。分上下兩卷,分別創作於1722年和1744年。
  • 許多演奏者表現的只是巴赫的外表,而古爾達刻畫的卻是巴赫的內心世界!
    因此這部作品在樂壇上一直具有教科書的地位,它們為全部大小調譜寫,富有冥想性,有時又令人激動不已。往期古爾達:1、願你曾被世界溫柔相待丨聽古爾達演奏莫扎特鋼琴奏鳴曲;2、那被聽了快樂的感覺,不能獨享丨古爾達演奏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3、古爾達丨一位「背叛」古典音樂的現代鋼琴家;4、一份古爾達曾經銷毀卻幸運保存下來的莫扎特奏鳴曲全集錄音;5、一位您或許不夠深入理解的「另類-傳統」鋼琴家古爾達!
  • 每天一首巴赫丨細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丨格倫·古爾德演奏巴赫《第七鋼琴協奏曲》(BWV1058)
    A大調,原曲已經無從考證,但根據一些資料推測可能來自一首帶柔音的雙簧管協奏曲;第五號作品f小調,改編自原曲已經不存在的《g小調雙簧管協奏曲》;第六號作品F大調則改編自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第四號》;第七號作品g小調,改編自《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 在巴赫墓前演奏巴赫--「鋼琴隱者」朱曉玫
    她十指短小,曾被認為「不適合彈鋼琴」,且平生坎坷,迄今未婚,卻與已故鋼琴鬼才古爾德一起被視為全世界演奏巴赫音樂的「並峙雙峰」。直到進入2011年,通過音樂界內部的口碑相傳,這位已60多歲的女鋼琴家才終於石開玉現,受到資深樂迷的追捧和崇敬,被認為是「真正的鋼琴大師」。這位有著如此傳奇經歷的鋼琴家,就是如今居住在法國巴黎的女鋼琴家朱曉玫。
  • 鋼琴家尼古拉耶娃丨她的巴赫與蕭士塔高維奇最值得借鑑
    ,她對於巴赫的樂曲與蕭士塔高維奇《24首前奏曲和賦格》的演奏詮釋,有著相當獨特且充滿魅力的風格。雖然曾在1950年德國萊比錫的《巴赫逝世兩百周年紀念國際鋼琴大賽》獲得首獎的殊榮,但由於當時前蘇聯正走向政治上最封閉的時刻,以致在60年代除了如李赫特、吉列爾斯這些聲勢如日中天的音樂家,其琴音能越過深鎖的鐵幕,然而尼古拉耶娃雖有蕭士塔高維奇的器重,可惜她的錄音未能發行到西方世界,以致於遲到1977年她前往日本演出,並於JVC公司錄下《巴赫創意曲》,尼古拉耶娃才以其精湛的琴藝驚豔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