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驕】這首風靡世界的巴赫改編曲,原來是中國出品

2021-02-15 吳子樾FRSM

近年有一首鋼琴曲風靡世界各大網站,出現來自世界各地數不盡的演奏版本,各種速度各種情緒,還不乏男神女神的美拍,其中一個演奏版本點擊量已超過千萬——它就是《g小調的巴赫》。

《g小調的巴赫》女神版

演奏:Mirana Faiz

 

這首世界網絡神曲改編自巴赫《十二平均律》第1冊第2首的C小調前奏曲(BWV 847)。巴赫的原作全部由均勻的16分音符固定音型組成,基本上每一個小節換一次和聲,靠和聲的進行推動音樂;而左右手同步的16分音符令音樂顆粒性十足,頗具活力。

巴赫原作:C小調前奏曲(BWV 847)

演奏:奧拉夫松

 

顧名思義,《g小調的巴赫》定位G小調,和聲採用了經典的小調密碼——連續5度下行,這個和聲進行百聽不厭,造就了無數的動聽曲調。

 

與巴赫原作相比,《g小調》增加了一段很有歌唱性的主旋律,仿佛有更多的傾訴,更「人性化」。此外,《g小調》既採用了與原作類似的織體和律動感,又比巴赫更進一步,在高聲部隱含了更有旋律性的層次,「弱拍到強拍」的16分音符配對大大增強了音樂的動力。這些更有現代感的改編令樂曲有更高的辨識度,容易引起共鳴,受到世界各地樂迷的喜愛。

《g小調的巴赫》男神版

演奏:İlker Kaleli

令人驕傲的是,這首風靡世界的改編曲,是出自中國的創作新生代倪欏之手。在世界主流網站上,每一個上傳《g小調的巴赫》的視頻標題都注有作者的名字——LUO NI。

《g小調的巴赫》來自倪欏的專輯《瓶子的鋼琴獨奏小作品》,裡面還有一些他寫作的鋼琴小曲,包括《詭異的法老》、《狐狸小姐》、《小熊的舞會》等,都是好聽又好彈的作品,大小朋友皆宜,特別適合用在主題音樂會上。還有網友戲稱他的很多作品放在《植物大戰殭屍》做背景音樂好像都挺合適

說起來好玩,《g小調的巴赫》早期被世界廣為熟知是因為一款叫「鋼琴塊2」的手機遊戲(Piano Tiles 2)。這首曲子顆粒性這麼強,確實適合用來打「節奏大師」;再加上動聽的旋律,很快成為世界級的網紅歌。

Piano Tiles 2手遊:見證3751分世界紀錄,最後的速度快到你懷疑人生

希望越來越多源自中國的新生代作品徵服世界樂迷!

【送樂譜活動】

世界級網紅曲怎麼能錯過?只要朋友圈轉發本文,截圖到公眾號後臺即可獲贈《g小調的巴赫》電子版樂譜,一起來推廣來自中國新一代的鋼琴精品~如果想要專輯的其它作品,只能自己去找原作者要了(我沒有他聯繫方式 )


【公眾號近期分享】

識別二維碼或添加「jerryfrsm」關注公眾號,分享更多音樂與考級資訊

相關焦點

  •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各首的難度及彈奏技巧
    對初次接觸巴赫復調作品的人來說,巴赫的初級鋼琴曲集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其中的第三首樂曲是一首小步舞曲,二個聲部的進行,首先由右手進入,當進行到第二小節強拍上時,右手小指彈完G音抬手的同時,左手很自然地落到G音上彈奏另一個聲部,形成聲部的交替和模仿,並在第二小節上有一個強拍的節奏特點,這正是小步舞曲節奏流暢、平穩、活潑的風格體現。
  • 巴赫《馬太受難曲》劇情導賞
    卡爾·裡希特指揮巴赫《馬太受難曲》 《馬太受難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難曲創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受難曲這種從公元4世紀前後便出現的體裁在巴赫手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同以往素歌、眾讚歌為主的古代受難曲相比,巴赫的受難曲更加接近清唱劇風格,戲劇衝突強烈,人物也更豐富,詠嘆調、宣敘調、合唱、眾讚歌的混合運用使巴赫的受難曲更動聽,也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 巴赫、威廉密採《G弦上的詠嘆調》大提琴曲 1922
    巴赫、威廉密採《G弦上的詠嘆調》《G弦上的詠嘆調》是根據德國作曲家巴赫《樂隊組曲第三號
  • 沒有巴赫,這世界必然是索然無味,亳無感性可言丨聆聽《馬太受難曲》
    卡爾·李希特指揮巴赫《馬太受難曲》【中文字幕】二、非語言的神學家有人如此問道:這世界上還有比被釘十字架上的耶穌更感人的場面嗎可有比《馬太受難曲》這闋音樂更能代表耶穌的悲情、更能闡述耶穌的受難嗎?音樂史的確存在著許多以耶穌的受難為題材的作品,巴哈自己也寫了另一闋《約翰受難曲》,但是比較之下,《馬太受難曲》對耶穌受難的深刻描繪,關於人性掙扎的苦楚和神性救贖的恩寵,簡直就是登峰造極之作。這闋音樂向人說了關於基督的神人二一性之言。 無疑的,巴哈是徹徹底底的宗教音樂家,他把一生的創作力都獻給了上主。
  • 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 鋼琴家的「舊約全書」
    最初,巴赫於1722年創作了一組在全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與賦格,標題上寫著「為使好學的音樂青年從中獲益,特別是供熟悉此類技巧的人消遣」。巴赫後來於1742年又創作了同樣形式的第二組樂曲,但標題僅為「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現在,這兩組作品通常作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稱作「平均律鍵盤曲集」。《平均律鍵盤曲集》被廣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 【考拉長笛】巴赫《大鍵琴協奏曲BWV1056》<工藤重典長笛樂團>
    巴赫f小調大鍵琴協奏曲BWV1056為推動日本長笛發展工藤重典攜多位青年長笛藝術家定期舉辦重奏音樂會因此大量高品質改編重奏作品應運而生這首作品最為出名的是第二章長線條的旋律非常優美成為洗滌靈魂的動人之音曾出現在伍迪·艾倫的電影《漢娜姐妹》中
  • 巴赫巔峰巨作《馬太受難曲》解析
    巴赫《馬太受難曲》巴赫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3月7日晚,由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登陸上海大劇院,這也是這部經典巨作在中國內地的首次完整演出。1727年4月11日,一個普通的星期五,巴赫在託馬斯教堂上演了自己新譜寫的《馬太受難曲》,這是有史以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音樂手法最為複雜與豐富的一部受難曲,也是巴赫所有創作中篇幅最大的巨型作品——在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問世之前,這部恢弘巨作的時間尺度和規模一直未被超越。然而,在巴赫指揮並首演了《馬太受難曲》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世人都忽視了它的存在。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曲:沒法解釋的愛
    數年前有一位愛樂的宿儒問我:你喜歡聽巴哈哪個版本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 古典吉他名曲欣賞:巴赫作品的吉他改編曲
    而在80%的曲目中,說巴赫的曲子約估一半,想必一點也不誇張。然而,在眾多業餘吉他愛好家之間,他們往往只演奏一些較受歡迎的曲目,對於巴赫的作品似乎不太熟悉,在此我們將來做一個稍有系統的整理。(BWV……是世界共同之巴赫作品的整理編號)首先,我們就從聞名的無伴奏奏鳴曲開始談起。
  • 每天一首巴赫丨細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丨格倫·古爾德演奏巴赫《第七鋼琴協奏曲》(BWV1058)
    A大調,原曲已經無從考證,但根據一些資料推測可能來自一首帶柔音的雙簧管協奏曲;第五號作品f小調,改編自原曲已經不存在的《g小調雙簧管協奏曲》;第六號作品F大調則改編自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第四號》;第七號作品g小調,改編自《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 BWV846
    《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 這些經典電影中的旋律,原來都出自巴赫之手
    一個維也納的清晨,巷子一邊,男女主角和著音樂緩緩起舞,此時響起的是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的第25首。故事雖無疾而終,卻讓「愛」的界限愈加模糊……這種微妙又純粹的情感,或許真的只有巴赫能表現吧!本曲是由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改編而成。
  • 巴赫這首作品完美地發揮了兩件獨奏樂器的歌唱性和表情性丨解讀《d小調二重協奏曲》的演奏
    在古典樂派時期,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獨奏樂器的協奏曲並不少見,這類樂曲有時也叫做「合奏協奏曲」。巴赫所創作的《d小調小提琴二重協奏曲》創新在於:用以進行「競奏」的並不在於獨奏樂器與協奏樂隊之間,而是以兩個獨奏小提琴之間的競奏為重點,樂隊部分僅起著一種和聲伴奏的作用,完美地發揮了兩件獨奏樂器的歌唱性和表情性。《d小調小提琴二重協奏曲》堪稱合奏協奏曲的經典之作。
  • ——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王星然)
    我告訴你們,這世上再也聽不到比這更偉大的音樂,因此我們必須將之呈獻給所有人。」但這一段時間,也是巴赫教會音樂最多產的時期,他把路德神學的精華寫進音樂作品中:教會清唱劇,神劇,受難曲,經文歌,及彌撒曲。萊比錫受難節的傳統是受難日晚禱時間,在教會演出《受難曲》來記念基督的十架受死。
  • 許多演奏者表現的只是巴赫的外表,而古爾達刻畫的卻是巴赫的內心世界!
    往期古爾達:1、願你曾被世界溫柔相待丨聽古爾達演奏莫扎特鋼琴奏鳴曲;2、那被聽了快樂的感覺,不能獨享丨古爾達演奏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3、古爾達丨一位「背叛」古典音樂的現代鋼琴家;4、一份古爾達曾經銷毀卻幸運保存下來的莫扎特奏鳴曲全集錄音;5、一位您或許不夠深入理解的「另類-傳統」鋼琴家古爾達!
  • 巴赫的力量
    正是人人皆知但難得一聞的《馬太受難曲》。提起巴赫,「崇高」、「莊重」、「仁慈」、「虔誠」、「達觀」、「寬厚」等詞彙是最常被使用的,可以說幾乎人類所有的美德都集於他一人之身,這是其他所有音樂家所不能企及的。從貝多芬到蕭士塔高維奇,從孟德爾頌到布裡頓,哪一位作曲家不將巴赫奉為神明而加以膜拜?這是藝術史上最無可辯駁的事實。當然,如果你沒有真的去聽巴赫,你會相信這只是一種流播最廣的傳說而已。
  • 【巴赫名曲】《賦格的藝術》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賦格的藝術》(BWV1080),被看作巴赫在其晚年悉心於音樂藝術最深層探索的思想和實踐的最後總結。(科羅廖夫) 巴赫的13首賦格被巴赫稱作「對位」(Contrapunctus),另外還有4首卡農,以及一首未完成的三部賦格。巴赫生前並未指定用何種方式演奏這部曲集,而今我們看到的《賦格的藝術》通常有三種演出版本,一是鍵盤樂的,鋼琴、羽管鍵琴或管風琴的,二是羅伊·哈裡斯改編的弦樂四重奏,第三種是由沃爾夫岡·雷格塞改編的樂隊曲。
  • 《g小調賦格曲》無伴奏合唱版,為巴赫爸爸慶生!
    今天是巴赫335歲的生日,為大家推薦一首來自俄羅斯「Mlada」青年合唱團演繹的巴赫《g小調賦格曲》。
  • 巴赫鋼琴作品音樂會(一)
    本期專題為:走進巴赫的音樂世界——巴赫鋼琴作品演奏會。此次音樂會是大一鋼琴社團新同學繼巴赫講讀會後進行的一次舞臺實踐活動。音樂會上演奏了巴赫的作品十二平均律、法國組曲、二部創意、根據康塔塔詠嘆調改編的四手聯彈等作品,音樂會氣氛緊張而熱烈,參加這次音樂會有鋼琴教研室孫丹、陳晶、王娟、孫力男、張倩倩、宮龍丹等老師,音樂會結束後全體合影留念,學生們懷著興奮的心情與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合照留念。
  • 昨晚,郎朗彈出了巴赫的七情六慾
    曲畢,他張大眼睛對著聽得一頭霧水的主持人勤勉地說:「真的,這首曲子說的就是『我媽做的酸菜不夠酸』」。  這一看似戲謔的調侃並不是空穴來風。《哥德堡變奏曲》的第三十變奏據考證就是由兩首德國民歌拼寫改編而成,一首是《我離開你很久了》,一首是《桌上只有白菜和蘿蔔,我要走人了》。